知乎科學聯合科學闢謠平臺發起「科學求真」大討論活動,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發出提問,邀請知友們參與討論:

謠言總是不斷重複,如何讓科普的聲音蓋過謠言?

如何讓科普的聲音蓋過闢謠?


看了某些回答,難以想像這種人類共性的問題上,也要扯國內如何,彷彿國外沒有一樣,那口罩版5G如何傳開的?——這就是在討論謠言的地方製造謠言。

很難,謠言只能減少,不會消失。

什麼是謠言?

在中文裡有三層含義:1.指沒有事實存在而捏造的話。2.沒有公認的傳說。3.民間流傳的評議時政的歌謠,諺語。

我想這裡想終止的是第一個「指沒有事實存在而捏造的話」,通常來說是真實與虛無的結合。

謠言的本質是什麼?

謠言是在陳述某種信息,幫助大眾理解生活存在的現象或出現的事件。

產生或傳播謠言的動力

人們傳播謠言的動力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當事情存在不確定性,或者某個人瞭解信息不全面時,會產生或傳播謠言。

    • 如當一羣人出去玩,突然某個機構出現叫走一個人(實際上就是請他喫頓飯),但並不公佈原因,此時剩下的人就會紛紛猜測原因,進而產生謠言。

(2)當個體或羣體出現焦慮時,會產生或傳播謠言。

    • 舉個例子,大家都對癌症有著焦慮。前段時間小勞德魯普宣佈濾泡性淋巴瘤治癒,當時某短視頻下就有人(假設為A)留言「他一定沒有採用化療,不然早死了」。
    • 小勞德魯普確實主要採用的免疫治療,但是A的潛意識裡每一位活下來的癌症患者都沒有採用過化療,前切爾西前鋒維亞利(胰腺癌患者)表示不服,18年宣佈確診,最近才接受了兩個療程的化療,並且已經再次控制住病情。

(3)當事件關係自己切身利益時,會產生或傳播謠言

    • 比如前面舉的兩個例子,一個是傳播謠言的人都是一起出去玩的,一個是人人都有可能罹患癌症。

(4)當可以彰顯自己社會地位時,會產生或傳播謠言

    • 比如A離家出走了,B、C、D在討論,B就完全有可能為了彰顯自己比C、D知道得多,而說出一個有一定現實基礎的故事「A離家出走是因為家暴」,因為家暴確確實實存在於社會,C、D就很可能採信。

(5)當自己相信信息時,會傳播謠言

    • 比如你不相信彭祖可以活700歲,你就不會去傳播;傳播者必然是深信不疑的

(6)當產生記憶誤差時,會產生和傳播謠言

    • 比如有人說西遊記裏狼狗叼走大國師人頭的畫面不曾存在過,這是曼德拉效應——實際上就是一個謠言,因為是有的。來源於某個人可能產生了記憶誤差,然後去告訴同伴,同伴一回想,好像也模稜兩可,就傳起來了

因此謠言存在的基礎是人類本身,除了1、2、5類可以儘可能的減少,其餘類型的謠言幾乎是必然存在的。

如何減少謠言

主要是補全信息、消除焦慮、提升大眾認知。

官方渠道應該及時發布正確的信息,同時建立可信的民間渠道作為官方渠道的補充。

官方渠道的信息必須保證正確、真實,否則消耗了信任,重新建立將非常困難,而這會給謠言提供非常好的生存空間。

官方渠道畢竟不可能面面俱到,如何提升民間渠道的價值作為補充,則是需要考慮的命題。

而提升認知,需要推廣科學教育,這也就回顧到了之前我回答「如何看待我國 2020 年研究生在學人數預計突破 300 萬?」裏的話:我支持讀書,也支持更多人讀書。

如何看待我國 2020 年研究生在學人數預計突破 300 萬??

www.zhihu.com圖標

消除焦慮方面,有了信任,個人有了認知,才能更好地對話,更好地消除焦慮。

舉個例子:雙黃連可以治新冠。

這件事的由頭是本身公佈的「雙黃連在體外實驗裏可以抑制新冠病毒」,但是傳播者由於認知不足,並不知道「體外實驗」意味著什麼,導致對外直接變成了「雙黃連可以治新冠」,引起搶購潮。

並且這也導致了媒體的信任度進一步下降,後續結果還有大家對「體外實驗」也產生了不信任,看見體外實驗結果就只剩下嘲諷。

——看到這裡一定有人會罵我洗地。

這就回到了答案最初的那句話「謠言只能減少,不會消失」,因為:

人們只相信他願意相信的啊

參考資料:

Principe GF, Haines B, Adkins A, Guiliano S. False rumors and true belief: memory processes underlying childrens errant reports of rumored events.J Exp Child Psychol.

Jones NM, Thompson RR, Dunkel Schetter C, Silver RC. Distress and rumor exposure on social media during a campus lockdown.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7;114(44):11663-11668. doi:10.1073/pnas.1708518114

Turenne N. The rumour spectrum.PLoS One. 2018;13(1):e0189080. Published 2018 Jan 19. doi:10.1371/journal.pone.0189080

Psychology of Rumors: 6 Reasons Why Rumors Spread | Social Psych Online


我以前也傳播過謠言,後來發現我傳播轉發的是謠言之後,對此深惡痛絕。

從此以後,不在轉發任何信息。

網上出現一些比較有爭議的新聞,我也不會第一時間發布自己的觀點,而是說等待官方通告。

即便有時候說了,我也會再三聲明,僅代表個人猜測,不具備參考依據。

很多時候,也被謠言中傷,也比較痛恨謠言。

自己也想過,很多謠言非常簡單,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為什麼還會有人轉發,還會有人信呢?

例如很久以前比較流行的,今天馬化騰生日,轉發送100QB,

今天馬化騰和日本人打賭,轉發不到100萬。

不轉不是中國人之類的信息。

這種信息放在明眼人眼裡,怎麼想都想得到,這是假的信息。

可這種信息依然會有很多人去轉發。

還有比較搞笑的就是,這個謠言,幾乎每年都會來一遍:

《金陵十三釵》在日本上映零票房,日本電影《貞子3D》在中國上映,而且還是5月12日,是中國國難日,南京大屠殺的日子。

轉發抵制日本電影,不轉不是中國人。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到過這個謠言。

這個漏洞百出的謠言,每到5月左右,一定會有人轉發。

這些人,真的就一點常識都沒有,連南京大屠殺什麼時候發生的都忘了,也好意思在這裡轉發這種不切實際的謠言。

那麼,如何從根本上解決【謠言不斷出現,還有人不斷相信】的問題呢?

針對網路上的謠言,可以通過一些機制,一些關鍵詞,進行相關提示或者綁定。

還有就是,建議出臺一些獎懲機制。

不一定是獎勵錢。

例如,在社交軟體,社交平臺,網路平臺。

舉報某人的賬號發布的言論,是謠言,經過核實,的確是謠言,就對此人的賬號進行信用評級扣分。

舉報人加分。

並且對此言論,進行標紅。

實行網路實名制和責任制。

任何人在網路上發表不實言論和不實信息,都要負法律責任。

大家相互監督,相互學習,相互完善網路環境。

網上再建立一個比較有公信力的闢謠平臺,輸入關鍵詞即可查詢相關信息的真偽。

這樣,只要聽到任何信息,馬上查詢一下,就能確認是否為謠言。

而針對線下,也一樣,將謠言納入個人信用評級。

針對即時爆發的社會新聞和實時新聞。

始發者如有不實言論,轉發者有不實轉發,媒體有不實報道,都應予以嚴懲。

現在很多媒體機構,也會跟風轉發一些謠言,官方媒體傳播謠言,散播不實信息,這種情況已經出現過很多次了。

官媒被打臉,已經是喜聞樂見的事情了。

說到底,還是發布謠言的犯罪成本太低,懲罰太輕,很多人傳播謠言多年,也沒有得到過任何懲罰。

加大懲罰力度,加大科普力度,提高舉報獎勵。

提高公眾認知,纔是解決謠言不斷的根本。


我一個平時寫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的沒法給一些專業的觀點或者方法...不過我想起了我之前看過一個視頻,覺得放到這裡可能會對各位有幫助。

某管上有一個叫作LEMMiNO的YouTuber,平時做一些事件介紹和趣味科普,他曾經做過一個名為「八隻蜘蛛」的視頻,我之前也向許多人推薦過。

許多人都可能聽說過這個謠言以及它的諸多變體:人們在睡覺過程中平均會吞下八隻蜘蛛。

既然我用的是「謠言」這個詞,就說明它當然不是真的——我們們可以從生物學的角度以說明這個說法是多麼荒謬,如蜘蛛不喜歡潮濕的環境,而且人睡著時呼吸翻身等動作對蜘蛛來說也不好受。

但LEMMiNO好奇的是:這個「謠言」又是從何而來?況且要想徹底地證實這個說法是不是謠言,還需要找到它具體的起源。

實際上這也並不難找,用搜索引擎搜索一下,便能找到一個名叫http://Snopes.com的網站上有著對它的介紹。

http://Snopes.com是一個專註於Fact Check,探究分析判斷各類流言和都市傳說真假的網站,成立於1994年。許多人都把這個網站當作一個很可靠的信息來源。(包括答主我自己,也常常會參考引用這個網站上的一些信息)

根據http://Snopes.com上的說法,這個說法起源於1993年,一位叫作Lisa Birgit Holst的的作家,她在一本叫作PC Professional的雜誌上,為了說明人們是多麼容易輕信流言而上當,從而引用了「八隻蜘蛛」這個例子。而這個例子又來自於一本1954年的名為《昆蟲的事實與傳說》(Insect Fact and Folklore)的書。

因此這個謠言算是被完美的「闢謠」了,它的起源發展我們都一清二楚了,不是嗎?

還真不是,LEMMiNO為了驗證該說法,買來了文中提到的那本《昆蟲的事實與傳說》,結果發現裡面完全沒有提到人在夢中會吞嚥蜘蛛的事。且全書裏唯一有提到蜘蛛的內容為「蜘蛛其實不是昆蟲」(節肢動物蛛形綱)。

LEMMiNO接著檢查了文章最後的參考資料,發現其中真正有意義的便是上面提到的Lisa Birgit Holst在PC Professional上發表的,名為《讀到即相信》(Reading is Believing) 的文章,還標註了位於這期雜誌1993年1月7日那一期的第71頁上。

但在網路上搜索,除去一些同樣詢問此人的帖子,找不到任何關於這位作家的具體信息,以及那篇文章的原文。在美國也沒有一份叫作PC Professional的雜誌。

他又嘗試在歐洲地區搜索以及排除比對,最終鎖定了兩份英文譯名都是PC Professional的雜誌,分別位於義大利和德國。確信其中德國的那份雜誌正是文章裏提到的——考慮到Lisa Birgit Holst更像是一個德國人名,再加上這份雜誌其實是美國一份很流行的雜誌PC Magzine的官方德語版。

萬事俱備,現在要做的就是出發去一趟德國搞到這份雜誌了。

嗯...其實說不定有別的辦法。

LEMMiNO最後聯繫上了一家德國的圖書館,給了點報酬,得到了1993年1月7日的這份雜誌的第71頁的電子掃描件,並委託人翻譯成英文。

然後...這一頁上根本沒有提到任何與人在夢中會吞下蜘蛛相關的內容。

這讓他現在不由得懷疑是Snopes上撰寫這篇闢謠文的人刻意給了讀者錯誤的信息。直到他又發現一個討論此事的帖子,裡面提到Lisa Birgit Holst這個人名的字母重新排列後便是This is a big troll。

即使這樣,針對「八隻蜘蛛」謠言的各類「闢謠」早已在互聯網上流傳,它們也幾乎無一例外地提到這個謠言來自1993年的PC Professional雜誌上Lisa Holst寫的一篇文章,參考來源最終追溯到的也都是http://Snopes.com上的那篇闢謠文。

最後他認為這是一個「循環報導」(Cicular Reporting)的絕佳案例——人們以為某個信息得到了多方面說法的驗證,但實際上這些說法卻又來自同一個來源。一旦最初的信息來源有誤,便會在傳播中交織成錯誤信息匯聚成的汪洋大海。

視頻到這裡也就結束了。有人可能會覺得為了這麼一個流傳不算特別廣,人們不大會相信,且就算信了也沒什麼危害的謠言而大費周章並不值得,但我覺得這確實能引起一些思考。

回到問題上來,我個人認為,僅依靠謠言產生後去針對的闢謠,是沒法杜絕謠言產生,且還有人去相信的問題的。一方面是我們所說的「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在這個視頻裏就可以看出作者費了多大的工夫。

另一方面則是視頻中呈現的問題:如何保證「闢謠」不會成為新的謠言?誰又有界定某件事是否是謠言的資格?事實上生活中接收到的許多信息都有可能是假的,但由於http://Snopes.com是一個知名老牌闢謠網站,所以許多人便就默認了「他們的闢謠不會是假的」,從而使錯誤的闢謠廣為傳播。

而且以此類推,LEMMiNO做的針對這個闢謠的視頻,甚至包括我在這寫下的這篇回答。除了作者自己,有誰又能確定裡面沒有刻意歪曲事實的部分?這是目前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從個人角度而言,我們能做的就是經常被提到獨立思考,多方查證,不迷信權威,不被預設立場左右等等。但總之只要人與人、人與媒體之間的不信任一直存在,就沒法徹底根除謠言的產生,以及人們相信謠言和錯誤的闢謠的問題。


首先要搞明白,題目的問題(P1)

「如何從根本上解決「謠言不斷出現,還不斷有人相信」的問題?」

這個問題,和題目描述中陳院士的問題(P2)

「謠言總是不斷重複,如何讓科普的聲音蓋過謠言?」

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

我先來說我對P1的看法:我們不能、不應該、甚至應該反對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的想法。

談論「從根本上解決」,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謠言」如何定義?我們如何界定「謠言」?有沒有一個權威來界定「謠言」的邊界?這個問題不搞明白,「從根本上」解決謠言就無從談起。然而這個問題卻沒有答案。

1、謠言可以被認作是「與事實不相符的、有一定流傳度的言論」。基於這種定義,我們必須要清楚,「事實是什麼」本身並不總是一個可以明確界定的東西。有很多東西,「事實」根本就不是能搞明白的。法律夠嚴謹了吧,它也只是看證據,證據一定能明確證明事實嗎?如果真的可以,也就不會有什麼懸案疑案以及各種富有爭議的判決了。科學更嚴謹吧,可它也不總是在自我否定中前進嗎?

基於這個定義,如果我們想要「從根本上」解決謠言的問題,就需要一種方案讓我們我們從「根本上」不發出有悖事實的言論,或禁絕有悖事實的言論的傳播。既然「事實」本身就不是能夠從根本上判定的,那麼這種想法就完全不切實際。想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從嚴」界定,也就是說,把「事實」的範圍畫得很小很嚴格。只有那些明確可以認定為事實的東西,纔是事實,有爭議的、有疑問的、未知的那些都不能算是「事實」 - 否則我們做不到「根本上」解決。

那麼,對於那些我們尚有疑義的問題,我們該不該談論,該不該傳播,該不該相信?科學中、社會中、乃至於日常生活中,有大量尚無定論的命題。如果我們想要從根本上禁絕對「非事實」的討論和傳播,我們就要禁絕對這些有爭議命題的討論 - 只要我們抱著「禁絕」的態度,我們就會把這些討論扔掉。沒有了爭議、沒有了質疑、沒有了所謂「可疑事實」的討論,害處顯而易見。我們必須要容忍一定程度上的「灰色」信息的傳播:我們不知道它是不是事實,但是我們需要討論,需要傳播,因為討論的過程就可能讓我們明辨。

2、謠言也可以被認作「與官方或權威發布不相符的、有一定流傳度的言論」。基於這種定義,如果想「從根本上」解決謠言,我們就需要一個「唯一正確」的權威言論。這顯然是荒謬的。例如說,歷史上權威聲音最大的時代,莫過於文字獄了。無論是清初還是秦始皇,為了反對權威的言論,動輒殺一個血流成河,杜絕謠言了嗎?就算是能夠杜絕,我們減少謠言的初衷難道就是為了只有一個權威聲音嗎?

說到底,只要人們尚有疑問,謠言就不會從根本上禁絕。謠言危害很大,但是如果妄圖把它徹底禁絕並且真的付諸實施,危害只能更烈:要麼我們要掃除非權威聲音(基於第二種定義),要麼我們要掃除有爭議的聲音(基於第一種定義)。

我們當然要努力正視聽,清謠言。對於可以判斷的,我們需要盡自己的努力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這是有益的。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謠言與非謠言之間有著巨大的灰色地帶。我們努力討論灰色地帶,把它變成白色,那麼我們的知識就會擴張;反之如果我們因為它是灰色而禁絕,我們的知識就只能收縮。只有我們放棄這種想「從根本上禁絕謠言」的想法,我們纔能夠以更開放的姿態,去討論謠言,讓它從模糊到明晰,最終纔有可能明辨。

而對於陳院士的問題P2,纔是真正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在這裡,讓科普的聲音蓋過謠言的聲音,是廣大知識分子、政府機構、乃至每個人共同努力的目標。這個問題太大,我只能從一個經常寫一些科普文的小老百姓的視角,來說一下一個沉默的大多數中偶爾想說一句話的geek所能夠做的。我所能做的,其實就是一句話,嚴謹、但是說人話。所謂嚴謹,就是如實陳述信息,對搬運的東西,保持中立,不腦補、不添加私貨,對這些信息的個人評價,要明確說明。所謂「說人話」,就是盡量地俯下身子,用土話來講解專業文字。

第一條是為了努力降低自己的言論也變成「謠言」的概率;

第二條是為了讓科普言論有更多受眾,進而向著「蓋過謠言」前進一步。

其實第二點比第一點更加困難。我接觸很多專業人士(很多行業的專業人士),似乎有一個趨勢,「深入」和「淺出」是矛盾的。越是造詣深的人,越陽春白雪,而對「土話」有一種鄙視的傾向。當然,專業人士不可能大量時間來做科普。但是我想,如果你偶爾想科普一下,那麼還是盡量地讓自己「土」一點吧。


可以讓真實信息用更大的力度重複,淹沒謠言。

例如向GPT-3那樣的軟體灌入一批適合現代傳播手段和現代人口味的信息傳播案例,讓計算機幫助科普人員生成大量的、看起來不重複的、容易讓人相信的真實信息,在各個可用途徑投放。

謠言的傳播遵從模因的性質,過程類似自然選擇,會不斷篩選出更有可信度和地區適用性的變種。真相也需要同等以上的手段來和它們競爭。這包括上面談到的傳播和投放,還有對該謠言進行解構、直接攻擊、歪曲和再演繹,利用謠言傳遞你想要的東西。

在此基礎上,可以用網路爬蟲、自動化程序幫助網警·網監部門搜索謠言,對新發現的謠言一邊投放真實信息予以淹沒一邊使用現有審查制度和執法手段進行徹底刪除、責令發布者和傳播者公開闢謠。

  • 在必要的情況下,這其實並不怎麼需要發布者和傳播者配合:程序可以使用他們的賬號。

可以讓傳播數多、社會影響壞的造謠傳謠者依法負刑事責任,將「轉發500次」之類落到實處。但這應當從大規模虛假宣傳的商業廣告、非法傳銷公司、不當營銷之類開始動手,給個人用戶一些改過自新的機會。

至於在這裡討論「認知錯誤不可避免」「我總可能是錯的」云云,你說得對,但那不是「如何讓科普的聲音蓋過謠言」這一問題的答案。從國家管理者的角度看,「你說得對」不代表你說的東西適合在這個時間、這個地點向這些人傳播,而科普的聲音並不需要是「絕對正確」才能發出去。

動輒大談人們應該有這樣那樣的心態,更是毫無意義:

  • 你將所有人的腦袋插上電修理都很難修理成那樣的。相比之下,這倒是很適合立即改變人們對某事的判定。
  • 教育是非常複雜、微妙、向任何角度轉向時都可能過於緩慢或用力過猛的東西。相比之下,你已經在2020年親眼目睹輿論是多麼容易轉向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