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在進步,我們應該不斷學習,學習各種技能,作為父母,也需要不斷學習正確的育兒觀念。

「為你好」,真的就像「有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父母把自己認為的好給予孩子,沒有問過孩子是否需要,導致孩子無奈,父母委屈。父母確實需要練習給予孩子空間,給孩子獨立的機會。

聽話的孩子可以理解為沒有獨立思想,從小到大聽話,什麼事都由父母安排,失去了自己思考的機會,對孩子其實是有害的。

父母不能跟著孩子一輩子,需要讓孩子學習生活技能。


理性看待!!

從古至今,愛最好的表現方式都是給予其自由!

當然這裡說的自由是孩子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自由。並不是一味地放縱!

祝好!


哎呀呀,我這麼聖母婊的家長如何看呢?

家長當然是本能地「為你好」嘍,然後我這樣感天動地的聖母,拿出全部身家性命地給了孩子,ta當然應該老實聽話嘍?而後成為聖母二號。

耶我好棒棒哦!我又成功復刻了一個我,那麼完美無暇的聖母白蓮花。

什麼,我審題不嚴謹,還有社會批評我這種聖母觀念,媽蛋,社會怎麼變成這個樣子了!不行,我要感天動地撼動整個社會,我要做社會裡的聖母白蓮花婊。

氣死我了……………………

被帶了一頂聖母白蓮花婊的帽子就先有情出演一下下吧。

我是千年老妖,這兩天打怪打到痴迷,才明白為啥我那小徒弟和她那媽寶男的爹這麼喜歡打遊戲。打怪提升戰鬥力呀……好嗨呦

先碼到這,先要去寫一篇追討我這千年老妖有多蠢的檄文,回頭要是還沒氣血攻心再來補充。

需要的小朋友,可以先去看看奇葩說第三季《「我是為你好」這是不是扯》

聽到「我是為你好」為什麼聽的人會很不舒服呢,因為,憑什麼你讓我覺得我是個傻13,而你又特別牛13呢?


我是一個不滿周歲孩子的媽,我應該可以回答哈。

我很討厭這種"為你好""老實聽話"的做法,因為這兩句話並不是表面上的意思,其實是有背後的目的和深意的。

1.為你好

我們來解釋一下這三個字的真實意思:

我告訴你按我說的做是為你好,你照做就行了,反正不會害你!你還不相信你爸媽嗎?什麼?你問我到底好在哪裡?天天上班下班這麼忙,我懶得跟你解釋。什麼?你覺得我認知有局限性?你覺得我說的為你好其實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了?你覺得按我說的做不會有好結果?不行!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2.孩子就要老實聽話

問問問,天天這麼多問題,煩死了,老老實實的不吱聲行嗎?蹦蹦蹦跳跳跳煩死了,坐一會兒行嗎?就不能讓我安心看會兒書玩會兒手機追個劇跟朋友聊個天嗎?

好啦,總結來了

孩子不是個東西也不是個小貓小狗,孩子有思想有感情,是一個完全獨立於父母存在的人。所以帶孩子,首先要不傷害孩子的感情,其次尊重孩子,凡是跟孩子解釋清楚,不要覺得孩子小理解不了就懶得跟孩子解釋溝通。

只有對孩子的情緒多一些共情,把孩子當成一個人來尊重,不傷害孩子的感情,孩子才會越來越信任父母,越來越好溝通。只要父母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尊重,小朋友都會越來越像小天使的。


短視,懶,這是人天生的肉體缺陷。

家長適當的幫助,是必要的。也是艱難的,畢竟家長見識也有限。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家長說的對的部分,不一定孩子以及長大後的孩子就能理解。

我不會眼睜睜的看著你跳下去,我會把眼閉上。但親生的閉不上。

老實聽話是中國家長的次優理想,無富貴但無災禍,弄潮兒畢竟風險大。這麼想的多是因為易實現。成功的弄潮兒永遠是第一夢想。

沒遺產可以怪爹媽,沒成就不可以怪爹媽,連爹媽都搞不定,還能搞定誰?


感謝邀請!

我們這代的很多家長經常把「我都是為了你好」掛在嘴邊,可能有些時候真的是從為孩子好的角度出發的,但還有些時候可能就是家長的控制欲在發揮作用,當時我們可能小,在這句話的打壓下不敢或不能反抗,那現在我們自己也成了家長,自然會比較反感這句話。

之前家長都以自己家裡有個聽話的乖寶寶為榮,如果孩子比較有主見,或比較叛逆,那家長就會感覺頭痛。但是,現代社會證明,那些所謂的乖寶寶可能都是不斷壓抑孩子天性的畸形兒,而真正在社會上比較吃的開的反而是那些擁有自己想法和主見的孩子,所以自然也比較反感千篇一律的聽話孩子教養法了。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


文化程度太低,我侄女問我的事我回答不上來,她犯的錯我也沒法講出個合理道理的時候我就是這麼回答的。


社會觀念還是一代代人去更新

天天老思想

總會完蛋


「要聽話」、「要懂事」、「都是為了你好」也是一種「不想和你煩」的保護的慾望。

家長往往在沒有能力用孩子接受的方式表達擔憂,會與孩子產生誤會。

家長也只有一次人生,也只有很少數的家長有信心在孩子的需求超出自己控制範圍時還能保護好孩子。

這就好比皇帝向百姓發布命令,皇帝有法,國泰民安,皇帝昏庸,民不聊生,甚至起義。

多微服私訪,體察民情,想必比主觀臆斷地發號施令來的強。

如果家長們只是一昧地跟孩子說要聽話、要懂事那肯定不好,「都是為你好」這一句是任何人都無力反駁只能默默承受的一句「溫暖的負擔」。

任何家庭教育都不應只有一種方式,在合適的時候也應該給孩子選擇的自由,讓孩子自己去闖蕩,去經歷,去做他想做的,有時候就得讓孩子吃一吃苦頭,很多知識和道理都是從碰壁中學到的。

溫情教育和野生教育是可以相輔相成的,教育方式嘛,從來都不是單一的,一切都要為了孩子的人格完善及健康成長著想。

對我的成長來說,「懂事」教育是把雙刃劍。

從小教育你要懂事,於是很多事情會考慮別人的處境不會只看到自己的需求,同時也在很長一段時間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怎麼選擇,拋開來自「懂事」的壓力,該如何抉擇,誠然拋不開...

要聽話,聽誰的話,聽什麼話?一直到青春期才開始思考老師和長輩所說的話對錯與否,考慮對錯是非,人情角度,大是大非,可小的對錯又如何能夠完全分清呢,立場不同,看問題就不一樣了。

坦白說,這種教育下,我可能不是很能為自己爭取一些機會,但是後天的自我修行也能彌補一部分,反而是從中得到的共情力,讓我覺得彌足珍貴。

也或許,人生下一個階段,看法截然不同,只說此刻所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