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問題呢?

中庸之道是對的嗎?

你是對「中庸」有什麼誤解?這給你的生活造成困惑和不安了嗎?還是說,中庸之大道,聖人亦有不及,這使你感到力不從心了?

若是前者,不太恰當的簡單說說:中庸就是恰好,有時有些事做到最好是恰好,有時有些事做到三分是恰好。

若是後者,可以說是自我要求太高了,高到有點像是不切實際的眼高手低了。

怎樣判斷自己行為是否符合中庸了?人習慣於在品嘗勝利果實或失敗苦果進行反思,或深入分析,或與人比較,這樣就會對自己在得到果實之前的行為進行一個判定。然後發現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好,或因能力使然,或因機遇難得,因素太多,不過等到下一次時不就有了更「中庸」的依據了。

想想一個數軸,絕對值X小於等於1的範圍都可看做中庸。

再考慮一個單調有界(就看做是一次又一次的中庸實踐吧)的數列,必收斂(可以看做中庸之道之可行)


這是最為重要的漢文化精髓,當然是對的,對得不能再對了。因為他是中國全部歷史經驗的濃縮總結,是有我們頑強堅持上下五千年(有水分,但3000年絕對沒問題)而還活著為證明其正確的。

批判者往往注意於它的懈惰一面,但這正是藏巧於拙,韜光養晦的表示,是危亂時刻掩飾自己圖謀生存發展的標準態度,也就是我們漢族文化裏才能體味的「雖無飛,飛必衝天;雖無鳴,鳴必驚人。」。 這也是鼎盛時期保全守策之基本原則: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借這個話題,議論幾句。我們現在是實力已經強大到忍不住要炫耀的地步了嗎?我們周圍鄰居對我們是什麼態度?我們自己同胞互相之間是什麼格局?國際上我們有幾個真正的盟友?更別說是緊跟我們的小弟了。

中庸之道,從小講可做為人處事之表,從大看可做為國治邦之道。在這個角度看,我們現在是偏離此道,而盡顯驕躁浮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中庸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時而動,什麼時候就做什麼時候該做的,而不要過之或不及。比如做飯火候的掌握,火候不夠不熟,火候過了就糊了,其中的時候恰到好處。天命之謂性,事物有其天性,率性之謂道,按照其天性,其成住壞空每個階段的特性持中道處理事物,不要過或者不及。

中庸不是叫你不要去鬥爭,武王伐紂,孔孟都是很推崇的,把中庸解釋為迴避鬥爭,不去解釋為用其中。


我覺得「中庸」很合理。既不會右傾保守,也不會左傾激進,不走極端。


首先明確一個概念,中庸強調的是策略而非道德

雖然孔子大部分時間喜歡講道德,而並沒有被君主重用的孔子,在整個春秋戰國有太多比孔子將策略講得好的。

而泛儒喜歡德智不分,而看客又不喜歡自己動腦子。中庸是德智不分,啥都沒講清楚的典型。

策略講究動態博弈。

不知道上限(比如最激進策略)和下限(如最保守策略)又何談中庸?

中投威脅被放棄,又憑什麼直接代入防守方要考慮你的中投時的三分和籃下效率值?

非要粗暴地講,中庸對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是對的(這個時候若干種選擇啥是中庸呢,以每個人閱歷選個讓個人內心最舒適的就是中庸),而這種對是建立在有人不中庸的基礎上的。

真正的牛人做決策都是理性壓制感性,壓根不管最後的結果是否在舒適區。

看了一下幾個其它答案 直接給我看傻了

恰到好處就是中庸都出來了 你咋不說 照著答案抄 考試題就不會做錯涅

很多事如何決策纔是對的,即使過了多年仍有爭議,你一句中庸之道就是對的那真是太牛了。

那我只能為「聖人」又說了句漂亮的廢話鼓掌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