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就叫南京,還是叫京師,抑或是其他?


明朝276年間,南京的地位非常特殊。說特殊,因為南京是明朝的定鼎之地,朱元璋坐鎮南京四十年(含稱帝前),統一天下。但因為北元威脅太大,明成祖朱棣把國都遷到北京。

朱棣的政治根本在北平,在南京,他不怎麼得人心。所以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下詔升北平為北京,為遷都做準備。此時的北京還不是正式國都,只稱「行在」,畢竟北京還要大規模修建皇宮。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初,一切準備就緒後,朱棣這才正式定北京為國都(京師),原國都南京降為留都。

留都的級別要比陪都高,打個不那麼形象的比喻,陪都是妾,留都是前妻。朱棣不喜歡住南京,但南京是他父親朱元璋打天下的地方,孝陵還在。這一點,決定了南京不再是國都,政治地位也不會低。原國都南京的所有政治機構,原封不動的保留下來。比如北京有六部,南京也有六部,尚書、侍郎一個不少。

當然,南京六部尚書是沒什麼權力的,要麼是從北京六部退下來養老的,要麼是權斗失敗下放的。當時有個說法,說南京六部衙門,戶部收不到錢,兵部調不動兵,禮部管不了考生。很多官員上班,不是昏昏欲睡,就是泡茶吹牛,無所事事。不過在政治上,南京應天府的地位和北京順天府是平級的,合稱為二京府。

朱棣死後,明仁宗朱高熾不太喜歡北京,而且從南京到北京的糧食供應成本太高。朱高熾決定把國都遷回南京,下詔北京各衙門全部復稱行在,南京再次成為國都。朱高熾在位10個月就稀里糊塗駕崩了,英武的明宣宗朱瞻即位後,因要對付北元,所以留在北京。只是在名義上,宣宗時的北京其實只是行在,正式國都還在南京。

直到明英宗正德六年(公元1441年)十一月,朝廷才正式廢除南京有名無實的國都地位,復升北京為京師。此後,南京的留都再沒變過。

南京的政治地位是降低了,但要說經濟地位,南京要高過北京。首先,北京處在「苦寒之地」,糧食供應要通過南直隸運糧北上。江南是明朝的錢袋子、米袋子,沒有江南錢糧,京師就要斷炊。

南京作為留都以及祖宗靈寢所在,是江南的中心。明朝通過在南京的政治、軍事存在,控制著江南錢糧。明朝遷都後,還在南京留下十萬兵馬。只是到了萬曆年間,由於各種原因,南京的兵力只剩下4萬了。

士兵少了,但百姓多了。萬曆末年的南京人口,已突破百萬,號稱神宗萬曆年間,天下大治,留都城內戶口百萬家。武宗正德時,有官員評價南京的地位,說太宗皇帝(朱棣之前的廟號)遷都北京,但北京所倚仗的錢糧器物,無不取自於南京(為中心的江南)。

南京,可以說是西部、南部物資進入北京的中轉站。南京占長江地利,比如四川、湖廣、江西的物資會先順江東下到南京,然後再走運河進北京。

南京在經濟上也有一段失落時期,就是朱棣初遷北京時,帶走了南京城大量民戶工匠。但南京特殊的政治、歷史和地緣,決定了南京很快就能恢復南方中心城市的地位。朱棣帶走的是官方手工業者,而民間手工業者則填補了官方手工業者離開後留下的空白。包括紡織業、印刷業、銅鐵木器,瓦肆勾欄等娛樂場所更不用說了。

尤其是在嘉靖、萬曆時期,隨著江南經濟的飛躍式的發展,南京成了全國重要的娛樂中心。 別的不說,秦淮八艷,你再熟悉不過了。

萬曆四十一年,有個叫奧伐羅-塞默多的葡萄牙傳教士,到南京進行傳教活動,起漢名為曾德昭。曾德昭在明朝呆了23年,1636年回到葡萄牙。他寫了一本書,名叫《大中國志》,詳細介紹了明朝,尤其是南京的經濟發展狀況,史料價值非常高。

對南京的評價,曾德昭說南京是明朝最大、最好的城市,街道非常寬闊、乾淨,老百姓彬彬有禮。最讓人吃驚的是,南京有大量的娛樂場所,每天人來人往,多到數不過來。有人問曾德昭,北京不是明朝的國都嗎?難道沒有南京大嗎?曾德昭搖頭說:沒有,北京只是政治上的首都,經濟上的首都,還是在南京。

或者換個角度講,北京是國都,南京是留都,也是備用國都。一旦北京有什麼事情,國都隨時可以遷回南京。土木堡之變時,明英宗被俘,就有官員主張遷都南京,幸好被于謙制止。當時遷都肯定不行,但明末大亂,再加上後金威脅,遷都南京成了必然選擇。只不過福王朱由崧等人昏庸無道,白白浪費了南京大好資源。清朝統一後,南京的留都地位肯定保不住了,降為江寧府,但依然是江南大城之一。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公眾號:地圖帝


南京還叫南京,跟北京同為帝國首都。

需要澄清的是,南京和北京在這裡僅指京城(即城郭里)的那一小片地方,和應天府和順天府,乃至南北直隸那一大片地方不是同一個概念。

南京朝廷管理著佔據帝國財政收入大部分的南直隸十八州府,府和直隸州為平級行政單位(類似今日地級市),但由於南直隸:

  • 不同於一般承宣布政使司;
  • 本身不是省級行政區;
  • 不設三司(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
  • 十八府州皆由六部直接統領管轄,

故這些州府的地位比今日普通地級市要高一級,類似今日之直轄市。

同時和北京朝廷一樣,南京朝廷也有著一套完整的政府備用機構(雖然絕大部分情況下是作養老用途了)。

南京與北京、南直(十八州府)北直(八府二州),以及其他十三個省級行政單位,一起構成了帝國版圖內的兩京十三州。


現在的南京大市在當時對應稱呼是應天府,

府城駐在上元縣,

級別是京師→留都(標誌事件 judy遷都)→京師→留都(標誌事件土木堡之變),

看到有人提到南直隸就順便說下:

南直隸不是一個省,是一個地區,或者近似一下本朝的區劃……是一坨直轄市


應天府


這個問題我也想過很多次。

「南京」其實並不是天生指的就是現在的江蘇省會南京,北京也是一個道理。

北宋時有「四京」,那時候的「南京」相對於其餘「三京」的地理位置偏南,指的是現在的河南商丘,而且也是趙匡胤的龍興之地。

那時候的「北京」指的是河北大名,水滸傳里的北京大名府梁中書那一段應該都看過。

而到了明朝,朱元璋定都集慶路,後改為應天府,便成了大明洪武一朝的首都,這時候河南開封也短暫的當過「北京」(還有朱元璋的老家鳳陽叫中都),所以應天府也成了南京。

但這事並不長,「北京」在洪武十一年就被撤銷了,所以「南京」又改回京師的說法,然後又到了建文一朝,朱棣發動靖難,再然後遷都北平府,升為順天府,應天府再度成為南京,北平府(順天府)則是北京了。

很顯然,南京和北京是相對的,如果北京在南邊,那他倆的叫法就換過來了。

朱棣剛蹬腿,洪熙皇帝朱高熾一繼位,他就覺得北地貧瘠,漕運費錢,而且年輕時也曾在南京監國,更喜歡江南的生活,就迫不及待地要把首都遷回南京,不過他在位時間不到一年,還沒有點實際行動就駕崩了,仁宗本人還是非常儒雅隨和的,奈何太過肥胖,壯年早逝。

總之,明朝兩京十三省的局面是定下了,南京作為留都,是官員養老(享樂)的好去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