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要生氣。

這是這個階段孩子都會發生的行為。一個是孩子在發展大動作,喜歡扔東西;另一個是孩子在探索世界,與世界交流,要聽摔碎的聲音,要感覺自由落體。

其次,不要縱容。

誰家錢也不是颳風逮的,誰家東西也不是免費來的,把有用的東西摔壞了這是不對的。把這個概念告訴孩子,平和滴說,堅持說,每一次都要認真看著孩子眼睛說「這樣扔東西是不對的,東西摔壞了,沒辦法用了,爸爸媽媽不喜歡你這樣。」

第三,不要強化。

雖然你表達的是反對的意見,但要是加上了抑揚頓挫的腔調,配上了誇張的肢體動作,還有故作生氣的擠眉弄眼的表情,那不但起不到作用,還有反效果。孩子會以為這是有趣的遊戲,為了再看到你的「表演」,他會繼續摔東西,吸引你的關注,以此取樂。別問我怎麼知道,親身經歷,以身試法,百試不爽,負面經驗。

第四,有效引導。

盤子,玻璃,首飾這些有用的東西是絕對不能摔的,那孩子還想摔東西怎麼辦?給他找能摔的替代品。毛絨玩具摔不壞,生氣的時候可以摔;裝鈴鐺的鏤空樹脂玩具球摔不壞,要聽聲響可以摔;彈力球可以摔,看完自由落體還可以看反作用力,就是注意不要打到燈泡;可以任意塑形的軟膠玩具,摔在地上會變形,很有趣;過年買點摔炮,摔在地上啪啪響;還有,請幫我把冰箱里凍在一起的肉塊摔開(粘連不緊,一摔就開的);請幫我把過濾完的豆渣敲到垃圾桶里;請幫我把桌上的瓜皮扔到垃圾桶里……謝謝你的配合,你真棒!

怎麼樣?化破壞的力量為建設的力量。


兩歲的寶寶摔碗和杯子有情緒上的成分了。

作為家長也不用強化寶寶扔東西這個動作,引導她就好了,告訴她碗筷是用來吃飯的,不要隨便扔,如果是因為情緒問題那你給她發泄完了,你收拾好和她說道理,她其實能明白。你可以買不鏽鋼的餐具,就不用擔心壞了。我寶寶現在兩歲多有時一言不合就扔,但扔了我會問她為什麼扔,等她情緒平穩了我再和她說明白。


謝邀!

沒事,不要太在意,過了就好了!


給他一個耐摔的杯子和碗,讓他扔呀。


如果孩子不是發脾氣的話,那這應該是孩子探索的過程,

他通過手抓東西扔出去的動作,聽到了聲響。

所以反覆的實驗這個聲音的來源是不是因為自己扔東西造成的,簡單來說就是探究事物之間的聯繫,例如:扔出去,啪,有聲音。按開關,燈會亮等等。對於孩子來說這就是一件很神奇而且極有意思的事情了,是他對於世界和新事物的探索,也是對手部小肌肉抓握能力的鍛煉。

當然他也很享受這種能夠支配東西的感覺,對於一個兩歲的孩子來說,能夠自己去控制一件事物是能給與他們非常大的成就感的。

如果題主不介意的話,可以提供耐摔打的餐具給他,每次摔出去之後帶他過去, 手把手撿起來,這樣即不打擊他探究的熱情,也鍛煉了抓握能力,最後還可以身體力行的教會孩子「不能隨便扔東西,而且扔掉的東西要自己撿回來。」

如果孩子只是發脾氣,撿多了幾次就不會扔了,人都是嫌麻煩的。

如果孩子是在探索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繫,或者物質接觸地板發出的聲響,那麼等他確定了自己的想法,也就不會再扔了。就像你玩遊戲玩得輕車熟路了就會換一個遊戲玩了。


首先要弄明白她為什麼扔,然後再跟她溝通。


把他當平等的人對待。

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掉了,鼓勵他不要灰心好好練習。

如果是扔,讓他自己收拾殘局。

我娃筷子掉地上,自己下桌撿起來洗乾淨,繼續吃飯,兩次就不掉了。

碗摔壞了按實際價格扣除零用錢或者一頓點心,告訴他重買這個碗要用多少錢,點心多少錢,還可以藉機教數學。我帶他去超市看了一個碗多少錢,大概合兩次點心的錢,然後我幫他在網上買了,便宜一半,相當於幫他省了一頓點心,他還要謝謝媽媽的。


我們家孩子也愛摔東西,都兩歲八個月了,不過你給他這些東西之前要先說不能摔,多一半會管用


哎 沒人答啊?建議:

1、好言相勸,不摔了就親它一下;

2、勸說無效,打掌心!

3、然後再給一個杯子,只要一摔就打,這樣長記性。

4、適當的體罰訓斥有助於孩子遵守社會規則,小時候不打,大了就會被別人打。

5、勞倫茲的關鍵期理論,大家總結生活習慣敏感期:孩子在2~3歲之間,在這個時期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將會使他們受益一生。

巴普洛夫條件反射教育手段適用於2周歲孩子,可能有人會噴我,這是是馴獸師的理論,但是事實上心智還未發育的孩子就是動物本能,可以嘗試馴獸手段。

以上打掌心說法非本人立場,只是提供其中一種解決方案而已,決定權在孩子的父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