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週,如果你在谷歌上輸入:

Should I (我該不該)第一條自動生成的搜索是: Should I buy Tesla Stock?(我該不該入手特斯拉股票?)

如果說大數據最瞭解我們,那就意味著上週,英語世界大家最熱衷的想法之一,就是考慮購入特斯拉股。

這種氣氛下,特斯拉一度飆至969美金一股,市值突破1900億刀,實屬魔幻。

更魔幻的是,連投行的分析師,也分析不出個所以然,咋就漲成這樣了呢?

通常,單只股票垂直暴漲,定有重大原因。

比如,突如其來的病毒,會讓口罩股「疫」戰成名。或者,新型「偉哥」提前測試成功,一「舉」成名.....但這次特股,卻暴漲得無釐頭。

【關於暴漲的錯誤猜想】

1. 暴漲是因為財報好看?

特斯拉財報再好看,一年也只賣出了36萬輛而已。

單純收益良好很多車企都有,可也沒見誰這麼瘋漲過

其他利好消息(在華建廠順利新車型訂單多等),都會讓股價走高,卻根本無法解釋上週這個瘋漲的速度和幅度。

2. 暴漲是因「短期擠壓」效益?

這也有點經不起推敲。

畢竟特斯拉一直有大量做空者;

而且看數據,最近幾周,特斯拉的空頭份額,並無巨大變化。

現在分析師更傾向認為:做空者被迫買入股票的行為,屬於火上澆油,會託高股價,卻不是瘋漲的導火索。

就連各投行的金牌分析師(以及Elon Musk本尊),都搞不清近期暴漲的核心原因。

難怪推特上,炸出了這種聲音:「可能是美聯儲手滑,不小心買了特斯拉股,而非國債,才意外捧紅了特斯拉。

【關於市值的不合理性】

特股漲得莫名其妙,那Tesla現在的市值,合理嗎?

若把它當汽車公司看,這市值就扯淡了。

畢竟你把全世界賣出的特斯拉加起來,尚不足朗逸這單一車型在中國一年的銷量。

這樣一個公司,怎能市值反超大眾,成為車企老二呢?

不少人認為,特斯拉不只是家車企。

好,那如果把它當科技股看,這市值合理嗎?

評價科技公司,通常聚焦看這三個維度:

-用戶粘性/滿意度

-增長速度

-核心競爭力

矽谷最好的投資人還會問:你最終能通過技術,解決什麼重大問題?

以上各項,特斯拉都能給出高分答案:

用戶滿意度

《消費者報告》顯示,過去5年中,特斯拉一直是汽車品牌中,用戶滿意度得分最高的車企之一(92分)。

增長速度

特斯拉去年交付36.75萬輛, 同比增長50%。除了熱賣的麻豆三,今年再推出兩個重磅產品---Model Y和Cybertruck。單看訂單,已是爆款,所以2020年銷量突破50萬不是夢。 核心競爭力特斯拉的超分強項包括:成熟的整車集成技術;垂直整合的全球充電網路建設;創新產品定義能力及超強的品牌力;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和數據採集等。 特斯拉最終想通過技術解決的問題,就是公司slogan: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的轉變。

如果說未來的世界,兼具電動化、智能化和共享化這三大特點,那麼,特斯拉無疑是隻潛力股。

但它面臨的挑戰也很大,特別是汽車智能化方面。

我在寫書時,採訪過不少AI科學家和從業人員,他們都說:

-L5級別的自動駕駛,是對人類最艱難的技術挑戰。

-而自動駕駛的應用,也將觸及到最複雜的法律及社會安全問題。

特斯拉和自動駕駛技術一樣,長線來說,是樂觀的;但中短線,卻並不。

因此,在現階段,特斯拉的股票就比蘋果還值錢,顯然不合理。

【特斯拉是不是下一個比特幣】

高贊答主 @一個kebab po出了個屢試不爽的模型:

比特幣就是這個走勢。

一頓無故暴漲後,泡沫破裂,又暴跌至之前水平。

特斯拉會不會也這樣?

從本質看,特斯拉和比特幣有著很大區別。

比特幣本身,沒有價值。它只在投資者賦予它價值時,才值錢。

但特斯拉,是一家擁有專利和產品的公司。它的股價,是由這家公司的收益作為後盾的。

可你也不得不承認,兩者確實有相似之處。

比如說,擁躉多。

對於大多股票而言,投資主要來自基金、土豪大佬及機構。

但比特幣和特斯拉,卻有非常多「死忠」散戶。

這種「粉絲擁戴股」有個特點:股價往往情緒化,波幅也會更大更無釐頭。

比特幣的走勢

特斯拉的走勢

我的個人經歷,似乎也反映了兩者的雷同。

2010年,我開始關注特斯拉,那時剛上大學。

一轉眼就10年了。

一事無成的我,依舊一事無成。

特斯拉倒好,10年內賣出80多萬輛;

股價也從20刀一股, 飈至900多刀;

大眾對它的態度,更是180度大轉變,應了甘地的名言:

特斯拉股價還不高時,我買入過一些。

最近瘋漲成這樣,搞得連在大學不鳥我的那個男神,都突然給我發來消息,問我變成富婆了沒。

從男神對我的轉變看,特斯拉真的挺像比特幣的。


其他相關回答:

如何評價特斯拉第二大機構股東 Baillie Gifford 對蔚來汽車持股 11.44%??

www.zhihu.com圖標如何看待馬斯克網上直播抽大麻,特斯拉股價暴跌??

www.zhihu.com圖標

沒一個回答懂股票的,178到300是基本面,到940就跟基本面完全沒關係了。這一個月的瘋漲本質就是軋空,空頭過於擁擠,但是短期內並沒有下跌就會造成空單為了平倉不計成本買入。


知名做空機構香椽(Citron Research)週二表示:「我們喜愛特斯拉,曾經承諾永遠不會再做空。但當電腦開始驅動市場,我們相信,即便是(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假如他是基金經理,也會做空這隻股票。這和技術再也沒有關係,它已經成為新的華爾街賭場」。


1月16日公開的數據:特斯拉的做空倉位高達144億美元

2月6日今天終於暴跌,這種軋空式上漲最多兩三天,當年保時捷收購大眾也是這樣

轉雪球老闆評論說的更清楚:


作為一枚在19年初賣掉特斯拉的小散,看著K線圖,哭暈在廁所

當時賣了之後還是蠻開心的,畢竟下跌了幾個月

典型的小散心態啊

具體是什麼原因突破這個數值的,覺得討論的必要不大。我倒想說說,為什麼特斯拉會一跟上漲,高歌猛進(事後諸葛,再次哭暈在廁所)

看看人家財報,年報向好

看看國內與特斯拉相關的股(最新的合作意向股,寧德時代 )

已經翻倍了

這兩支股說明什麼問題?

很簡單,他們都是新能源汽車的代表企業

我們先不猜測,是不是有人軋空頭,至少可以明顯地推斷出,新能源汽車未來,資本是看好的

為什麼看好?

19年全年來看,所有動力的車,幾乎都在下滑,而純電動的銷量相對影響較小

在資源有限的當下,國家能源戰略框架的前提下,新能源車已然變成了未來一段時間必然受到國家支持的產業

那好,如果以上這個觀點是成立的。那資本一定是朝著政策傾斜的地方湧動,而不會逆潮流而動

所以我們可以倒推一下

特斯拉國產化。19年1月,特斯拉上海工廠動工破土;20年1月,國產model3下線交付,同步model3降價低於30萬。直接讓蔚來、小鵬等新車型面臨更大的市場壓力(蔚來ES6 23萬起,小鵬P7 24萬起)

小鵬C輪融資4億刀。小鵬董事長何小鵬同學表示:雖然寒冬已至,但機會比危機更多,越是有準備的人,過完寒冬會過得越好。11月中旬,小鵬汽車宣佈成功簽署C輪融資,總金額為4億美元(人民幣28億元)。同時,小鵬汽車還獲得招行、中信以及滙豐銀行等多家中外銀行總額達數十億元的無抵押信用貸款。隨後不久,小鵬同學繼續表示正在融資C+輪。

去年年底,小鵬與蔚來牽手,新勢力不再是獨立作戰。蛋糕這麼大,還有很多沒有開發的,為什麼不一起把蛋糕變得更大呢?可以看出,小鵬與蔚來的合作,將會是行業戰略協作的新開端。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企業走向新的合作,為市場創造出更好的產品與服務

以上幾點說明什麼問題呢?

1,自己是個馬後炮。為什麼當時想著賣特斯拉。就算賣了吧,後來又跌了,那應該買回來,加倉啊。沒加,估計是喫死了。唉,再次後悔,再次後悔,再次後悔,再次後悔~~~

2,新能源行業確實有搞頭,其實一直盯著寧德時代的,就是沒買。再次證明是事後諸葛

3,新能源中的新勢力企業,機會也挺大。蔚來已經上市,小鵬剛融了4億刀,正在C+輪融資。要不要提前介入一點股票到蔚來,寫完這文章,我真要好好想想

4,別攔我,我想再哭一下

然後還是面對現實,在A股找一找與特斯拉相關的股票吧

不買股票,就去買車吧

model 3銷量已經猛得不能再猛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據說小鵬即將上市的P7,正面剛model 3的,有興趣的也可以一起對比一下

唉,1500億刀的市值~~~~~~~~~~~~~~~~~~~~~~~~~~~~


先簡單說下看法,後面附上分析:

  • 對於特斯拉公司的前景來說,我覺得是一定程度內看好的
  • 對於特斯拉目前的股價來說,其浮動的程度已經超出了其預估前景對其的影響範圍。換句話說,目前的股價被炒的不正常,不符合其自身價值。
  • 對照特斯拉目前的股市走勢,從1.30號開始股票的走勢已經脫離了特斯拉的基本面,主要受到資本角逐的影響。

關於特斯拉的前景:

首先我們先看短期之內的前景:

特斯拉去年的全年銷量大概是36萬輛,2020年的目標是50萬輛。這個預期其實符合目前對於大市場的判斷,其14萬輛增量的來源來自:

美國市場和小幅度持續增長,以及歐洲市場和中國市場的爆髮式增長。

事實上,特斯拉2019年的主要增長來源於美國以外的市場。2019年全年特斯拉在美國市場的銷量也僅僅增長了0.3%,且主要源於Q1和Q2的增量優勢,在Q3和Q4相比2018年實際上是下滑了的。

Tesla Model 3 – 158,925 (up 13.7%)

Tesla Model X– 19,225 (down 26.3%)Tesla Model S– 14,100 (down 45.2%)Total - 192,250 (up 0.3%)

Tesla北美銷量一覽表

對於中國市場來說:

在2020年上半年,由於特斯拉國產所積壓的大部分需求會逐步釋放,在下半年之後趨於平穩正常的市場需求。預估全年的銷量在理想狀況下可能超過10萬輛。

所以短期來看,特斯拉2020年的銷售目標是符合實際的。

從長期來看,或者說從整個電動汽車行業來看,特斯拉的未來取決於以下兩點:

  • 電動汽車在未來汽車市場的份額能夠提升多少
  • 特斯拉在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能夠提升多少

關於特斯拉在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

目前的情況是:特斯拉佔據了全球百分之16%的市場份額,Model3大概佔了13%。而在北美更是佔據了75%。

考慮到特斯拉的定位,這個市場份額已經相當大了。舉個例子對比一下,去年美國市場,賓士、寶馬、奧迪、捷豹路虎、沃爾沃、保時捷加起來的市場份額大約是7.2%。

所以,從特斯拉佔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的角度來看,目前的情況已經是極限或者接近極限的狀態,單一品牌獨大一個汽車消費市場也不符合客觀規律。

從技術角度來看,特斯拉雖然有優勢,但其實並不大。就續航里程這一重要參數來說:

拋開電池「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物理限制,能進一步靠整合所獲取的續航優勢其實是有限的。換句話說,更能夠有力解決里程焦慮問題依靠的是化學行業的進步,而非車企層面

全球電動汽車廠商銷量一覽表

從全球電動汽車市場角度來看,這裡歐美市場直接引用朱校長 @朱玉龍文章裏的一些數據:

  • 歐洲市場2019年,新能源汽車達到了56.42萬臺,在2018年40.7萬臺的基礎上增長了38.9%,
  • 美國市場自補貼退坡之後,Q3新能源汽車8.7萬臺,同比減少-21%,Q4預估只有9萬臺,同比下降-28%整個去年32.68萬臺,同比下降了10%
  • 中國市場2019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4.2萬輛和120.6萬輛,同比分別下降2.3%和4.0%。其中純電動汽車生產完成102萬輛,同比增長3.4%,銷售完成97.2萬輛,同比下降1.2%;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2.0萬輛和23.2萬輛,同比分別下降22.5%和14.5%;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833輛和2737輛,同比分別增長85.5%和79.2%。

偏向保守的歐洲內陸在北歐幾國的帶領下依然有較大增長空間,而全球前兩大汽車市場中國和美國則在電動車的需求上呈現出疲軟態勢

而且要知道,2019年中國汽車市場全年我國汽車累計產銷量分別完成2572.1萬輛和2576.9萬輛,美國市場則是1704.7萬輛。純電動汽車這點銷量佔比實在不夠看的。

宏觀來看:電動汽車增長呈現疲軟,整體市場份額依然十分有限。未來發展不算樂觀。

從品牌到細分市場,我們可以預見的是,特斯拉在未來幾年內的發展前景仍然不能算得上是十分樂觀。而這也是由純電動汽車市場前景的不確定性所決定的

在目前,會有很多人拿特斯拉和蘋果、谷歌這些高科技公司比較。我們回顧蘋果、谷歌這些公司的成功,他們的成功的本質,或者說他們的偉大之處是:

真正能夠走入千千萬萬尋常百姓家,切實的提高他們的用戶體驗。

因為,谷歌確實比百度好用。而在智能手機開始普及的年代,蘋果手機確實能夠在所能承受的品牌溢價範圍內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也包括蘋果現在的一些其他產品,其根本都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能夠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

但特斯拉不能,至少短期之內不能。

對於千千萬萬的汽車消費者來說,對於國內那些遠離大城市,家裡只有一輛車的消費者來說,你即便無償幫助他把他的卡羅拉換成了Model3,他依然不一定會樂意。因為用戶體驗變差了。他的出行收到了極大的限制。即便是在美國,特斯拉的銷量也極具地域性。加利福尼亞的銷量佔到了全美一半以上。

總結一下Model 3銷量能夠達到熱銷水平的三個基本條件:

  • 地區經濟水平很高。
  • 地區有足夠數量的超級充電站。
  • 地區緯度不宜過高,平均氣溫相對適宜,有利於緩解「里程焦慮」。

汽車在目前最基本的功能屬性依然是出行。

在出行的便利性上,電動汽車依然與傳統內燃機汽車有很大的差距。在這一方面,消費者是拿錢投票的,而開始疲軟的銷量則是明證。且經過了過去幾年的爆髮式增長,電動汽車在用戶體驗上的進步空間並不會比過去幾年更快。

這是從品牌、細分市場和與其他偉大的公司的對比來判斷目前特斯拉的前景。其依然向上,但不應過於樂觀。

除了前景之外,特斯拉在最近一個月股價的爆髮式增長也是極其罕見的。我翻了一些美國科技公司的股價歷史記錄,向特斯拉這樣的增長已經實屬魔幻了。或者說已經遠遠超出僅僅對於公司預期的層面,而是背後資本的腥風血雨。

畢竟,借用最近很火的巫師財經的一句話:資本永不眠。

最後貼個CNN Business的股票預期了,雖然預期並不能反映未來,但卻是能說明目前虛高的情況。

當然,ARK Invests首席投資官凱瑟琳·伍德(Catherine Wood)也表示,現在預計特斯拉的股價到2024年將達到7,000美元,這就是基本情況。在牛市的情況下,特斯拉的股價將達到或超過15,000美元。


去年底,國產特斯拉首批樣車交付,

不僅建廠神速,

特斯拉還宣佈2020年實現100%國產化,

三十多年前,同樣是上海,上汽大眾桑塔納,上到廟堂下到作坊,為國產化操碎了心,

朱相親自調兵遣將,」搞不定,就滾蛋」,

就這麼著,用了十多年時間,國產化率才過90%,

現如今再回頭看,滄海桑田。

雖然才國產,但特斯拉的話題一直沒斷過,而且爭議一直不小,今天咱們就嘮嘮特斯拉背後的事兒

美國夢

聊特斯拉就不能不聊美國夢,

啥是美國夢,

簡單來說,就是隻要你真牛逼,來到這,你就真的可以牛逼,

兩百年來,這個念想一直刺激著世界各地的騷年,移民,甚至偷渡,去到那旮瘩,

馬斯克就是其中一個,

1988年,曼德拉還沒上位,南非還沒被霍霍之前,17歲的少年去了加拿大,4年後去了美國,

1995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後,打算去斯坦福讀物理博士,

那時候互聯網的造富能力已經開始顯現,

那年楊致遠博士退學,創辦雅虎,第二年就去納斯達克敲了鍾,

只去斯坦福上了兩天課後,馬斯克出來搞了zip2,搞了幾年,3億多美刀賣給了康柏,

之後又搞了x. com,就是PayPal前身兒,2002年被eBay收了,又是3億多到賬。

2002年6月,馬斯克拿著大把的鈔票,去創建了spacex,

檯面上的說法是遠大夢想,火星移民,

背後湧動的,是上個太空梭時代的謝幕,

財大氣粗如老美,終於也燒不起了。

時間差

最近胖五飛天,山東下海,

spacex的火箭沒搞定前,

老美的火箭其實處在一個挺尷尬的境地,

Nasa發個火箭上去要4億,中國的長徵三號乙只要6千萬,

而且中國的發射成功率還賊高,

沒得玩了,怎麼辦?

spacex來了,

其實就是nasa和美國政府喂出來的巨獸,

噴注機用的阿波羅計劃登月艙下降段的發動機,技術資料nasa直接給,你想去吧,這麼複雜的東西,spacex早期幾百個人,幾年時間靠自己能做出來火箭,笑掉大牙,

這點也是國內民營火箭公司的痛,別說你不可能從航天科技拿東西,就是你有路子去拿,那等著你的也是xx,

nasa不光給技術,還給訂單,

獵鷹1號爆掉三次後,第四次發射才成功,nasa合同就來了,2~10億美元,

2010年,奧巴馬來參觀,轉頭就又給了10億,

就這麼著,老美的火箭重新奪回成本優勢,在中國追趕的這段時間,又是人家的天下。

扯點別的,毛衣站老美總攻擊咱們補貼高科技企業,

逼著上邊搞出了科創板,

可誰家孩子自己不護,

批評你碳排放高,自己要製造業迴流了,轉頭就退出巴黎協定,

鼓吹你威脅大,自己轉頭炸人家機場,

就這,國內還一堆沙雕在那舔,

mdzz。

入華

3年虧170億,蔚來汽車的李斌說,他們在「花錢換時間」,

換的什麼時間,這兩年就會顯現。

馬斯克入主特斯拉後,其實路走的非常坎坷,

2008年交付的roadster成本12萬,售價11萬,賣一輛虧一輛,

就這還是在原先保證的10萬基礎上提高了1萬,

再加上經濟危機,沒地方搞錢,

差點玩完,

其實和現在國內新能源企業局面有點類似,

後來用改裝的電動版smart說服了戴姆勒,投了5000萬,

2009年奧巴馬帶著能源局的人來參觀,又給了4億多美元的低息貸款,

2010年豐田又投了5000萬,還把自己一個10億美元的工廠,4200萬賣給了特斯拉,

就這麼著,才緩過來。

即便到今天,很多人對特斯拉和電動車是持懷疑的,

其實這有另外一個概念,

就是需求,

這世界上的產品有兩種,一種是自下而上,簡單來說就是有一部分人有這個需求,你發現了,搞了個產品出來滿足他,

非常典型的就是老年代步車那種,

還有一種,是自上而下的,創造需求,

就是蘋果那種玩法,

蘋果出來之前,其實諾基亞的手機也挺好,打電話發簡訊沒問題,續航還長,還能砸核桃,

但一旦用上蘋果,再也不會有人去用諾基亞功能機了,

特斯拉也是這麼個東西,真正開過這車的,感受過飛機起飛般的那種推背感後,大部分也回不去了。

咱不討論這個事情,肯定有人槓,圈哥就下個結論大家看,不出兩年,絕大多人對電動車的觀念會變。

扯遠了,還是說入華這個事兒,

特斯拉的套路,就是在複製蘋果的玩法,其實這個點進來,已經是晚了,

2010年,iPhone4來的時候,小米才剛成立,oppo還在玩功能機,還沒幾個人知道華為原來也做手機,

之後的事兒大家都知道,蘋果大火了好幾年,直到國內手機市場一片紅海,

特斯拉這個時間,已經遠遠說不上是降級碾壓了,

來了就要面對國產品牌的競爭,

只不過現在市場廣闊,遠沒到存量競爭的階段,

但要像當年蘋果三星那樣躺著賺大錢,基本不可能了。

中國夢

毛衣站老美製裁的幾家企業,華為,海康,大華…說是因為安全問題,

還有一點,就是這幾家企業,在世界範圍內真的做到了領先,

中國企業大家都知道,一旦掌握,那就是往白菜價了做,所過之地,寸草不生,

以前都是老美領先,趁著領先這段時間,東西不但價高,還動不動搞個制裁,不賣給你。

現如今有些領域中國領先了,還賣的賊便宜,這是個要命的問題。

說美國吸引人才,

其實互聯網這波,中國造就的富豪也很多,頭部的大佬大家門清,就不說了,

聊個身邊的例子,

圈哥有個學弟,畢業自己搞了個微信小程序,後來賣了,8位數。

再具體到下邊,到程序員和工程師層面,往老美跑圖個啥,

就是這麼個循環,

老美搞出來個牛逼行業,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牛逼行業別的國家搞不定,所以只能高價買老美的,老美吸引來的人才可以從超高利潤中分一杯羹,如此正向循環,

但這個循環其實也容易打破,一旦這個行業中國玩家進來,超高利潤沒了,循環就斷掉了,

為啥老美舉國之力搞華為,這是個要命的問題,我玩的東西,你拿去玩了,我怎麼辦。

最後,為啥國內大佬們拼了命的搞電動車?

夢想啊情懷啊環保啊,都是鬼扯,

特斯拉真正盈利這還沒幾年,市值已經趕上通用加福特了,

美國傳統汽車公司的市值第一第二加起來趕不上一個搞電動車的,

這想想空間,嘖嘖。

特斯拉來了#X10?mp.weixin.qq.com?mp.weixin.qq.com?

mp.weixin.qq.com圖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