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男子漢大丈夫,寧折不屈!

可俗話又說:男子漢大丈夫,能伸能屈! 《荀子·不苟》

2、俗話說:亡羊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策·楚策》

可俗話又說: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可以算在這種看似矛盾的話里的一種嗎?


惡語和忠言不一碼事,你看喜羊羊,你媽說天天看喜羊羊,你就是個智障。這是惡語。你爸說,別看喜羊羊了,沒有一點用。這是忠言。


我們的歷史很長,古話很多。這些古話並不是在同一時期出現的。

歷史環境不同造就的古話不同,雖然現在看來都是古話。

比如《論語》里有這麼一句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放在現在看來頗有唯心主義宿命論的味道,我不喜歡。所幸還有另一句古話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我喜歡後面這句,在我看來後者比孔老夫子進步了很多,但是後面這句話晚了一千五百多年。

另外一點,作為雞湯出現古話通常擁有「最終解釋權」,不管怎麼解釋都能說得通。


餓的時候吃飯最重要,渴的時候喝水最重要。不矛盾,看場景。


惡語傷在惡,忠言利在忠。


有人說刀是利器,能傷人;又有人說刀是利器,能砍柴。誰對誰錯?一體兩面,無有對錯。去羅馬的路不止一條,有人走水路,有人走旱路,權看哪條適合自己。

Ps:屈和伸只是表面,支撐它的底層是信念。比如誓不降曹的關公也曾因保皇嫂而屈居曹營,最後世人還得雙挑拇指稱大義。

Ps:亡羊補牢,未遲:取決於圈裡還有羊,或者主人還想在那個圈裡放羊。亡羊補牢,遲也:人家說的是發現圈破的時候不補,羊沒了才補,若不想悔之晚矣則早發現早補。

抵達終點後回頭看,中間都是權衡和變通。


謝邀

古話說什麼的都有,還有「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的說法呢。

關鍵在於你想用哪一個,這些也不是真理,關鍵在於你自己的選擇和最後的結果。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別的書上不知道怎麼寫的,但是就我所知,歷史書上對這個事大多還是持著積極態度的。反正我記得我中學的老師是這麼教的:就結果來看,這次政變的結果是積極的。

這就很典型了,還有明成祖朱棣,也能說明很多問題,所以說這些句子,不在於哪一句對,哪一句錯,在於你想用哪一句,或者說你想讓哪一句對,哪一句就是對的。


單就問題這句話來說不可以,因為惡語和難聽忠言不是一回事

單純的謾罵這叫做惡言吧


感謝邀請。

我說的話,這兩句話跟其他的舉例還是不一樣的。

惡語和逆耳的忠言是不一樣的,比如某些杠精的話,對別人沒什麼幫助,但真的挺傷人的。或者說,這兩種話可能都會傷害到對方,但一種能起到正面的作用,一種不能。


惡語傷人六月寒和忠言逆耳利於行的本質不一樣的。

一個只想讓你出醜,然後看你笑話。

另一個是想讓你度過難關,讓你變好。

【這一點恰好也是酒肉朋友和真心朋友的區

別嘛。誇誇自己,棒!】


惡語是country of shit,粗鄙並帶著傷人的惡意

忠言是多喝熱水,雖然你喜歡喝飲料,但飲料確實對身體沒那麼好

你承認忠言有理,你承認country of shit么?


謝邀,不矛盾,因為這個看說話者的意圖,惡意的就是惡語,善意的提醒可能態度會強硬一點讓人不舒服,但是目的是提醒對方,雖然都讓人不舒服,但是兩者目的不一樣,所以我覺得不矛盾。。。


他們所側重的方面有所不同,境界也不同。而且先人們所說的話都是他們自己在那個時代發出的觀點難免不了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完全拘泥於課本。例如一個很愛面子的人那就不能直言相勸,一個能聽的進勸的人那就直接相告。當我們覺得有比一死更重要的事情那我們就要能屈能伸,譬如季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