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和投資自由便利」會帶來哪些變化?

總體方案明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發展目標是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貿易自由便利和投資自由便利為重點的自由貿易港政策制度體系;到2035年,成為我國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自由貿易港。為達到這些目標,總體方案提出了貿易自由便利、投資自由便利、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人員進出自由便利、運輸來往自由便利,這五大便利和數據安全有序流動的制度安排。專家認為,這都是前所未有的創新之舉。

焦點訪談深入解讀:海南自貿港 未來扮演什麼角色??

finance.sina.com.cn圖標


香港從歷史來看能發展起來的獨特性在於——政治上去國家化,經濟上低稅收加自由貿易港,人才上能全球吸納精英,法律上則無縫銜接英美,資金完全自由流動,健全的金融機制與低監管…

海南這些年的改革完全是添油戰術,搞一波改革,炒一下地皮,發現不行,於是在原基礎上稍微放大些再一波改革,於是又炒一回地皮,一會旅遊,一會賽馬,一會自由港…沒個定性,又不能像上海深圳那樣吸引高端人才,來的不是炒房的,就是養老的,連本地精英都留不住,除了房地產火箭般上升,其他基本是原地踏步式的循環,我想這些都是大家不看好的原因,就以海南施行免稅品政策來說,一開始3000塊,發現不行,改為十萬,如果還是不行呢?是不是下次改20萬?

問題其實不在於單一數額的高低,而在於你最後想成為什麼——想當潘金蓮你就得敢開窗戶,想做小豬你就得精通時間管理——總之你得全方位綜合真改革,而有些改革是要涉及變動本質層面的一些東西,如果你不敢動,只敢蹭來蹭去的,那不管你PPT做得多好,最後效果只會是東施效顰。


海南要是能成為下一個香港,我就把手機吃了,一口可樂都不喝,直接吞。


大膽猜測,海南自貿港不是為外資準備的,而是為國內龍頭企業走向世界而準備的,這點作用剛好和香港相反。

大家都把海南這次的自貿港對標香港,認為海南的開放可以吸引更多外資企業進入中國投資,我認為在目前國際政治和經濟大背景底下,表面上看是吸引外資,實質是要做強中國製造。

首先,國際大環境的趨勢就是要「脫鉤」,各國的貿易保護趨勢短期內無法逆轉,因此你要想通過自貿港來吸引大量外資,我認為是不現實的,這個背景和當年香港發家期底下的國際貿易大融合背景有很大區別。

第二,中國的目前發展的瓶頸就是中等收入陷進,2019年中國已經進入人均GDP一萬美金的大門,世界上能從1萬美金進一步跨越到2萬美金門檻的國家就寥寥幾個而已,像韓國、新加坡、台灣地區,香港地區,韓國用幾十年的高研發費用,才將自己國家發展到2萬美金的水平,但也只是被稱為「發達國家守門員」,你就知道這個門檻是有多難跨越。

中國要跨越這個階層,就必定要產業升級,用更高的產業地位來賺取更多利潤,華為就是這個的代表,華為制定了5G標準,那所有人都要為這個標準買單,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等歐美髮達國家一定要限制這種情況出現,不然這些國家的產業利潤會被迅速壓縮,中國人均收入會繼續快速提升。

因此要扶持更多的華為這類企業,中國就面臨一個技術引進與產品出口的矛盾,現在的企業都是國際化分工,很多技術和零部件都是從國外進口,你進口零部件要收一部分稅,出口整體產品又要交一部分稅,你引入外國人才,要交25%個人所得稅。這樣一來一回,即使有各種稅收補貼,你產品的價格就不具備國際競爭力,,也不有利於企業引入國際人才。而且你出口退稅,還會面臨其他國家反傾銷的指控,到時更得不償失

第三,為什麼要選擇海南,我認為是因為海南的開放可以減少國際分工對於目前國內產業的衝擊。說實話,目前國內很多產業,是不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如果完全放開,國際產品可以短期內通過邊際成本的優勢,在國內把相關產業弄垮,然後壟斷市場後再大幅操控市場價格。以巴西為例,巴西當年也是發展中國家中數一數二的工業強國,但是巴西沒有發展自己的產業基礎,都是做別人的加工配套,最後這些產業公司在國際競爭中逐漸被外國資本控制,最後就只能發展一些低端產業鏈環節,國家也一直在發展中國家中徘徊。

海南是一個獨立的島,既可以實現引入外國技術與產品,又可以保證這些技術和產品不會衝擊現有國內產業,造成大面積的企業倒閉和失業出現。

總結下來,海南是國家給各個行業龍頭企業準備的發展平台,這個平台,可以實現企業低成本引入國外人才和技術,再整合成中國產品出口全世界,賺取全世界的利潤。通過這個平台,國家希望更多的「華為」出現,搶佔世界高利潤的產業環節,最終在2035年左右,實現中國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的目標,到那天,雖然人均差距還比較大,但中國的GDP總量就可以達到28萬億美元,超過美國(2019年約21萬億美元),這個道路任重道遠。


資本從不寵溺巨嬰,只尊重強者。

海南的消息一傳來市場便是沸騰的,但在說到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問題了:

在這個世界上,究竟什麼是無可替代的呢

放眼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起起伏伏在人類歷史進程都顯得那麼微不足道,而所謂歷史觀教導我們都是這樣或那樣的道理,從小到大世人給我們貫徹的觀點就是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或人是無可替代的,道理確實是這個道理,但不總是這樣的。

替代香港的背景

香港的亂象讓身處大陸的我們側目,這些年的香港與我們貌合神離的樣我們也是清楚的,但素來雷厲風行的我們在香港問題上卻往往顯得有太多掣肘,因為這個地方帶來的東西太多,而過往它在特殊時期的地位也很高,香港問題在很多情況下都是複雜的,這裡面牽涉到很多利益和力量的博弈。

互聯網總是瀰漫著一種掀桌子的言論,彷佛有什麼問題都只是靠硬碰硬就可以解決的,但往往這種言論是極其不成熟的,就連懂王川普在處理中美貿易關係的問題也只是想著儘可能通過各項辦法去獲取利益,他也從未想過掀桌子。

用餐桌用餐來比喻吧,我們一大家子人和對方一大家子人同時在一個餐桌上用餐,無疑桌子上的食物是我們大家都想要的,而這時候對於所有人來講就是如何分的問題,這個問題里我們想的當然是:最好能把對方給踢出這個桌子或者自己多佔一點。

而在香港這個餐桌上我們無疑是有力量的群體,其餘涉及到的便是美國英國以及香港自身的勢力。

我們想的從來都是如何抓到更大利益而不是如何掀桌子,因為掀桌子其實就是損人又損己,為了打擊別人的目的去損害我們自己利益的行為說實話是著實不智的。

但現在的問題是香港已經明顯不太聽話了,繼續在香港問題糾纏下去對我們利益的影響程度也未可知,這時候選擇在原有的既定局面下的博弈就顯得更為困難。

國家考量

所以在去年全國範圍內就掀起過關於我們內地到底有那些城市是可以替換到香港地位的這個問題的討論。

換句話說其實就是看看我們能不能另起爐灶找個替代品,這樣的話香港問題就自然迎刃而解了,畢竟可選擇多了,香港自然也就傲嬌不起來了。

不同於民間這類似玩笑的討論,上層的考量遠比我們充足,他們的目光說實話也更深邃 。

但很多事情確實是可以被引導卻無法被決定的。

深圳是曾經的經濟特區,也是如今「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上海是曾經的小漁村,也是如今的東方魔都,國家舞台上的東方明珠。

但當時我們建立了多少了個經濟特區,我們開放了多少個港口,為什麼現在只有深圳和上海走出來了呢?

你以為的事實:

是我們給了政策這兩城市才發展起來的。

殘酷的事實是:

是這倆城市在政策支持下自己闖出來的。

這兩座城市確實是被中國歷史進程發展中選出來的城市,但歷史終究只是賦予所有人平等的機會,而誰能抓住機會,誰才能成為新時代的王者。

為什麼擁有同樣地位的澳門沒有發展起來,香港卻發展起來了,難道就真的就只是我們單純的政策支持?

別逗了,香港在回歸之前自身的發展才是決定它地位的關鍵。

我們當年不是選擇太多,而是沒有選擇。

香港一直對我們很重要,比段子手想像中要重要的多。

香港確實在發展過程中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但即使它再差,在過去幾十年的地位也是很穩固的。

我們確實可以利用一些行政手段去引導資金的流向,但在世界範圍內,我們的政策是遠遠達不到引導國際資金的,而這些資金往往也都是逐利的。

我們可以從原油寶事件就可以看出目前我國金融體制和金融機構的弊端,在過往幾十年間依靠著壟斷地位和行政手段的銀行能做的事情有哪些?

說白了無非就是靠著父母的窩裡橫,在家裡憑藉著壟斷地位為所欲為肆意斂財,但這些窩裡橫的熊孩子能拿到外面嗎?

外面的世界才不管是你是誰家孩子,資本從來只認強者不認巨嬰。

海南的潛力吹了太多年了,但成效在哪裡?除了高漲後的房價和坑爹的旅遊海南還有什麼可以拿到國際上為之稱道的東西嘛?

沒有兌換的潛力就只是潛力,進步空間大從另一種角度就是差。

吹風海南建設下一個香港的故事我們在過往的幾十年已經出現無數遍了,但這些所謂的吹風換來了什麼?

為什麼那麼多的國際資本寧可繞路也要直奔香港、台灣?

為什麼海南藉助得天獨厚的優勢卻依然換不來資本的親昵?

說實話海南的旅遊真有想像中那麼有吸引力嗎?海南三亞所謂的海濱景色就國內而言還顯得可貴但放眼周邊國家算得了什麼?去過三亞和去過東南亞國家的人的體會是一樣的嗎?

東南亞哪個國家的旅遊業不比海南的旅遊更規範更好玩,而我們成天叫囂著的旅遊業殺熟問題的情況下究竟是海南這些自己人坑遊客狠還是外國坑遊客狠?

而這些年我們吹噓建設的海南除了房價被北下資金們炒的火熱和這些原本已有吃老本的自然資源外還有是什麼令人稱道的嗎?

過去改革開放這麼多年房地產的神話造成的最惡劣的影響莫過於讓人心學壞了,讓老實人受傷了,現在大家都明白政策的風代表著的是什麼了。

而這些政策引領的區域發展無疑最後又會讓當地政府用地產拿走,所以有遠見的人在看到這些政策的時內心想到都只會是炒房。

當明白房子最終會拿走這些勤勞人民創造的財富後,那麼還有哪些資本是願意奮鬥的呢,而這些思想一旦成為共識,誰會願意做發展技術的老實人呢?

區域掙錢是不能太容易的,太容易掙錢而形成的產業會嚴重阻礙其他真正有競爭力有活力的企業發展的。

山西守著煤礦造就了煤老闆的傳奇,但喧囂過後給山西人民帶來了什麼?沙特守著石油造就了中東富豪人傻錢多的稱號,但除了石油之外他們還剩下什麼?

海南守著寶地,沒有香港的命卻已經卻已經犯上了香港病了。

我們的政策可以決定國內資金的流向,但終究海南想成就下一個香港是要取到國際資金承認的。

所幸國家是有遠見的且務實的,而我們自己也是很清楚自身問題的,所以在制定政策之初我們定的時間是2035年,這是一個長遠之計,也是一段更艱辛的道路。

當下的海南從某種意義上只能被當作是一種震懾某些地區的警告,但從現實來看,不具備任何實質威脅。

這些消息或會成為炒作的機會,但絕不會成為改變事情的措施。

請關注 @曹多魚 以及微信公眾號「多魚說」


在6月1日發布了最新的關於海南的頂層設計《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

因為這一次建造海南自由貿易港的事情,恰逢在香港事情之後,這使得很多人把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跟替代香港做了一番聯想。

其實這個思路大體上是沒有錯。

先不說海南最後究竟能不能實現替代香港的這個目標,但至少能給香港施加一些壓力,多一些內部競爭,也算是好事。

不過問題在於,海南這個長期一直被政策扶持的地方,為何最近這30多年一直沒能發展起來。

是因為政策不到位嗎?肯定不是,最近這些年政策上對於海南的扶持已經算很大。

如果不是政策不到位,那麼如果我們想把海南建設為一個整體的自由貿易港,難度在哪?

這是我們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

其次,我們應該還要想一想,即使海南的發展面臨著諸多難題。但我們仍然必須要發展好海南的最關鍵因素。

這並非只是為了替代香港,海南在我國的全盤戰略里,有著更加特殊的戰略意義,這絕非只是為了給香港豎立一個新的競爭對手,那麼簡單。

本文會就此做一個詳細分析。

(1)海南的發展歷史

從海南建省以後,其實國家對於海南的政策扶持並不少。

海南是1988年才正式建省,在那之前一直率屬於廣東省。

海南在1988年建省之後,首先迎來了第一波「海南熱」。

當時恰逢國內開放時期,海南熱就趁著開放的東風,大肆炒作起來。

90年代有過一波著名的海南房地產泡沫,是當時剛開放的中國第一次嘗到了資本炒作的苦果。

1988年的時候,海南的房價是1350元/平,但到了1993年海南房價就暴漲到了7500元/平,甚至有的樓盤都上萬/平。

要知道,這是1993年時候的物價,當時全國人均年收入也就是3371元。

當時全國大量資本湧入海南炒作房價,海南也一度被視為財富暴富的夢想之地。

然而資本的炒作泡沫終歸還是有泡沫一天。

在1994年,海南房地產泡沫破裂之後,超過200億資金抽離海南,這使得海南當時高達1.3萬家房地產企業,瞬間倒閉了95%。

當時佔全國0.6%總人口的海南省留下了佔全國10%的積壓商品房。全省「爛尾樓」高達600多棟、1600多萬平方米,閑置土地18834公頃,積壓資金800億元。

同時海南房地產泡沫也給當時中國剛剛初建立的金融體系遭受了巨大衝擊。僅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壞賬就高達300億元。不少銀行的不良資產率達到60%以上,僅建行一家,先後處置的不良房地產項目就達267個。

並且,當時海南發展銀行作為海南本土銀行,也在這場房地產泡沫里最終轟然倒閉,成為了在2019年之前,我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家倒閉的銀行。

海南是一直到2006年,才總算把1993年房地產泡沫所積壓的大量商品房給處置完畢。

不過,沒過幾年,2009年海南國際旅遊島的定位被提了出來。

於是,海南房地產也就開始了第二輪炒作。

不過,海南房地產的第二輪炒作,是跟著全國房地產炒作一起的,所以目前還沒有經歷第一輪房地產泡沫破裂的過程。

只是我們從海南過去這麼多年的發展歷程看。

海南的政策扶持並不少,在2009年國際旅遊島提出後,海南當時也早就提出了免稅島的概念,只不過當時的免稅額度是3萬,這一次的自由貿易港里把這個免稅額度提高到了10萬。

但這麼多年過去了,海南的發展,其實也很難用出色來形容。

除了炒作房地產之外,海南能拿得出手的只有旅遊業。

但就以海南最拿手的旅遊業來說。

2019年,海南接待入境遊客143萬,佔全國接待總數1%。

國際上比較有名的旅遊島,通常接待入境遊客的規模都在1000萬以上的級別。

而海南國際旅遊島發展了10年,全年接待的9000萬遊客里,99%仍然還是國內遊客,只有那麼1%是國外遊客。

這使得海南這個國際旅遊島,實際上還是國內旅遊島。

如果連海南最大的優點旅遊業,都在國際上發展不起來。

那麼要在海南從無到有去發展金融業,甚至還要發展國際金融中心來取代香港,那難度還真不是一般的大。

這主要根源在於,海南自身的問題。

(2)海南自身的問題

海南過去這些年,之所以沒有發展起來,我覺得原因有這麼幾個。

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海南自身的國際旅遊島都發展不起來,就更別說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了。

首先一個是交通問題。

相比香港到深圳只是分分鐘的事情,海南要到廣東其實還是挺麻煩的。

海南目前為止,還沒有可以直達廣東的陸路。

當前雖然有直達海口的鐵路,但這個鐵路實際上是通過擺渡過去的。

當前通往海口的鐵路。

這個運輸效率自然不是太高。

所以目前來說,海南的交通仍然主要靠海運跟航運。

缺乏陸運的支持,也就意味著海南跟陸地的聯繫就不那麼緊密和方便。

這就使得海南的發展,缺乏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沒有廣闊的經濟輻射帶。

上海和深圳,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是因為上海背後所倚靠的是長三角經濟區,深圳所倚靠的是珠三角經濟區。

而這兩個經濟區,是我國最發達的廣闊經濟帶,有著龐大產業群支撐起來的經濟輻射帶。

這使得上海和深圳的港口吞吐量,才能依託於巨大的經濟輻射帶而發展起來。

但海南作為一個孤懸海外的島嶼,缺乏跟陸地的緊密聯繫,就自然得不到這樣的經濟輻射帶支撐。

再加上海南雖然靠近廣東,但海南與之相對應的是廣東經濟比較落後的西部地區,雷州半島的經濟發展一直並不怎樣。

那麼正常來說,一個貿易港口想要發展起來,如果沒有經濟輻射帶的產業群支撐,那麼就必須要依靠自身島嶼內部的產業鏈來支撐貿易。

但是這就涉及到海南自身最大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其實海南自身的環境並不是太好。

海南的整體面積跟台灣差不多。

但海南的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實際可居住面積並不算多,這使得海南的人口一直比較少。

目前海南全省人口也才900多萬,跟一個正常省會城市差不多。

再加上海南對於生態環境的重視,只發展旅遊業,不發展工業,這使得海南的產業過於單一。

這種過於單一的產業,註定支撐不起一個貿易大港。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在於人才。

其實一個地方能不能發展起來,人才是很關鍵的。

海南的人才過於缺乏,這使得海南自身並沒有足夠的開放遠見,和戰略執行能力。

所以,海南想要發展起來,不解決以上這些問題是不行的。

那麼破局海南發展的難題,我認為還是有幾個可行的辦法。

(3)海南的破局方向

海南自身的問題導致,不管我們給海南諸如國際旅遊島,還是自由貿易港的政策支持,不解決這些問題,海南很難落實我們給予他的戰略目標。

那麼實際上,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發展海南,其實最關鍵不在於海南,而在於雷州半島。

雷州半島,就是海南對面的廣東區域,以湛江市為中心的一塊半島地形。

雷州半島其實自身地理條件是十分優越的。

在地理上它處於中國大陸最南端,為全國三大半島之一。

我國三大半島分別是:山東半島、遼東半島、雷州半島。

相比山東半島的青島市,雷州半島的湛江市和雷州市,名氣遠遠不如。

可能我們知道湛江,更主要因為滿大街的「湛江生蚝」。

但其實湛江市本身的地理環境並不差。

雷州半島有優越的平原地形和深水港。

比如湛江市就擁有跟青島一樣的頂級深水港。

但因為種種原因,雷州半島一直沒有發展起來。

其實如果想要把海南經濟發展起來,雷州半島就必須先發展起來。

反過來說,如果雷州半島經濟發展起來,海南的經濟自然就發展起來了。

如上面所說,一個孤懸海外的島嶼,想要發展起來,首先需要背靠著一個發達的經濟輻射帶。

海南距離珠三角三角區太遠,這使得海南背靠的雷州半島不先發展起來,那麼發展海南就只是一個空談。

並且,實際上要發展雷州半島的經濟,其實比發展海南經濟要簡單得多。

這種情況下,如果連雷州半島都發展不起來,那麼發展海南就更只是一個空談。

所以想要破局海南困境,首先需要發展雷州半島。

其實發展雷州半島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首先雷州半島是我國最南端的半島,也是我們面向南海的一個最主要門戶。

相比海南孤懸海外,雷州半島是背靠廣闊陸地,有著極大的戰略縱深。

過往雷州半島之所以沒發展起來,主要是因為我們重心一直在珠三角經濟區,或者說珠三角經濟區的資金虹吸效應太強。

另外一方面來說是以往的交通也確實不太方便一些。

不過近些年來,我們在這方面一直有在重視,像現在湛江到廣東的高鐵也通車了。

其實如果雷州半島發展起來,首先就可以解決廣東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因為廣東經濟大都集中在東部,而西部地區經濟嚴重落後於東部地區。

如果雷州半島能發展起來,那麼將可以輻射整個廣西和廣東西部地區,戰略意義其實很大。

不過如果雷州半島的經濟發展起來,那麼就要解決下一個問題,那就是海南的陸運通航問題。

海南和雷州半島的瓊州海峽,實際長度其實不算太長。

然而瓊州海峽有著極其複雜多變的海流問題,並且深度達100米。

這使得瓊州海峽如果想要建立跨海大橋的難度其實是非常大的,這個難度甚至在港珠澳大橋之上。

其實瓊州海峽建立跨海大橋的事情,上面一直有在考慮。

特別是港珠澳大橋建成之後,也增強了人們對於建成瓊州海峽跨海大橋的信心。

不過問題主要還在於錢。

難度是一回事,值不值砸那麼多錢又是另外一回事。

相比港珠澳大橋來說,現階段的海南和雷州半島,都還不具備發達經濟地區的特徵,這使得在這個地方建立跨海大橋值不值得,就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但正如我們幾十年前的一句口號一樣「要想富,先通路」。

這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如果你路都不通,這個經濟自然也就發展不起來。

但確實瓊州海峽的跨海大橋是施工難度太大,其實現在已經有一個施工方案上報給發改委,大橋跨海部分長度約26.3公里,總投資約1400多億元。

這個工程目前還在論證階段,並未開工建設。

相比之下,瓊州海峽的海底隧道方案反而有可能先實施。

只不過不管跨海大橋,還是海底隧道,其實都已經規划了差不多有20年了,但直到目前還沒有動工跡象。

這樣一個動輒要上千億的巨額投資,國家想要砸下去,也是得做好戰略取捨。

更重要的是,其實雷州半島經濟現在都還沒有發展起來,這種情況下建設跨海大橋還有得為時尚早。

按照正常的戰略規劃,至少背靠大陸的雷州半島經濟得先能發展起來,這樣建設跨海大橋的可行性就會大很多。

說白了,雷州半島得先跟上面證明自己有被扶起來的實力,上面才能下定決心去投巨資在這裡發展。

這一點,對於海南來說也是一樣的。

我估計,如果雷州半島的GDP只要能夠翻一倍,估計國家就會開始建設瓊州海峽的跨海大橋了。

所以其實,海南能不能發展起來,並不是幾個政策扶持,就能夠實現的,更主要還在於解決現實中桎梏海南發展的這幾個大難題。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所以我認為當前想要把海南搞成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難度還太大,也不是太現實,還不如先一步一步來,把雷州半島的經濟發展起來。

只要雷州半島的經濟發展起來,瓊州海峽的跨海大橋也就隨之能夠建設起來,那麼到時候海南的經濟自然而然也就發展起來了。

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

(4)發展海南的戰略意義

海南的發展面臨諸多難題,但實際上海南的發展又面臨極其廣闊的前景。

更重要的是,海南的發展,對於我國全盤戰略來說,也是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所以這次自由貿易港的提出,雖然最後效果可能也不一定太好,但我們之所以提出來,更重要的其實還是表明我們要發展海南這塊區域的態度和戰略目標。

海南是我國面向南海的最大門戶和基地。

大家也知道南海是事關我們未來100年國運的重要關鍵。

南海有著極其廣闊的面積以及充滿潛力的資源。

當前圍繞著南海問題,也是紅藍之爭的一個重要環節。

美國隔三差五的就在南海挑事,耀武揚威。

這本身都是大國博弈的一個重要環節。

南海也涉及到我國跟周邊幾個國家,比如越南、菲律賓關係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而想要破解這些問題,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我們需要一個繁榮的南海。

一個繁榮的南海,能夠給周邊國家帶來巨大的利益,只有這樣巨大的利益,才能讓周邊國家消解對於我們的一些發難。

說白了,我們需要用利益把南海周邊國家綁上自己的經濟馬車上。

而想要實現這一點,一個繁榮的海南,就是實現繁榮的南海的重要關鍵。

從海南的戰略地位來說,當前進來我國的貨運和石油60%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

而這些經過馬六甲海峽的航線,大都是直奔香港、深圳、或者前往上海、青島等地方。

很少朝海南去的。

為啥?因為海南沒有工業,海南背靠的雷州半島也沒有什麼工業產業群。

所以這些貿易船隻就不會往這些地方去。

但實際上,國際航線經過馬六甲海峽後,直接到海南,或者直接去雷州半島,會比到深圳要近很多。

如果雷州半島的經濟能夠發展起來,那麼實際上也就意味著我們能夠多出一個分流進入我國的巨大貿易支流。

只有這個貿易支流建立起來,那麼可以直接帶動海南的繁榮,乃至帶動整個南海的繁榮。

包括海南邊上的越南,也可以從中受益。

所以,發展海南,其實我覺得並不是要取代香港,因為說實話海南當前的條件要取代香港基本是不太可能。

但海南其實本來就沒必要取代香港,海南有自身的優勢和定位,海南完全可以依託於雷州半島,發展出一個新的集合貿易港口+產業集群的經濟輻射帶。

如果海南-雷州半島這個經濟輻射帶能發展起來,要成為下一個長三角和珠三角難度是比較大,但至少趕上山東半島,我覺得還是比較有希望的。

而一個繁榮的海南,可以讓我們在南海上有更無可爭議的實際話語權,某種程度也能緩和我們和周邊國家的關係。

並且一個繁榮的海南-雷州半島經濟圈,某種程度還能帶動廣東西部和廣西的經濟,給我國帶來一個新的經濟增量區域。

這實際上才是我們需要發展海南,也是為什麼這次提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真正原因。

當然,這樣一個遠期戰略規劃,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

並且這樣的戰略規劃最後能不能實現,其實最重要還是得看執行的人。

當年剛開放的時候,其實我國的經濟特區規划了很多個。

但最後也只有深圳闖出來了。

所以規劃是一方面,執行也是另外一方面。

能不能成功,還得看執行的人有沒有闖的精神,要敢闖敢拼。

海南和雷州半島需要的是這樣的人才,而且是一大批這樣的人才。

本文作者 @星相大白

關於我更多的分析文章,大家可以關注「大白話時事」公眾號查閱。


中國的深圳特區成功之後,中國各種概念性特區層出不窮,而深圳特區本身其實已經去特區化了。

而所有的各種新的特區開發區,除了給官員提供政績之外基本上都是一事無成。除開深圳之外,特區開發區基本都沒有體現出任何特區或者制度的優勢,能做出成績的都是大量投資和技術進步的結果。

中國的五個特區,除了深圳基本都失敗了,而且有的特區還起了很不好的一個結果。除開五個特區,還有一堆的新區,什麼浦東兩江之類的,這個倒是做了不少成績,不過跟外部資源注入有關,自己的制度優勢的發展並不是很突出。不僅中國,世界很多國家都想複製深圳,越南,朝鮮,印度,很多國家都搞了什麼經濟特區,最終的結果都是很悲劇。

中國要發展自己關鍵是做好自己的工業化,做好自己的產業發展,不要以為搞個圈圈就能奇蹟般的變出一座城市。深圳的成功是不可複製的經驗,是香港的資金技術輸入的結果,更是全國的各種資源傾斜的一個結果,更是深圳當年很多特殊的做法,比如騙取出口退稅,炒外匯,走私,甚至當地連人民幣都不收,是這樣的特點才吸收了當年的一大幫人才和資源,最終發展起來,這種經驗不可複製,也不是一個簡單的「自由貿易」能總結的。

海南的各種大餅,從1988年開始了,當年的海南特區去了一堆人,最終的結果很悲劇,潘石屹是那群人里極少數從房地產困局裡跑出來的幸運兒。現在又多次畫大餅,最終的結果一定也是很悲劇的。

海南正確的思路是把香港的自由行購物給先取代了,這個是立馬就可以完成的,香港的購物舒適度跟海南沒得比,現在大陸人也不敢去也不想去,這個免稅商店的發展,先把這個業務取代過來就行。至於其他的什麼金融物流之類的,海南就不要多想了。


2018年10月16日,國務院批複同意設立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並印發《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2020年6月1日,國務院正式公布《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人們將注意力再次聚焦海南。

洶湧的南海波濤之上,幾代人命運顛簸,「改革開放」並非順水行舟,昔日荒蕪海島隨著世事人力沉浮。幾經風雨,今日的海南再次迎來了發展的契機。回首近四十年的海南發展史,海南依舊是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任重道遠的海南,既要「謀勢」,更要「做活」。


什麼是自由貿易實驗區?

自由貿易試驗區,棋眼是「自由」。按照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的設想,海南對標的是台灣,用20年達到台灣的GDP水平。這一目標極大鼓舞了當時海南上下。和其他特區一樣,萬事開頭難,首先難在「第一桶金」。海南的「第一桶金」夢碎「倒賣汽車事件」,行政區負責人雷宇因此被撤職。

1988年,剛剛建省辦特區的海南,又一頭栽到了「洋浦風波」里。當年5月,海南省政府和日資的香港熊谷組公司簽訂協議,以每畝地2000元的價格把洋浦交給後者整體開發。洋浦開發參照的就是「自由港」模式,行政管轄權歸海南,其他一切歸外資公司。幾位政協委員在洋浦開發區調查後,馬上在全國政協會議上公布了一份「洋浦調查報告」,批評海南把洋浦「賤賣」給日本人,堪比清政府。洋浦開發計劃自此停滯。

因此,什麼是自由港,什麼是自由貿易實驗區,海南最有發言權,但也最沒有發言權。改革開放之前,海南開發原則是「屯墾戍邊」。一是要「突破北緯17度」,在本不適合生長橡膠的北緯17度地區,大規模種植這種工業原料。

未開發的海南,酷熱濕溽,瘴氣入骨,半軍事化的「橡膠大會戰」最終取得了一定成果,並促生了對海南影響深遠的「農墾」。「農墾」是高度集體化、計劃型的墾殖系統,這個自成一家的龐大集團,長期分離於地方政府,導致「貌合神離」的體制性矛盾長期存在。

一是作為邊疆,海南面臨著更多的安全威脅。越南戰爭期間,幾乎所有的沿海產業都向中部山區轉移。整個海島一直處在「閉關鎖島」「備戰備荒」的緊張狀態之中。而且,海南的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一直十分薄弱,就在1984年春晚《請到天涯海角來》中的歌詞「請到天涯海角來,這裡四季春常在。海南島上春風暖,好花叫你喜心懷。」唱遍中國大江南北之時,海口市內還沒有一個紅綠燈。交通不便,交流不暢,也令海南人信奉「保守主義」。

所以,對自由的理解,海南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長期偏安一隅的客觀條件限制。改革開放之初,海南當地的幹部教育水平都比較低,組織現代化生產的經驗都比較不足。從1980年開始,海南發展問題先是被提到了最高級別的會議上,然後是大批外來幹部「入瓊」。

「入瓊」帶來了開放搞活的氣氛,也導致了本地幹部和外地幹部的團結問題。而外來幹部的「急先鋒」思想,也頻惹上下非議——海南領導層更迭頻繁,戰略概念也是層出不窮——有人統計過,海南的頭上共有48個概念島之名。連海口市的計程車司機開口聊天,都是首先把矛頭指向「走馬燈」式的領導層。

海島經濟的繁榮

1983年,海南確立了發展農業、林業、橡膠和工業的方針。當時的海南還是不折不扣的農業省。經歷了「汽車事件」「洋浦風波」,加上20世紀90年代的「房地產泡沫」,屢遭重創的海南命運多舛。人人穩字當頭,海南的定位一時遊離不定。

1996年,海南正式提出「一省兩地」(中國的新興工業省、中國熱帶高效農業基地和中國度假旅遊勝地)的產業發展戰略。這一工、農、旅遊並舉的思路,意在使海南走出房地產泡沫的陰影。

海南的農業作物主要是橡膠。農墾成立公司,從事業化向企業化轉軌。橡膠集團的成立涉及了農墾改革的核心問題:企業產權、法人治理、政企分開。2005年,成立海膠公司承接農墾的橡膠資產,2011年歷經曲折後在上交所上市。

海南石碌有鐵礦,東部有鈦礦,鶯歌海則有鹽場。20世紀90年代後又引進了化肥廠和煉油廠。2003年,「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的戰略正式提出。2006年,海南經濟發展實現了一個重要跨越,地區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突破百億元。雖然海南人對工業項目的污染性十分警惕,但也不得不承認,海南今日的GDP依然嚴重依賴重工業的產出。

不過,就農業和工業而言,海南的發展阻力並不小。作為重要戰略物資,橡膠最初不敢開放市場。工業原材料也嚴格按照計劃「生產分配」。計劃體制下的「積重難返」,以及如影隨形的部門「管轄權」範圍,都令人撓頭。

2009年,海南迎來了新的戰略定位,「國際旅遊島」。從1950年開始,多位國家領導人都曾到達三亞,並提出建設旅遊景區的想法。但最實際的問題是,各個風景區建旅館、酒店,連電話線等瑣碎事宜,都分屬不同的組織領導。體制改革的問題,從一開始就困擾著海南的三大產業發展。

這也是1986年21名日本專家代表團提交海南辦特區方案之後,被認為「保守」的原因。1988年,中國社科院專家組下海南,在日本專家的方案基礎上,提出了「小政府,大社會」的體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藍圖。這份最終停留在案頭的方案,在今天來看並不「過時」。

「國際旅遊島」的戰略提出之後,海南的房地產熱再度應聲而起。海南的18萬畝土地,由13個房地產大鱷把持。某地產商的一位項目經理說,海南沿海岸向內縱深1公里地塊,已經沒有地了。為了防止新一輪的泡沫漫溢,2018年「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戰略剛一提出,海南就嚴格實現了「雙限」:限價、限購。

接下來的嚴峻問題是,單靠旅遊產業的自身產值,能不能做成一個省的經濟支柱?

對標香港和新加坡,邁向自由貿易港

海南到底集中精力做哪一個產業,哪一個產業能給海南帶來優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回報,以前的海南人並沒拿出一個「共識」。「快錢」賺不得雖然是一個「共識」,但只是前車之鑒。就像要建基礎設施,跨海大橋和海底隧道的提法已經在官網的頁面上消失。一邊堅持增強交通的便利度,一邊堅持海南島的特色是「島」——和大陸連通了就不是島。也有不少人不願意藉此引進「新海南人」,人多意味著資源消耗大,環境差。

而基礎設施的缺乏,帶來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工農業原料運輸成本高昂不說,蔬菜水果的價格也不便宜。雖然遊客們可以靠飛機進出,但陸路交通更利於帶動周邊的近距離旅遊。2018年年初因大霧導致的27小時堵車,足以讓之後的自駕者望而卻步。就是說,光憑基礎設施這一項,就已經是對海南的農業、工業和旅遊業發展的極大掣肘。

海南作為特區,常常被拿來和珠三角城市比較:海南不僅缺乏財力基礎和私人辦企業的能力,也缺乏附近地區的龐大市場需求,更缺乏珠三角人的「改革共識」。

海南急需一次關於如何進一步發展的「大討論」,討論如何實踐新的戰略、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追求。很多時候,戰略定位難以推行,或者是執行不斷偏離初衷,都和整個地區缺乏共識有關。「自由貿易試驗區」固然有益,但如何推進?哪些推進的措施是因地制宜的?哪些可以重新商榷?普通海南人對這些措施的意見如何?

理解自由貿易港的設置,首先要充分了解海南的貿易現狀。據海南統計年鑒(2017)顯示,2016年,海南的三大出口地為日本、美國和中國香港。其中對香港的出口總值達8.85億人民幣,占出口總值6.3%。其他出口市場包括韓國,新加坡及澳洲,主要出口項目包括成品油,紡織品,服裝,電氣設備和電子產品。海南的主要進口來源地包括美國、阿曼、法國和德國,主要進口產品包括原油、運輸設備以及機電產品。

而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自由貿易區是以加工製造、低稅或免稅的進出口貿易為主。從數據來看,海南的進出口貿易多為轉口貿易,本身不具備建成可雙向交流的現代科技與工業相結合的商品貿易基地。因此,海南建成自由貿易港的優勢在於:以服務業為主體的貿易自由島。它的特點是,不以物流為主體,而是以人流為主體;不是以物流,而是以人流帶動特色商品、資金和信息流轉的自由貿易區。這個「人流」不僅意味著遊客,也意味著高素質人才。

這樣看來,海南更有希望對標世界兩大自由貿易港:香港和新加坡。

與香港和新加坡相比,海南擁有更多可供利用的土地資源和自然資源,也有更加良好的生態環境。不管是資源稟賦還是政策支持,海南都具備一個更高的起點。正因為如此,大力完善基礎設施的前提下,海南能夠不以發展加工貿易和轉口貿易為目標,而是發展更高層次的服務貿易和高新技術產業,最終比肩香港和新加坡。

如果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源自「關於真理問題的大討論」,那麼海南的「改革開放」再出發,同樣需要一次自上而下的「思想解放」運動。現在,黨中央、國務院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支持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打造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這樣的歷史機遇,更需要從結構和思想上去把握。

按照2018年發布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時間表,海南有2020年、2025年、2035年三個大台階。6月1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已經頒布。天時地利人和,接下來,海南需要放手一搏!

作者 | 南風窗主筆榮智慧

編輯 | 趙義


獨立思考真的是稀缺資源了。

事在人為,但是是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要仔細考量。

很多人,盲信一些專家和輿論的結論,出一個什麼方案,就覺得風口來了,急急忙忙趕緊上車,就怕錯過機會。

人沒有判斷能力不可怕,可怕的是把判斷能力讓渡給別人,讓渡給跟自己完全利益不一致的一些人。

對於一個區域的發展,對於一個產業的發展,想要參與的人應該有一套基本的判斷邏輯,這套邏輯應該基於一些廣泛的,可以被驗證的,無法達成信息壟斷的事實。

方法很簡單,以區域發展為例,從老祖宗所說的三個維度去看,去分析。

天時地利人和。

以香港為例。

香港的繁榮,是伴隨台灣、大陸奇蹟般增長而來的,從70年代,台灣經濟崛起,90年代,大陸經濟崛起。在這些大勢中,香港是投資和金融的橋頭堡,一頭豬在這種局勢下,也能上天。

此為天時。

香港海運聯通的區域,為亞洲四小龍和珠江三角洲,這是目前東亞最黃金的經濟地帶。在考慮區域的地緣時,有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看當年歐洲列強來的時候選擇哪裡作為基地,他們選擇的就是航海地緣經濟,以及地緣政治的最優解。開普敦、巴拿馬、香港、新加坡、果阿這些地方,不是隨隨便便選出來的。好好玩玩大航海時代2。

此為地利。

當年香港極盛的時候,民氣引導華夏,《萬里長城永不倒》、《男兒當自強》、《光輝歲月》,文化輸出遍布東亞東南亞。大量的陸台人才流向香港。

此為人和。

我想問下以上三點海南有啥?

有吹了很久的,比海外還要貴的天價旅遊。

有泡沫了三次的房地產。

有不斷忽悠博彩合法化,忽悠人去投資的所謂傳言。

海南,需要努力,但努力也是有上限的。

不是所有新區都是浦東新區。

也不是所有開放城市都是深圳。

機遇對於資本是機遇,對於韭菜,可能是鐮刀。


海南不可能成為下一個香港。

首先,海南島的縱深比香港大得多。

其次,海南歷史上沒有大批量接受難民。

然後,海南對外籍居民的監管限制遠遠多於香港。

最後,海南難以建立一個高度國際化的證券交易所和機場。


我們先回憶一下海南上一個風口:2010年的國際旅遊島

當年也是聲勢浩大,特別是隆重推出了免稅島概念。怕大家搶購太熱烈,還貼心地設定了免稅額度。沒錯,你每年都有一筆寶貴的海南離島免稅購物額度,以前是3萬,前些天剛漲到了10萬。開不開心?幸不幸福?知不知道?

十年過去了,國際旅遊島建設得怎麼樣了?

2019年,海南接待入境遊客143萬,佔全國接待總數1%,其中扣掉港澳台的外國人約100萬,佔全國的3%。

3.5萬平方公里一年接待100萬海外遊客的「國際旅遊島」是什麼水平?

普吉島1200萬

台灣扣掉大陸遊客至少有900萬

塞普勒斯400萬

總量對比,海南海外遊客接待量還不如孤懸印度洋不到海南十分之一大的模里西斯。結構對比,海南9000萬人次總遊客中的99%都是中國人,是純粹的「國內旅遊島」。

搞旅遊,是海南最拿手,相對優勢最大的領域。搞了10年,也不過是這個水平。

現在改搞自貿島,喊取代香港,說出來自己敢信么?

看看政策內容,還是熟悉的配方:一國兩稅。一國兩稅是不是優勢?當然是優勢。但這是基於省際競爭,就是給了海南撬內地省份牆角的法寶。名為自貿,實為自卷,過去圈開發區的那套。

當然,對海南依然是利好。只是這個利不是從香港來,從新加坡來,而是從內地來。就像「國際旅遊島」建了十年,最後建成了「國內旅遊島」,但畢竟在一些領域還是讓很多人獲得感滿滿。


如果有家店在門口貼出這樣的標語:」歡迎您光臨,您在我店裡會享用到最美味的食物,前提是您遵守我們店規,我們的店規不成文,您無法查閱,當發生爭議時,以我店店長裁決為準,店長具有最終解釋權。愛你哦親」你會不會進去?

當你發現店裡的菜有問題,店長過來只有50%的可能跟你道歉,另外有50%可能對你說:「雖然菜品發生了問題,但我堅決維護我們店的合法經營的權利,請您遵守我店對此菜品發生問題的解釋,在我店店長的引導下,有序、合法的接受我們對此事的解釋,否則您將被列入我店失信名單,並會受到應有的懲罰。正如您所見,這隻蟲子顯然是隔壁店出於嫉妒我們的原因放進去的,我店對此保留訴諸法律維護合法權益的權利」你會不會進去?

當你在店裡享用美餐的時候,隨時都有可能被服務員隨機要求換到其他位置去就餐,原因不明,可能是某大佬喜歡在這個位置用餐,也可能是店裡人滿為患,你的樣子看起來最好欺負等等, 即時菜味道還不錯,你下次會不會踏進這家店門?

當你剛準備進店,就聽到門口有人議論這家店的其他連鎖店有用拖把驅趕顧客的行為,產品質量隨機,即時這家店未必會和其他連鎖店一樣,出於其他連鎖店的風評,以及你收集到的這家店在其他地方的種種令人無法預測的表現,比如剛剛爆出品牌創始人毆打小姨子的新聞等等,在知曉了以上種種,你會不會進去當小白鼠?

「貿易自由便利、投資自由便利、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人員進出自由便利、運輸來往自由便利」都是雙向長期良性互動的結果,基於雙方對彼此的了解和信任,靠一廂情願的頂層設計是怎樣都架構不出來的。

開放這個對最終狀態的評價,是要互動關係中客體方來評價的,而不是關係中的主體,把開放作為一種欽定的、自上而下給予的傲慢狀態。恩,我覺得我很開放,所以你也要享受我給予你的開放。恩,我覺得我很努力,所以我就應該有錢。

你開店,你就要像個開店的樣子,調查客戶,做好產品,客戶認同的東西你都要尊重,你不能一邊對顧客說歡迎光臨,一邊讓他們看到後廚配備了武裝部隊和老鴇,說是開店,把店開得像是當鋪、警察局、妓院或者地下格鬥中心,最終頂多吸引幾個小流氓混混,會有幾個穿西裝的願意進去?如果開店的是孫二娘,店門口宣傳全部商品打1折都不會有人進去。

不可預測性,和自以為是的傲慢,是不可能迎來真正的顧客的。

————————————分割線——————————————————————

PS: 所謂開放,是一個客觀評價,更多的是對良性互動的雙方的既成事實進行的客觀狀態描述。是一個最終狀態,而不應是一開始的目標。這就好像你努力工作以後別人都說你很厲害,但是你努力工作的目標,肯定不僅是比別人更努力工作,而是為了家庭、理想、事業、金錢等。別人可以說你工作水平比大家都強,但你工作的目的,不可能只是工作水平比大家強這個客觀評價,你不可能只是圖這樣一種表面的東西,而忽略你的家庭、理想、事業等主觀動機。

現在所有人張口閉口的復興,也是一個道理。復興是一個結果,是一個最終的客觀評價,而不應該是一開始的目標,以一個最終客觀狀態來作為出發點,就像玩貪吃蛇遊戲吃自己尾巴一樣,是循環解釋,毫無意義。但是中國人總是樂此不彼地喜歡做這種事情,國人做事情從來都只是「應該做」,」憑什麼不能做」,」我也能做」」做了有好處」「做比不做好」等等,而不是」我愛做」。好像任何事情,只要願意規劃,就有產出。不尊重任何精神價值,覺得世間不過是一個機器,我按按鈕,機器就肯定運轉,運轉了就肯定有產出,這種思維貽害無窮。


島民一枚,利益相關者來回答一波。

明確的說,我是喜憂參半的。

大家解讀這個政策都是建立在兩個邏輯:一、「替代香港」;二、「經濟可行性」。國家大事,是要從地緣政治、資源調配和空間調配來定義的。 我個人理解是:海南替代不了香港;但是海南要承接香港島嶼經濟體的貨物自由周轉、人才中轉站的功能;並在低限度的去觸碰原本不敢嘗試的經濟產業(博彩業,甚至...)

我的理解分成兩部分。

一、地緣經濟與政治。海南在國內,屬於一線沿海飛地,經濟一直發展不起來;相關產業(重化產品內銷)被壓制的厲害。反之亦然,海南是在新產業的賽道上有機會。我有關注過海南基礎設施投資-2020的規劃,已經看到海南本島已經開始路網和信息網升級,同時也意味著海南的規劃不再是各個市縣分開;而是由海南省政府統籌,各市縣要素協作。這是1988年來的第一次;並同時強化了海口、三亞、儋州、瓊海。四個港口節點城市的核心功能,對內整合實現。且海南利用原有的旅遊業基礎,升級「免稅產業」,利用消費市場為未來的資本進入做前期的信用背書。對外,國家的政治自信。在地緣體系當中,海南是屬於東南亞中心。從古至今,東南亞就是我們的傳統勢力範圍。以明朝為例,明朝的巔峰時期,整個南海都是我們的內海;海南就是重要的港口中轉地區。而且府城(海口前身,瓊洲府),也在這一波海洋時代開始成為海南省府。這個政策也可以解讀為,國家加強開放,並歡迎東南亞各國利用海南的政策進行產業投資;同時,貨-資金可以在海南地區以最低成本流轉;以小步快跑的形式搭建初期的資本通道;(零關稅,就是自由貿易港的進口商品不征關稅;低稅率,自由貿易港的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實行優惠稅率;減稅制,自由貿易港可以優先在降低間接稅比重上向前邁進一大步。)

二、空間與資源調配。從經濟角度上看:現在在國內,很多區域經濟體已經擁有自己的自貿區;但是這些自貿區實際產生的效益都有各自的受限。舉例:上海自貿區做的最久,聲音最大 。可是上海的經濟體量大,實際帶來的實際影響有限。海南在這次自貿港之後會有一個定調:「一帶一路」經濟體的發起點。中資的產業優先落地海南,形成利益表率。其次有限引入外資,尤其是周邊國家,共同產生價值。從政治角度上看:授予海南一定的立法權。這才是這次政策最硬核所在。香港一直是以一國兩製為模板,去影響台灣;而現在香港的情況已經是這樣,台灣更不可能談進一步的事。所以破而後立的海南,並授予一定自由度之後發展出來的島嶼經濟體,會不會更吸引台灣?而且也能看到,在我們的體系之內,能夠有深圳,也會有可能再來一個海南。

我的擔心:

1、島嶼經濟體存在格局小、容量小、高周轉。這就意味著,島上的市場經濟要更開放的同時,也要島上的資本與經濟組織能夠扛得住經濟的變化。

2、產業落地的可能性。這次的政策有一個很明確的路徑圖;也不同以往的政策,空有口號,缺乏實際。這裡面最難把握的主體就是咱們的政策延續性;畢竟現在當家的是當年自貿區的扛把子。可是海南的政策是要10年為單位的。

3、人。就島上這些人口以及人口受教育的結構,真的是人生無望。

一個離島十年的人。


說到底就是一個本身治理的比較磕磣的省份,

在經濟萎縮期,和別的省份搶一波居民消費罷了。

由於海南在世界範圍毫無旅遊競爭力(和泰國印尼越南比,人不便宜貨幣不流通海不美),

這波操作完全就是寄希望於成為華語區的曼谷,明裡暗裡開放黃賭,順zhu便yao炒一波地。

效果肯定還是有些的,

該當韭菜的外dong省bei人也還是會當的,

不過也就這樣了。

畢竟全國經濟都不好的情況下,

每個省份各行各業放寬管理鬆綁也是必然的,

小姐姐們怎麼也輪不到海南來壟斷是不?

至於取代香港太傻我就不討論了。


春江水暖鴨先知,當黃鸝鳥還在嘲諷海南蝸牛都不如的時候,嗅覺敏銳的企業已經開始行動了起來。

我在海南未來會發展會超過香港嗎?這篇文章里詳細論述過,海南的經濟規模和體量超過香港並不是難事,保守估計20年內可以實現,但在人民幣不能實現自由兌換的前提下,香港的金融地位海南取代不了,中國任何一個城市都取代不了,對此,這篇文章我不再重複論述。

我就從《方案》的具體條款出發,來說明我為什麼斷言海南能成。

方案文件很長,海南官方從裡面挑出了最重要的60條如下:

我之所以說東航嗅覺敏銳,是因為他們馬上看到了方案中有利可圖的條款:

裡面第4條提到「進口營運用交通工具及遊艇免徵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意思是,從國外進口到海南使用的飛機無需繳納關稅以及增值稅、消費稅,當然,這些飛機只能飛航程中有海南的航線,不能飛內地兩個城市之間的航線。

第12條,「允許進出海南島航班加註保稅航油」,意思就是油價便宜了,至少便宜到國際最低的同等水平。

第31條提到「取消船舶和飛機境外融資限制」,意思是你在海南設立的航空公司,你只要有本事向海外融資,想融多少融多少,當然,融來的外資,只能供海南這家公司用,也只能用在海南投資,如果你想偷偷把錢轉到位於北京、上海的總公司使用,是不行的。

這三條,就是吸引東方航空到海南開公司的原因。

凡事有開設包含海南的航線的公司,都能從上述兩條政策種獲得利益,大家可以關注未來的新聞,國內其他航空公司,不管是通過入股,還是獨自投資的方式,都會到海南設立公司。

這是對國內航空公司的利好,但國家對海南的航空設想,還不至於此,第50條提到「建設國際航空樞紐」。

這不是說著玩玩的,國家給了相應的許可權——第49條提到:「擴大包括第五、第七航權在內的航權開放」。

什麼是第七航權呢?第七航權的開放厲害在哪裡?

航權Traffic Rights的概念起源於1944年的《國際航班過境協定》和《國際航空運輸協定》,一共分為九種:

第一航權:領空飛越權。一國或地區的航空公司不降落而飛越他國或地區領土的權利。例如:北京—紐約,中途飛越日本領空,那就要和日本簽訂領空飛越權,否則只能繞道飛行。

第二航權:技術降落權。一國或地區的航空公司在飛至另一國或地區途中,為非營運理由而降落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權利,諸如維修、加油。例如:上海—芝加哥,由於飛機機型的原因,不能直接飛抵,中間需要在安克雷奇加油,但不允許在安克雷奇上下旅客和貨物。

第三航權:目的地下客權。某國或地區的航空公司自其登記國或地區載運客貨至另一國或地區的權利。例如:北京—東京,日本允許中國民航承運的旅客在東京進港。

第四航權:目的地上客權。某國或地區的航空公司自另一國或地區載運客貨返回其登記國或地區的權利。例如:北京—東京,日本允許旅客搭乘中國民航的航班出境;否則中國民航只能空載返回。

第五航權:中間點權或延遠權。某國或地區的航空公司在其登記國或地區以外的兩國或地區間載運客貨,但其班機的起點與終點必須為其登記國或地區。也就是說,第五航權是要和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進行談判的。以新加坡航空公司的貨機為例,它執飛新加坡經我國廈門、南京到美國芝加哥的航線,並在廈門、南京擁有裝卸國際貨物的權利。

第六航權:橋樑權。某國或地區的航空公司在境外兩國或地區間載運客貨且中經其登記國或地區(此為第三及第四自由的結合)的權利。例如:倫敦—北京—漢城,國航將源自英國的旅客運經北京後再運到韓國。

第七航權:完全第三國運輸權。某國或地區的航空公司完全在其本國或地區領域以外經營獨立的航線,在境外兩國或地區間載運客貨的權利。例如:倫敦—巴黎,由漢莎航空公司承運。

第八航權:國內運輸權(連續的國內運輸)。某國或地區的航空公司在他國或地區領域內兩地間載運客貨的權利(境內經營權)。例如:北京—成都,由日本航空公司承運。

第九航權:完全境內運輸權(獨立的國內運輸)。在協議國內的兩個或以上機場間的航線,無須涉及本國。比如日本如果向美國開放了第九航權,則可以由美聯航經營東京——大阪的日本國內航線。

其中第一、第二航權是幾乎所有國家都對外開放的;第三、第四是兩國對飛,和中國有國際航班的國家,都會開放;第五、第六行權,是其他兩國之間的航班,在中國機場停靠並裝卸貨物的權利。

第七航權相對於第三、第四、第五航權,有一個巨大的突破,就是航班無需經過航空公司的母國,而直接在海南和第三國之間飛。也就是說,航空公司可以運營純境外航線,例如,日本的航空公司可以運營海南和迪拜之間的航線,因為兩者都開放了第七航權。

這不僅是中國航空史上第一次,代表最高水平的航權開放,在全球航空史上也是少有。此前僅有個別國家或地區在個別地區開放第七航權。而新加坡、迪拜等自由貿易港,開放的主要是貨運第七航權。

海南開設第七航權,對世界上所有航空公司都有巨大吸引力,以前受制於航權,航空公司飛行必須要把起點、終點、途徑點設一個在註冊國,現在海南開放的第七航權,給了他們一個機會——在海南設立個航空公司,運營和自己註冊國完全無關的航線。

而且在這裡設立公司,你採購飛機,按照上面第4條提到的「進口營運用交通工具及遊艇免徵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

至於第八航權,幾乎沒有哪個國家是開放的,但海南這次給境外航空公司留了一道口子——境外航空公司可以享受在中國境內的 「中途分程權」。也就是說,旅客可以在中途逗留幾天,再乘坐同一家航空公司的其他航班飛抵目的地。例如,馬來西亞的航空公司可以飛「吉隆坡-海南-哈爾濱」航線,澳大利亞的航空公司也可以飛「悉尼-海南-西安「航線,旅客可以在海南中途逗留幾天。這相當於外國航空公司在特定情形下擁有了中國國內航線的運營權,即第八航權。

這樣的航空開放力和開放機會給到海南,幾乎等同於給了境外航空公司准國民待遇,對於海南建設國際航空樞紐是重大利好。

2003年,海南的國際航線只有的5條,在沒有開放第七航權之前,截至2020年,已經有103條國際航線,算是國際第二梯隊。

海南位於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線的交匯處,地處東南亞地理中樞,是中東、東北亞、大洋洲和美國西海岸所構成的國際航空交通線的十字路口。相比地理位置相近但已逐步發展為東南亞國際航空樞紐的新加坡、中國香港、泰國曼谷,都更具發展成為國際航空客運中轉樞紐的區位優勢。

可以看到的是,未來幾年,國際航空公司也會大量到海南註冊。

但海南要真正成為國際航空樞紐,光靠航空權的開放還不夠,更需要依託海南的經濟發展,人和物願意來海南,有來市場需求,國際航空公司才會真的投入客貨運航線。

方案第7條提到,「離島免稅購物額度調高至每年每人10萬元並增加品種」,意思很明了,大陸居民前往海南,10萬人民幣以下的購物,是免稅的,很多人說,才10萬而已,我買兩個包就用完了,沒啥吸引力。

但賬不是這麼算的。

2019年,中國前往境外旅遊的人次超過來3億,而且這3億人不單是去觀光的,他們從世界各地掃了1000億美元的貨回來,摺合人民幣7000億元。

之所以要辛辛苦苦肩扛背馱把貨物帶回來,是因為這些商品的進口關稅很高,在國外買比在中國便宜很多。

現在海南開放10萬的免稅購物額度,國外的優質商品從海南過來,並不會比自己去國外搬運要貴多少,只要商品種類足夠豐富,肯定會有很多人選擇從海南購物。

別說全部7000億都轉移到海南,哪怕只有一半轉移到海南,對GPD對拉動也是巨大的。

而且,如果這些品牌店選擇在海南開設工廠,根據方案第11條,「對原產于海南或含進口料件加工增值超過30%的貨物進入內地免徵進口關稅」,這些商品大概率是可以享受進口關稅全免的。

這個政策是海南獨享的,比如建在上海自貿區的特斯拉,他的車在自貿區內生產是保稅的,但如果銷往國內其他地方,依然需要繳納關稅;但在海南設廠,關稅是可以免掉的。

也就是說,如果在海南設廠,他們的商品不僅可以在海南免關稅,進到內地也比以前直接從國外進來要便宜很多。

很多人對海南發展製造業的想像,只是停留在中國傳統的外貿模式,把市場想像為歐美,以為中國只是加工車間,現在可以調整下思路,想像下中國能出境旅遊的3億人,他們是消費者,他們也是對國外生產企業有巨大吸引力的消費市場,3億消費者,這等於整個美國的人口總和。

瞄準國內消費者,面向國內製造,這是海南國際製造之於中國的意義,也是海南發揮世界其他國家商品進入中國市場超級聯繫人的方式。

最後再來看稅費方面海南的吸引力。

我在海南未來會發展會超過香港嗎?里詳細說過,保稅區不等於自貿區,國內自貿區18個,但保稅區有100多個,但其他保稅區面積也就幾平方公里,面積小帶來的問題,是倉庫沒法做大,所以倉庫租金高,對於做跨境電商的企業來說,商品退換、維修是一個難題,因為保稅倉庫租金高所以租不起太大的倉庫,放不下這麼多貨,海南全島3.5萬平方公里全部設置為保稅區,意味著保稅倉庫的租金將會低到可以忽略不計,但憑這一條,海南就可以成為跨境電商輻射服務全國的物流分撥基地。

而且保稅區面積更大,意味著這裡不僅可以容納倉庫,還可以容易整車廠、船舶維修、航空維修、保稅燃油加註等需要大量土地,國內別的保稅區無法承接的高端製造、生產企業,這也是海南產業發展的利好因素。

對註冊在海南自由貿易港並實質性運營的企業,減按15%徵收企業所得稅;對一個納稅年度內在海南自由貿易港累計居住滿183天的個人,其取得來源於海南自由貿易港範圍內的綜合所得和經營所得,按照3%、10%、15%三檔超額累進稅率徵收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和新加坡、香港持平。

2025年以前,這些政策只是針對鼓勵類企業和高端、緊缺人才,2035年開始推廣到海南所有企業和個人,成為惠普性政策。

注意,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這些優待,而且是直接降低,不是補貼,而在上海臨港和粵港澳大灣區,是只對境外人才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實行補貼政策,由當地把多出來超過港澳稅負的部分補給你,海南自貿港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這樣的優惠稅率。

很多人意識不到這樣的稅收政策的力量,說全國哪有那麼多人年入100萬,但他們不明白的是,當我們思考這個問題時,不應該把傳統的低端製造業作為參考坐標,而是應該以高端製造業為參照——在高端製造企業人員收入普遍偏高的情況下,海南的稅收政策無疑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最後需要說的一點是,對在海南自由貿易港設立的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其2025年前新增境外直接投資取得的所得,免徵企業所得稅。

以前中國企業在海外經營,回來的利潤是要在已經交過一次外國所得稅的基礎上,再交一次中國所得稅或者補齊差額的,這一補,至少是10%的稅率,多的話是25%的稅率,現在海南把這個稅直接免掉,如果你投資的國家是免稅的,那你兩頭的所得稅都會被免掉。單憑藉這點,海南也會成為有海外投資意向的企業在國內的首選落腳點。

通過稅收政策,國家把海南變成了全國投資最優惠的窪地。

很多人還要抬杠,說沒有人才做支撐,企業是不會過去投資的,但他們忘了,人是沖著工作機會選擇城市和生活地的,優質的企業選擇落地、提供高薪的工作機會,會吸引人才前去聚集——國家在稅收層面的讓利,就是為企業能提供高於其他城市薪酬讓出空間。

我在海南未來會發展會超過香港嗎?里說過,海南是自貿港,和國內其他自貿區看起來似乎只有一字之差,但內涵是天差地別的。國內其他自貿區,承擔的是測試開放壓力,探索簡政放權的經驗,招商引資、發展經濟不是國家給他們的主要任務,所以國家也不能因為他們承擔了自貿試驗區職能,給予他們招商引資和發展經濟方面的政策優惠,但海南不同,海南的定位,是全島保稅區+全島經濟特區,經濟特區的意思,就是國家給你國家能給出的最大限度、最大力度的政策支持,讓你全力以赴地招商引資、發展經濟,把自己變富變有錢。

海南發展,未來可期。


香港能夠成為世界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很大因素是因為曾經長期掌控世界金融和貿易主導權的歐美「極度信任」香港,這才授予了它極大的能量。

而海南永遠不可能獲得歐美的「極度信任」。所以,海南無法成為下一個香港。

我推測海南可能會成為對接東南亞的貿易港,而這個地方的秩序將會由「中國」做話事人,掌控主導權。

一個猜想,不一定對。


貿易問題了解的不多,但可以從五個基本特徵中做一些分析,兩個醒目的特徵是「投資自由便利、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而「貿易自由便利、人員進出自由便利、運輸來往自由便利」並不是首創,所以重點應該在集中在外資投資上,那麼應該承擔什麼角色。

  1. 外資投資中轉站

外資進入內地一般都是先進入香港,或設立投資公司,或其他方式再進入內地,這個原因更大程度取決於體制相同所產生的信任,香港的法律和金融體制基本和西方國家一致,投資的政策支持是一方面,但資本的另一個擔心的是安全性,進得去要出的來,有統計顯示依賴度達到60%甚至更高的對華投資都是經由香港進入內地的,同樣的資本流出香港也起到了中轉的作用。這點上,海南不可能過於西化,註冊企業的都知道外資設立公司是受到嚴格的審核和管理的,即使政策上能做到讓資本進出的安全性和自由性,也很難和香港一樣和外國資本建立自然的聯繫,也就是很難承擔起資本投資中轉的職能,也就是說我們即使做到「投資自由便利、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這兩點,考慮到現實情況也很可能被雙標,人與人之間的偏見也是經濟貿易的一部分,這種偏見和芥蒂不是短期內可以抹平的,隨著中美由合作轉向競爭,已經出現了偏見加深的跡象。

2. 貿易自由便利、人員自由便利、運輸往來自由便利

這三點都不能作為一個決定性的因素,上海在對外開放程度也很高,而運輸往來自由便利,你的重要和便利程度能大得過洋山港,為什麼不去上海而選擇在海南,上海的自由貿易定位遠高于海南。

所以說取代香港不在關稅和貿易,而關注點應該是如何取代香港作為外資來華的可靠中轉站,也就是能不能通過海南吸引來外資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評價標準,至於另外一個是能否扮演亞洲另一個金融中心的地位會更難,香港畢竟曾經是紐約倫敦一起號稱世界三大金融中心,想要取代香港的地位,在建設自由貿易港的同時,搞金融肯定少不了交易市場,還要再考慮設立一個「海南證券交易所」更好的解決投融資問題,香港有自身的問題,地位逐漸下滑金融中心排位已經跌落到第六位,被東京、上海以及新加坡超越,但海南想從0開始搞資本投資和金融中心並取代香港的地位也不是短期能實現的,甚至有些過於樂觀了。

舉國之力是我們的優勢,既然國家提出了發展方案,那麼很多部署都將一步一步的推進和解決,客觀事實很長一段段時間內都不大可能取代香港,再說文件也沒有說要取代香港的地位,讀者也不需要過度解讀,或許定位可以先從為一帶一路國家之間投資和貿易做出一些配套貢獻。


不可能

1,沒錢

海南目前的經濟總量:

2019年5300億人民幣,可以說是全國倒數

如果大搞建設,海南本地是出不起這個錢的,必然只能由中央財政撥款,即便如此,要完成焦點訪談中提及的「到2035年,成為我國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自由貿易港。」這一目標,也非常非常困難。

以深圳為例,1980年開始搞,用了40年才道如今的模樣,深圳的地理條件比海南要好。

2,海南的地理位置

瓊州海峽修隧道修橋的傳言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但至今兩岸交通仍然要靠海運,速度奇慢,效率也低。至今也沒能完成論證工作。

之所以不修橋(隧道),主要原因可能還不是技術層面,純粹是因為投入產出比不夠高。

如果要開發海南,那首要任務是把它和內地鏈接起來,畢竟海運雖然運輸大宗的商品價格低廉,但沒有陸路交通,大小汽車 火車 管線都不容易進入海南,沒有路,和內地的聯繫就是切斷的。

除了國內的地理條件限制以外,海南距離香港也太近了,如果從地圖上看,會發現海南港必須和香港競爭未來的潛在客戶。

3,10年時間太短。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這個文件,是現任親自推動/謀劃/部署的,但問題是,現任2025年就退了,海南歸根到底要看下一任,也要看整個海南島在未來新冷戰中的戰略地位決定。

上面說過海南的GDP總量比較低,海南相比內地缺乏很多基本設施(公路網/鐵路網)

目前的公路主要還是環島國道高鐵,腹地雖然不至於一片空白,但也沒啥東西。

海南的

哪怕是正常的開發程序,10年也未免太短了。

4,香港的特殊地位

這是最重要的一條。

香港是英國人留下來的,當初英國人看中香港是因為香港的水文條件(在清朝時期這樣的深水港是很少見的)和淡水,能夠長期駐紮人員。

後面香港變成自由貿易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香港在國際政治/經濟/金融中的地位

如果只看吞吐量,香港雖然還很重要,但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說白了,香港太小,它足夠中立,即使是回歸之後也依然自治,作為離岸金融中心才是它最主要的作用。

如果海南只是一個單純的港口,我們是不那麼需要的,至少沒必要生造一個。

這是戰略行為,並非經濟行為。


很有意思的問題。

一句話概括:

香港是世界(主要是西方)進入中國的據點,本質上屬於西方體系。海南將成為中國進入世界的據點,本質上屬於中國體系。

首先要注意全球化並沒有完成,世界上有幾個大的體系,比如中國,歐盟,美國,日本,韓,澳,獨聯體,中東。當然每個大體系內部的結構有所區別,緊密程度不一樣,這是另外一個話題。總之不同體系之間是有壁壘的,交流沒有內部交流順暢,因此需要中間商。舉個例子,中國和美國語言不通,而香港是官方雙語,中美的交流,通過香港,就很方便。再舉個例子,中美之間需要簽證,需要開會的時候,比較麻煩,而香港對美國免簽,中國人去香港簽證也相對簡單,因此香港舉辦國際會議有優勢。

上面說的是人的流動,資本的流動也是一樣,還有貨物。當今世界的主要交流要素,就是人,錢,和貨物。

香港對西方,這3要素都是自由進出的,對中國,是半自由的。人過去要辦通行證,錢只開了港股通,貨物相對自由。表面上看香港屬於中國,但是從要素流動來看,香港其實屬於西方體系,或者嚴格意義,叫英美體系。和香港類似的是新加坡,以色列,愛爾蘭,分別充當東南亞,中東,歐洲的中間商。

海南正好相反,對中國內地的要素是全開放的,對西方是半開放的。適合中國的要素走出去。

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因為之前的中間商,或者稱之為金融中心的地方,都是西方體系主導的,是方便西方進入其他文明體系的。因此這些地方需要使用英文,普通法系。而海南不一樣,將是中華文明主導的,如果成功,將是歷史性的。


MBA 學生來回答這個問題一下。

能不能成為下一個香港我覺得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新的經濟增長地方。

  1. 總體方案明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發展目標是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貿易自由便利和投資自由便利為重點的自由貿易港政策制度體系;

國際貿易裡面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方便。

如果國家與國家之間沒有更為方便的模式來進行物品的流動和資金的流動,那麼這樣的貿易會非常困難,因為不管是企業還是國家在國際貿易法律框架下都難以得到具有頻繁的經濟活動。並且如果資金的流動比較困難,很難吸引國內外的資本輸入以促進基礎建設和激活產業發展的需要。

2.到2035年,成為我國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這個時間節點很重要。泰國的華裔裡面就有很多從海南500多年錢來到泰國發展,海南的地理位置是通向東南亞和南亞的重要位置。很多海上貿易都是從海南的港口出發,開往世界各地。從國際貿易的角度出發,開發海南是重中之重的舉措,我們需要一個吞吐量大,政策開放,政策靈活的港口。

3. 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自由貿易港。為達到這些目標,總體方案提出了貿易自由便利、投資自由便利、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人員進出自由便利、運輸來往自由便利,這五大便利和數據安全有序流動的制度安排。

當貿易自由,投資自由,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人員進出自由,運輸往來自由具備的時候,商業的發展就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吸引優秀的企業,資本和人才來到海南省發展,並且加強全球化的進程,讓中國和世界更好的鏈接起來,商品的交換更加頻繁,資金的進出更加便利,投資的更安全,人才落地更有自我空間去發展。

這項舉措主要是推進經濟的發展,經濟決定上層建築,我們打開國門去擁抱世界,也讓更多的人分享到中國經濟發展的果實。


哈哈,這問題是來搞笑的嘛?

你會去贏了錢不讓走的賭場玩嗎?

李嘉誠跑了,新華社只能過個嘴癮而已。與其說香港是全亞洲最安全的城市,不如說香港是全亞洲資本最安全的城市。

香港當年逃難過去一大批各行業精英,海南會跑過去一大批房產中介精英;

但是話說回來,對我們大多數普通人,海南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香港並不重要,有沒有機會炒一把房子才是大多數人最關心的。

說是替代香港,可能更像兩小孩吵架,你不跟我好了,我就把你在我家蓋的小朋友據點拆了,我要自己蓋一個,可是這孩子卻忘記了當年你只是提供了一塊兒地方而已,蓋小朋友據點這事可不是你有地方隨便蓋個房子其他小朋友就認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