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單純的生理上的回答。


就是消失了吧,這個世界不存在了。


謝邀。

題主既然說了,不要從生理上說,那就不是指肉身的消滅了。

那就先說答案: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只要肉身和大腦活動還存在,沒人會覺得自己死亡了。換言之,只有肉身的消滅和大腦活動的停止能夠叫做死亡。

有的人說被忘了就是死亡,在世界上沒留下什麼就是死亡,思想沒有被繼承就是死亡等等,哲學上的死亡好像也有很多種吧。

但,這些都是旁觀者視角。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那將死之人去的不應該是醫院,應該是出版社和專利局,這樣著言立說一番,人就可以永生了,還需要搶救什麼呢。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那些學術被推翻的哲學家也就和在地里躬耕一輩子的農民一般,從一開始就已經死了,因為沒有思想和言論可以流傳下去。沒有家人的話,名字都沒人記住,也不存在於別人的回憶中了,不是一早就死翹翹了嗎。

難怪哲學家都是抱定自己的哲學觀一輩子不放手呢。

從旁觀者的視角,我們很容易去定義別人的狀態,這個人活著,但是他死了;這個人死了,但是他活著。

但我們有多喜歡定義別人,就有多反感被別人定義;冷暖自知,活著的酸甜苦辣,有緣的聊一聊,無緣的誰在意,自己是什麼樣的狀態,背後是怎樣的辛苦或投機,大概率一輩子自個兒帶進墳墓。

所以,在一個人活著的時候,去定義他是否死了,是多麼不靠譜的事情。

大家都是一個鍵盤,憑什麼就是我死你活的。

所以,就像一開始說的,死了就是肉身滅亡,思維停止,無他。

只要活著,那就努力也好、苟著也罷,繼續活下去,直到死亡來到的那一天。


死亡對健康人來說好像挺難的


走向未知的新世界,沒有人知道死亡之後是什麼,有人探究知道的人無法解答。

正因為神秘所以讓人期待。


什麼都與你無關了


遺忘


關於死亡的思考,貫穿了整部哲學史,柏拉圖甚至說「哲學就是練習死亡」,可見其地位。


一開始我覺得吧,一個人身體機能停止,大腦活動停止並不是真正的死亡,就像電影尋夢環遊記裡面說的,一個人真正的死亡是是在活人的世界再沒有人提起他記得他了。那麼他就真的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真的死亡了。但是吧後來我想了想這也不是真的死亡,如果一個人沒有在世界上留下什麼痕迹那麼他就真的死亡了,有些人雖然死了但他留下了歌曲舞蹈或者科學成果,那麼這個人便永遠不會死亡了,也許很多年以後沒有人記得某一首歌曲的作者是誰,但不能否認這就是那個人留在這個世界上的痕迹,也許這也是生物繁衍的初動力,生物都不想死亡,所以繁衍出下一代,來繼承自己的意志和精神,從而活在下一代身上,這樣便沒有死亡。外國電影特別喜歡這個,常常一個人物死亡然後另一個人物繼承了他的力量或者精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