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民謠是音樂中的一股清流,總能在這喧囂的世界裡,給人們一絲慰藉,但民謠的地位,總是很模糊。


可能是因為這種音樂的藝術價值不是很高?

謝邀

這個問題其實我也想過

就在上個月我跟我朋友討論某個民謠歌手,我說這個歌手是個人才,我看好他,而她卻說:「那又怎樣?上不了檯面的東西。」 我當時很生氣,她說的話聽起來不對,但是當下又不知道如何反駁。

事後我就在思考,她那句話到底哪裡不對。

後來我想明白了,民謠為什麼上不了檯面?檯面上的東西就一定是好的嗎?

首先,民謠為什麼上不了檯面?

的確,民謠或許無法在所謂的大雅之堂出現。這歸結於民謠本身的兩個因素。第一,民謠所表達的感情過於直白,有時候會用最粗俗的語言去表達最直接的情感。很多時候民謠唱出了我們平時不敢說的話,這就是我喜歡民謠的點。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說民謠聽起來很「窮」,上不了檯面的原因。有些實話是沒有辦法在檯面上講的。

第二,現在對民謠的定義有些模糊,而對於我來說,原本意義上的民謠還是一種帶著一點地域色彩的「民歌」,對於這類歌曲,可能在當地流傳;亦可能是祖輩間流傳,後被人重新整理、編曲、演唱。這類歌曲被人們認為太過於「流俗」。

沒錯,民謠就是「俗」的,因為它唱的就是百姓,唱的就是生活,唱的就是「人」

而所謂的大雅之堂就是好的嗎?

我不能同意,舉兩個例子:

1.周雲蓬有一首歌叫《中國孩子》,我很喜歡這首歌,可我相信這首歌大概無法出現在電視里。2.《頤和園》被禁之後,人們沒有因它被禁覺得它低級,而是對於那個所謂的檯面表示出一種無奈和鄙夷。

有多少實話是能在檯面上說的呢?某種意義上,檯面上的反而是陰暗的,被蒙蔽的。

我們無所謂去爭民謠到底上不上的了檯面,上不了又怎樣,這說明不了什麼。

不適合就是不適合,被束縛在條條框框里而失了初心,就不再是民謠了。

我很慶幸當時沒有跟那個朋友爭吵,她說的沒錯,民謠是上不了「檯面」,不過檯面並不是衡量藝術好壞的標準好的藝術無論被在殿堂還是被流放,它都是好的。所謂的檯面也不過是一個光鮮亮麗的殼子罷了。

人前光鮮亮麗卻被束縛在套子里的紳士or隨心所欲不時黑色幽默一把的屌絲,我選擇當後者。
能觸動人心的都是好音樂,哪怕只有你一個人。


額可能是因為民謠唱的是自己的小情小愛和喜怒哀樂(不對,沒有喜),更傾向於自我。當你聽完民謠沉浸在自己的小哀小愁里並且對愛情和人生產生所謂思考的時候,再聽類似於earth song、 imagine 、親愛的小孩這種歌,你會瞬間覺你剛才醞釀的那點幽怨悲哀的情緒太渺小太狹隘了。


因為民謠大多旋律輕、歌詞小文藝、有點小情懷、有點淡淡的憂傷這種。尤其是有點小情懷、有點小憂傷這個特徵讓大雅之堂不會選擇這種歌曲,比如春晚等肯定大都是歌頌祖國唱響美好日子的歡樂節奏的歌曲,像《董小姐》這種「愛上一匹野馬,可是家裡沒有草原」「陌生的人,請給我一支蘭州」啥的,肯定就不會允許登上這「大雅之堂」了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