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答案,後說實驗結果。

不能。

最新的雙縫試驗已經做到單份光子自我出現干涉圖像,所以肯定不能。

另一個原因是,題主沒有理解雙縫試驗的設計與結果,纔有這種想法。

光通過雙縫後,安放的觀測設備會決定光通過雙縫的方式。

請特別注意「通過雙縫後」。

意思是,假設觀測設備距離雙縫距離『1光天』以上,觀測選擇波,會導致昨天已經通過雙縫的光坍塌成波通過雙縫,如果選擇粒子觀測,會導致昨天已經通過的雙縫的光坍塌成粒子通過雙縫。

觀測方法直接改變了歷史,這纔是雙縫試驗的精髓。

如果是粒子震動導致的波狀態,不會出現坍塌,只會同時存在粒子與波的性質。

拿常見的水波為例,觀測到水波的同時,我們可以同時觀察到一份份的水分子在震動組成波。

而光波的狀態下,沒有粒子的性狀,即便我們把光限制成最小的一份發射出去,一樣可以出現干涉圖像。

好玩不?

來2個拓展問題,:

觀測導致歷史坍塌現象,傳播速度是不是超光速的?比如觀測點距離雙縫1光年以上,觀測導致的坍塌是剎那間產生,還是要等1年後才產生?

如果有兩個觀測設備,一個選擇波,一個選擇粒子,那麼會坍塌成什麼樣子?

嘻嘻,玩一下吧。


瀉藥

不能這麼理解。波粒二象性。

說的是基本粒子具有波和粒子的部分特徵。但是他的特徵既不完全和波一樣,也不完全和粒子一樣。

或者說,也可方便大家理解。把基本粒子比喻成了波和粒子。其實他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


其實我也是這樣想的


不能!波粒二象性表述是既存在粒子性又存在波動性,但你不能說是誰產生了誰。它們共同出現不代表是因果關係。


目前對於波粒二重性這個現象,還沒有一個科學完美的解釋。一切都是猜想。因為波和粒是兩種運動方式。比如一個乒乓球的運動是確定的點(粒)形態。相對的水面波浪是一種面(波)運動。簡單說粒運動是三維空間中的一維運動形態。波是三維空間中的體(三維)或面(二維)運動形態。它們存在本質區別。打個比方。一個粒子只能向一個固定方向運動。而波可以同時向所有方向散發。屬於三維運動。也就是上下左右前後都能作用到。最不濟可以向一個固定方向散射(二維運動)。比如只向前方或者後方或者十方中的相鄰幾個放向運動。

我們可以看出,粒運動跟波運動幾乎是不可調和的兩種運動方式。是不可能兼容的。但是在實測中,這兩種運動方式被一種運動物質,通過不同的測量方式分別得到了證實。所以矛盾就此產生了。原理和機制目前未知。

我猜測。這可能是在測量中改變了物質的運動方式。所以產生了不同的結果。打個比方。一個乒乓球在被揮擊(拋出)時向一個方向運動。這時候測量它在做粒運動。但是如果在測量時前面布了一張網。乒乓球可能有某種未知特性。能夠穿越網的阻礙繼續向前運動。這個過程中,乒乓球分解成一種波態穿過網孔。這時候測量乒乓球已波的形態運動。接下來乒乓球可能基於量子糾纏仍然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是就是粒子態。它在糾纏時被幹擾後會分解成一團。這種分散態就是波。

如果換個說法。把乒乓球換成帶電的液態球。因為電離原因會凝結成一滴水珠,已粒方式運動。但是有一個濾紙擋在前面。這滴水就分解滲透過去了。同時失去了水滴形態。但是因為電離原因,它仍然能凝聚成一滴水。這樣你分別用兩種方式測量。在觀測水滴時是粒運動。觀測濾紙時是波運動。但是水滴仍然是那滴水。


這個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很根本的問題,沒有這麼簡單。

看我寫的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99182045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