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鑽探 ——致力於打穿地殼的神奇組織

IODP368航次科考生活剪影

大洋鑽探計劃是通過在大洋底部鑽探進入地球內部採集洋底沉積物和岩石樣本進行基礎研究的國際合作項目。於上世紀60年代開始,經歷了深海鑽探計劃(DSDP, 1968-1983)——大洋鑽探計劃(ODP, 1985-2003)——綜合大洋鑽探計劃(IODP, 2003-2013)——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 2013-2023)的階段性演變。五十年來,大洋鑽探計劃驗證了板塊構造理論,把地質學從洋陸過渡帶擴展到深海大洋,改變了固體地球科學幾乎每一個分支原有的發展軌跡,推動了以板塊構造為標誌的地學革命。

目前的大洋鑽探平台與技術特點

建立古海洋學,拓展了全球變化性研究,證實了氣候演變的軌道周期和地球環境的突變事件。

發現陸緣廣泛分布天然氣水合物,揭開了新型替代能源調查的序幕。

發現了海底熱液系統與極端環境下的深部生物圈,催生了深海功能基因和生物活性物質的開發。

如今,鼎鼎大名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 2013-2023)將在2023年完成階段使命,之後將更名為科學大洋鑽探計劃[1](SODP, 2023-2050),繼續以大洋鑽探技術為主,聯合多學科研究地球系統的多圈層相互作用(地球系統科學)。

SODP未來25年的研究重點將包含地球宜居性與生命(HABITABILITY AND LIFE ON EARTH)、構造板塊的海洋生命循環(THE OCEANIC LIFE CYCLE OF TECTONIC PLATES)、地球氣候工廠(EARTH』S CLIMATE FACTORY)、地球系統的反饋機制(FEEDBACKS IN THE EARTH SYSTEM)、地球歷史轉折點(TIPPING POINTS IN EARTH』S HISTORY)、全球能量與物質循環(GLOBAL CYCLES OF ENERGY AND MATTER)、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自然災害(NATURAL HAZARDS IMPACTING SOCIETY)等七大議題。

"是什麼物理特性造成了莫霍面的存在?莫霍面地質學本質是什麼?洋中脊處的洋殼,特別是下洋殼,是怎樣形成的?是哪些過程影響了洋殼形成之後的演化?洋殼與海洋和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多大?這些相互作用對全球化學循環的影響是什麼?生命的極限是什麼?控制生命極限的因素有哪些?" ——這些問題,希望可以在下一個十年找到一些答案。

2013年,我國正式加入IODP,成為美國「決心」號鑽探平台的成員。隨著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我國加強在海洋科技領域的投入,已經開始建造我們自己的大洋鑽探船[2]。期待未來的十年,更多的中國科學家嶄露頭角,引領世界海洋地球科學的發展。

參考

  1. ^[1] http://iodp.org/2050-science-framework-review-doc/file
  2. ^[2] 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7-06/10/c_136352685.htm


就我個人觀感而言,大概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領域吧。但這方面國外的研究比較領先。

我不是研究這方面的,只是最近在做一個交叉學科的調查,任務要求涉及地球化學和地球生物學的內容,所以我最近才了解到。

時域地球 ——地球科學未來十年願景(2020-2030)?

mp.weixin.qq.com圖標

美國人搞的這個願景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佔十二個熱點問題之一。


謝邀,我想這也可以算是過去十年海洋科學領域的進展:從Cassini數據發現土衛二的冰下海洋,甚至可能還有熱泉的存在。

海洋科學由此不再只是地球科學的一個分支,更是太陽系科學甚至行星科學的一個分支。其他行星和衛星上的海洋會是什麼樣的?那裡的熱泉中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循環?會存在生物過程嗎?

我們如何研究遙遠天體上的海洋?從磁強計、遙感、質譜這些有限的觀測手段中我們能獲得什麼?研究地外海洋,對於理解行星形成與演化,行星上的地質學過程,天體生物學,有什麼啟發嗎?

最近在嘗試做這方面,不過我幾乎沒有有機化學和地質學的背景,文獻看的頭疼……


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蛟龍號。

以後當然是到盡量深的海底去進行研究啦,畢竟海底是我們研究比較少的地方


十年是一個有趣的時間。

十年前我還是一名對海洋科學渾然無知的小學生,對今後的專業選擇連萌芽的跡象都找不出來。

與此同時,另一個故事線中的浙大海院剛剛成立。

兩個故事線的相交來自2017年夏天的巧合,因為六月三場重要考試成績並沒有達到預期,在翻閱志願填報指南和一天的短暫了解後,我將工科試驗班(海洋)作為自己的提前批唯一志願,在悶熱的8月來到了杭州,初識海院。

2019年,我有幸作為晚會籌備一員參與到了建院十周年晚會當中。

對我而言,海洋科學十年里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我對海院十年的印象吧。

因為晚會籌備的原因,自己翻出了建院以來歷年的年報查找資料,也同一些十年來一直在海院工作的老師有所交流。雖然單從近兩次學科評估的結果來說海院的發展可能並沒有達到預期的高度,但十年來浙大海院依然為中國的海洋事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從第一位下潛深海的中國科學家、創院的陳院長,到中國最年輕的潛員科學家何學長,以及我們想要邀請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發言,又因保密工作需要不得不改換人選的葉學長。海院十年來的發展確實跌跌撞撞,從海洋大樓到舟山校區,浙大海洋人的朝氣蓬勃卻未曾改變。

限於自己本科生階段並未深入涉足海洋科學事業,自己對於海洋科學的發展也了解淺顯。不過前幾天托馬斯關於風沙運動和水沙運動的力學機制的研究在朋友圈刷屏(此處略去托馬斯的愛情故事若干字),學院新增兩位老師進入高被引之列,海洋領域共計三人的數量位居全國第一,以及海洋機器人、水下直升機的發展讓我感覺海洋事業未來可期。

雖然自己研究生幾乎已經確定不會與海洋事業有所羈絆,但還是希望學院今後可以更上一層樓,中國的海洋事業也必定更加輝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