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也不懂怎麼 的


其實原視頻是這樣的:

抬棺舞創始人本傑明及其團隊

抬棺舞源於非洲迦納共和國,舞蹈的創始人是一個叫「本傑明」的人,年輕時曾在葬禮上打下手賺錢。

而這一舞蹈靈感則是來源於一次偶然的契機:

2006 年迦納當地一個特別喜愛跳舞的酋長去世,其子女就想找殯葬隊抬著父親的棺材跳舞,讓父親在入土前再接觸一次他熱愛的舞蹈。但這個在之前並沒有先例,後來只有本傑明敢接這活。本傑明組織了幾個小夥子編排了舞蹈,成功抬著酋長的棺材跳舞。

這支抬棺舞極大活躍了該酋長的葬禮氛圍,效果不錯,本傑明創辦的殯葬團隊自此有了些名氣,生意也走上正軌。


傳播:

2 年前曾通過 BBC 等媒體報道,創始人本傑明及其帶領的抬棺團隊被越來越多人所知。

近期,「黑人抬棺」跳舞的視頻被配上音樂在 B 站火了起來

成了這樣:

B站「黑人抬棺」剪輯視頻

之後又有很多人對視頻進行了各種二次創作、模仿。又迅速傳播到抖音等其他平臺。

B站大佬模仿

相關表情包

於是到現在,「黑哥一笑,生死難料,棺材一抬,世間白來。」成為很多人張口就來的梗...


習俗來源:

「抬棺跳舞」這一習俗發生於非洲的迦納共和國,一個有著特殊死亡與葬禮文化的國家。

  • 迦納人有著特殊的生死觀,他們認為死亡並不是一個人生命的終點,而是這個人的生命在另一個世界的開端。
  • 迦納人的棺材常常會根據死者生前的喜好等等將棺材製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樣式。例如可樂瓶外形的棺材、飛機外形的棺材等等。
  • 與生死觀相對應,葬禮對於他們來說不是生命的閉幕式,而是這個生命在另一個世界的開幕式。
  • 葬禮作為迦納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儀式之一,往往要舉行好幾天。對於迦納人來說,葬禮也是重要的社交場合。

後來流行起的抬棺舞則更是把他們的葬禮變得如同歌舞派對。而模仿者也越來越多,有的因為不夠專業還翻過車。但只有本傑明的團隊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最近,有那麼一段視頻火了,一隊服裝正式步伐整齊的黑人抬著棺材跳舞的視頻火了???

大家都知道在咱們國家一個人的葬禮是非常的莊嚴神聖而且令人心痛的事情,但視頻中的葬禮卻與我們意識中的恰恰相反。他們載歌載舞,甚至開始前都要露出非常喜慶的一笑!?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兄弟們!來活了!!!

原來這是位於非洲西部一個叫迦納國家的葬禮習俗,也是被我們廣大網友稱為「黑龍抬棺」。還別說網上流傳的這段視頻還真的挺有意思,甚至被很多網友評論到:「專業團隊,一言不合就抬走。」更是給一些拍攝搞笑視頻提供了素材。

在迦納葬禮就像是一個大派對,一場葬禮最短也要「慶祝」三天左右,同樣也是人們的社交的主要場合。葬禮上為死者哀悼是次要的,大家都一起慶祝死者的一生,讓這個熱愛舞蹈的民族把他們的舞蹈文化運用在了葬禮上。

我覺得吧,這是思想文化特色的差異,葬禮在我們的記憶中一直都是很悲傷的。但是迦納人卻覺得每個人都走過了轟轟烈烈的一生,與其悲傷的送走還真不如歡快的祝福,表達對去世人深深的尊敬之情。這也可以看出這個國家對一個人的生死是非常看重的,所以儀式也是非常令人震撼的!據瞭解,迦納「抬棺團隊」至少收取費用400美元,全套服務甚至可達1萬美元!

「黑哥一笑,生死難料

棺材一抬,世間白來

腳一滑,人一叫。孟婆端湯閻王笑

眼一闔,布一蓋。親戚朋友等上菜

你一口,我一口,喫飽還得兜著走

哭一下,喫一口

哭完我們趕緊走

棺一抬,土一埋。有人一句古德拜」

不得不說這個國家的葬禮確實引起人們的爭論和反思,人去世以後親人一定是心如刀割,痛不欲生的,但是也有人覺得迦納國家的人民對此事卻是一種更好的釋懷,畢竟人都免不了一死,與其一起難過,還不如歡快送走他這一生的最後一程!確實值得我們反思回味。也正是因為與我們的意識不同,而且視頻讓人覺得很搞笑 所以才會火!

再看,就把你抬走!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在這個繁華的生活中,或許我們不要求自己有多大的作為和成就,但是我們一定要做一個品德合格的人。人就這一生,不管有無來世都要珍惜眼下時光和身邊值得去珍惜的人,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想要做的事,想要愛的人,趁著現在還年輕不要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

感謝大家的閱讀,祝您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即便正在經歷人生的酸甜苦辣鹹,還能保持純真的微笑!喜歡可以添加我的公眾號「糗事研究所」,因為剛開始起步還是一個小白,但是我會繼續努力給大家帶來快樂 謝謝!


因為是第三世界黑人,所以能火

假如是中國起源

首先方方等一眾文人會罵你喪事喜辦,然後傳到外網,彎彎,hongkong人,輪子,會在下面大規模嘲諷,再接著進入西方世界媒體,相信我,絕對不會用什麼好詞

最後的結果 大概就是當事人出來道歉


作為一個meme來講"黑人抬棺"無疑是出色的,火爆程度令人咋舌,究其原因個人認為還是其中暗含了多重解構。

首先從主題立意來說,葬禮上結合棺材進行歡快地舞蹈表演無疑是對正統的一種"顛覆",根本上的離經叛道本身就很吸引人,是為一重解構;

二來表演者均是黑人,卻著裝統一衣帽整潔,皮鞋瓦亮表情嚴肅,與人們印象中懶散邋遢的黑人形象相去甚遠,而西裝一直是西方商務人士的標配裝束,這裡又存在二重解構;

再者,黑人抬棺選取的bgm十分精妙,astronomia本身作為比較知名的動感電音,原先一直被歐美用作突出腳步技巧的街舞bgm。而黑人抬棺這種惡搞式的配樂手法,音樂調性與畫面內容對立衝突,節奏上卻又合拍統一的表現使之更加地魔性洗腦,也完成了對電子潮音的第三重解構。

解構,反轉式表達本身就利於meme傳播,朱一旦以及抖音上一系列短視頻無不印證了這一點;而僅靠畫面與聲音就達到解構之中嵌套解構的效果,正是"黑人抬棺"厲害的地方。說到底所謂人類,不過只是喜歡咂摸信息並以此取悅大腦的高級猴子罷了。


「黑人抬棺」火爆全球的背後

近期有一個刷爆網路的視頻「黑人抬棺」,視頻中有七位黑人頭戴禮帽,身著黑禮服,配上棕色墨鏡加上那與蒙娜麗莎有的一拼的微笑,抬著棺材跳著那魔性的舞蹈,加上與視頻衝突強烈的BGM。數天之內成就風靡全球的一個梗,使得黑人抬棺的走紅是一場在疫情下關於人性和網路文化的營銷。

每一個梗的背後其實都是正經的由來,黑人抬棺也在此列。西非迦納對死亡這一件事看的極重,葬禮上跳舞在他們的歷史由來已久,但是黑人抬棺舞不是他們的傳統形式,而是對葬禮舞蹈的一種創新。在葬禮上跳舞配上歡快的背景音樂和我們常聽的墳頭蹦迪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這種黑色幽默對我們的感觀有著非常大的衝擊。

好的原創不一定會將一件事物送上神壇,真正能流傳開來的口口相傳和二次創作的助力纔是那神壇的支撐點。二次創作將「黑人抬棺」的白事硬生生洗掉了內核,變成了搞笑的梗。老配新,打造瞭如「此曲一出,非死即傷」「專業團隊」等新梗。而在B站、抖音等平臺登頂,表明一個熱點出現了,隨之蹭熱點的也就出現了,大量的創作使得「黑人抬棺」傳播程度更加廣泛。「黑人抬棺」的流行網路文化可以說是最大的助力,蹭熱點、內容同質化、獵奇等形式掀起一場網路狂歡。

在疫情下的這幾個月人的壓抑需要發泄,而「黑人抬棺」反差在此期間給人帶來了快樂。「黑人抬棺」是黑色幽默被當成了宣洩口,在疫情下黑人們也許就到你家跳上一支舞蹈,對宣傳防疫也有一定的效果。

「黑人抬棺」對你而言是梗也好,是生命的思考也好還是其他啥的,至少在疫情壓抑的氛圍下大夥看了視頻會會心一笑,這就夠了。


我是土家族,土家族的歌舞撒爾嗬,送亡人,傳承了快無數輩了,歌舞水準非常之好,曾經有人在青歌賽民族唱法中拿了第一名


在另外一個回答中已經大致分析了這個問題,根源是不同生死觀引起的大眾獵奇心理,以下為原答案。

這段時間「抬棺舞」的圖片和視頻在網路上引起了很高的關注,不少人在看到或談起「抬棺舞」時,都表現出了一種戲謔的態度,當然這種戲謔並沒有惡意,更多的是感到新奇。畢竟對於我們中國人,乃至全球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死亡都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不論悲傷與否至少嚴肅。但實際上「抬棺舞」只是放大了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生死觀。

我國的傳統文化發展,以儒家文化為主要的根基,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深遠。而儒家是一個重「生」的學派,講究現世利益,對「死」並沒有做過多的探討,所以「子不語怪力亂神」,且孔子還告誡我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不過這並不是說儒家不重視「死」,而是認為憑我們凡人沒有能力去思考「死」的問題,活好當下就行了。再者,儒家非常重禮,強調社會方方面面都需要有禮的約束,以形成穩定的社會規範,這一點在其對「死」的態度上也有明確的表現,主張「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推崇「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不論是下葬還是之後的祭拜,都有大量的制度和規範,根據血緣、倫理關係的親疏遠近,應如何服喪、如何守孝等等。為了保證死去的祖先不被遺忘,永遠受到子孫香火的供奉,宗法制度下的宗子,需要擔負起掌管祠廟、祭祖的責任,百世不遷。由此,在我國的傳統文化觀念中,出現了「在天有靈」、「泉下有知」的說法,認為死去的人在一個更高的維度存在,其能夠保佑我們。再有風水、堪輿的影響,更認為只要為死去的人找一塊風水寶地,選好下葬的時間、方位,就可以福澤萬世子孫。我國道家的話,其本身就非常的崇尚自然,認為生死也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不用過於的去糾結於此,即莊子所言「人死者有時」、「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於是也就有了莊子喪妻擊缶而歌。簡單來說就是對死這回事看得非常的開通,對人死後的規範、制度等也並不太重視。不過道家在對死亡的觀念、看法中有一點非常奇特,認為人有成仙永壽的可能,只要能夠煉丹、喫藥、修身、養心等,就可以羽化、飛升,所以過去常有修道之人在覺得自己快要仙逝的時候,就找個無人之境坐著就走了,不染塵俗。

對於佛教,我國也是相當的熟悉了,不過一開始的佛教相當於哲學流派,不帶有明顯的有神論主義傾向,主要是教導我們將世事看透,什麼東西都是無常的,沒有永恆的事物,去除我執,便可從「生」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因為佛教的基本觀點認為人生下來、活下去,便是一種苦。總之,在佛教「輪迴說」之下,產生了「三世輪迴」、「六道輪迴」、「因果得報」等生死觀念,說人如果不能去除我執、不能行善的話,就只能生生世世受苦。在佛教徒死後,會按照一系列的儀式舉行葬禮,如浴屍換衣、設蓮位和唸佛堂、唸佛與開弔、誦詠各種經書和咒語,目的是幫助逝者超脫輪迴,升入西方極樂世界。值得一提的是,據BBC紀錄片《生死與輪迴》所述,柏拉圖時代的希臘人以及早期的基督徒也是相信輪迴的,不過在後期的宗教鬥爭中,相關的記錄與信念基本都被清除殆盡。

亞伯拉罕三教同屬一脈,即猶太教、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其三者之間充滿了愛恨情仇,甚至於戰爭和殺戮。就基督教來講,其認為人生來就帶有罪孽,而信耶穌則可以消除這種與生俱來的原罪,當然「信耶穌」並不是指的確信耶穌的存在,而是要奉行他的一切教義,這對整個西方的道德觀構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於死亡,基督徒認為這是一種洗清罪孽的機會,因此雖然也會悲傷人的離世,但這種悲傷往往不會表現得過於強烈,因為逝者已經去了天堂,那是一個更好的地方。不信耶穌或反耶穌之道而行之的人,則會下地獄,「在那裡, 蟲是不死的, 火是不滅的」,只能受苦。基督教的葬禮氛圍較為平和,神父組織悼念儀式,親人、朋友追憶逝者生平過往,唱詩、念經,最後下葬棺木,蓋上塵土;伊斯蘭教信奉真主,認為整個世界都是真主創造的,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和能力。在對死亡的看法上,他們認為死並不是一個人生命的終點,而是向後世的一種過渡,這不同於佛教的輪迴觀,更多指的是靈魂從一個居所到另一個居所。並且伊斯蘭教相信世界末日的存在,屆時所有人都會重生,並接受真主的審判,這與基督教的「末日審判」相同。因此伊斯蘭教對於逝者,也通常不會表現出強烈、過度的悲傷情緒。其葬禮的主要儀式包括以清水將遺體洗滌乾淨,再用白布將其自頂至踵包裹妥當,舉行贊禮後下葬,過程相對簡單,但非常的肅穆;與前兩者相比,猶太教對死亡的認識和觀點具有自己的特點,他們正視死亡,抵觸對死亡的恐懼、消極情緒,認為真正的鬥士、勇者,纔能夠面對死亡,這就使得他們對死亡同樣不會抱有過於悲傷的色彩。當然,他們也有自己對逝者的哀悼儀式,如三天時間哭泣,七天時間悲悼,三十天內禁止理髮和穿熨燙整齊的衣服,對喪雙親可有一年的致哀期等。

最後說到近來倍受關注的「抬棺舞」,網路上視頻展示的是非洲西部一個國家——迦納的地方葬禮,視頻中的人抬著棺材跳著舞,幾個小哥動作誇張,甚是敬業賣力,難以讓人知道到底誰是主角——去世的人還是跳舞的人?周圍人也是一片歡樂,這與我們印象當中的葬禮迥然相異,很多人便因此感到新奇(這是不是和莊子喪妻擊缶而歌很像?)。其實從他們的文化背景來進行分析,並不難以理解,迦納的宗教信仰人士在80%左右,受亞伯拉罕三教的影響都應當較大,在加上本地人深植於基因的熱情和樂天知命,便使得他們對死亡無所畏懼、無所恐懼。他們多數人同樣認為人肉身的死亡,只是靈魂去向另外一個地方的過渡,在另一個地方人或許更加的幸福,因此沒有必要悲傷。而且當地人其實非常重視葬禮,其重要性與人的婚禮是等同的,很多家庭為了給逝去的親人舉辦一個體面的葬禮,甚至不惜傾家蕩產。在葬禮上人們的情感也應當與婚禮相同,是熱情的、歡樂的。葬禮上以跳舞的形式來緬懷逝者在當地古來有之,但是「抬棺舞」卻是新興不久,這是由視頻中抬棺舞蹈人之一——本傑明·阿多(Banjamin Aidoo)所創立的喪葬公司推出的新項目,該項目一經推出,便受到了地方人的歡迎,因為其大大的迎合、滿足了地方文化、思想、情感下的喪葬儀式需求。2017年BBC便記錄了他們的抬棺舞蹈畫面——當前我們在網路上看到的畫面。還需要介紹的是,在迦納的喪葬習俗中,除了「抬棺舞」其樣式多樣、新奇的棺材也是一大「亮點」,如輪船、照相機、飛機、大炮等等樣式,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創造不出來。其原因同樣是源於他們對死亡的樂觀、無畏。面對死亡,迦納人不是不懂悲傷,而是他們知道悲傷也是徒勞,即使理性上已經認識到這是一次永別,他們也要親人走得體面,熱熱鬧鬧,這樣才對得起逝者生前來人世走這一遭。

當然,世界很大,人們的生死觀念,尤其是對死亡的認識態度還有很多的不同。文淺意薄,更遑論生死奧義,只是對一些生死觀念、認識進行了非常有限的介紹。文化形貌論指出文化和個人一樣,具有自身的特徵、類型。不同的文化會催生各異的思想、情感習慣,並進一步產生與文化、思想、情感相一致的行為模式。這樣來看「抬棺舞」也就不是那麼難以理解了,我們也不應當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待「抬棺舞」,畢竟對於生死我們任何人都應當予以尊重,對於「黑人抬棺」這種略帶種族觀之嫌的辭彙也應當盡量不用。


在回答黑人抬棺視頻怎麼火之前

要了解這個音樂是怎麼火的

首先要知道BGM前身製作音樂

轉載某音樂博主的視頻

侵權刪


不知道


相信你一定看過這樣一段視頻,幾位黑人老哥抬著棺材,配上洗腦的bgm,踏著魔性的舞步緩緩走來。

葬禮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或許是沉重的。但是在非洲迦納,樂觀的非洲人民對於死亡有著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甚至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意味著生命的結束,但確實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所以迦納的喪葬文化也是與眾不同的,一場葬禮常常要持續好幾天,對待死亡的態度十分的開放,他們認為死亡並不是值得傷心的事,故而葬禮也需要歡樂的舉行。

這支抬棺舞就源於這裡,舞蹈的創始人是一個叫「本傑明」的人。

他年輕時曾在葬禮上打下手賺錢,一個偶然的契機,迦納當地一位喜歡跳舞的酋長去世了,他的後代想讓父親伴著他熱愛的舞蹈入土,於是他們找到了本傑明,本傑明便組織了幾個小夥子編排了舞蹈,完美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除了抬棺舞,迦納人對葬禮的重視在棺材製作上就體現得淋漓盡致,不管是什麼奇葩形狀的棺材,當地的棺材匠人都可以造出來。這些棺材的形狀大多數都是跟這些人生前所做的工作和愛好有關。

你還知道哪些地方的喜喪文化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