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位知乎用戶 @千面菩薩 關於《三體》是軟科幻還是硬科幻產生了分歧。想請教一下諸位,你們認為《三體》是如 @千面菩薩 所說的軟科幻嗎?靠情節驅動的科幻就不是硬科幻嗎?希望也能得到 @千面菩薩 的回答。謝謝。


硬科幻的定義是【首先它得是科幻,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它以思考科技本身的發展以及科技對人類社會和生活造成的影響為主要關注點,就可以稱之為硬科幻】。

上面這個定義里少了點什麼,那就是【科幻science fiction】本身的定義,因為上面的硬科幻定義開頭就說【首先它得是科幻】,那麼,科幻的定義就是硬科幻定義的基礎前提。

科幻(科幻science fiction指的是【科學虛構】或【科學小說】,這兩個是嚴謹翻譯,【科學幻想】其實是個地攤翻譯,因為【科學幻想】字面意思對應的概念science fantasy,現在被翻譯為【科學奇幻】,就是因為早期的翻譯者坑爹,把【科學虛構】胡亂翻譯成了【科學幻想】,後來我天朝知道國外其實還有個【科學幻想science fantasy】,卻不能用這個詞了,於是只能叫它們【科學奇幻science fantasy】,翻譯不負責害死人系列重點案例之一,這個錯誤導致我天朝科幻界很多年來一直把【科學奇幻science fantasy】當【科幻science fiction】,簡直就像是當年某些人把達爾文【演化論】翻譯成【進化論】,然後全國人民批判了【進化論】幾十年,最後發現批判的是錯誤翻譯導致大家憑空幻想出的【進化論】,人家達爾文原版【演化論】根本沒說【適者生存,只能進化不能退化】,我天朝批判了幾十年自己翻譯錯瞎編出來的理論,這笑話都被國際友人知道了。【科學幻想】這個翻譯的錯誤,還沒搞出這麼大笑話,但也差不多了)的定義:

科幻science fiction指的是在尊重科學結論和科學事實、或在至少要尊重科學常識的基礎上所進行的合理虛構(虛構fiction這個詞是核心,注意不是幻想fantasy),所以它叫【科學虛構science fiction】,而【科學幻想science fantasy】是另一個文藝分類的名字(只不過天朝現在翻譯為【科學奇幻science fantasy】,簡稱【科奇】)。

科幻science fiction也被稱為【粗糙的科學假說】,也就是說,一切粗糙的科學假說都可視為【科幻】,所謂科學假說,就是與科學結論基本兼容的猜想理論,粗糙的科學假說,就是兼容性不十分高,但基本承認科學常識範疇的科學結論,這個定義顯然與上面那個定義是等效的。

《三體》系列顯然是科幻,因為《三體》尊重基本的科學結論和事實,至少尊重科學常識,三體裡面是有不少科技設定bug,但是並不是低級錯誤水準的,所觸犯的科學結論也不屬於科學常識範疇,而偏專業範疇。因為科幻science fiction也是【粗糙的科學假說】,所以《三體》這種程度的【尊重科學結論】,已經確定無疑符合【粗糙科學假說】標準,所以從這方面來說,《三體》也確實是科幻science fiction,而不是科奇science fantasy。

既然《三體》滿足了基礎前提【它首先得是科幻】,那麼我們就看它是否符合【硬科幻】定義的後半部分:

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它以思考科技本身的發展以及科技對人類社會和生活造成的影響為主要關注點

顯然,《三體》裡面對於未來科技、未來科技導致人類社會和生活的變遷,都做了巨量的猜想,而且這些內容遠多於小說里對於社會人文內容的思考,所以按照這個標準,三體是【硬科幻】無疑。

注意上面定義中,並沒有說硬科幻里不允許有一丁點社會人文內容,而是以【主要關注點】作為衡量標準,就是說除了科技之外,硬科幻也允許少量思考人文問題。

另外,不是說社會問題就是硬科幻之外的,因為社會結構與發展規律本身就是科學問題。所以硬科幻也需要思考這些問題,比如社會發展規律。把這些個細節都搞清,那麼我們就很容易明確界定硬科幻了。

事實上,軟科幻里也可以帶有一點硬科幻要素,只不過軟科幻不以科技話題為主,但不代表一丁點都沒有。同理,硬科幻也允許存在少量軟科幻話題。最終決定軟硬界定的其實是看【話題比例】。

而在具體寫作中,由於某些作品裡確實存在【軟科幻話題 和 硬科幻話題 比重相當】的情況,所以文學界有這麼一個論斷:【軟硬科幻沒有絕對界限】,但這不意味著大多數的軟硬科幻不可區分,事實上大部分科幻作品中,軟硬內核的比重差距都是比較大的,兩者比重相當的案例並不多,因為作者本身訴求就存在分野,有些作者就是想關注社會話題,有些作者就是想關注科技,兩樣都想關注或者都不太關注的作者很少(就算故意平衡兩者比重,也不是那麼容易平衡的)。

很多人有一個誤解,認為【軟科幻=科奇】,這是很嚴重的誤解,和那些認為達爾文演化論【不允許適者退化】的觀點一樣荒唐。

軟科幻的定義開頭也是【首先它得是科幻】,然後才有後面巴拉巴拉一堆【在這個基礎之上,它以歷史政治藝術道德傳統等人文話題為主要關注點,就可以稱之為軟科幻】。

而【科奇science fantasy】的定義很明確:

無視科學結論和科學事實,借用科學要素、借用科學虛構要素(這裡有這個詞,非常重要,我們後面說它為何重要)或偽裝成科學要素進行任意的幻想fantasy(注意這個定義里用的詞是幻想fantasy,而不是虛構fiction),就是科學奇幻science fantasy。

且不說【虛構fiction】和【幻想fantasy】到底有什麼區別,就看定義前半部分,我們就明白了,尊重科學結論的就是科幻(科學虛構),無視科學結論的就是科奇,很好區分吧,確實好區分。所以西方文學分類專家很早很早就給出這倆分類的區分了,只不過西方科幻界自己胡搞瞎搞了幾圈(主要是有很多科學素養不及格的作家,只能寫科奇,卻想標榜自己寫的是科幻,於是發動了幾次運動想把他們寫的科奇冠名成科幻,說到底他們連尊重【科學合理地對文學進行分類】的素養都沒有),想要把這倆概念混淆,我天朝道聽途說加上翻譯錯誤,就以訛傳訛了。直到最近這些年,科幻逐漸被更多天朝人關注,才有更多人開始搞明白【科幻到底是啥,以及科幻之外原來還有個東西叫做科奇】。

最後我們說說【虛構fiction】和【幻想fantasy】到底有什麼區別:

對我天朝子民來說,這倆是同義詞,沒啥區別。但西方人不是這麼看的。

【虛構fiction】指的是有邏輯性和合理性地【編造】。

在西方,沒有邏輯性和合理性的編造(也就是瞎編)則對應的就是【幻想fantasy】。

所以,諸位沒看錯,如果要給一個比較貼近本質的翻譯,【虛構fiction】可以翻譯為【合理編】(天朝顯然沒有這種概念,我天朝人想的比較簡單:既然是編,那就自然是瞎編,哪來的合理編?然而高檔騙術玩的都是合理編,只不過我天朝並沒有一個專用的詞來指代這個情況,因為我天朝自古以來就不大重視什麼叫【邏輯性合理性】,缺乏理科思維)

【幻想fantasy】的本質翻譯應該就是【瞎編】。

所以,很多人看到這裡大概就明白了,我天朝之所以把科奇也視為科幻,是因為天朝子民心裡從來就沒有過【合理編】這個概念,而只有【瞎編】這個概念,所以西方人一說科幻和科奇,咱們都以為是一回事,反正你就是【編】,那能有啥區別?

然而事實上確實有區別,只不過這個區別恰好鑽了我天朝人概念的漏洞(咱們字典里恰好沒有【合理編】這個詞兒,以至於大家都認為只要是【編】,就都是【瞎編】)。

說清這個問題後,稍微帶腦子看我這個答案的讀者應該恍然大悟了,因為老外有【合理編fiction】這個概念,再加上一個【尊重科學結論】的限定,那麼【尊重科學結論的合理編=科幻science fiction】和【無視科學的瞎編=科奇science fantasy】顯然有天淵之別。

不過,西方科幻界的作者和讀者也不都是如此頭腦清晰的,事實上大部分人腦子都是一鍋粥,根本搞不清這倆東西的區別,倒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有【合理編】這個概念,他們是心裡明知道【合理編】與【瞎編】不一樣,還是搞不清什麼是科幻,什麼是科奇,純屬智傷問題,這是他們鬧的笑話,咱們可以旁觀(我天朝沒搞清這倆概念的區別還情有可原,畢竟我們沒有【合理編】的概念,西方人有這種概念還搞錯,那就是智傷無疑)。

下面我們說說前面留的那個懸念【科奇定義里有個短語叫做 {借用科學虛構要素}】,我前面說過這個短語很重要,為什麼重要?因為這個短語邏輯上暗示一個事實【科奇和科幻是不一樣的】,所以才能界定哪些要素屬於【科學虛構要素】,然後才能被【科奇】借用來。

事實上,【科學虛構要素】指的是【科學合理地推想出來的虛構概念】,比如【機器人】這個概念,它源於從機器和自動控制技術、加上人類社會發展的【工具自動化、智能化趨勢】等條件加在一起,理論推測出的【虛構概念】,不是瞎編的,而是有理有據地推測出來的,所以它屬於【科學虛構要素】,或者簡稱為【科幻要素】。

再比如【外星人】指的是【地球以外其他星球上生活的、足以創造科技文明的智能物種】,別的不說,就看這個定義,它就是按照科學思路推測出的概念,而不是天馬行空胡思亂想瞎編出來的。所以它屬於【科學虛構要素】。

那麼下面就很好理解了:【科奇】是借用【科學虛構要素】進行任意幻想,顯然機器人和外星人概念都是科幻的,不是科奇的,科奇只是借用這些【科幻概念】來寫自己的奇幻故事而已,這就是科奇和科幻的本質區別之一(科奇science fantasy裡面用的很多與科技沾邊的概念都來自科幻science fiction)。這也是科奇創作的常見手段之一,比如歐美超級英雄漫畫裡面明明描繪了古代眾神和各種魔法師和妖魔,卻還要弄些個什麼機器人、機械外骨骼、生物工程巨人要素進去和各路神魔混戰,這就是典型的【科學奇幻】。

說了這麼多廢話,《三體》屬於科幻而且屬於硬科幻,這個結論就是顯然的了,因為按照上面的定義,我們不可能把《三體》劃分到硬科幻之外去。


@Star Child 感謝您的邀請與與我的討論,果然只有這樣才算是快樂啊。

首先,對於您認為科幻之間存在高低的觀點完全不認同,我並不同意文學內部之間存在地位高低,即,只要符合科幻小說的定義就不應當討論其地位高低而只存在著文筆、內核的差別而不能以高低論之。在這一基礎之上,我反對您將太空歌劇分裂出科幻。

再次,我是在明確的將希靈放至太空歌劇的前提下將三體放在了軟科幻。如果按您對科幻的分類,希靈難道不是也是應該劃分到軟科幻嗎?起源自上世紀的資訊理論擁護者雖然不多但還是有的,mwi更是有超越哥本解釋的勢頭。而以此定義之下依靠情節推動不正符合您的軟科幻的定義嗎?或者更明確的說,您的軟科幻定義其實包含了相當大一部分的太空歌劇,例如,你不覺得高達一系有很多作品便符合您的定義嗎?但這可是太空歌劇的代表作啊,另一代表作銀河群英傳反而達成了共識啊。

再次,三體的內核其實是黑暗森林這一社會學思想我想您應該不會反對吧?但是黑暗森林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缺憾而且劉老師明示了,再這一前提下,我想三體其實並不符合您對硬科幻的定義。

最後,真的很感謝您的討論,我已經很久沒有如此純粹的快樂了。


科幻無軟硬之分,只要是科幻就一定是硬的,至於什麼玄幻仙俠,就算你給他解釋出個花來他也不是科幻。要是喜歡不用劇情推動的科幻那建議去看費曼物理學講義或者啃朗道十卷,沒有情節的科幻小說還能叫小說嗎?


題主也來寫一下自己的理解。

事先聲明:我對科幻理論的了解並不多,觀點多半是出自大劉的評論文集。

我對所謂「硬科幻」的理解是:以目前已知的科學事實或已經存在的技術為背景,用較為嚴密的邏輯進行演繹,最終達到科學幻想的結果。在手法上,硬科幻追求其所設想的科學技術的準確性與自洽性。

以這種觀點來看,克拉克的《天堂的噴泉》《與拉瑪相會》這種工程師型的科幻、阿西莫夫《機器人系列》《永恆的終結》這種以logic為核心的科幻以及我和 @千面菩薩 所爭論的《三體》都是硬科幻。

我對所謂「軟科幻」的理解是:將某項特定的技術或者某種假象的技術時代(比如在《基地》《星球大戰》《銀河英雄傳說》中出現的以全銀河係為疆域的龐大高技術帝國)作為背景,在其中演繹故事,不追求所涉及技術的準確與自洽。

以這種觀點來看,阿西莫夫的《基地》、海因萊因的《異鄉異客》、威爾斯的《時間機器》、郝景芳的《北京摺疊》、劉慈欣的《鏡子》《歡樂頌》《詩云》等都是軟科幻。

而像阿西莫夫的《最後的問題》、克拉克的《星》這種靈光一閃導致的驚人作品與新浪潮運動後主體和表現手法越來越複雜的作品(比如賽博朋克)已經無法用簡單粗暴的軟硬標準進行劃分了:它們在軟硬兩個方面都具有豐富的內容。

說到底,硬科幻與軟科幻已經是明日黃花的舊時代劃分了。無非是因為大劉的作品具有相當鮮明的(甚至可以說與當代科幻作品脫節的)「黃金時代」風格,我們才會把大劉的作品稱為「硬科幻」。

@千面菩薩 與我爭論的焦點在於:是否只要涉及對歷史、心理、哲學、社會等的描述就是軟科幻?是否只要是靠情節驅動的科幻小說就是軟科幻?

於我而言,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是《天堂的噴泉》這種似乎可以按「書」索驥造出太空電梯的、受到公認的硬科幻都是有豐富的社會學描寫與情節的。我至今仍記得那個與工程項目一同推進的神秘傳說;而最後一段工程師摩根的危機與自救也是十分精彩的劇情。

@千面菩薩 也請您說明一下將《三體》劃撥為軟科幻的具體理由。


記者:硬科幻與軟科幻,在中國科幻界好像有種與生俱來的對立情緒。但在讀者中,偏軟的科幻小說反而更受歡迎,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劉:我不認為科幻由軟硬之分,但卻有真偽之分,科幻表達的是科學的精神和意境,而不是科學本身。重複我以前說過的話:一篇沒有一個科學名詞,描寫上古時代田園童話的科幻可能是科學的,而一篇在實驗室中擠著一大堆科學家和一大堆儀器的科幻卻可能是偽科學的;一篇描寫十億光年之外幾十億年之後的事情的科幻可能是現實的,而一篇描寫今年都市軼事的科幻可能與現實毫無關係。 ——劉慈欣【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


以硬科幻手法寫就的軟科幻良作


相對來說挺硬的。設定有漏洞但不是大問題。


是,而且很硬呢


我認為偏硬科幻,不過這玩意沒有個公允的、可以作為標準的定義,純粹是看感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