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做科研的各個階段都可能涉及適應新課題組的問題,就把本科、碩士、博士三個階段分開說。科研有偏理論的,也有偏實驗的。本人一直從事生物、化學相關的實驗科學的研究,就站在這些學科領域的角度講講如何快速適應新的課題組。

很多高校都鼓勵本科生進實驗室做實驗。有的學校還推出專項資助計劃,比如復旦大學的「望道計劃」,就是鼓勵本科生加入學校的科研課題組進行研究,學校給課題組提供經費支持。

本科生加入新課題組,會有很強的新鮮感和好奇心。不過本科生通常不會由導師直接指導,一般是由碩士、博士學長帶著做實驗。適應新課題組的方法先是多看多記,然後多做實驗。讓本科生讀文獻有點勉為其難了,特別是英文文獻。所以那些晦澀難懂的論文讀不懂也沒關係,跟著學長做實驗就夠了。先看學長做實驗,記下實驗步驟和操作過程;即使不能用筆全部記下,也要有個大概的印象。看過幾次之後,學長會給一些簡單的實驗去做。做的多了就會慢慢上手、熟練。

本科階段做到這些已經很好了,對科研的認識從書本走向實踐。此外通常還得到額外的好處,就是論文掛名。研究生學長都有在研的課題,跟著他們做課題,發文章時一般都會掛名。本科有了掛名的文章,對於考研、留學都有很大的優勢。

碩士進入新課題組,要求自然比本科生高很多。首先,看論文是必需的技能,同時這是了解一個課題組最直接、最便捷的途徑。把課題組以及導師近年來的論文看一遍,高分的論文要精讀,就會了解新課題組主要是做什麼的,擅長哪個領域。次外,也要跟導師多多交流,將來的研究選題、實驗設計、論文撰寫,都少不了導師的指導。研一的通常也會有高年級的學長帶,但不會帶很久,因為學長有自己的課題,新生也要做自己的課題。在有學長帶著的這段時間,多看多記,多跟學長們交流。對於一些實驗細節,學長可能比導師更了解,因為很多導師已經不在實驗第一線了。但是要記住,學長帶學弟學妹不是義務。學長教你是好心,不教也沒什麼錯。新生跟帶教學長關係處不好的例子有很多,多是因為雙方對對方的定位有落差。有些新生覺得學長教自己是應該的;而有些學長覺得自己教學弟/妹付出了很多,學弟/妹理應給自己幹活、打雜。

博士到了新課題組,有可能由高年級的學長或博士後帶,但很大可能是沒人帶,需要自己適應新的環境。和碩士類似,看論文是首先要做的。但看論文不能止於了解課題組以前的工作,要結合自己所擅長的,思考新的課題。我做學生時,有位老師講過的話至今印象深刻:博士是發現問題,碩士是解決問題,本科生是在老師的帶領下解決問題。經過本科和碩士的鍛煉,博士的實驗技能已不是問題,最主要的是科研思維的培養。所以博士的目標不再是完成導師分配的課題,而是要自己發現問題,並且提出解決方案。

以上是比較通常的情況和做法。當然任何一個階段都可能有很多的例外,比如有的導師放養學生,學生一年都難跟導師見上幾面,有的甚至學生需要自己掏錢買實驗藥品;也有的導師push的很厲害,甚至站在旁邊盯著學生做實驗。有的導師比學生還擔心學生的畢業;有的導師只想讓學生給自己賺錢,學生畢不畢業並不關心。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如何適應新課題組非常考驗智商和情商。


白酒一斤半,啤酒隨便灌。

哈哈以上適用於大老闆是豪爽的男人那種。

更主要的是

多做事,少偷懶。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家庭條件不是那麼緊張的話去實驗室給學長學姐夏天買個冷飲,冬天買個奶茶。偶爾買一下就好。碰見了多打招呼,剩下的如果極其高冷或者把你只是當跑腿的。大可以後各走各路。


用Steve Jobs的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來回答最合適不過了。

保持對知識的渴望,謙虛地向老師、師兄師姐、師弟師妹以及同儕學習。


做好科研,從適應課題組開始,千萬不要單槍匹馬。

其實在整個研究生的生涯,如果翻過頭來去看,會發現學校專業,導師實驗室等等,每一個環節似乎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真正核心的關鍵或許並不是專業學校這些方面,因為就研究生涯而言,一個直接跟你相關的課題組/實驗室可能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激發你,改變幫助你,沒有虛度這些年華。

一、從小事做起

沒有所謂最好的專業,只有最好的實驗室。一個優秀向上的實驗室,顯然它的創造力是無限的,它能夠幫助你更快的進入領域,並且同行之間可以積極的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幫助你找出問題的答案。

而如果這個實驗室動力不太足,大家是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那麼遇到的問題就比較棘手了,因為在很多情況下,由於這樣懶散的學風會導致你不能夠更快的進入自己課題的狀態,可能做事比較拖拉,受到風氣的影響從而不能夠讓自己以較短的年限畢業,拖長自己的畢業時間,這是一種得不償失的現象。

一個好的實驗室,可以決定很多內容。就像之前談到過的那樣,首先一個良好的實驗室的風氣可以很好的感染一個學生,特別是新來者什麼都不懂的時候,這種風氣的影響非常有助於熏陶一個人。

如果來到實驗室,沒有師兄師姐的幫忙,想要獨立的開展課題,幾乎是痴人說夢,這個時候師兄師姐根據自己的經驗之談,用一兩句話就可以點醒一個人,幫你快速的走上實驗成功的道路,這是非常重要的。

相反,如果來到一個勾心鬥角的實驗室,彼此之間互相獨立隔絕,甚至會孤立起來的那麼實驗室,對於一個人就是不好的一面,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實驗室可能會不斷的利用新人去做大量重複枯燥沒有意義的工作,這同樣是一種消耗的戰術,會極大程度上破壞一個人對於研究的熱情,損傷他的積極性。

在這種情況下,了解了實驗室/課題組的風格之後,就從一些簡單的小事做起。因為通常一開始,自己不會獲得比較重要的課題,或者說自己的課題沒有進展到關鍵階段,如果能夠幫助師兄師姐完成他們的課題,對於了解整個實驗室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不從實驗入手,或者說自己的能力還沒有達到,每天的問候和適度的玩笑打趣,也可以幫助自己快速融入集體。當然一定要注意度的問題,事實上能力不足可以彌補,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大家都喜歡。

二、適應導師的嚴格程度

當然實驗室的風格很大程度上是由導師來樹立的。導師的嚴格程度會決定了實驗室的發展方向和開放程度。

觀察老師對於師兄師姐的態度,判斷一下以自己的性格,可能會處於什麼狀態,然後努力表現自己優秀的一面。不要好高騖遠,也不要畏畏縮縮。

不要害怕導師的嚴格,要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當然前提是這種嚴格不是偏頗的,過幾年再看自己的提高,就會發現這種嚴格真的讓人受益匪淺。

三、短期與長期利益兼顧

當然對於一個初創的實驗室,可能有些方面並不能夠立刻滿足一個人的要求,這個時候要保有耐心。

因為這些實驗室可能在短期內並沒有成熟的建立起來,可是他的潛力是無窮的,一旦建立起來之後會有大量的機會,而另一方面建立一個實驗室其實也是成為一個未來導師的必修課,可以通過在一個新實驗室中的觀察來積累經驗,為今後自己做導師埋下很好的伏筆。

四、適應實驗室就像談對象

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很多情況下雖然大家都考入的是一個學校,都在一個院系,但是由於實驗室千差萬別,因此最後研究生畢業出來之後會發現大家的出路和發展方向截然不同,每一個實驗室都是一個獨立的集體,因此能夠在這個集體當中生存,並且很好的成長是一個需要自己多多思考的事情。


進入一個新的課題組:1.如果這個新的課題組的老闆做的方向和自己以前的研究方向不一樣,那麼我的建議是搜羅這位新老闆最近十年的研究生博士發表的文章和碩博論文,以此進行切入。這樣也能看到你這位新老闆在某些方向上做得深入程度。在每次組會時,也有頭緒,更有興趣去思考別人在研究中的收貨與難題,和怎麼去突破。

2.如果這個新的課題組做的東西和自己以前做的或學習的東西的大方向是吻合的,那麼你以前做這個,別人也做,你自己也多多少少了解一些情況。因此,研讀新老闆在這個同研究方向上的思路,創新點,這是你能快速融入的最佳方案。

本人愚見,望能給需要的人一點參考和想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