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孩子貪婪成性、常索取東西?


題主,你好,你提的這個問題是一個很特別的問題。因為很少看到有父母這樣來評價自己的孩子。作為一個一度「貪婪成性」的我,你的問題引發了我的好奇心。怎麼看待孩子貪婪成性,常索取東西?作為一個過來人,現在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我想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享我的心得。

第一、核准孩子的正真需求。

孩子的需求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物質、情感、精神。他的需求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不同。0-7歲,主要的滿足感來自於物質滿足。7-14歲,主要的滿足感來自於情感滿足。14歲以上主要的滿足感來自於精神滿足。年齡的區間是通常的情況,每個孩子的個體有細微的差異。父母針對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在不同時期給予不同的滿足。

如果你的孩子正好是在0-7歲的階段,物質滿足正是他的主要需求,擁有即滿足,擁有即安全。這個階段的孩子內心裡充斥著買買買的聲音,這個時候,父母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儘可能的滿足孩子的需求是有必要的。有些人在這個階段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TA長大以後可能一直會在物質上有執念,直到這個黑洞被填滿,TA才能有正真的滿足感。

如果你的孩子處在7歲以上,TA還是經常索取東西,那麼,你需要檢視,在他0-7歲的時候是否在物質方面給予的滿足感不夠,如果是,那麼你需要補這方面的功課。如果你在物質方面的給予是充分的,孩子還是「貪婪成性,常索取東西」,那麼孩子可能只是通過這樣的方面來引起你的關注。他實際的需求可能是希望你在情感上或是精神上跟TA多一些互動。

因此,你需要跟孩子去核准他正真的需求。TA為什麼要經常索要東西?通過索取東西,能給他帶來一種什麼樣的感受?這種感受除了通過索取東西來獲得,還有什麼其他方式可以獲得?了解了孩子的正真需求以後,有助於你及時的滿足孩子的需求。

第二、給孩子創建滿足感。

滿足感是一種情感的體驗。孩子在獲得某個物質的時候,他有一種爸爸媽媽很愛我,爸爸媽媽很在意我,爸爸媽媽很以我的需求為重的情感體驗。比如說孩子過生日的時候,你把平常他嘮叨過的玩具一次都買給他了,當他收到一堆他心儀的玩具的時候,他會很驚喜。哇,爸爸媽媽把我的話都記住了,他們一直都惦記著我。這樣,他在得到的時候,內在會有一種情感的鏈接出來。滿足感強的孩子,通常他內心的安全感也會比較強,他不會靠擁有一堆的物品來證明自己擁有,從而獲得某種安全感。而是時常感覺到自己被惦記,被關注,被愛。自己想要的東西,爸爸媽媽會滿足自己,自己值得擁有。相反,那些為了擁有而擁有,或是因為匱乏而不停索取的孩子,可能恰恰是因為內心沒有體驗過滿足感。

我出生在農村,小時候物質相對匱乏,物質需求沒有被充分的滿足。成年後,有一段時間,我的內心總是充斥著買買買的聲音,對物質有癮。學習以後,我了解到自己對物質的執念是因為小時候沒有被滿足,這個時候,我接納自己,也儘可能的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漸漸的,我開始體驗到了滿足感,我開始建立了新的神經鏈接,那就是,我想要的東西,我都可以自己滿足自己,我值得擁有。物質的這個坑,終於填上了。我自己的經歷讓我看到了:改變一定會發生。哪怕是成年人,對物質的執念也是能夠被打破和消除的。同時,我也會在育兒的過程中,有意識的給孩子創建滿足感。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題主,祝你生活愉快!


匯愛家認證感育講師:易慧芳

匯愛家感育,用「感」讀懂孩子,用「育」啟迪一生!助力千萬家庭幸福!


如果一個孩子真如題主所描述的「貪婪成性」,那他一定非常痛苦!因為他身上有一個怎麼填也填不滿的「坑洞」。

如果一個孩子只能通過索取東西來填補「坑洞」,那他一定很絕望!因為他所有的需求已經物化,只有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才能給他帶來短暫的滿足和慰藉。

每個人都有幾個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我們需要愛與被愛、需要被重視、需要被欣賞、需要被接納、需要安全感、需要規則。就像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飯和水就是我們最基本的生存層面的需求,而上面提到的那些則是我們心理層面最基本的需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在童年的時候由於父母沒有重視你,他們對待你的方式使你覺得你的意願或者存在是不重要的,他們忽略了你的根本價值。因為你的價值沒有被看見或者認知,所以你和你的某個部分失去了聯結,而遺留下來的便是坑洞和匱乏感。這就是阿瑪斯提出來的坑洞理論。

比如父母送給孩子玩具,孩子其實獲得的不僅僅是玩具本身,還有來自父母的愛,還有願望被重視的滿足感,還有因為被愛而產生的安全感,如果孩子不能從其他途徑獲得這些心理需求的滿足,孩子往往就會索要玩具或其他東西。

假如家長不厭其煩,呵斥孩子批評孩子,孩子就容易產生負疚感、羞愧感,如果類似的事情經常發生,孩子就感受不到自我價值,心理坑洞就形成了。從此,孩子的一生就是一個找補的過程,他常常會感到匱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價值來填補這個洞。這才是所謂的「貪婪成性」,貪婪成性的背後是父母的缺失!

所以,如果孩子真如題主所描述的「貪婪成性」,那麼他的父母一定要檢討自己對孩子的所作所為。

如果父母不做出調整,孩子將越來越貪婪,直至不可收拾。


看完題主的描述,我看到了一個8、9歲的孩子,無依無靠,憑著本能去尋找基本的生存物資,如果受到挑釁或威脅,就馬上亮出自己弱小的爪牙;當一切平靜時,他又回到孤獨的角落,一個人等待下一頓飯食的出現。至於什麼教養、禮貌之類的詞語,對他來說,那是要在他確保能夠填飽肚子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去考慮的問題。

這名孩子是在沒有經歷幼兒階段應該擁有的關心、愛護,也就沒形成案例的依戀關係,他與父母之間除了直接的金錢給予,沒有其他的心理上的陪伴,孩子在家長那裡得不到支持、關心,甚至來關注都很少,所以他才會「拿著零花錢到到夥伴前得瑟,偷家裡東西去分人得到滿足感」。

每個孩子成長都是需要關心與愛護的,有了安全的生長環境,才能更好地去學習其他的能力,比如社交溝通能力。對於這名現在已經缺失了很多的孩子來說,最需要的是一位重要成人的陪伴與引導,而最應該擔負起這個責任就是他的父母。

這是家庭的成長環境和教育問題,與是不是「農村來的」並沒有太直接的相關性,有些村裡的孩子也非常懂禮貌,有些城裡的孩子也很乖張。問題的根源不在於農村與城市,而是家長的關心與陪伴。

===========

如果你認可寒竹的觀點,可以留言或私信,和寒竹一起探討親子關係的問題,希望所有家庭都擁有輕鬆快樂的親子關係。


不是農村小孩都這樣,是所有留守兒童都過得很苦。

父母一年回來一兩次,孩子一直親情缺失,感情就不完整。

爺爺奶奶也因為年紀太大,體力跟不上,對孩子疏於管教,能養活就行。

我就在農村,身邊也有這樣的例子,小孩子三個月就是奶奶帶的,一直到一歲,媽媽才回來,兩歲又回來一次,跟孩子親近,孩子本能的抗拒,他甚至都不懂「媽媽」所代表的意義。後來,媽媽一年回來兩次,三次了,每次都帶玩具回來,於是小孩子知道了,媽媽回來就代表「玩具來了」,這種未可知的玩具吸引著他,他開始說想媽媽的話,等媽媽真的回來,買完玩具,他又一個人玩了。

後來,媽媽生了二胎,在家裡待了一年,這個小孩子就回到了媽媽的家。可什麼都要讓著弟弟,他委屈的不得了。

一年後,他媽媽上班了,他又回到奶奶身邊,過起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我們大人的角度,覺得這樣的孩子不夠有教養,不討人喜歡。

可在孩子角度,別人都是爸爸疼,媽媽愛,爺爺奶奶還寵著,可他的爸媽呢,一年見見面不超過三次,回來訓斥他,管教他,憑什麼呢?幾個玩具就能代替疼愛嗎?

孩子的問題,大部分就是大人的問題,不管他們的事業多成功,做父母,他們不及格。


很巧,我的一個親戚家裡也有類似情況的孩子。

她是小學時候,父母離異了,母親沒有工作,她的撫養權在父親,可是卻一直寄養在外婆家裡,也是從小很少和父母親在一起(母親隨後有過兩次婚姻)。

有一次我們幾個親戚聚在一起吃飯,那天人多,等人到齊都有點晚了,有的老人家就提議不要等菜上全了再吃,孩子們都餓了,先吃吧!她那會好像也是小學四年級,高興極了,把一盤子土豆燉雞移到自己面前,站起來夾肉吃!同時嘴裡發出滋滋聲!當時孩子外婆也在,覺得不好看,說了她幾句,也就不了了之了!

這樣的孩子就是生下來缺愛,在養育的過程中又缺管教。讓人看著怪可憐的,可是,又沒法子和她親近。

她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知道自己可能什麼都沒有(家、父母等等),所以,能得到的就一定要得到,不能等、不能客氣,誰知道下次是什麼時候!所以,答應了的事情就要兌現,抓到手裡了才放心。

作為旁觀者,看得清楚卻很無奈。

孩子一直都缺乏安全感,缺少父母的關愛,如果學習也不好,就更沒有什麼可以自豪或者炫耀的事了,只有拿到錢,在小夥伴面前嘚瑟一下,自卑和敏感使得他們有的時候像一隻刺蝟,好像自己這樣可以給自己找到一點安全感。

還有,這和是不是農村孩子沒有關係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