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經有哪些?


有一次佛陀問比庫們,你們看見那條身上有癩瘡的狗了嗎?

比庫們回答,是的尊者。

它為什麼從山洞跑到河邊,又從河邊跑到路上呢?

是因為它身上的癩瘡。它卻不自知。

如同一個口渴的人,不會尋求提供水的方式;

一個被病苦折磨的人,不會想要翻看成為醫生的書籍。

由於被不安與渴愛所逼迫,人們尋求祛除自己瘡口的方式。

佛陀只是指出遣除煩惱、止息渴愛與不快的方式。

能夠依法實行、舍斷愛欲的人,就能夠得到庇護心的「法的皈依」。

這法就只有涅槃而以。


早期佛教被後期佛教稱為小乘。後期佛教自稱大乘。小乘是蔑稱,你最好不要一口一個。 事實上這個蔑稱是站不住腳的。後期偽佛教攻擊早期佛教無非是關於渡己渡人的問題。然而所謂的小乘,也就是早期佛教(南傳佛教)中是有關於行菩薩道的介紹的,只是行菩薩道的難度比後期佛教所描述的高得多。況且,即便不行菩薩道,只是傳授他人證阿拉漢果的方法,難道不也是度人嗎? 如果所謂小乘真是隻顧自己的自了漢,那是如何傳播到今天的?照道理已經滅絕了。

所以,小乘這個稱呼只不過是後期那些欺世盜名的幺蛾子們為了壯大自己的利益,搞出的胡言亂語蠱惑人心的欺師滅祖行徑。


沒有小乘佛經,現在所有的佛教經典可分為南北傳三藏,又可分為南傳、漢傳、藏傳。南傳佛教並不是小乘,請賢友們少造惡業。


仁清法師:小乘了脫法主要是修持什麼?

 小乘的發心,小乘發心的人,他相應的是喜歡修小乘的行法。大乘發心的人相應的是修學大乘法,那麼小乘發心的人修小乘的法,最後得的是小乘的果報。大乘發心的人修大乘的法,相應的是,最終得的大乘的果報。這個是必然的話。 那麼小乘的行法,因為它這裡面還有決定種姓和不定種姓,有很多內容,由於時間的原因我們不繼續展開。只是說,小乘證空性那裡,小乘了脫法,小乘了脫法,它們主要是修持什麼?小乘了脫法主要是修持什麼,知道吧?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知道吧?大家都很熟悉了,是吧?我們都是研究大乘的,修大乘的佛法的,小乘這個似乎是不值一提了,似乎是滾瓜爛熟了啊。你們的功德圓滿叫度,六度萬行的度,就是圓滿,圓滿的意思。

  四念處是什麼?補充一點, 這個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正是小乘的主要行持。主要行法。四念處呢?是觀身不凈。第二是觀受是苦。第三是觀心無常。從這個觀心無常已經有了空性的理念了。第四是觀法無我,觀法無我也是空性的理念。觀心無常相當於人空,觀法無我,相當於法空。雖然是小乘,它有空性的理念。

  第二個,四正勤是什麼呢?已生惡,讓它馬上斷掉。已生起來的惡,讓它馬上斷掉。要警覺自己,馬上發現了自己的錯誤,未生惡,不能讓它生。怎麼不能讓它生,用正知見來息滅它。第三是未生善,當速生。這就是一種發心和精進的問題。第四是已生善,令增長。已經生的善,讓它速速的增長。在這裡我們不全部講,只是列舉。

  到了八正道,它裡面又有了正見,這個正見是始終貫穿在我們的修行過程當中,從初發心那一天開始,一直到我們成佛,離不開佛教正確知見的指導。如果沒有佛教正確知見的指導,你的第二步,就是個危險,就面臨著危險。你今天失去正念,明天就預示著你不知道上哪走了,或者已經下道了都不知道。八正道的正見,正精進,正念,正定等等,這個都是我們修學的基礎,所以,小乘的法,是大乘法的修學基礎。這個必須要知道。

  ——摘自仁清法師《業果的特點及十善業道》

  更多請搜「仁清法師」


佛教(後世人整理的佛說)基礎概念普及。

  • 還有,個人認為不應該分任何大小乘,佛陀也說過,自己沒說過任何法。

金剛經: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 說這句話是因為:

《圓覺經》: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即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凈涅槃,皆是我相。

但是,為了方便引導眾生,而去做如此這樣的分類,也是無奈中的無奈之舉了。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小乘教法",略稱「小乘」(Hinayana ,音讀「希那衍那」),是對三乘佛法中之:「聲聞乘」和「緣覺乘」的統稱。

三乘

三乘:即『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聲聞乘又名小乘,緣覺乘又名中乘 、菩薩乘又名大乘

聲聞乘

稱聞佛言教悟苦、集、滅、道四諦之真理而得道者。

緣覺乘

指其行人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破無明,終悟十二因緣之理,可證辟支佛果。

緣覺乘,謂十二因緣法門,皆能運載眾生越於三界,到有餘無餘涅槃,成阿羅漢及辟支佛,皆如大船,越大江河。

菩薩乘

以悲智六度法門為乘,運載眾生,總越三界三乘之境,至無上菩提大般涅盤彼岸,如乘舶過海,故稱菩薩乘。或有直稱菩薩之機類為菩薩乘。

三種覺悟眾生

1、羅漢:自己覺悟

2、菩薩:除了自己能覺悟之外,還可引導別人覺悟3、佛:自己能覺悟,又可以引導眾生覺悟,而且佛的覺悟是最圓滿。

阿羅漢

又名羅漢,梵音譯(Arhat)。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殺賊是殺盡煩惱,煩惱可視作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在小乘佛教中,是佛陀的法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

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凈,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槃(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應供)。於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凈,隨緣教化度眾。

菩薩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簡稱。"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是有情之意,"有情"簡單地說既是眾生;"菩提薩埵"就是覺悟的眾生。菩薩除了自己能覺悟之外,還可引導別人覺悟

覺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覺之大聖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用現代的話來說,是一個對於宇宙和人生徹底明白的人,真正圓滿覺悟的人,又被稱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覺者。


四大部阿含經、大約二千多卷經書,主要是《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以經開始講如來藏妙法。


瞭解一下佛教史,看看大,小乘名及其經典的來歷。


阿含經


四部阿含經,足矣


北傳有《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分別與之對應的南傳有《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

以上是各部派公認的聖典。此外,南傳還有部分部派分別集成的《小部》(也稱《雜部》,但並非對應《雜阿含經》)。以上經典按集成時間由早到晚排序。

沒有任何部派自稱小乘,這屬於大乘佛教的蔑稱。既然上座部佛教願意尊重大乘佛教,稱之為「大乘」;那麼大乘佛教也應該尊重上座部佛教,稱之為「上座部」。


《經集》,郭良鋆,強烈推薦,從最質樸的入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