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飛經是唐代小楷的經典作品,而唐楷上追的還是魏晉,之後行、草在宋代達到鼎盛,元趙孟頫重拾上追魏晉之路,由此也對明清書家有了一定的影響。

所以我個人認為選擇有三:

  1. 上追魏晉(蘭亭序是明顯的唐楷風) 行書:《集王聖教序》(雖不是王羲之本人所寫,但本帖為魏晉之風)王羲之行草經典:《十七貼》《採菊貼》《太常貼》
  2. 學宋,米芾的字還是相當受寵的。
  3. 學元、明。趙孟頫,文徵明兩大書家都是自成體系的,而且存世的法帖非常多。趙體和靈飛的區別是比較明顯的,文徵明的行書有唐楷風,可以看看《滕王閣序》《陋室銘》《獨樂園記》等等。

當然,人云亦云,自己喜歡的纔是適合的。


蘭亭序。靈飛經有的字直接來自蘭亭序,譬如"視」。


附議蘭亭序。有的字幾乎完全一樣。


趙孟頫


如果練習行書,可以去試著臨習智勇的作品(像千字文)。接著二王的。


玉版十三行或子昂洛神賦

學書最重體系,否則事倍而功半。

靈飛經是典型的唐小楷,學後有兩個方向:

向上學魏晉,可以學玉版十三行,或精到的魏墓誌如元倪,進一步提高書法的高古感;

向下學元明,推薦趙子昂的洛神賦,進而拓展,因為趙的東西是可以自成一體系的,大中小楷,大中小行書,都有數量眾多的墨本傳世,這在其他古代大書家中是絕無僅有的。


隋唐寫經體,感覺都差不多


行書第一本帖不建議神龍《蘭亭》,描摹太多,沒有老師指導很難體會用筆,而且該帖有一定難度,不建議初學臨這本帖;定武《蘭亭》偏向楷法,也不推崇;至於《集王》,本就集字,行內氣息連貫弱,不適合初學者感受行書。

再說子昂,技法純熟,筆法簡單,只怕陷入油滑一路。

至於所說行楷,寫楷本就稍加連帶,古人寫字實用為主,筆筆頓筆回鋒一天寫不了幾個字。

學行第一本帖最好找風格明顯,唐楷痕跡較弱的法帖,行不是寫快的楷。個人建議第一本帖選《蜀素》特徵明顯,用筆之豐富,適合作為第一本帖仔細臨習,琢磨。

學行與你學的什麼楷沒有任何關係,把楷書那一套丟掉再去寫行,楷書學的那些結字筆法最好不要用在行上。


靈飛經算是行楷了,行書的話一般都是集王聖教序入手簡單些吧,當然趙孟頫小楷學靈飛經,學趙孟頫行書也可以的


高力士父高延福墓誌

張君夫人墓誌

高力士墓誌


1《蘭亭序》

前面回答也說了,靈飛經的很多字都是把蘭亭序裡面的字變形和楷化來的。這個對比圖網上太多了,我就不找了。

2《智永真草千字文》

雖然真草千字文裏的一直被分類為楷書,實際上就是行楷,其實說是行書也沒問題,楷書與行書的界限挺模糊的可稍加多一點飛帶。《靈飛經》裏的很多字也是從真草千字文裏變形而來的。比如:

3.薛稷《信行禪師碑》

雖然不是行書,但是靈飛經的走之底相當受信行禪師碑的影響,可能是時代書風相互影響導致,本身格調也與褚薛相近。

4 個人感受

其實靈飛經是一把非常好的鑰匙,相當於一個十字路口,它與不僅是《蘭亭序》、《智永千字文》的楷化變形版本,而且與唐代碑派「幹祿體」如出一轍,本身還是寫經體與唐代民間書法有聯繫。

所以十分難得,不論是想學習《蘭亭》《智永千字文》「唐代碑派幹祿體」「各種寫經體」等幾種風格,或是後世的趙孟頫等書法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最重要的是,可以讓我們透過他的思路,站在他的肩膀上摘蘋果。靈飛經作為宮廷經卷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唐朝宮廷書手怎樣學習「王氏」書風的思路、思考、筆法技巧、氣韻的把握和看法理解等等。

掛張我嘗試用靈飛經倒推蘭亭序技巧的醜照,雖然是試驗品~(字大1.2cm左右,參照記事本格子一行6mm)

ps.那種轉瞬即逝的手感真是太難了以至於我目前還是專攻單字,各種翻飛拐彎。。。


https://www.zhihu.com/answer/564847386


趙孟頫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