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向旻先生:

您提出的問題,較難回答,爭議也較大。試著談談個人看法,僅供商榷。

1.國學概念不清 國學概念,古已有之,只是解釋不一。近代有多種說法。一是指中國文化的全部,包括哲學,思想,文化,藝術,數學,天文,建築,醫學等等。二是相對西方文化的中國文化,主指哲學、思想等社會之學。三是狹義概念,泛指以儒家為主體的中國古代主流思想文化。近年一些大學成立的所謂「國學院「,大多以此概念為內涵。

2.國學不合時宜

上述概念中各類的內涵,實質是漢學。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滿、蒙、回、藏等民族,已消失的党項、契丹等民族,都創造出自己光輝的文化,只將漢學作為國學顯然不夠公允。我國多種宗教並存,從未確定國教,現今國學院中也研究宗教。馬列主義是外來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確定的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應該是當代主導「國學」,卻也未列入國學院的主要學科。這說明,國學提法,不合適宜。

3. 每個民族文化都有缺陷

對國學這個混沌概念,不必機械理解。中國文獻浩繁如海。四書五經,也只是先秦主要漢文化文獻而已。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文獻可讀。 說到這裡,還要認識到,無論那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缺陷。中華民族文化,自然科學元素先天不足,幾千年來,沒有產生出現代數理化天地生六大科學體系。中華民族雖然有久遠的輝煌歷史,但既使在最富強的年代,基層人民也未享受過幸福富裕的生活,這也是民族文化重要缺陷。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了長足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日益富足起來。這些成就的取得,如果歸功於「國學"的指導,顯然缺乏充分的說服力。

4.文化自信不是所謂的「國學」自信

我們的文化自信,是我們對中華民族現實文化的自信。中華民族的現實文化,是一百多年來,我國各民族的歷代志士仁人,繼承了中華各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大量吸收消化了全人類的文化思想精髓和科學技木,所形成的思想與科學體系,決不是目前一些人提出的儒家思想為主導的所謂「國學「文化。

5.學習應放寬視野 建議青年學者,除專業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在認真學習中國各民族的傳統文化過程中,例如閱讀漢學中的四書五經,等,要注意取其精華,摒棄糟粕。同時,應放寬學習視野,大量吸收全人類的優秀文化,凝鍊自己的知識和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精英之才,人類棟樑之材。 請向先生指正!謝謝!
我覺得可以算了。

看了這麼多書,要是心裡還是對國學沒點逼數的話,不要學了,沒那個天分。

順便說下,國學不在於書看了多少,而在於自己有沒有去實踐書中的內容。比如《論語》的「三人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當你在生活中察覺的行為不當時都能,或者做這些事時能夠很好的用這些話提醒自己,我想久而久之,隨著經歷的增多,這就可以是國學上有所成就了。靠書只能養成一張利嘴,算不上國學上要求的品德核心。

算。

關鍵看,怎麼讀。

讀懂沒。

如果只是翻了一遍,那離入門遠著呢。
四書五經道德經是經典中的經典,古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只要熟讀深思,融會貫通,算的了入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