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我就是一個敏感的人,經常會抓著自己的錯誤不放,經常會想起之前的糗事和尷尬的事,每次一想到那些事(有些事已經好多年了,別人可能都忘了,但是我自己卻忘不了),我就彷彿再次經歷過那樣有種難受的感覺


兩個辦法。

一是不要想。學習讓自己的心安住在當下,喫飯就喫飯,走路就走路。每天拿出十分鐘到半個小時靜坐,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一開始坐不住,可以時間短點。發現注意力跑了就拉回來,不要起情緒責怪自己。

二是從不好的事中尋找正向的意義。比如,對於重要考試的失利,可以去想自己當初的努力和失利給自己帶來的教訓,起碼知道了自己的實力,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對於自己品德上的錯誤,比如不小心或者故意傷害過別人,可以當面給當事人道歉,或者寫出自己的歉意,把它燒了。或者就是在心裡跟對方說對不起。然後想有沒有什麼可以彌補的,比如給對方一些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在內心深處生起決心再也不做類似的事情了。經過這些步驟,你會慢慢放下這些心結。

願你快樂!


缺想壞事變好事的能力,這個小學二年級課本上有。


《紅樓夢》裏的林黛玉,也是一個「敏感型」人物代表,有事沒事喜歡一個人站在花叢中顧影自憐、哀嘆發獃。

黛玉在《葬花吟》上來第一句就是「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漫天凋謝後隨風飛舞的花瓣是黛玉破碎凋零的心情寫照,名為詠花,實則寫人,何等的悽美動人啊!

沉浸在悲慘境遇中無法自拔的黛玉,像不像那個經常回味自己糗事的你呢?

既然反覆回味尷尬記憶的感覺讓人非常難受,為什麼人還是會忍不住去回憶呢?

「未完情結」引發「思維反芻」

這裡首先要提到一個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叫做「未完情結」(unfinished business)。

簡單理解就是:對於那些未完成或者不成功的體驗耿耿於懷無法放下

「思維反芻」就是反覆不斷的陷入到同一種思維模式中

舉個栗子:

假設一個男孩有一次在班級裏舉手回答問題時由於口吃遭到全班的嘲笑,男孩感到非常羞恥,心裡想「我好差勁,被這麼多人嘲笑實在是太丟人了」,從此陷入到深深的自卑中。每當再次面臨回答問題的場景時,男孩心裡就會「喚醒」當初被嘲笑時那種負性感受,反覆陷入到「我好差,被這麼多人嘲笑實在是太丟人了」的想法中。

這,就是由於「未完情結」引發的「思維反芻」

那你會問,可是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想法呀?

至少,你可以嘗試一下接納下面2個建議:

1、第一時間給情緒「止血」

前面提到「未完情結」的概念,因為沒有「完結」,沒有「妥善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所以才會留下「後遺症」

下一次,當你遭遇令自己尷尬的「糗事」時,試著去分辨一下感受到的情緒,也許是「羞恥」、「憤怒」或者「委屈」。

再深挖一下,「情緒」背後的「想法」是什麼?

例如,前面例子中那位男孩的想法,「我好差勁,被這麼多人嘲笑實在是太丟人了」

等一下!

發現沒有?讓他感到難過的竟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那個讓他「不滿的自己」

因為一次回答問題的出糗而讓他「全面否定」了自己的能力

正是這種「以偏概全」的非理性思維模式導致了男孩「羞恥」感產生的真兇。

接下來,請和自己的非理性思維模式進行挑戰,問一問自己,「我被嘲笑是我的問題還是同學的問題?」、「明明受傷害的是我,我何必還要責怪自己?」、「因為一次失敗而否定自己,真的合理嗎?」

然後,給受傷的自己一個擁抱、一頓美味的晚餐、一場精彩的電影,給「受傷」的自己及時「止血」,這纔是愛護自己的正確方式。

2、「記錄」下你的想法

當你開始反覆「咀嚼」那些引發你負性情緒的事情時,用1到10分給自己負性情緒打一個分,例如你感到「羞愧」,分數大概是8分。

然後請拿出一張紙,記錄下你此時此刻的感受和想法,記錄的越詳細越好。當你記錄完畢後,仔細一下情緒的變化,試著再次評估一下自己的負性情緒的分數。

通常,在你記錄完畢後,你會驚奇的發現,負性情緒得分…… 降低了!


在腦海里勾勒另一個自己,把所有壞事歸給他,現在你可以重新開始了


我也是。

尤其是好心說錯話,好心辦壞事的時候。即便沒有別人指責,心裡也難過。

而別人一看我難過,還常常要反過來安慰我,就更難過了。

還不如被人打罵兩句呢?

☆ ☆ ☆

我反思過,這裡面有心理懶惰的因素。

總希望不額外付出什麼,就能得到別人原諒,或者減少錯誤帶來的損失。

而且潛意識裡總希望什麼也不用做,下次就能避免犯同樣的錯。

是這種「不勞而獲」的思維在反噬折磨我。

犯錯了,出糗了,得到「懲罰」纔是應該的。

心理折磨恰恰就是一種「懲罰」。

這麼想就能好一丟丟了。

但「懲罰」不是目的,改進纔是。

唯一能讓自己「贖罪」的,恰恰就是改進。

為什麼犯錯了,為什麼出糗了,下次怎麼做才能避免?

當我們真能做到下次避免,或者下下次避免了的時候,反過頭再看,那些糗事開始閃閃發光起來。

是的,正是它們一一讓我們進步了

感恩,阿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