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下回答也有幾十個了,感謝大家的回答。但我看了這麼多還是沒有解開疑問。回答裏有的人認為春秋戰國是亂世,人不壞活不下去。我認為這不是關鍵,因為中國歷史上還有別的亂世,我覺得這些亂世並不具備春秋戰國時人的「虛偽」與「卑鄙」。相反我還覺得三國和日本戰國是英雄輩出的年代。

讀歷史我發現春秋戰國時的人言行舉止、處事方式跟別的歷史時期的人不一樣。具體就是感覺這些人嘴裡高談仁義禮智信,做的卻是骯髒下流的事,顯得卑鄙、虛偽。

舉幾個例子:

1.【易中天教授不愧為名嘴,幾個段子把人性之惡說的淋漓盡致】

https://c.m.163.com/news/v/VRDCK6T0V.html?spss=newsapp

2.【易中天:臥薪嘗膽的故事我建議不要再講了,這傢伙壞得很!】

https://c.m.163.com/news/v/VZNFD367J.html?spss=newsapp

3.墨子使楚

http://baike.baidu.com/l/RQB58gtU?bk_share=copy

對於墨子使楚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這篇文言文是被選入了中學語文課本里,描述了墨子赴楚國談判,最終成功勸阻楚王發動戰爭的故事。但我看了文章的內容卻不這麼認為,首先墨子一開始說的很清楚,打宋國是虧本的賬。但是我就不明白這時楚王還是要打呢?意義何在?最後還是因為墨子的300名弟子在宋國的城牆上等著呢,你打也打不過。楚王才罷休。這就能看出楚王停手是因為城牆上的300人,而不是墨子的能言善辯。

另外還有很多這樣的故事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亂世中也是有仁義的,但亂世中更講究手段,也就是所謂的「卑鄙」。

這不是因為人的問題,而是因為時代的問題。

在我們現在這個算是四海昇平的年代裡,大多數人只要老老實實做自己的事,不違法,不做亂,就可以安安穩穩的生活,所以看上去大部分人都是那麼的和善。

但在亂世,尤其是那種長達幾百年的亂世中,和善的代價就是國家覆滅,百姓淪為奴僕。

所以當時的每個人都要想辦法讓自己活下來,而人如此,國家也是如此。

從開始上百個諸侯國,到最後成幾十個,幾個,最後成為一個。

這種鬥爭的劇烈性與殘酷性,遠遠是我們今人無法想像的。

為了生存,那個時代的大部分人都是無所不用其極。

再如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舉過的一個例子:

在春秋戰國時期,真正最為流傳廣泛的書籍,根本就不是所謂的儒家、道家、墨家之類的治世書籍,而是兵家。

這一點從西漢時期劉向、劉歆父子整理的那套關於先秦到西漢的圖書集成《七略》中就可以看出。裡面光是兵書的種類便能形成一個專門的大類《兵書略》,而要知道,這個大類可是直接與代表諸子百家的《諸子略》相對應的,所以我們可以想像到那時期的兵書是有多麼的泛濫。

並且西漢時期存留的書籍已經是經過秦朝焚書令後殘存下來的書籍了,所以誰也無法推斷之前到底當時是有多少種類兵書。

而兵家的書籍如此多,那就只能證明一件事,當時的人們只有保持強大的軍事能力,才能保護好自己。

所以當以殺人為目的的軍事手段成為當時大部分人們學習的主要內容時,其他更加卑鄙的手段出現也就不意外了。

另外春秋戰國還只是一個過程,秦末楚漢時期纔是幾百年亂世真正的頂峯。

秦朝的大一統只是稍微停滯住了人們的鬥爭,可僅僅十一年的時間,根本就起不到任何實質性的作用。

所以從大澤鄉起義開始,華夏大地積攢了幾百年的瘋狂從那一刻起,徹底爆發了。

只有強大,只有不惜一切代價的強大,纔是當時的人們活下去的唯一資格。

因此在後世看來很多無法忍受的東西,在那個時代就非常普遍了。

項羽一個殺人如屠狗的人,就為了贏,他不僅可以忘記自己的殺父之仇,還能把仇人章邯恭恭敬敬的奉為上賓,並且將他封王了

這種忍耐性,後世可以想像嗎?而項羽才只是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

其他人就更是完全沒有任何底線了。

張耳和陳餘所謂的誓為父子,一起經歷了那麼多的苦難,可到頭來就因為軍權的問題一瞬間反目成仇,並且再無緩和的餘地。

忠誠?仁義?有個屁用?

至於個人的尊嚴和麪子,誰敢有?

能活著纔是王道。

當然了,也正是因為這種殘酷性,導致了那個時代成為了真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時代。

因為在那個時代裏,家世和背景毫無意義,只有自身的能力纔是真正決定一切的根本。

所以彭越一個盜賊,照樣席捲天下;英布一個囚徒,一樣南面稱孤;其他將領任意反叛君主,更是數不勝數。

他們不需要任何家世背景,他們只要讓自己強大起來就行了。

好在,由於兩漢四百年相對的安寧,讓春秋戰國遺留下的那種殺氣基本消磨乾淨了。

並且隨著和平時代的到來,人們也都開始各自謀算髮家致富,不用再整天想著殺人與被殺的問題,由此兵書之類的書籍也就不再成為主流了。

至於其他卑鄙的手段,也就盡量不再適用了。

所以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卑鄙」,而是那個時代本質上就是「卑鄙」的時代,不「卑鄙」你根本就活不下去。

我們雖然生活在和平時代,但也不能因為他們「卑鄙」就瞧不起他們,反而應該尊重他們,因為那個時代裏凡是真正成為最後贏家的,都是真正從屍山血海裡面爬出來的,並且也都是那種無論從運氣、個人能力還是其他方面來說,都沒有任何缺陷的人傑。

史書中可以輕描淡寫,但我們不能這麼輕描淡寫的去想。


因為你被秦漢以降的政治宣傳忽悠瘸了。

陰謀、出賣、欺詐、陷害,從來充斥著古今中外的任何政治角落。

春秋戰國時期的這些陰謀活動是半公開的,所以你覺得十分頻繁。

但到了之後的時代,廟堂上的玩家學會了粉飾,也就變得是那麼的光輝燦爛。

都不說陰謀活動,就說發牢騷: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這句話換到先秦時代會怎麼說呢?

恨不得直接把君王罵成一頭豬。

所以,當陰謀活動以半公開的形式進行時,你當然會覺得十分卑鄙。


不覺得,反而我覺得先秦還有上古之風,君子很多呀


很簡單啊

因為那個時代本來就是一個接近於你死我活的時代

為了活下去所有人都在竭盡全力

晉 鄭 楚 齊 魯這些國家在春秋早期的擴張都是各種擊穿下限的

用這種方式完成了原始資本的積累

為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任何人都可以把臉面拋到一邊的

到了春秋中期晉國稱霸之後秩序稍微好了一些

到了戰國時期,大國之間的秩序崩潰之後各國又開始了新一輪兼併

就在這一輪兼併之中,中國土地上剩下的諸侯國只剩下了20個不到

前330年,當時剩下的諸侯國只有 秦 趙 魏 韓 楚 燕 齊 越 宋 魯 衛 鄒 費 滕 倪(可能不全)了

在那個時候 各國的行動必須小心翼翼,竭盡全力避免自己被羣毆,然後找到機會一口氣吞併另外一個諸侯國已經成為了各國必須注意的問題

就在這腥風血雨中,名為縱橫的魔鬼浮上了水面

在這90年間,以多欺少 落井下石 裡通外國 挾敵自重的外交遊戲不停的在周王領域上演

隨著這些遊戲逐漸覆蓋到官僚體系中的每一個人 這個遊戲也變得愈發瘋狂

前240年 ,此刻天下只剩下了個位數的諸侯國,秦 韓 魏 趙 燕 楚 齊 衛

而當時還可以爭霸天下的 只剩下了秦 楚 趙 而其餘的國家 都只能等待最後的霸主降臨

在列國最後的瘋狂和楚趙崩潰的鐘聲中,始皇帝坐到了那至高的寶座上。

回到最初的問題,春秋戰國的人卑鄙,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和他們的國家生存壓力太大。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到了戰國時期 隨著官僚體系的發展和縱橫的發展,列國的官僚體系都變得有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覺

在秦惠文王時期,秦國和魏國就像一個怪異的連體嬰兒

張儀在魏國的時候以秦國為他的倚仗,在秦國則以魏國為倚仗。他究竟忠於誰呢?誰也不知道

公孫衍在先後在魏 秦 韓三國為臣,此刻他究竟忠於誰也根本不好說

這兩人實際上都忠於他們自己,在戰國的腥風血雨中,這些人要做的就是永遠給自己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這也正是他們卑鄙的原因

因為他們

忠於自己而不是別人或者國家


那你先去看看堅守仁義的宋襄公是個什麼下場吧。

宋襄公究竟是不是「蠢豬式的仁義」??

www.zhihu.com圖標

宋襄公堪稱經典的鹿上之盟與泓水之戰

八年,齊桓公卒,宋欲為盟會。十二年春,宋襄公為鹿上之盟,以求諸侯於楚,楚人許之。公子目夷諫曰:「小國爭盟,禍也。」不聽。秋,諸侯會宋公盟於盂。目夷曰:「禍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於是楚執宋襄公以伐宋。冬,會於亳,以釋宋公。子魚曰:「禍猶未也。」十三年夏,宋伐鄭。子魚曰:「禍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鄭。襄公將戰,子魚諫曰:「天之棄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與楚成王戰於泓。楚人未濟,目夷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公不聽。已濟未陳,又曰:「可擊。」公曰:「待其已陳。」陳成,宋人擊之。宋師大敗,襄公傷股。國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於阸,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兵以勝為功,何常言與!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戰為?」

宋襄公被評價所謂「蠢豬式的仁義」,正體現出當時社會的一種羣體觀念,

所謂「大爭之世,列國伐交頻頻,強則強,弱則亡

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空守仁義是無法自強於列國之林的。

各國要侵吞蠶食,攻城滅國,是要漸漸向著統一的方向去的,要爭利,要謀國,要虛與委蛇,要合縱連橫,要強於天下,與當今世界有很大不同,當今世界是可以以仁義立威,以存異立信的。

(PS:這也就是儒家為什麼被那個時代所拋棄而被百年後的西漢王朝所認可的原因了。)

一句話:東周時代,存國第一,爭利第二,道義第三,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