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質量、品質不容易保證,生態環境破壞大,資源容易浪費,所以利用系統方式來管理?

工程建設上來說,有什麼樣的弊端,非要信息化發展不可呀?


看了下題主的問題,這些屬於偏理論層面,BIM的作用其實現在國內整體都很認可。

先說現狀:

現階段中國建築企業的利潤率整體偏低,成本管控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

2018年7月19日,《財富》(中文版)發布的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建築業共有11家企業上榜,中國建築企業佔據7個名額。

從營收規模來看,上榜的中國建築企業2017年平均營收收入是外國企業的1.65倍;但在盈利能力上,中國建築企業的年凈利率為1.84%,外國建築企業的凈利率為4.68%,外國比咱中國高出接近3個百分點!

BIM技術作為數字化轉型核心技術,與其他數字技術融合應用將是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核心技術支撐。

BIM現階段能做什麼?

BIM+項目管理;

「BIM+雲平臺」+「BIM與大數據、物聯網、移動技術、人工智慧」等集成應用,將改變施工項目現場參建各方的交互模式、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形成「BIM+項目管理」的創新管理模式。

《建築業企業BIM應用分析暨數字建築發展展望(2018)》調查中現實,認為BIM技術與項目管理信息系統的集成應用,實現項目精細化管理將成為未來趨勢的比例高達74.5%.

BIM技術已經深入到包括成本管理、進度管理、質量管理等各個方面,BIM技術與管理的全面融合成為BIM應用的一大趨勢。

BIM+企業經營:

同時,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將BIM的應用從項目管理逐漸眼神到企業經營層面。企業通過應用bim技術,實現了企業與項目基於統一的BIM模型進行技術、商務、生產數據的統一共享與業務協同。保證項目數據口徑統一和及時準確,實現了企業與項目的高效協作,提高了企業對項目的標準化、精細化、集約化管理能力。

BIM技術也逐漸從施工階段為主的應用向全生命週期應用輻射:

BIM作為載體,能夠將建築在全生命期內的工程信息、管理信息和資源信息集成在統一模型中,打通設計、施工、運維階段的業務分塊格力、數據無法共享的問題,實現一體化、全過程應用。

BIM應用現狀概況與未來憧憬:

從數字技術的發展來看,隨著物聯網、移動應用等新的客戶端技術的迅速發展與普及,依託於雲計算和大數據等服務端技術實現了真正的協同,滿足了工程現場數據和信息的實時採集、高效分析、及時發布和隨時獲取,進而形成了「雲加端」的應用模式。

這種基於網路的多方協同應用方式與BIM技術集成應用,形成優勢互補,為實現工地現場不同參與者之間的實時協同與共享,以及對現場管理過程的實時監控都起到了顯著作用。基於雲計算的部署模式未來將主導BIM市場。

BIM的核心作用

BIM與項目管理系統的集成應用.將提高工程項目管理過程中的各業務單元之間的數據集成和共享,有效促進技術、生產和商務三條管線的打通與協同,更好地支持方案優化,有力地保證執行過程中造價的快速確定、控制設計變更,減少返工,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大大降低合同執行的風險。

這就是題主你所要的BIM相關的理論部分。


幻想一下未來的世界有一個孿生的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一模一樣,而且你在虛擬世界裡購物,開車,對應對的現實世界也同樣在發生這一切。虛擬與現實的強烈對撞,再如果有一天肉體腐壞意識進入我們打造的虛擬世界,又如同現實一般。

你說這是幻想,對這就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從第一隻爬到陸地上的生物開始就有幻想,現在也都實現了,而BIM只是一個工具,也只是一個時代的過程。就像你再也不用手繪圖紙一樣,只是這個世界前進的一個過程罷了。

這就是我的答案。


從個人經驗和知識體系來看,這個問題實際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看:

1,生產力發展問題:信息化的建立本身是更先進的生產力替代落後生產力的過程,這個是歷史發展的需要,這個問題就好像工業革命時候,工人問老闆為撒非要用機器來生產一樣,開始一定有很多助力和困難,而且一開始實踐過程肯定有很多低效率的摸索過程,但是建立起完善的生產模式之後,生產力效率一定會帶來巨大的飛躍。

2,更先進的管理方面:國家要對國土空間,城市發展,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國防安全,防災減災等許多涉及到建設的內容進行管理,這些管理如何更高效的獲取準確的,標準的信息是高效管理的基礎,因此不論是BIM也好,CIM也好,GIS也好,本質上都是要高效獲取,高效管理。因此現在做這些事情就是建立基礎設施。簡單的來說就是儘可能多和準確的打通現實世界和信息世界。高效管理首先就需要將社會的能流,物流,信息流進行獲取和監控,通過大數據方法管理以提升整個社會的管理效率和管理的科學性。

3,其他領域技術倒逼的:相對於互聯網等高新技術領域,工程建設領域的技術還是比較落後的,很簡單的道理,工程建設涉及的人力,物理,財力的量巨大,時間週期長,因此不可能像網路技術那樣快速更新迭代,由於這些技術的革新,5G,工業4,0,未來的AI,無人駕駛,物聯網等技術被很多專家譽為新的技術革命的時代的到來,而這些技術不是單方面隻影響到手機,電腦,汽車,他會融入我們的生活方方面面,而這些技術的基礎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信息,那麼將工程建設的信息納入其中只是個時間問題,而BIM,CIM技術這些都是在做工程建設技術話的基礎工作。


不是非要,是根據情況需要去用,視情況而定吧,BIM用來解決兩種問題,一種,原來的管理方式,確實是有缺陷,沒辦法解決資源或者成本的浪費的問題;另一種,不改革就不能適應以後的智慧城市,那必須就要去改革!這問題太大了,不寫了!


  為什麼要用BIM

  1.BIM培訓可以提供專業人員的信息化作業素養

  上世紀八十年代個人電腦迅速普及全球,當初很多新生兒童從學齡教育就開始以電腦為學習知識的工具;如今,這些新一代的人已是社會的主要生產力,信息化作為專業素質已經根深蒂固了;在工程上任何階段的從業者,除了實體施工之外,可以說完全以信息化作業來執行。BIM技術正好注入一套有系統的標準化信息整合作業,大家不但接受程度高,且凝聚共識。

  2.電腦信息設備軟硬體發展快速

  電腦硬體一直一招摩爾定律所預測的速度在發展,軟體技術也以物件導向向理論為主軸,已能實現物件生命週期靜動態的形與意,信息精細而高效的描述與掌控。更重要的是:二十世紀末的互聯網爆發性的流行開來,突然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輸與溝通的時空障礙大幅減小,也使得信息管理對實體動態擬真的同步化理想。

  3.專業軟體工具持續提高

  由於前述電腦軟硬體的快速進步,無論是系統開發環境或是邏輯演繹的軟體設計理論,都已漸漸齊備,許多國際上工程繪圖專業軟體廠商紛紛聚焦並建造出BIM技術的共同理想目標奮力前進。

  4.建築全生命週期的可持續發展

  眾所周知,建築產業是高能耗、高浪費的產業。世界上約有40%的原材料消耗都在建築產業上,在全球的經濟和政治上,建築行業一直是一個具有影響力的角色。隨著建築設施造成40%的碳排放大大氣中,以及產生的20廢棄物料堆放,這個產業在環境問題上也一直備受關注。要想實現建築物以生命週期的規劃、建設、運維等全面性考慮其可持續性經營,唯有從BIM的具體實施展模型開序幕,此時BIM模型將扮演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角色,也才能正真對建築能耗做有效的掌控。


這是趨勢,沒有為什麼,照著做就是了。如果非要知道為什麼,這就好比l去證明為什麼會有1+1=2,既不需要也沒必要。


設計階段能解決管線綜合問題,原來的2d圖紙存在著很大的問題,bim做出來是3d的,更直觀。而且這個模型這可以在建築全壽命週期使用。現在提倡的智慧城市建設,每棟建築都要有3d模型,以便日常管理


工程建設只是整個人類社會信息化進程的一部分,整個社會都在信息化,建設工程可以不要BIM 但必須要走信息化。


現在不一定是必選項。但是建築行業發展的趨勢是這樣,慢慢的變成常態化。


事務被量化便於管理,就這一條就很值得推廣,設計,建造,監督,銷售,管理,造價,各個方面拿到的數據都是相同的,減少的不光是誤差,更多的是快速建造團隊,建設流程的好工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