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書店有很多都非常小,私人的較多,而中國的書店越開越大,而且是連鎖的。似乎有兩種趨勢,未來書店的走向會如何?


大小書店都有價值,大店提供綜合體驗,小店提供特色服務

1、受資本力量和行政力量影響,日本和中國的出版形態不同

2、日本是兩家大型經銷商掌控下的上下游分散薄弱的 小大小模式

3、我國是上下游國有企業壟斷下的區域經銷商喫不飽的 大小大模式

4、我國對實體書店扶持力度很大,只要扶持不停,仍然會湧現一些小型特色書店


個人見解:還是看書店背後投資人的想法。

國企、政府投資的書店可能會越來越大。畢竟書店是有公益的東西在裡面,書籍細分類別越全面越好…國家也投錢,不用考慮盈利與否。

但是商業書店就可大可小了。書的毛利不高,要掙錢嘛,還是會選擇做一個社會書店。了不起可以帶領顧客讀書,求生存就跟著熱度走…


個人喜歡小小的,走路轉身都是書的那種


謝,看你的財力和耐心


書店大小在經營上各有難處和益處,現在國內流行大書店,雖有規模經濟的好處,但也容易產生徒有外殼但內容空虛的壞處。

但我想大家好奇的是,小書店要怎樣才能混得好?

小書店對於顧客而言,必然面臨書的選擇少的問題,例如一家只有2,000個book title 的書店,如果也想做全書種和全客層,必然加劇這種缺陷。但我們看到歐洲許多國家和日本,仍然有許多小型書店走專題化路線,它的專門店概念相對於大書店的專題書區,反而在質和量上都能佔有優勢,另外一種能夠成功存活的書店走的是店主推薦路線,類似選品店,完全跟著店主的偏好走,這種類型書店的書也不用多,顧客欣賞的是店主挑書的品味。

只要定位清楚,小蝦米不一定會輸給大鯨魚


網上可以搜到近幾年的圖書行業調查報告,有興趣可以下載看看。最近兩年的報告肯定要收費,不過可以看看之前幾年的,規律大體一樣,就是小型書店在減少,而200平米300平米以上書店,尤其是連鎖書店數量在增加,全國書店總面積也在增長。

互聯網平臺的圖書銷售並沒有摧毀實體書店,這個結果可能不同於很多人的感覺。

不過這其中不少都是書店主題的咖啡館、親子活動場所、飲吧餐吧,會員費用和圖書之外的商品纔是重要收入,距離我們印象中的書店其實挺遠的。這些在我看來算不上什麼特色書店,不過確實讓他們發展起來的特點。但

這種特點不同於日本那些書店的特點,不是以書為核心的。一個是正向加強書的影響,一個是負向消解書的影響並揉進其他產品,雖然都是書之外的特點,但這一現象還是很合理的。

想靠買書賺錢的話,國內圖書市場將近七成的額度是教輔和工具書,其次是社科類圖書和童書佔兩成多,剩下不到一成的小蛋糕纔是由其他門類圖書分食。圖書的市場就是這樣,要是書店附近沒個學校的學生產生衝動消費,一個城市都未必有那麼多人口養活書店。像日本那種圍繞書打造的特色書店怕是難以在讀書人口少的地方生存的。

不過要論好壞的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吧。書店的面積大小無所謂了,關鍵還是書架上書本的質量和書店氛圍。連鎖經營的大店傾向於好的氛圍,大多會提供座位,還有24小時經營的,甚至會提供講座臺。畢竟他們是開在商場裏提供社交空間、引流、提升格調的,但書本質量就沒什麼預期了,基本所有連鎖大型書店都一個樣;小書店就千差萬別了,我全國到處跑養成了一個逛各地書店的習慣,大多數平平常常,十幾平米滿屋子好書的書店也見過很多,不過感覺越來越少了。很多朋友有開獨立書店的情懷,但是生存不易有什麼辦法。

書店的經營大概也受出版業影響,近些年的新書暢銷書渣渣是在太多,一般書店擺在大門口的那些暢銷書我都懶得關注。

但只要是碰上哪個小書店裡面有一大堆舊書,這絕對是個富礦。

所以我更喜歡潘家園的地攤。


我認為書店大小不重要,貴在精,要氛圍好。


以北京為例,小業主沒有生存空間。絕大多數門類因為高昂的房租、人工、稅收成本而入不敷出,勉強活下來也會被「低端」勸退。作為經營的從來都不是大眾速銷品的書店而言,當然也不例外。作為一個國家,把各行各業都推向只有規模經濟才能存活的窘境,實非國之福,更非民之幸……


跟第一個回答觀點一樣,書店大和小都有好處。

不過我覺得小書店比起大書店要更精心經營,因為小書店如果沒有特色是很難競爭過大書店。

而大書店則恰恰相反,大書店如果做的太有特色,會給人一種不太靠譜的感覺,它需要的是那種「看起來就很靠譜」的感覺。

以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