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至家裡排插上電線太多相互纏繞這樣的生活小問題

大至快遞盒大量消耗造成資源浪費之類的社會問題都可以提一提


痛點思維,顧名思義,是痛苦的點,是用戶在使用產品或服務時抱怨的、不滿的,讓人感到痛苦的接觸點。轉化到產品上來說,就是產品的原始需求中被大多數人反覆表述過的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或有待實現的願望。

人們通常把錢花在兩件事情上:

1、對抗痛苦上。

2、追求享樂上。

兩種痛點

1、 明顯感到痛的點:渴望有一種產品或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說明會有一種強悍的產品出現。例如,打車軟體。勝出關鍵是解決方案是否有優勢。

2、 不那麼痛的點:比如用戶已經習慣於已有的方式,沒有感覺到痛,需要你創造一種新的解決方案來優化他們的體驗。因為沒有更好的方案給到他們。例如,ipad。

人類對終止疼痛的渴望促進了對產品功能的需求,強調用戶的痛點而不是強調用戶的喜好或需要也是為了說明一點:顧客是人。 ——他們通過經歷去感受世界,他們能感受到什麼事物在挑戰或干擾他們,不管是某些經歷還是長期要做出的應對,但人們卻常常想不到解決痛苦的方案。這就是建立在痛苦上的需要。

在體驗經濟大行其道的年代,所有公司都竭力為顧客提供極致的體驗和服務,試圖讓消費者在每一個環節都滿意。然而,在面對顧客反饋的種種不滿事項時,如排隊時間太長,背景音樂太吵,公司能接受的支付卡有限等,公司應該思考是否要消除顧客體驗中的所有痛點。

痛點是一切產品的基礎

痛點之所以痛,是因為用戶不滿意,那麼用戶為什麼不滿意呢?因為還有一些需求沒有被很好滿足。

例如:去星巴克喝咖啡要排隊,那麼用戶的快捷需求就沒有被滿足;吃香蕉要剝皮,就是方便需求沒有被滿足;iphone用一天就沒電,就是使用手機維持正常生活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所以,即使再好的產品,也有被詬病的地方,而解決一個又一個產品的痛點,才是產品永恆的追求。

在互聯網裡,抓住痛點的產品很多,他們所抓的都是用戶沒有發現,但是一旦發現後就會覺得確實貼心的地方,超級課程表APP:上課經常忘記課表,師兄幫幫忙:解決學習,找工作,交朋友問題,創建校園互助社區。

任何一個成功的產品必然能夠擊中用戶的某個或幾個痛點,如果用戶對產品本身沒有切身需求,那就說明用戶不會成為穩定用戶。

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讓我們享受了歷史上最多的免費服務,而在免費的背後,最重要的就是把用戶體驗做到極致,吸引用戶最核心的是產品。如何迎合用戶的需求?在眾多主打小眾用戶的APP里,創業者們普遍的做法是只強化一個核心功能。而如果能將這個核心功能做到極致,顯然,我們的產品已經成功了一半。

要想準確找到痛點,業內主要有兩種方式:

1、 使用數據分析方法

2、 通過場景尋找用戶的痛點

不要相信用戶的嘴,要相信用戶的腿

產品經理們總是很喜歡說「我們的用戶認為……」,但是,你的用戶是否真的這麼認為呢?誠然,有不少用戶是這麼認為的,但是有更多的用戶壓根就不是這麼認為的。用戶在給你反饋以後說:你們太差了,我要卸載掉你們!接下來,我們真的失去了一個用戶。

例如,你在追女朋友時,你的女朋友總是喜歡說:你很差。然後又喜歡和你在一起,不是嗎?

對於用戶而言,除了嚴厲的反饋你真的需要在意外,用戶的行為才是真的需要你解讀的。例如,用戶說你的一個功能設置得簡直太棒了,然而後台數據顯示用戶使用這個功能的比例很低,那麼這個反饋才是值得相信的,該數據才是最值得挖掘的。

因此,我們需要注意的是:

1、 用戶行為數據必然不真實,且必然不完全。

2、 用戶行為數據展現的結果必然不絕對。

3、 在統計用戶行為數據之前要進行用戶行為數據清洗和整理。因此,我們要跳出被用戶評價牽著鼻子走的情況,而應該轉過頭來看用戶的實際行為。

不要靠感覺,要靠數據

案例:著名數據挖掘家塞林格被索貝斯請到亞馬遜,組建了一個名為「亞馬遜實驗室」的數據挖掘開發與研究團隊,由索貝斯直接帶隊。主要目標是:分析亞馬遜公司的數據,想出提高營收,增加利潤的新方法。最後,他發現亞馬遜公司可以依靠賣廣告賺錢。當時,索貝斯聽到這個想法時感覺 「簡直糟透了。」但是,他作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並沒有阻止研究繼續下去。塞林格進行了小範圍測試,結果證明顯示廣告居然是亞馬遜有史以來最賺錢的項目。當時,至少收入了10億。因此,塞林格從索貝斯那裡學到:做生意要靠數據,不要靠感覺。

數據分析因互聯網而起,互聯網的數據分析將人為的感性判斷轉化為定量分析,在提升客戶體驗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而我們要關注的不是數據如何產生,而是數據產生後我們要解讀哪些數據。

團隊在做數據分析時,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我需要什麼樣的數據。要怎麼做到數據的詳細和細緻呢?基本需要8個縱向的分析數據。

1、 固定的報表

2、 即席查詢

3、 多維分析(OLAP)

4、 預警功能

5、 統計分析

6、 預測分析

7、 數據挖掘建模分析

8、 優化分析

用放大鏡將痛點放大100倍

把我們找到的痛點變得更痛,並且讓我們的用戶意識到這個痛點讓人痛徹心扉了,我們的產品就算是成功了。

例如:小米手機的產品並沒有達到顛覆的境界,卻依靠細節的微創新,真正解決了消費者的痛點,讓消費者本身可以忽視的痛點成為消費者的關注點。

如何讓用戶對看起來不痛的點感覺很痛,也是一門學問。

1、 要在場景內喚起用戶的痛感,這種痛感在恰到好處的處理下,會讓用戶的替代感格外強烈;

2、 要讓用戶在痛的時候記住這款產品,擁有使用時的感觀。

例如:APP產品「大姨媽」。用戶可以記錄經期開始的時間和結束的時間,以及每個周期產生的不同癥狀,按自己的意願記錄生活習慣。並據此提供營養、健康、美容等信息。

讓用戶由「痛」變成「痛快」

用戶如果是痛的,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止痛,還要讓用戶有快感。

成功的互聯網產品,無不是滿足了一個或多個讓用戶痛快的地方。如微信的語音功能,滿足了用戶「惰性」的特點。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已經解決了用戶的痛點,但是依然沒有留住用戶。

用戶流失的原因有兩種:

1、3分鐘效應:也稱60秒效應。如果在3分鐘之內用戶無法找到產品的亮點,或者說他急需解決的問題你無法解決,就可能會直接把你刪除,或把你的產品無限期打入「冷宮」。這是產品自身的問題,需要做出根本改變。

2、用戶在某個特定時間內確實沒有需求。那就需要通過不斷運營讓用戶在需要的時候想起你。

所以,必須讓用戶覺得你的產品不僅僅能夠解決他本來要面對的問題,還能夠給他更好的感覺,即問題本身是一部分,另外的一部分則是發揮空間。

從用戶的角度看,一款優秀的產品必須是貼心的,這一點實際是對人性化的高階要求。只有將產品設計得更細緻和人性化,讓用戶感受到服務的便利周到甚至親切,才能保證產品的成功,進而維持產品的生命力。

人們使用產品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使用時的愉悅感,因此我們在做產品設計時,應該假設用戶是「傻瓜」。「傻瓜」都能用的產品才是好產品;而「傻瓜」都覺得這個功能用起來很順暢,很有感覺的時候,就是產品成功的時候。


錢太少


沒錢 。


從我自己而言的話那實在是太多了…就像繁星點點數也數不清


口臭,幾乎所有人都有,希望人人戴口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