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很多朋友都對戀愛結婚比較佛系了,再一問就是結婚可以結,但生孩子就算了。是不是現在的年輕人活得都太累了?整體上比7080更累?


曾經,人們大多數都是農民,生孩子是擴大生產能力的一種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多子多福,生的越多孩子,生產力越多,能耕種的田地越多,家庭越富裕。重男輕女,男性可以干更多的活,生產力比女性強很多。這種思維在人民心中幾千年了,從未改變,因為大多數都是農民的性質沒有改變。

但是,到了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三次工業革命在短短几百年內快速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中國,變化之快讓人們的思維並不能快速轉變,50後60後他們出生的時候幾乎都是農民,一直到2000年社會快速發展,城鎮化人口爆炸式發展。生活變化的同時人們思維沒有跟著變化,重男輕女,多子多福,生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依然存在,而新出生的90後,95後,他們並沒有這種傳統思想的束縛,所以大都接受丁克,接受同性戀,他們知道,人生的意義不是靠孩子,不寄託於孩子希望,孩子是個獨立個體,不是自己的養的寵物。一些人生孩子只不過是一時的生理衝動,原始的慾望,卻沒有考慮過作為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責任。教育孩子需要投入非常多的資源,精力,金錢,時間等等資源,同時要關注孩子內心變化,青春期變化,和孩子溝通,許多父母因為沒有教育學,心理學這方面與孩子溝通的知識和孩子關係不好。想想在這個年代,沒有任何準備就做一個孩子的父母,是多麼的可怕。獲取這些資源付出的代價也讓人望而生畏。

因為現在的年輕人更加理性了,更加尊重他人了,所以對於考慮生孩子就不是只想著」傳宗接代」了。

我特別喜歡柴靜《看見》中的一句話


柴靜問張北川先生:「我們的社會為什麼不接受同性戀者?」

他說:「因為我們的性文化里,

把生育當作性的目的,

把無知當純潔,

把愚昧當德行,

把偏見當原則。

看見愛情應該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態度,

而不是一個器官對另一個器官的反應。」


18歲之前為了高考禁止戀愛,因為父母和老師都說上了大學什麼都可以

18歲之後上大學,因為沒有戀愛經驗,所以分不清自己想要的戀愛是什麼

22歲之後工作,開始知道賺錢是多麼的不容易,也開始明白年少時的風花雪月是多麼容易敗給柴米油鹽

25歲,身邊所有人都說再不結婚就晚了,人生沒有意義,生活沒有味道,再多的錢都是浪費生命

28歲,經過這麼多年的摸爬滾打,才開始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不是去履行作為一個女人必須要結婚生子的義務,也不是要拚命工作努力攢錢給自己傍身。而是,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得到安心,享受自由。所謂的平常心。

孩子,不是不要,只是沒到想要的時候。

聽過太多抱怨有了孩子沒有自由的心聲,有了孩子沒法去追求的無奈。所以其實也只是想給自己多幾年的時間去告訴未來的自己不要去做一個埋怨孩子的媽媽,針對愛人的妻子,指責父母的子女。

30歲,開始沉澱,思考過,努力過,有一孩子然後告訴他未來的路要隨心。這是大部分人喝過最濃的雞湯卻是最難以消化的營養。


成本太高了唄,而且也沒做好一個為人父母的準備。


因為生孩子在現代社會越來越成為一種非利己行為。當人類智慧(自私)進化到一定程度,就不幹這種傻事兒了。


勞動力也是一種商品。當價格過低時,生產商也傾向於合作減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