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陷入沒人參加/沒話可聊/小型攀比/……的尷尬?


嗯,這事情還得有點智商,我是比較喜歡組局的。而且這個我自己覺得,要是辦一屆活動,輕鬆愉快,拉來的人多,不是顯得自己組織藝術很高超麼。我也小小的自滿,算是當時的一個pet project。當然了,一個人辦不起來的,要發動羣眾啊。

雖說我們的羣一盤散沙,不諱言直說,有個sb亂髮東西擾亂談話氣氛。比如五毛的紅包、轉發垃圾消息等等。實在是不好組織。班長也不積極,長期(徹底)潛水。基本上聊不起來,最多就是誰誰結婚了,在酒店遇到了(有幾次)然而本人居然都不說話。

但是就是這樣,在我入羣之後,辦了一屆,反響還不錯20/45人參加,中間有幾個海外的還連線一下子,也有念舊的很遠趕來的。基本上考慮各個因素,也幾乎都聯繫到了,但是不來的就是不來。正在辦小號的第二屆,當然局很小了。

就說天時地利人和吧。

天時而言,我選的是國慶後的第一個週末,提前1個月2個月在羣裏放風,給大家心裡種下點種子。之後搞個投票。之後圈了幾個意向,然後搞個核心組委會,大家看場地,辦活動,增加沉沒成本。事情大體我在操辦。然後會定期做個小海報給大家。

地利的話要兼備拍照、私密、價格、包場等因素。我選的是熟悉的小居酒屋,直接晚上包場了。說好了不接散客,外賣可以繼續做。地方是小學附近,畢竟小學還是很講究地域劃分的。形式上從簡,大家來就行了。回頭有個小禮物。(左邊送同學,右邊送老師,老師的帶名字)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刻名字,但是為了尊重,以示區分

人和這個最tricky,首先請老師了,其次上面核心委員會的分數各個圈子,也都自己去請了。其三就是定位要準確,茶話會、晚飯、鬧等等等等。

我看最核心你要想辦,定位要準,一要一點點慢熱,二是不要擠佔很核心的時間,比如國慶之類的,都是社會人了有安排的。其三要有幫手,各個人的小圈子動員比你幹喊話有用。其四關於具體的聚會安排和規則比如杜絕帶配偶、還是鼓勵帶配偶等等,都要按照實際推演情況,對你掌握羣體活動是個考驗。比如去年的20人活動,就是好幾年沒辦了講好了自己來,居酒屋年輕人鬧一鬧。不來參加的大多是結婚了的等等,那麼今年就鼓勵帶娃,選的地方也要小孩子可以跑。當然事先要了解好。

最後最後,很多人啊,上了一桌子菜,請你來,也不會來的。那麼就不來吧。十個人是聚會,20個人是聚會。2個人也是聚會。不要怕丟面子啥的,無所謂,no one cares


「老同學

讓老疙瘩也說兩句

你說

你怎麼只記住當今的吳德貴

卻忘了過去的老疙瘩呢

你只知道吳德貴是遠近聞名的企業家 可他過去跟你前後座啊

咱們搞同學會的目的

為了什麼

咱們是同學

咱們搞同學會的意義

就是咱們找回咱當初的

那個純勁 那種真情「


不可能

同學聚會的本質就是攀比,心態基本都是」看到別人過得不好我就放心了」。說實話,那麼多年過去了,除了幾個比較鐵的常聯繫的朋友意外,其他人基本上都是陌路人了。


人數超過五個,基本就不可能做到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