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怎麼重文抑武,宋代的武將也是趙老爺。

你有一個當大官的爹嗎?你的學識能保證在三年一度的大考中考進全國前三百名嗎?

都沒有的,在宋代想當趙老爺只有參軍一條路。

宋代可沒有什麼秀才見官不拜的規矩,更沒有什麼士大夫免稅的說法,所有特權都直接和官位掛鉤,沒有官位,都是螻蟻。

不要說讀不起書的底層,哪怕是讀得起書的:

開封府落解士人百餘擊登聞鼓,自陳素習藝,願備軍前役使。上御便殿召試之,能挽弓者才三人,各賜緡錢,令赴天雄指使。


。。。為什麼底層工作現在還有人去做?為什麼大家不都去當教師,律師,醫生,科研人員(走科研沒出頭的當我沒說。)?

在北宋末年,沒有背景的人從來都沒有選擇的餘地。

比如嶽飛,嶽飛什麼出身?他不想從文嗎?不現實吧?嶽飛出身相對貧寒(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窮),雖然外祖父姚大翁是個秀才,可並不富裕,哪怕自幼好學,奈何科舉徇私舞弊現象嚴重,賜同進士出身他都不可能考上,沒辦法,報國無門的他幸好武藝出眾,這才參軍的。

嶽飛尚如此,更底層呢?就像現代社會一樣,誰不想要選擇光輝,有前途的道路,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罷了。「何不食肉糜?」真的會讓人無語。

何況讀書可不是窮人能負擔得起的,你以為過去的紙張像現在這般廉價嗎?下品紙張或許確實便宜,但上等宣紙卻不便宜,而且讀書所需要的四經五書,文房四寶,這像是窮人能承擔的起的嗎?

但是,礙於宋朝平均收入高,窮人估計不多,畢竟武大郎一個賣燒餅的都住的起縣城裡獨立三棟的「複式別墅」。

不過也正是由於能讀書的人多,這就導致了宋朝讀書人想要真的做官出頭是非常困難的。別說殿試,省試,即便是解試,能通過的舉人在各州數目也不多。

相對而言,參軍尚有希望拿命去博一番功名,富貴。讀書卻十年如一日,卻還低的如同買彩票想要中獎一樣的概率,才能說有機會出頭(除非是一榜而且能進太學那種上捨生,否則即便是考上了二榜也不一定能做官。)

所以並不是大家心裡不想從文,而且大家心裡都有點13數,又有野心,或許有的還想報國,有的被逼無奈,總之大部分都不是那種可以選擇從文而捨棄從文的人。


因為古時說當兵喫糧,當兵不是重點,喫糧纔是

宋朝的軍隊與其說是軍隊,不如說是某種奇特的賑災機構

廂軍被災民塞滿,禁軍多半是災民,就是為了混口飯喫而已

北宋王朝汲取前代經驗,重視天災後的災民安置,採取招募受災地區的精壯災民進入廂軍服役的國策,以此來穩定災區的民心民情。所謂「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則少一賊」。災民中的丁壯進入廂軍,有了軍餉收入,可以養家餬口。同時受軍紀約束,不會成為流民,也就不會對社會政治穩定造成威脅。所以宋代被普遍認為是農民起義發生最少的朝代。北宋是歷朝歷代中唯一實行全員募兵的王朝。在高峯時的仁宗慶曆年間,全國總兵力達一百二十五萬九千,其中禁軍八十二萬六千。募兵制養兵需要付出極高代價,平均每年每個禁軍養兵花費約50貫,每個廂軍需約30貫。每年養兵費用最高達5400萬貫,這幾乎佔到了北宋年財政收入緡錢6000多萬貫的90%。(注意,這裡的6000萬貫是緡錢,而不是數額上億的財政單位貫匹石兩)。所以北宋政府面對如此沉重的養兵財政壓力,不得不在田賦、力役、禁榷、商稅、合買等方面採取各種斂財方法以獲得高額財政收入。這也使得北宋的普通民戶承擔著比其他朝代更加沉重的稅賦勞役負擔。北宋中前期的零星起義和後期的方臘起義,誘因大多並不是因為土地兼併和災荒,而是過分沉重的賦稅勞役。很多部隊都是災民或沒有土地的流民沒法安置,政府只好把這些人編成部隊。流民災民的素質參差不齊,影響部隊的作戰能力。


廢話 讀書不好唄


文人不得志再加上被貶只能從軍


再抑武,國家也得有軍隊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