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因為《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在後世有很多人去臨摹他。以唐朝為例,最著名的幾大書法家都有臨摹學習過,比如初唐四家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他們共同的特點是王羲之塗改的地方,基本上都沒有做任何修正。除了褚遂良,改了王羲之的一個錯字。

神龍本

虞世南本

褚遂良本

歐陽詢本

稍微懂一點書法史的朋友,一定認識虞世南、褚遂良和歐陽詢,他們都是書法歷史上的超級大咖,能讓他們心悅誠服地臨摹學習的,就只有王羲之的真跡了,不可能照著馮承素這種水平級別的書家去學習。

書法作品,尤其是行書,講究行氣、佈局,王羲之塗改的地方,臨摹者(純臨摹,不含創作成分的學習)也要跟著寫錯並塗改,否則章法就會全然改變,很多地方就不合理。不過,假如是王羲之寫錯了,由於褚遂良改正以後的字,與王羲之錯誤的字完全在同一個位置,這種情況章法是不會變的。但畢竟是書聖嘛,除了像褚遂良這種連武則天都敢得罪的直臣,絕大多數人還是錯字就照著錯字臨,書法形式比內容重要。

當然,如果像歐陽詢這樣,另外用楷書寫了一篇,只是相同的文字內容,那麼就不屬於臨摹,裡面塗改也就沒有必要了。


這種複製技術叫響搨,不是臨摹,操作比較複雜,大致先用筆描出輪廓,然後用頭髮絲細的線一根一根填墨,並不是一筆下去填墨,所以能最完美的複製原作,被稱為下真跡一等,既然是複製,當然要完全按照原作來,上面答案所謂的臨摹根本理解錯了古代書畫的複製方法。


當然不是,首先,這個臨摹是唐太宗要求的,唐太宗也就是唐朝的皇帝。

皇帝要求你臨摹,你結果有塗改,這哪怕不是天下第一神品也是藐視聖上的事情。

真要是臨摹錯誤,重新臨摹啊。

又不是上班,急著幹完下班。

其次,古時候臨摹,恰恰要求的是原樣臨摹。原作上面有塗改,他也要把塗改弄出來。

蘭亭序本用的是雙鉤填墨,這種方法怎麼還會有塗改呢?頂多是一些筆鋒轉略有差異罷了,事實上皇帝交代的差事當然是細心的一點點仔細認真。

這種臨摹不是練習書法,是要純粹的複製,而不是自我發揮。


不是。

因為首先從技術上雙鉤填墨,不很容易出錯,且如果錯都是很細微的錯,不會這種整個字寫錯;

其次,馮承素不是個書法愛好者,臨蘭亭序不是臨著玩,是領了旨,給皇上幹活還交殘次品,有點說不過去了不是;

再次,錯誤的地方是明顯的創作過程中的痕跡,而不是複製過程中的痕跡。

再說一句題外話,我個人認為,現今留下的神龍本的蘭亭序和原作的相似度應該是很高的,就算有一天原作被人看到,非專業人士應該是分辨不出來的。(此處所謂非專業人士涵蓋很廣,除了一輩子搞書法創作研究鑒定並享有盛名的,都屬於非專業人士)


我寧可相信「馮本」其實不是摹本,而是真跡。

因為我手頭有個放大本,每個字大約十釐米見方,很多在原大的本子上注意不到的細節,一經放大後都能看到(感謝現代的掃描技術)。我一直有個疑問:如果說馮承素是雙鉤摹後再填墨的,那麼把字放大後我發現很多筆畫的極細的牽絲、斷連和塗抹,塗抹的墨色深淺又不一……真跡中有這些痕跡是合乎邏輯的,因為你蘸一下墨,寫了幾個字後墨色變枯變淡,所以再蘸一下墨,再寫的字跡顏色就更深了。但雙鉤法是先畫輪廓後填墨的,能做到這樣的效果,我就有點懷疑了。讓人很難相信這是那個年代的雙鉤摹本。假如說這幅字是某個人直接寫出來的而不是雙鉤法摹出來的,我倒是更相信。當然,如果是這樣,那這個寫出「馮本」的人是不是王羲之本人還不能確定。也許就是馮承素寫的也未可知。因為馮承素本人也是個很不錯的書法家。

我也寫過空心美術字然後再向裡面填墨,很難做到真實毛筆寫出的效果,區別非常明顯。我本人也胡亂寫些毛筆字,略懂一點皮毛,纔有的這個想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