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我的無知,是光反射不過來導致的嗎?


1、因為行星和恆星亮度查太多。光學波段差距大概在10的9次方倍。一個小螢火蟲,旁邊有一個巨型探照燈,你不可能看到螢火蟲了。紅外波段好一點,可能在10的7-8次方倍,所以現在直接成像的系外行星,都是紅外波段的。

2、因為距離太遠。越遠的東西,看起來越小。現在除了極個別離得近的恆星,望遠鏡看起來都是一個點源。行星更小,怎麼看都是一個點,想分清表面,估計以後搞個空間干涉才有可能。

3、雖然怎麼看都是一個點,做個光譜(或者透射光譜),還是能看出成分的,比如有沒有水分子,這個現在成果很多了。


是不是對人類的天文望遠鏡有什麼誤解。咱們也先別動不動幾萬光年了,先來顆近點的,0.0006光年的冥王星怎麼樣?你以為人類在地球上或者用哈勃望遠鏡看到的冥王星是這樣的嗎?

新視野號掠過冥王星時拍到的畫面

這是2015年美國新視野號探測器掠過冥王星時拍到的「史上最清晰冥王星照片」,在探測器到達之前,人類只能利用各種天文望遠鏡里模糊的影子去猜冥王星的樣子。當時最清晰的冥王星照片大概是這個樣子:

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冥王星

嗯,就是這個效果,是不是冒出一種想勸退他們念頭,這是什麼鬼,拍的什麼冥王星?科學家只好靦腆的說這已經是人類能拿出手的最高像素了照片了,100多個像素呢!好,這是0.0006光年的冥王星。那麼如果想拍距離比冥王星遠7000倍的4.2光年的比鄰星行星呢?科學家小哥漲紅了臉心想你故意問的吧,0.0006光年是那個效果,你想看4.2光年的!「沒有!連比鄰星本體都看不清,如何觀察比它暗上億倍的行星?」。然後,我們又問:那幾萬光年的行星表面看得清嗎? 科學家小哥本來漲紅的臉上慢慢恢復了平靜,不動聲色的抓起門後的掃帚,冷靜的舉過頭頂,大吼一聲向我們揮了過來……


因為現代的天文望遠鏡還不夠大,焦距也不夠長,不足以分辨出那麼小的表面,恆星和行星的個頭太小了,別說數10萬光年的恆星表面,連我們最近的3.幾光年的比鄰星表面都看不見,只能看成一個點,更不用說還要小得多的行星了,而對於體積大的多的多的星系看起來就容易多了,哪怕是一具很小的望遠鏡都能拍出很漂亮的照片,雖然星系的距離要遠的多的多。


可能是反射不過來吧


我們看見的僅是一個光點,不用十萬光年行星的表面,就算4光年行星的表面用人類目前最好的光學天文望遠鏡也看不見。

可以類比一下,把地表拉平,你在北京,一個巨大的燈泡在紐約,路徑上漆黑一片,你僅通過它發出的光知道有一個燈泡存在,卻看不見這個燈泡上的一個蟲子。


很簡單的道理。

恆星與行星,直徑與亮度差距太大了。

同理,我們在夜間能看到千米外的汽車燈,但是看不見百米外一顆花生米。


可以那麼說,一個是自發光體,還有一個是光反射體,行星不是鏡子不能定向反射,而且自身還會吸收光。

第二,現代望遠鏡直徑太小了,不知您注意過沒有,這樣的望遠鏡再怎麼看恆星都是停留在一維的點線狀態(參宿四除外太大了而且還近),研究他們更多的時候是靠光譜光亮度等其他信息,這樣一來即使系外行星也像恆星一樣明亮,我們也不可能看清他們表面


就像看不見幾百米的足球而看的見幾千米的燈光一樣。


看得見和看得清是兩個概念。

有點像近視眼,我能看見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字,但就是看不清寫了些啥。

一般來說,看得見的要求遠比看得遠的要求低。


這是亮度問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