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結構化學」教材的編著者由於自身知識結構的問題(一般都是從唐敖慶的1950年代的量子力學知識入門的)以及為了照顧不學線性代數和概率論的化學專業本科生,以「波動力學」的語言寫量子力學入門知識,用語一般停留在1930年代Slater、Heitler、London等早期量子化學的語言,沒有有意識使用Dirac符號來講授(實際上理論化學科研中的量子力學大量應用量子場論的語言),所以看上去跟流行的物理系的量子力學教科書的語言不同。

兩者側重點也有區別。物理系的量子力學偏重於理論的建立和各種不同應用,力學、光學、電磁學等等都會涉及;而「結構化學」並不注重理論的建立,只是介紹所需的最少的(preliminary)量子力學概念與知識點。除了量子力學的簡單應用外,主要關注分子的形成與反應,甚少定量的計算(因為不論是手算還是編程都超出了普通本科生的能力,而使用現成的量子化學計算軟體,操作又過於簡單和抽象,無助於學生理解相關概念)。

題外話:周公度的《結構化學》是我高三到大一閱讀的,經過十幾年,內容早已忘記得差不多了。徐光憲的量子化學因為買過好幾次,也讀過好幾次,倒是頗有印象。書寫的也是難易不一,且群論部分讀完了還是一頭霧水,直到讀過馬中騏的群論書才略有概念。當時這個量子化學三卷本跟曾謹言的書還可相互參照著看,令人覺得量子力學不過如此。但是到了讀研究生階段,學習高等量子力學發現了知識結構尚存在極大欠缺。而閱讀Martin Head-Gordon的文章發現還是需要學習量子場論。後來發現物理系的量子力學教學更新較快,2006年還有大量物理系本科生不熟悉無界運算元,在當時的小百合bbs上還有過一陣熱火朝天的對坐標算符和動量算符的討論,但是現在在知乎上看不到類似的疑問了。目前我主講的「統計力學」也大量應用Dirac符號(密度矩陣的語言),而且講授了虛時路徑積分。張永德寫的量子力學可以說已經取代了曾謹言。但是翻開一般的《結構化學》尚看不到這類更新。可以說《結構化學》對實驗化學家頗有啟發,可以提供解譜、推測反應機理、推測化合物結構等等幫助,但是對於有志於從事理論化學(即使只做應用)科研的學生,程度是遠遠不夠的,且「結構化學」類教課書的思路不利於建立適合於理論化學研究的思維方式。作為這方面的補充,推薦閱讀趙成大的著作《理論化學中的場論方法》感受一下近現代物理理論方法應用於化學的思路。

實際上「結構化學」在國際上並不獨立開設,一般是把量子力學基礎放在物理化學,另外開設分子光譜學、本科生程度的量子化學、固體化學等課程。

比較現代的作者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在「量子化學」「物理化學」一類的書里大量介紹了現代的研究成果,引入了現代化的語言。比如哈爾濱工業大學陳念陔、高陂、樂征宇的《量子化學》就在第一章介紹了Dirac符號系統,Andrew Cooksy的物理化學兩卷本,McQuarrie的量子化學(實際上只適合中年級本科生閱讀,內容非常簡單)等等。


沒什麼不同,只是學結構化學的人一般沒學過哈密頓力學,所以學薛定諤方程可能會很懵


你兜里的一塊錢和我兜里的一塊錢有什麼區別?


沒有區別,就這樣。


瀉藥,不了解結構化學中的量子力學。不過想來更偏重於數學和應用。物理中的量子力學對物理圖像更偏重一些,當然,計算也很重要。


結構化學 應該主要對象是量子是原子核、電子,比如電子對,能級,電子軌道啥的。物理就多了電磁波,電子,聲子,中子等等都包括。


一個是化學中的,一個是物理中的。


量子高科是高級虛空科研文明(鴻蒙生物(超S級(例如超越神族)、S級(例如幻神一族、極神一族)虛空生物)統一的社會)掌握的技術,量子恆道是高級虛空修真文明(鴻蒙生物創建的國度)掌握的知識。

因此在我們目前定居的這一人間(人界陽間的簡稱)(模擬)的地球人所說的「量子」其實是納米,例如「量子力學」應該叫納米力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