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仙有什麼好處?

2,修道人記憶會喪失 不會做夢嗎?3,修道會失去什麼?4,仙的生活狀態和人有什麼不同?5,修仙的動力是什麼?


道士又被稱為羽客,

修仙的目的是羽化,

羽化有點類似曼哈頓博士,肉身成聖,

實際上成為另一種非人生物。

人的身體類似蠶繭,羽化就是化蝶。

羽化後是沒有屍體的,如果很閑的話可以重新在人間溜達。

道家把人死掉稱為羽化,其實是一種尊稱,死者為大,

因為死掉的人很多仍然是蠶繭狀態,並沒有羽化,

但人死都死了,管他呢。

羽化會失去為人的資格,

美食美酒在仙人眼裡,和泥土和屎尿沒啥區別,

世俗的享受沒有什麼意思了,

和凡人社交,討論股票收益什麼的,也索然無味,錢對你來說用處不大了。

至於目的是什麼,各人都有各人的目的,

有的人成仙就滿足了,不老不死,

也有的人想追求大道,那完了,成仙只是萬裏長徵第一步,且長著呢。

仙的生活和人區別不是太大,不像其他宗教那樣玄乎,

其實就是成了一種不需要喫飯也能無限生存的生物,

不用再一輩子為飯轍苦惱了,可以騰出手來幹正事。

至於這個事是什麼,那願幹嘛幹嘛,

比如如果你的理想是搞科研,那修成仙人顯然比凡人優勢更大,

特麼別人做一百次的試驗,你輕輕鬆做一百萬次,用樣本量砸死你……

再比如如果你的愛好是記錄歷史,那你也輕輕鬆把司馬遷司馬光吊起來打,

畢竟寫的所有人物你都親自採訪過,記的所有事也親身經歷過,說不定還摻和上一腳。

當然正經的仙人主業還是繼續修行深造,因為好不容易過了第一輪海選,那後面更得努力。

從炎帝時的赤松子到漢朝的張良,仙之人兮列如麻,整整一面牆的學霸,這就是動力。

至於成仙會不會做夢,我編不出來了,應該也會吧……


按照道教的說法,出家人與俗家人不同:世俗人的生老病死歸閻王爺管,死了以後根據自己的業力一個殿一個殿地過堂受審。

道人冠巾出家後歸三官大帝管,不僅有三官大帝的護佑,還有歷代祖師的加持。

「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只要你是道門弟子,就會得到法脈的傳承。

反過來說,出家弟子必須好好修行才能得到祖師的加持護佑,如果做的還不如在家人,甚至作姦犯科,不僅會受到陽間法律的制裁,死後三官大帝也不會袒護你,還要被重新打回到閻王爺那過堂,而且罪加一等。

如果我們只是口說行善而不身體力行,就會冒犯神靈。

所以,出家道人修道要求更加嚴格,改過行善要比俗家人做得更好,還要焚修香火、修鍊心性,在這個基礎上誦經、拜懺、打坐、煉丹,纔有希望得道成仙。

以前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好人,殺人放火、偷雞摸狗、坑蒙拐騙的事情從來不幹,也從不佔別人的便宜。

要說壞事不過是過年殺了幾隻雞、與長輩頂嘴、跟人打架等。

但是學習了《太上感應篇》之後才知道,以前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經作惡了,卻還以為做得很好。

《太上感應篇》裏列舉了168種惡行,其中,有很多人不知道而經常犯的惡,有惡行、有惡言、有惡念。無論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這168種惡都堅決不能做。

「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同時又列舉了25種善,做到這些,「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才能被稱為善人。

我總結了一下,《太上感應篇》裏列舉的善行涉及三個方面的修持,對於出家人、在家人都適用。

一、修道德

道應從修德開始,德是道的體現,失德則失道。

以德為先做好人道,自有天道應之。

《感應篇》裏提到的「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 敬老懷幼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就是修德。

「背理而行、 以惡為能 、忍做殘害、 殺人取財、 傾人取位」等就是失德損德。

香港青松觀印製的掛曆封面上有九美德:忠孝廉節仁義信惠禮。

忠以盡職責,孝以奉尊親,廉以養儉德,節以保貞操,義以制事宜,信以立交道,仁以待人物,惠以服羣眾,禮以盡謙恭。

忠孝廉節仁義信惠禮就是修道德,對工作盡心盡責,孝敬尊親,勤儉節約,有良好的道德操守。

交友要守信,待人接物要仁義,禮貌謙恭,做事合情合理,讓羣眾信服。

做好這九美德就是修行,修道不離世間法,修道體現在生活中。

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生老病死以及信士經營事業、處理家庭關係、育幼養老等等,能正確處理這些事情就體現了道行。

二、積陰德

老君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陽德是下德,陰德是上德。

陽德人報,陰德天報,不光自己受益,還福及子孫。

「不張人短、不炫己長、扼惡揚善 」是陰德;「陰賊良善 、暗仵君親、 受恩不感、 念怨不休、 散棄五穀 、毀謗聖賢、怨天尤人、呵風罵雨」等等就是損陰德。

三、煉心性

包括修心和煉性兩方面。

有人說「修道就是修心。」心是用來思考的,從心裡發出的念頭看不見、摸不著,有善有惡,把惡念去掉,只留下善念,就是修心。

《感應篇》裏列舉的168種惡有8種惡念,「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 幹求不遂便生咒恨 、見他色美起心私之 、負他財物願他身死、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等。

這樣的惡念別人雖看不見,但對修道傷害是最大的,應該連根拔除。

去惡行善的根本義是去惡念、行善念。

「不欺暗室,慈心於物,憫人之兇,樂人之善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有這樣的心才稱善人。

《太上感應篇》最後說:「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我們修習《太上感應篇》的目的就是從起心動念處把握住,無惡念自然無惡言惡行,起善念自然有善言善行。


最根本最樸素的目的:不怕死

修道是為了不怕死,換言之,給你自己增加面對死亡的信心。

試想:

若干年後,你垂垂老矣,由於身體的衰老,你已經無力自理。每天大部分的時間你都在臥牀修養,偶爾爬起來扶著助具,挪動幾步。

大寢將至,你的心肺功能已經衰弱到了極致。你想大口大口的呼吸,可是口張得再大也只能勉強吸進一絲空氣。你想呼救,確沒有力氣運用你的聲帶,更沒有力氣去轉動你的脖子。你的兒女後人圍在牀前,你卻沒有無法與他們溝通。只能艱難地轉動眼珠,再看他們最後一眼。終於,你連轉動眼珠的力氣也沒了,你慢慢得失去了對自己身體的控制。四肢,腰肢,脖子甚至你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在慢慢脫離你的掌控。[out of control]

你走了,家人悲痛一場。把你盛放在一個逼仄的盒子裏,沒有陽光,沒有空氣。當然,你也不需要這些。

然後,你慢慢地腐朽,被各種生物啃食,最後化為枯泥,重回大自然。

這樣的體驗如何呢?

修道,不僅可以晚一點死,甚至還可以不用死?

想要嗎?

據我所知,大部分宗教都是以「免死」活著「來生」惑人,可見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


第一階段: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第二階段:打通任督二脈,完成築基。

第三階段:打通全身經脈,肉體回歸嬰兒。

第四階段:靈魂出體進入高維空間悟道。

第五階段:破除物質執念,超越生死和時間概念。

第六階段:修鍊到心物合一,覺悟到物質世界不過幻想。

第七階段:天人合一,萬物合一,回歸道,即是涅槃、羽化、極樂、逍遙、得道。

佛的路,耶穌的路,都差不多,進入高維空間後,幻相無數,現實物質世界只是其中之一,而真相只有唯一。


反對道家修道是為了成仙。這世界的文化傳承很有意思,既有基於前人思想文化基礎上的創新,也有一味對於前人的盲從,以及出於私人目的而改編前人思想文獻用來彰顯自己與眾不同甚至是為非作歹的。不用反駁這一點,大可去好好研究下傳承下來的各種文化和關於前人的故事。甚至於很多時候,尤其是在古代,為了推崇某一個自己非常崇拜的人,當世的人或者後世的人會給那個偉人創造一些神奇故事,用來說明這個人的與眾不同。比如說耶穌,有人說耶穌畫一張餅就能夠保障一羣人不會餓肚子,你覺得呢?到了道家也是一樣。道家源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然而歷史上關於老子所著文獻,只有一篇《道德經》,還是被潼關守將再三拜請下揮筆一蹴而就。所以我不是很明白從《道德經》到修道成仙,這之間經歷了什麼?而且通讀《道德經》,並沒有發現和修道成仙有任何關係的地方。換而言之,若修道能成仙,都幾千年了,根本不可能會是個祕密,不被大多數人所熟知。相反,《道德經》通篇,我只看見老子對於自然的認識,以及根據自己對於自然的認識所做出來的哲學分析和思考。恕我愚昧,實在沒看出來除此之外,有任何和修道成仙有關的文字。所以與其說道家修道是為了成仙,還不如說道家最開始的修道是為了尋找老子《道德經》裏的道究竟是什麼東西。換言之,如果修道是為了成仙,而且能夠成仙,話說怎麼沒看到歷史上但凡算是英明的君主去修道?李世民修道了?朱元璋修道了?朱棣修道了?還是漢武帝修道了?反而是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君主相信所謂的成仙,而且最後都是留下了一個可笑的結局,還沒有意外?有哪個君主是修道成仙了的?所以與其對流傳下來的文化一味盲從,還不如結合事實進行批判分析。沒道理前人說的一切都是對的,如果前人說的一切都是對的,那人類社會無需發展,原地踏步就行了。

最後貼上自己的文章吧。

箴言:各位有在現實生活裏看見神靈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