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確切地問,那些大德祖師爺還會生氣嗎?


嗔心自然是沒有的

至於第二個問題,本身就是佛教派系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

題主問佛還受因果嗎,更準確的表達應該是還會受報嗎,

而提到受報這個詞,很多時候討論的方向又會延伸到非善的果報上

所以異部宗輪論裏就記載大眾部的觀點說:

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來無有漏法

(大乘佛教也有類似的看法,有些人難免會想,佛陀在過去世修了多久,又積攢了多少功德,這一世成佛應該時無比圓滿的,怎麼會有種種不完美的表現?比如維摩詰經也說,轉輪聖王的福德遠遠不及佛陀,都能百病不生,何況佛呢,佛怎麼會生病?佛陀生病喫藥都只是示現,為了方便以後自己的弟子也以自己為榜樣,生病就去喫藥)

但說一切有部不同意這個,在大毗婆沙論裏就記載了這方面的爭論

問:何故作此論?(指上文提到的世間八法

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謂分別論者,及大眾部師執,佛生身是無漏法。(問:)彼何故作是說?(答:)依契經故。如契經說,「如來生世、住世、出現世間,不為世法所染。」彼依此故,說佛生身是無漏法。又彼說言佛一切煩惱並習氣皆永斷故。

這裡也提到大眾部等根據的的是增一阿含經43品9經[1],在有部傳承的中阿含92經[2]也可見到類似表述,認為佛的生身(色身)是徹底的無漏法,不會沾染世法。

但有部師不同意啊,他的理由如下

問:云何知佛生身是有漏法?

答:如契經說,「苾芻當知,無明所覆。愛結所繫,愚夫感得有識之身」聰明者亦然,佛生身既是無明愛果故知非無漏法。又契經說,「十處二少分是有漏。」由此故知佛生身定是有漏。若佛生身是無漏者。無比女不應生貪、央掘利魔羅不應生瞋、鄔盧頻螺迦葉波不應生癡、傲慢婆羅門不應生慢,以佛生身生他貪瞋癡慢故,知定是有漏。

提問者問他,你咋就知道佛的生身是有漏的?

回答者首先舉了兩條經文,第一條來自雜阿含294經[3];第二條不知出處,不過貌似是有部公認的,品類足論也提過,指十二處裏,意、法這兩處的一部分,與其他十處都是有漏。

然後又以一些佛經典故來反證,說,如果佛身真的徹底是無漏法,那這些情況就不應該發生

1、無比女不應生貪:根本有部律裏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名女子,貌美無比,所以名叫無比,發誓只肯嫁與容貌配得上自己的男子,後遇佛陀,想要嫁給佛陀,被佛陀婉拒。(從根本有部律的翻譯來看,前面那個「不應生貪」或許應該是「不應生忿」[4]

2、央掘利魔羅不應生瞋:雜阿含1077經,央掘魔羅持刀追殺佛陀。

3、鄔盧頻螺迦葉波不應生癡:出自根本有部律破僧事,佛度化迦葉三兄弟的故事。這裡「不應生癡」意思說,這三兄弟,不是見到佛陀之後主動來歸「善來比丘」,而是覺得自己已經是阿羅漢[5](實則根本不是)無需佛陀教導,要佛陀數次展現神通提醒他們離阿羅漢還早,最後才放下愚癡。

4、傲慢婆羅門不應生慢:指雜阿含92經的「傲慢婆羅門」,撰集百緣經中另音譯作「摩那答陀」[6],摩那,māna,傲慢;答陀,tabdha,倔強,堅固;傲慢而又倔強,所以別譯雜阿含裏稱「極慢」,南傳相應部此經中婆羅門名叫mānatthaddha,發音也正符合。

有部師不僅要把自己的邏輯捋順,還要把前面大眾部提出的證據化解掉

於是婆沙論中又說

問:若爾者,彼所引經當云何通?

答:彼經密意說佛法身。謂如來生世住世者,說佛生身;出現世間不為世法所染者,說佛法身。複次,世法者,即世八法,如來不為世八法所染故。言世法不染,非謂無漏。謂世八法隨順世間有情,世間有情亦隨順世八法;世八法隨順如來,如來不隨順世八法。故說如來非世法所染。複次,如來離世八法,故言不染,非謂無漏。

問:如來亦有世八法,何故言離?有利者,如鄔揭羅長者,於一日中以三百千衣服施佛,時縛迦醫王等八十人於一日中,各奉佛百千雙憍舍耶衣。無利者。如佛一時著衣持缽,入娑羅婆羅門村乞食,空缽而入空缽而出。有譽者,佛初生時,名至他化自在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名至色究竟天。轉法時,名至梵天。非譽者,如佛一日遭戰遮婆羅門女誹謗;又於一時因孫陀利女,惡聲聞於十六大國。有毀者,如跋羅惰闍惡口婆羅門,以五百頌現前罵佛。有贊者,如即彼婆羅門,以佛容色不異故便生凈信,復以五百頌現前贊佛。尊者舍利子以眾多頌現前贊佛無上功德,尊者阿難陀以眾多頌現前讚佛希有妙法……如是鄔波離、婆耆奢、尼羅部底等諸大論師,皆以百千伽他現前贊佛。有樂者,佛有殊勝身心受樂及輕安樂,一切有情所不能及。有苦者,世尊亦有背痛、頭痛、朅他羅刺傷足,及迸石傷指出血。

如是等法世尊皆有,何故言離?

答:彼皆不能令佛生染故名為離。謂佛世尊雖遇利等四法而心不高。雖遭無利等四法而心不下。又雖遇利等四法而心不歡。雖遭無利等四法而心不慼。又雖遇利等四法。而心不染故生喜。雖遭無利等四法而心不憎故生憂。又雖遇利等四法而不生愛。雖遭無利等四法而不生恚。譬如妙高山王住金輪上。八方猛風不能傾動。世尊亦爾。安住戒金輪上世間八風所不能動。是故名為不為世法之所染污。非謂生身是無漏故說為不染。

提問者又接著問,那你怎麼解釋上面大眾部引的那段經文?

回答者說,這裡面另有密意,生世、住世,說的是生身;出現世間不為世法所染,這說的是法身。而所謂的世法,就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個八個,如來不會被這八法所染,並不是說無漏,而是說這八法隨順如來,而如來不隨順這八法。又以及,如來離世間八法,所以說是不染,但這並非無漏。

提問者馬上就說,你這最後一段不對啊,如來怎麼就離這八法了,這不是也有嗎?

利:佛曾受到富豪供養,一次就被送了數不清的衣物

衰(婆沙論中是「無利」):佛曾在乞食時,沒有得到食物(受到波旬幹擾,如增一阿含45品4經[7]

譽:佛在出生、成道、初轉法時,都震動大千世界,聲名一路傳播到各層天界(見長阿含經1經[8]、律藏犍度部相關佛傳[9]、雜阿含379經[10]等)

毀(婆沙論中是「非譽」):戰遮婆羅門女,把木盆綁在衣服裏,誹謗佛陀把她搞懷孕了(當場被戳穿);孫陀利女,故意讓人殺害自己,埋在佛陀住所附近,栽贓佛陀是殺人兇手(真兇大肆慶祝的時候被發現了),這些都是本生經中故事,北傳的記載多見於興起行經;

譏(婆沙論中是「毀」):有婆羅門出口大罵佛陀(雜阿含1152經[11]),這裡提到的人名,跋羅惰闍→bharadvaja,與南傳相應部對應此經提到的人名bhāradvāja相符。

稱(婆沙論中是「贊」):上面那個婆羅門迴心轉意之後又改口大誇特誇佛陀;以及諸位聲聞弟子也多有以偈頌稱頌佛陀的時候。

樂:指佛陀具備最高的殊勝心,以及身心輕利安適的「輕安」

苦:佛陀也有遭遇惡報之時,背痛、頭痛、木槍刺足、迸石傷指等等(這部分在北傳典籍裏也多見於興起行經)

所以又怎麼能說,佛陀遠離八法呢?

回答者說,因為面對這世間八法,不能令佛陀產生染著,所以叫做離。面對這八法,佛陀猶如須彌山般八風不動,不生染著。所以這也不是說生身無漏。

然後提問者又問了最後一個,前面提到大眾部還有一種觀點是,如來不但斷煩惱,還斷了習氣,這還不算無漏嗎?

問:如來於一切煩惱並習氣皆已永斷,云何當說是有漏耶?

答:雖自身中諸漏永斷。而能增長他身漏故。又從先時諸漏生故說為有漏。是故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而作斯論。

回答者依舊不能同意,表示,雖然自身諸漏永斷,但依舊有他人因佛而增長煩惱,所以這不能算是真正的無漏。

參考

  1. ^如來出現世間,又於世界成佛道,然,不著世間八法,猶與周旋,猶如淤泥出生蓮華,極為鮮潔,不著塵水,諸天所愛敬,見者心歡,如來亦復如是,由胞胎生,於中長養,得成佛身,亦如琉璃之寶、凈水之珍,不為塵垢所染,如來亦復如是,亦生於世間,不為世間八法所染著。
  2. ^猶如青蓮華,紅、赤、白蓮花,水生水長,出水上,不著水,如是,如來世間生、世間長,出世間行,不著世間法,所以者何?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出一切世間。
  3. ^愚癡無聞凡夫無明覆,愛緣系,得此識身。
  4. ^時無比女聞是語已心生忿惱,觀父低頭
  5. ^是時迦攝便作是念:『大沙門雖能如是有大神力,然我亦是阿羅漢。』
  6. ^撰集百緣經卷3:如鴦掘摩羅。瞋恚熾盛。殺害人民。我亦度彼出生死海。如摩那答陀。極大憍慢。卑下他人。我亦度彼出生死海。如憂留頻螺迦葉。愚癡偏多。無有智慧。我亦度彼出生死海。
  7. ^是時,弊魔波旬便作是念: 「今此沙門欲入村乞食,我今當以方宜教諸男女不令與食。」
  8.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太子生地動,大光靡不照,此界及餘界,上下與諸方,放光施淨目,具足於天身,以歡喜淨音,轉稱菩薩名。」
  9. ^根有律破僧事:初菩薩以慈器仗,降伏三萬六千拘胝魔眾已,證無上正智。於時大地震動,普遍世界悉皆光明,所有大地黑暗之處,日月威光不能除者,蒙佛此光皆得明徹。
  10. ^地神唱已,聞虛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展轉傳唱,須臾之間,聞於梵天身。
  11. ^時,有年少賓耆迦婆羅門來詣佛所,於世尊面前作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


1. 絕對不會生氣

修成二果斯陀含果的人,很少生氣,也不會暴怒 (薄淫怒癡)。

修成三果阿那含果的的人,已經100%不會感到生氣了(斷淫怒癡)。

至於修行境界更深的阿羅漢果以及佛果就不必說了。

2. 不昧因果,不是不受因果

凡夫是被動和盲目的接受因果,而且容易忽略「因」而特別執著於「果,」貪求執取帶來舒適和積極情緒的果;畏懼與逃避帶來消極情緒和苦受的果。就像動物不理解科學知識,只能被動和盲目的聽任自然力的擺布一樣。

人類理解科學知識,能夠掌握運用自然規律做動物無法做到的事情,能夠趨利避害。人能潛入深海,攀登高山,飛上天空,離開地球並返回,自然環境的條件限制越來越少的成為人類活動的障礙,但並不是說人類自身超越了自然規律。

聖者也是一樣,聖者能夠理解因果規律,雖然有因果的存在,不能妨礙他去做自己應當做的事情。雖然有因果存在,但對於聖者不會貪求特別的果,或對於境遇升起苦受或者樂受。相反,聖者更重視「因」,由於重視因地行為,所以「果」會自然而然的改善。所以於因果中,聖者越來越自由,彷彿不受因果限制,但其實和人類藉助科技在自然界超越自身限制的行動一樣,並沒有超越因果規律的存在。


複次舍利子。如來所有十八不共佛法。諸住信菩薩聞是說已。應生凈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乃至發希有想。而是十八種法。如來以具足故 了知勝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妙梵輪。餘諸沙門婆羅門悉不能轉。所有一切世間天人魔梵。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云何名為如來十八種法。

一者 如來三業無諸過失

所謂 身無過失故。若智若愚無與如來同法語者 何以故。佛世尊者身業清凈無諸過失。

如來身相端直。諸威儀道進止可觀。若向 若背 若屈 若伸都無缺失。

被僧伽梨執持應器。而僧伽梨衣離地四指。毗藍婆風不能吹鼓

舉足下足 行住坐臥威儀如法。

於城邑聚落。若入若出下足按地。而不損觸千幅輪相。

於虛空中。雨眾蓮華及諸妙香。

又復如來足按地時。傍生趣中諸眾生類。於七夜中悉得快樂。命終之後得生天界。

佛身光明普遍照耀。下至阿鼻地獄。彼諸眾生蒙光照觸皆獲樂受。

此名如來 身無過失。

又復如來 語無過失。此語無過失者。若智若愚無與如來同法語者。何以故。

舍利子。如來所出語言悉知時故。是如實語。誠諦語。平等語。如說能行語。無眾雜語。

令諸眾生歡喜語。無重複語。善文善義妙莊嚴語。以一語言音聲。隨諸眾生種種意樂。鹹生歡喜語。

此名如來 語無過失。

又復如來 心無過失。此心無過失者。若智若愚無與如來同法語者。何以故。

舍利子。如來雖常住等引心。而不捨離一切佛事。常所施作心無所觀。於一切法。無礙知見而常運轉。

此名如來 心無過失。即以如是心無過失之法。為諸眾生亦然宣說。普令斷除諸心過失。

此等是名如來第一不共佛法。

舍利子。如來心無愛著

所有一切魔及魔眾。並餘邪異外道。於佛如來伺不得便。

何以故。如來若順 若逆 若尊重 若損害。皆已離故。

一切眾生若起尊重。心亦不高。若不尊重。心亦不恚。

如來諸所作事已作 見作。悉無流散 不起愛著。亦復不與世間相違。以如來心無愛著故。修無諍行。

如來無我 無執 無取 離諸結縛。是故如來 無所愛著。以其無故。為諸眾生亦然宣說 斷愛著法。

此是如來第二不共佛法。

複次舍利子。如來無失念

若有失念即有癡暗 以其如來無癡暗故。即於禪定解脫 等持等至。悉無障礙。

所有一切眾生心行動轉。普觀察已。即為如應宣說法要。

由無忘失故。於諸法義 樂說辯才。及無礙解 皆無忘失。

如來於過去未來現在。具無礙智見故。自解了已 即為眾生。廣大宣說過去未來現在無礙智見 無忘失法。

此是如來第三不共佛法。

複次舍利子。如來常住三摩呬多

若行 若住 若坐 若臥 若食。食已或復默然。心無所得。

如來已得甚深三摩地法及最上波羅蜜多。能觀所觀 悉無障礙。所有一切眾生及眾生聚中。悉不能觀如來之心。唯除如來加持力故。

如來常住三摩呬多心已。即為眾生。如應宣說三摩地中清凈舍法。

此是如來第四不共佛法。

複次舍利子。如來無種種想

不於種種想 及諸境界而住其心。

何以故。如來於剎土中。無種種想。剎土如虛空。無有盡故。

於眾生中無種種想。眾生自性無種種故。

於諸佛中無種種想。法界無差別平等智故。

於諸法中無種種想。離貪法故。

如來於眾生中。見具戒者不起敬心。見毀戒者不起慢心。

不饒益者 現起饒益。無不饒益 普饒益故。

不調伏者 平等調伏。邪定聚者 亦不輕慢。

如來於一切法中。起平等行。此名如來無種種想。即以此法為諸眾生。宣說斷除種種之想。

此是如來第五不共佛法。

複次舍利子。如來於諸舍法 無不決擇

何以故。如來

於修道者而行舍法。非修道者亦不棄捨。

於修心者而行舍法。非修心者亦不棄捨。

於修戒者而行舍法。非修戒者亦不棄捨。

於修慧者而行舍法。非修慧者亦不棄捨。

於智行舍 不棄愚癡。

捨出世間 不棄世間。

於聖出離者而行舍法。非聖出離者亦不棄捨。

如來轉妙梵輪而行舍法。於諸眾生亦不捨離大悲之心。

如來自所證成平等舍法。不假對治 而能隨順。

舍利子。又復如來於舍法中 無高無下。亦無所住。已得不動 離於二法。無出無入。依時而舍 不越於時。無動搖 無別異 無分別 無所觀。無和合 無表示。無實 無虛。無誠 無妄。亦無領納。

如是如來 舍法具足。即以是法 為諸眾生。廣大宣說 令舍法圓滿。

此是如來第六不共佛法

複次舍利子。如來所欲無減

何名為 欲。謂 善法欲。

復何名 無。

謂即如來 大慈心欲無減。

大悲心欲無減。

說法欲無減。

化度眾生欲無減。

成熟眾生欲無減。

伺察欲無減。

教示菩薩欲無減。

令三寶種不斷欲無減。

如來所欲 所向 智為先導。如是等如來所欲。皆為令彼一切眾生。圓滿無上一切智果。如其所應宣說法要。

此是如來第七不共佛法。

複次舍利子。如來精進無減

以其如來精進力故。普為化度一切眾生 不捨精進。令聽法者 不生疲倦。如來於聽法者 亦無所得 觀其法器。如來隨應 為說法要。不生疲懈 亦無中止。當說法時 不念飲食。於其中間 不捨眾生。如來過度 殑伽沙數等 諸佛剎。其中若有一眾生未化度者。如來身語心業 悉無疲倦。三業輕安 發起精進。如理勤行 令諸眾生得聖解脫。

是為如來為諸眾生 大精進力。

此是如來第八不共佛法。

複次舍利子。如來於一切處。一切種 諸念無減

如來正念 悉無忘失。

何以故。諸佛如來相續現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所有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諸心。如來悉能任持觀察。

如來於諸念中。畢竟不復有所忘失。隨諸眾生 一切心行。而悉了知。

如來不復 思想觀視。正念無減。住三聚法 了眾生根。解入眾生 一切意樂。觀眾生行。

如來亦無思惟伺察。說法無斷。所以者何。隨其 如來念無減故。念即寂靜 悉無忘失。即以是法 為諸眾生廣大宣說。

此是如來第九不共佛法。

複次舍利子。如來等持無減

所有如來等持之法。即是一切法平等。如其所說 諸法平等。

何名如來 等持無減。謂

若真如平等 即等持平等。

若等持平等 即諸如來平等。

若入是平等法門。此即說名 三摩呬多。

若貪際平等。即離貪際平等。

若嗔際平等。即離嗔際平等。

若癡際平等。即離癡際平等。

若有為際平等。即無為際平等。

若生死際平等。即涅盤際平等。

若入是平等法門。即名如來 等持無減。

何以故。由等持無減故 即畢竟無減。

又復如來等持之法。非眼相應。非耳鼻舌身意相應

如來於其諸根無所缺壞。

不依止 地界。亦不依止 水 火 風界。

不依止 欲界 色界 無色界。

不依止 此界 他界。

以無依止故 即無所減。是為畢竟無減。以其如來 等持無減故。

即以此法 為諸眾生廣大宣說。普令眾生 獲得如來等持法門。

此是如來第十不共佛法。

複次舍利子。如來慧無減

如來勝慧 云何能知。謂

一切法不隨他信智。

無眾生 壽者 補特伽羅 於法有所得智。

無盡 無礙 解善巧之智。

分別句義智。

於一句中 入百千劫 加持宣說智。

隨諸所問 各各宣說 斷疑惑智。

於一切處 無障礙智。

建立三乘 善宣說智。

八萬四千心行 悉了知智。

八萬四千法蘊 隨應說智。

如是如來最上勝慧。無邊無際 說不能盡。

如其如來勝慧無減。即為眾生廣大宣說 慧無盡法。

此是如來第十一不共佛法

複次舍利子。如來解脫無減

何名如來 解脫無減。所謂

隨應 悉令解脫。諸聲聞眾 聞聲解脫。諸緣覺眾。覺悟緣生而得解脫 諸佛世尊離諸障礙二取解脫。

此說解脫者。先際諸佛已往。後際諸佛未至。現在諸佛不住。

由是眼色二取解脫。耳聲 鼻香 舌味 身觸二取解脫。

無取 無著 無依止解脫。

心自性明亮故。智亦復然。

此說名為一心相中 相應勝慧

如來由是。現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如其所證 即以此法。為諸眾生廣大宣說。

此是如來第十二不共佛法。

複次舍利子。如來一切身業 智為先導。隨智所行

以其如來 身業具足故。一切眾生見佛身者 悉得調伏。

聞佛說法者 悉得調伏。

觀佛默然者 悉得調伏。

睹佛受食者 悉得調伏。

見佛威儀者 悉得調伏。

瞻佛眾相者 悉得調伏。

觀佛妙好者 悉得調伏。

瞻佛不可見頂相及放光者。悉得調伏。

見佛舉足下足 於城邑聚落 若入若出者。悉得調伏。

諸佛如來 於四威儀道中。而無不為眾生作調伏事。

此名如來身業 智為先導 隨智慧行。

此是如來第十三不共佛法。

複次舍利子。如來一切語業 智為先導 隨智慧行

何以故。諸佛世尊不說虛假之法。說無斷法。善樂說法。

如來諸有語言。未知者令知。無高無下 無紆煩語。

無屈曲語。

無粗澀語。

無惡戾語。

無巇嶮語。

善柔軟語。

無衰朽語。

無輕動語。

無嬈惱語。

無迅速語。

無遲緩語。

善分明語。

善演說語。

善了知語。

妙說相 妙音聲。

無破缺 無過失。

極甘美 廣大殊妙。

無塵 離塵。無垢 無暗。顯煥無礙。和合明亮。神通無劣。

音響不破。能生妙樂。

身得歡喜。心極信順。

息除貪愛。息除嗔恚。息除愚癡。

降伏惡魔。制諸罪業。

息邪異語。止不了語。

如擊鼓音聲。如迦陵頻伽聲。

如帝釋聲。如梵王聲。

如海潮聲。如雲雷聲。如地振聲。

如雁王聲。如孔雀王遊戲聲。如拘枳羅聲。如命命鳥聲。如鹿王聲。

如箜篌聲。

分明解了聲。悅意樂聞聲。甚深清亮 無喑瘂聲。

生妙樂聲。生善根聲。

文句不斷聲。文句樂說聲。

義句和合聲。法句和合聲。

知時聲。順時聲。不越時聲。

知自他根 善演說聲。

佈施 莊嚴聲。持戒 清凈聲。忍辱 柔和聲。精進 勇悍聲。禪定 妙樂聲。智慧 畢竟聲。

大慈 和合聲。大悲 無倦聲。大喜 明亮聲。大舍 究竟聲。

建立三乘聲。令三寶種 不斷聲。

安立三聚分位聲。

三解脫門 清凈聲。

觀四諦聲。

觀察智聲。不毀智者聲。諸聖稱讚聲。

隨知虛空無量聲。諸相具足聲。

舍利子。此如是等。是名如來一切語業 智為先導 隨智慧行。

此是如來第十四不共佛法。

複次舍利子。如來意業 智為先導 隨智慧行

何以故。如來心法 而不可說。如來意法識法。不可以智慧辯才 而能測度。

如來智慧 隨知一切眾生心。隨入一切眾生意。通達一切眾生智。

諸法決定。諸等持法 亦無他信。

超越所緣 離諸緣生。

息除三友 及諸惡趣。

越諸魔法 諸魔異。

解脫諸諂幻法 而悉遠離。

舍我我所。去除無明 癡暗覆蔽。

修八正道 離諸疑惑。

與虛空等。法界平等 而無差別。

舍利子。如是等法。是為如來所有意業 智為先導 隨智慧行。

此是如來第十五不共佛法。

複次舍利子。如來於過去世中。以無著無礙智見。隨轉所轉

云何舍利子。謂過去世諸佛剎中。若成 若壞 彼一切事。如來以算數方便而悉能知。

又佛剎中所有一切藥草 樹林 而悉能知。

又佛剎中所有一切眾生眾類 眾生施設。而悉能知。

又佛剎中所有一切眾生。種種性行 種種色相 周遍廣大。而悉能知。

又佛剎中諸佛出世 作諸化事。乃至一一廣為眾生宣說正法。或有眾生以聲聞法得化度者。或有眾生以緣覺法得化度者。或有眾生以大乘法得化度者。乃至佛剎廣大。諸苾芻眾廣大。壽量廣大。正法住世廣大。久近眾生 飲食受用等事。乃至眾生出息入息。如是所有一切眾生。過去世中一切諸相。若生若滅 諸趣受生。種種根性 種種意樂。佛悉能知。

如來以無著心。任持了知彼一切法。諸心無邊 諸心所起。如來以算數方便皆悉能知。

如來以現量智。如實觀察過去世中諸眾生心。

如是如來最上勝智。曾無間斷。為諸眾生如應說法。

舍利子。此是如來第十六不共佛法。

複次舍利子。如來於未來世中。以無著無礙智見。隨轉所轉

云何謂未來世中 諸佛如來當出於世。佛悉能知。

乃至未來劫火洞然。大水漂溺。猛風吹鼓。

或復諸佛剎土 安然不動。

至於諸佛剎中 一切地界。碎若微塵 及彼一切藥草樹林。

至於一切星宿相狀。

至於周遍諸佛剎中。諸佛出世。緣覺出世。聲聞出世。菩薩成證。

至於眾生出息入息 飲食受用等事。若行若住。

乃至一切眾生周遍廣大。一一眾生各趣解脫。或聲聞乘 或緣覺乘。或復大乘得解脫者。而彼一切如來悉知。

又復諸佛剎中周遍一切。一一眾生諸所生處。及心 心所 諸所生起。而彼一切如來悉知。

雖如是知。亦非如來未來世中於諸眾生有所任持。但於未來世中如應觀察。為諸眾生宣說正法。

舍利子。此是如來第十七不共佛法。

複次舍利子。如來於現在世中。以無著無礙智見 隨轉所轉

云何所謂現在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如來以三種算數方便而悉能知。

所有現在一切諸佛 一切菩薩。一切緣覺 一切聲聞。如來悉知。

至於現在一切星宿相狀 亦復遍知。

及彼現在一切藥草樹林 亦悉了知。

至於十方一切地界。碎若微塵。以算數方便 而悉能知。

又復十方一切水界。如毛端量水滴上湧。

又復十方一切火界 迅速起滅。

又復十方一切風界 百種相狀周遍吹擊。以算數方便而悉能知。

又復十方一切空界。假使聚如毛端之量。以算數方便亦悉能知。

又復現在三種眾生界而悉能知。

又復現在所有一切地獄眾生界趣。彼所生因及所起因 而悉能知。

又復現在所有一切畜生界趣。彼所生因及所起因 而悉能知。

又復現在所有一切餓鬼界趣。彼所生因及所起因 而悉能知。

又復現在一切人趣。彼所生因及所滅因 而悉能知。

又復現在諸天界趣。彼所生因及所滅因 而悉能知。

又復現在一切眾生。及眾生心所應任持。若有煩惱 若離煩惱 而悉能知。

又復現在一切眾生 隨其根性。所應化度 不應化度 如來悉知。

然佛如來亦無二種 隨流識轉。如來以其入無二理 最上法門。為諸眾生說。

舍利子。此是如來第十八不共佛法。

複次舍利子。如是十八不共佛法。如來以具足故。周遍十方一切世界。於大眾中光明顯照。圓具一切威光名稱 最上吉祥希有之法。

又舍利子。如來十八不共佛法。猶若虛空 無有邊際。若能知其虛空邊際。即知如來不共佛法所有邊際。是故諸菩薩摩訶薩。得聞如來如是十八不共佛法。聞已凈信 超越分別。離諸疑惑。後復生起身喜 心喜。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調伏聖者無過失 身語意業悉無動

如應說法利眾生 此是勝尊不共法

佛心無高亦無下 一切違順皆止息

修無諍行解脫心 此是勝尊不共法

佛調伏尊無失念 解脫行法悉了知

四無礙解已圓明 此是勝尊不共法

如來行住及坐臥 一切皆住等引心

無眾生想無亂心 此是勝尊不共法

善逝已無種種想 諸佛剎土及眾生

起平等行大名稱 此是勝尊不共法

佛心無不決擇舍 決定正道善觀察

分別離分別都無 此是勝尊不共法

能仁不減善法欲 悲方便門常所行

調伏無量諸羣生 此是勝尊不共法

精進曾無少減缺 調伏諸見廣無邊

善調身語意亦然 此是勝尊不共法

如來不減於正念 覺了菩提詣道場

於法覺了無覺心 此是勝尊不共法

佛無分別離分別 平等安住等持心

諸法決定無所依 此是勝尊不共法

佛慧剎那悉決了 諸眾生行而悉知

隨其意樂闡法門 此是勝尊不共法

隨聲悟解曰聲聞 想緣生法名緣覺

離著無垢等虛空 此大舍心不思議

宿昔安住無覺心 自性解脫心任持

彼解脫法隨應宣 此是勝尊不共法

現威儀道眾所瞻 直身端視入城邑

相好莊嚴眾威光 眾生睹者皆調伏

眾生睹佛真實光 多俱胝眾獲妙樂

蒙光照觸調伏生 此是勝尊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隨眾生意悉能聞

如聲對響理相應 此是勝尊不共法

善逝心業本無有 智所作業悉不忘

聖智隨入眾生心 此是勝尊不共法

禪定等持善相應 一切戲論無所行

平等行法等虛空 此是勝尊不共法

如來悉知過去世 轉一切法無障礙

解脫智了諸趣中 此是勝尊不共法

所有世間未來法 當有所得或無得

眾生剎土及如來 佛悉了知無懈倦

佛心曾無諸散亂 未來世中隨觀察

眾生及法知亦然 此是勝尊不共法

現在世中諸所轉 如來悉知無所著

佛調御者等虛空 此是勝尊不共法

如來所有不共法 而十八種不思議

如實開明若虛空 菩薩應當生凈信

舍利子。如來以具足如是十八不共佛法故。如來應供 正等正覺 了知勝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 轉妙梵輪。餘諸沙門 婆羅門 天人 魔梵 悉不能轉。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舍利子。諸住信菩薩得聞如來如是不思議法。聞已當生清凈信樂。超越分別 離諸疑惑。後復生起身喜 心喜。發希有想。


凡夫與聖人本質無別,只是覺悟不同。

本性具足十法界,自然包括淫怒嗔,地獄天堂,這本來是如來藏性中的一部分。

煩惱乃至痛苦,也是我們自性所具備的,煩惱如同黑色的燈泡,而後面的電並不會去分別,好與壞,通上電就能亮,只是眾生由於迷執,只接受好的一部分,拒絕壞的那部分,自己的佛性妙用被無明遮蔽。

因為有個所謂受傷害的自己,所以才會排斥,對立與外境產生割裂,佛經言「棄全潮,只認一浮歐提」

本來大海水都是我們的,而愚迷眾生只認一個水泡,在一個水泡上做活計,生死輪迴就是如此顛倒!

成佛即不會有「我的概念」,無我,自然無我所,比如在淘寶上,你心儀一個好東西,為了它茶飯不思,一但到手後便死死的執著,認為這個寶貝是我的,而在未買到手之前,實際也不是你的,它可以是任何人的,而你若付了錢,真正到手後,就會決定認為是屬於我的,包括金錢名利地位,乃至下生投胎之後的身體,道理可類推,有我與我所。

我們是付出了代價,而得來的這個身體,一但打下自我的烙印之後,便便牢牢的被束縛,所有的問題都源於我執,凡夫顛倒最嚴重的也是它。

而聖人雖然肉體不那麼執著,但是卻執著精神思想上的我,好比夢中並不覺得有身體,但是你依然認為可以執著,你雖然沒有身體的感覺,但是依然會真實的覺知苦樂,彷彿是真實的存在。

眾生生死亦是夢幻,雖說是夢,但各種境界歷歷在目,宛若真實,死時也是夢,乃至下到地獄,上至天堂,皆是夢中之事(苦樂宛然),唯佛一人覺也!

羅漢雖具種種神用,然而卻有侷限,菩薩雖然具足種種功德妙力,但卻不及佛之圓滿,唯佛一人正遍知,外道雖有大能,但是不及佛之願力。

佛是悲智雙運,覺行圓滿,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解脫,如是本末究竟。

外道不起度生的念,不發廣大願力,所以不可能有佛的智慧功德,就好比世間人,自身很有本事,但是卻不去造福社會,也不思如何為眾生謀求福利,自然沒人恭敬,也沒有人願意去追隨,有些人喜歡明哲保身,喜歡躲在山林,享受清凈,不願意去參與,自然也就沒有領導,感召的能力。

人本來就具備聲聞緣覺種姓,羅漢,菩薩種性,外道種性,乃至佛,不定種性,乃至一闡提(無善根),地獄種性。

自然在感召相應的果報,比如你是不是願意度眾生?你是不是善良?你是煩惱的,還是清凈的?

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

你不是那樣的人,自然也就做不出那樣的事,更不會得到那樣的果報,還會問佛是否有此業習嗎?

以凡夫心測佛所知量,猶如夢中人去談醒時之事!眾生愚迷,眼前事且不知如何處理,更不必言聖人境界,聖人之事了!


佛不是人,佛 是 佛!

佛不是人,佛 是 佛!

佛不是人,佛 是 佛!

佛以三大無量數劫的勤苦修行,福德和智慧兩足尊,

超越了人類的本質,不屬於六道輪迴中的任何一道!

(「佛」這個字有特定意涵,是不可亂用的。)

初地(成佛之道的三分之一)時候就已經斷了煩惱的現行,佛,怎麼會生氣?

如果 佛還會像凡夫一樣生氣,那就不尊貴稀有了。

————————以下為正覺同修會實修實證三乘菩提的親教師的精彩演說

佛陀是什麼?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單元,我們要一起來探討的題目是:佛陀是什麼?

  佛陀是古代印度梵文Buddha的音譯,簡稱為佛。為什麼稱為佛?什麼樣的人可以被稱為佛?首先要從佛的十號,就是佛陀的十種稱號所代表的意涵來加以瞭解。

佛陀的十號就是:

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上士、

調御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首先來說如來。如來是說,佛陀所宣說敷演的一切法教,都是依於親證如實正慧而說,都是沒有虛妄,沒有變異,真實如理,沒有顛倒的;因此稱為如來。

  第二個是應供。人天應供的簡稱就稱為應供,是說佛陀無量修行已經圓滿成就,福慧具足,能夠饒益教化一切有情;所以應受天上人間以種種的香、花、瓔珞等等最上的物品來供養,因此稱為應供。

  正遍知也稱為正等覺,是說佛陀圓滿具足一切種智,對於一切世間法,二乘人所修的出世間法,乃至菩薩進一步修學的世出世間一切法,都無不覺悟、無不了知,因此稱為正遍知;又能以此正知的一切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成就無上覺,所以稱為正等覺。

  第四個稱號是明行足。明行足,這裡「明」指的是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這三明;「行足」是說佛陀身、口、意業都已經善修圓滿,真正的清凈,因此稱為明行足。

  第五個稱號善逝,就是妙往的意思。如果是貪、瞋、癡等等,那就會導致有情往生惡道,那就不是善逝。佛陀則是已經圓滿斷惑證真,祂的一切修行能夠自利利他,不但自己已妙出世間成就佛果,更有種種的智慧方便善巧,能夠救度眾生出離漫漫長夜,去往解脫彼岸,不再退沒於生死大海,因此稱為善逝。

  第六是世間解、無上士。世間解是說,佛陀善知因果,因此對於一切有情世間,就是一切種類有情的五陰、十八界、六入的無量過去、現在、未來,都已經完全了知、完全通達;乃至於對於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器世間的成住壞空,也都已完全了知、完全通達。無上士是說,佛陀斷惑證真,具足了無量智慧福德以及方便善巧,能夠在三界人天凡聖之中,祂是最上第一無與能夠比擬。所以,合起來稱為世間解、無上士。

  第七是調御丈夫。佛陀祂具有大丈夫的力用,不可屈辱,不可折伏;以祂大慈大悲大智,有時候用溫言軟語,有時候用諸苦來逼切,有時候用摻雜著種種的語文來說種種的法,調伏制御善惡二類的一切眾生,讓他們都能夠離開垢染,得到解脫。

  天人師是說,佛陀祂不只是能夠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佛門的四眾來說法,為四眾之師;所有的天上、人間、魔王外道,欲界、色界的釋梵天龍,也都歸命於佛陀而依教奉行,都是佛陀的弟子,因此就稱佛陀為天人師。

  那佛呢?就如同 佛陀在經中祂自己這樣子說,祂說:

「世所知者,我能了知;

世所觀者,我亦能觀; 所得滅者,我亦得滅。 我具一切智,一切了知。 我從無數劫種種修行,遠塵離垢,今得無上菩提,故立佛號。」 ——《佛說十號經》卷一

所以,佛祂是智慧具足,三覺圓明。哪三覺呢?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是使自己覺悟;覺他是以自己所覺悟的法界真實理來教導別人,使他人也能夠得到覺悟;覺行圓滿則是說,不論是自己覺悟或者是能夠教導他人覺悟的程度,都已經達到了究竟圓滿的境界,所以稱為圓覺。阿羅漢他只具有自覺,菩薩則具有自覺、覺他這二覺,佛祂就是具足三覺。

  第十個稱謂是世尊。佛陀以無漏的智慧壞滅一切煩惱,獲得無上正等正覺,是天上、人間、世間、出世間一切凡聖中最尊貴,而為天上、人間、世間、出世間一切凡聖之所尊重,因此稱為世尊。

  以上就是佛陀十號的內涵。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佛陀是福慧二皆具足,所以被稱為福慧兩足尊,而且佛陀是究竟的圓覺者。

  就福慧來說,福就是福德,慧就是智慧,這二者是佛菩薩的二種莊嚴。以菩薩所修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的這六度來說,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還有禪定這五度是屬於福德,般若一度則是屬於智慧。

  以佛菩提道又稱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與解脫道這二主要道的,菩薩修學成佛所必須經歷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的五十二階位來說,十信位經歷一劫乃至一萬劫,修集對佛法僧三寶以及因果法則的信心;有了信心以後才能進入初住位修集佈施功德,二住位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則修集精進功德,五住位修集禪定功德,乃至到了六住位要燻習般若中觀,修集般若功德;但在七住親證萬法本源實相心如來藏——明心之前,都只是外門廣修六度萬行,明心不退以後,纔是內門廣修菩薩六度萬行;這是從七住位開始,經過十住、十行、十迴向所修的六波羅蜜多,乃至菩薩入地後從初地到十地所修的十波羅蜜多,也就是六度波羅蜜多再加上方便、願、力、智這四波羅蜜多,也無非是在修集福德與修學智慧。

  就福德的修集來說,最後到了等覺菩薩位中,於百劫中無一處非捨身處,無一時非捨命時,所以修集極廣大的福德,來圓滿成就佛所需要的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種隨形好,每一好中又有無量好。

  智慧的修學我們可以再詳細地說明。

  已成就十信位修習對於三寶以及因果具有信心而進入住位的菩薩,經過初住位到五住位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福德資糧的修集後,進入六住位中,一方面先要證得聲聞解脫道的見道,就是要斷我見、疑見、戒禁取見這三縛結;另外一方面,纔能夠經由般若中觀的燻習建立知見,再借著「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成唯識論》卷九),

這大乘四加行的尋思與現觀,在六住位滿心時,一念慧相應,也就是明心,般若正觀現在前,親證本來自性清凈涅槃的萬法本源——如來藏阿賴耶識,破所知障,成為大乘別教中真見道的菩薩,證得了無生法忍。

  但是,真見道的菩薩只是證得如來藏的總相智而已,還要在緊接著開始的三賢位中,相見道位修學如來藏的別相智,十迴向位並且要修學燻習一切種智,直到滿心時,完成了相見道位的修學。在這三賢位的階段當中,菩薩在解脫道方面要繼續薄貪瞋癡,成為二果解脫;斷五下分結,成為三果解脫;乃至消除性障如阿羅漢,斷除煩惱障的現行,已有能力舍報後入無餘涅槃,成為四果解脫。但是卻由於救度眾生與成就佛道大願的緣故,留惑潤生,保留一分思惑不斷,不入無餘涅槃而繼續受生。這時候菩薩已永伏性障,並且成就一分道種智,就是八識心王一一親證後,領受 佛陀在《楞伽經》中所說的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二種無我法,然後在佛前發十無盡願,就是進入初地,成為通達位的菩薩,這就是見道通達的菩薩摩訶薩。

  進入初地以後,菩薩要修十波羅蜜多。分證諸地無生法忍道種智,直到十地滿心,生起了大法智雲,成為了受職菩薩。菩薩進入初住位到十地滿心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也就是三大無量數劫,或者稱為三大恆河沙劫的修學。從初住位到十迴向位滿心進入初地之前,為第一大阿僧祇劫;初地入地到七地滿心進入八地之前,為第二大阿僧祇劫;八地入地到十地滿心,則是第三大阿僧祇劫。之後還有百劫修相好的等覺位以及最後身妙覺位。菩薩從初地開始漸漸斷除煩惱障習氣種子,並且一分一分的斷所知障中無始無明上煩惱,到了七地滿心斷除故意保留的最後一分思惑,煩惱障習氣種子同時斷盡;最後成為妙覺菩薩,示現受生人間,已經斷盡了煩惱障一切習氣,並且斷盡所知障一切隨眠,永斷變易生死無明,成就了大般涅槃、四智圓明,成就究竟佛果。

  以上詳細說明菩薩修學佛菩提道直到成佛的歷程,無非是要凸顯佛與菩薩及解脫道修學的最高果位——四果阿羅漢之間的差異。

  首先,以聲聞乘、緣覺乘以及佛乘(佛乘其實就是菩薩乘),這三乘菩提的修學及所證內涵來說,解脫道的修證是三乘與共,也就是說三乘都必須要修學並且親證;但是,佛菩提道也可說是菩薩道,它卻是不共聲聞、緣覺二乘的。但是菩薩所修所證雖然含括瞭解脫道與佛菩提道,可是卻必須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以上的時劫,歷經了五十二階位的修學,纔能夠具足圓滿成就佛菩提道。所以,不論七住以上親證如來藏有中道實相般若智慧的賢位菩薩,或初地以上證得諸地無生法忍道種智的聖位菩薩,乃至等覺及妙覺的一生補處最後身菩薩位,都還不是佛。因為佛是超越菩薩,已經成就了佛菩提道,也就是祂是修學菩薩道的究竟果位。

  至於不迴心的阿羅漢,因為急證涅槃,只修習解脫道,並不修學佛菩提道,所以對於萬法本源這實相心如來藏是不知也不證,而他所修習的解脫道也是不具足的;只要斷盡煩惱障的現行,然後舍報後不再來三界中受生,就入了無餘涅槃,並不以斷除煩惱障習氣種子為必要。所以,阿羅漢既沒有七住明心菩薩所證般若總相智,接著三賢位菩薩的般若別相智,以及諸地菩薩的道種智,當然沾不到邊啊,更別說是佛地的一切種智。這些阿羅漢既然急證涅槃,不像菩薩在初發心受三歸依時就發了四宏誓願,要「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樣三大阿僧祇劫中勤行菩薩六度以及十波羅蜜多,當然他的福德與智慧是不能夠跟菩薩,尤其是七住以上實證般若的賢位菩薩,乃至於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相比啊!那又怎麼能夠跟已經完成佛菩提道、菩薩道修學成就究竟佛道的諸佛相提並論呢?

  所以,我們可以說佛是阿羅漢,因為佛早已經具足了阿羅漢的一切修證,但不能夠說阿羅漢也是佛。因為雖然阿羅漢也被稱為人天應供,但是,也只就他能夠出三界生死輪迴來說;就他的實質內涵來講的話,不論是福德或者是智慧,阿羅漢都差佛太遠了。

  既然菩薩不是佛,阿羅漢更不是佛,那 佛陀是不是唯一的呢?佛教認為,四維上下等十方有無量佛世界、佛凈土,如同恆河沙數那麼多,無窮無盡,稱為十方世界、十方凈土;每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都有一佛攝受度化有緣眾生,稱為佛世界。譬如我們地球所屬的太陽系這個小世界所在的娑婆世界,是 釋迦牟尼佛化度的佛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及東方清凈琉璃世界,則分別是 阿彌陀佛及 藥師佛度化的佛世界。而每一世界除了現在有佛在化度之外,在久遠的過去與未來也都有無量無數的佛在化度。比如說娑婆世界現在是賢劫,過去是莊嚴劫,未來是星宿劫,這三劫都各有千佛出世化導有緣眾生。像 釋迦牟尼佛是賢劫中千佛的第四佛,之前三佛依序是 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然後繼 釋迦牟尼佛之後則有 彌勒尊佛來示現成佛,乃至次第直到第一千尊佛 樓至佛。而極樂世界在 阿彌陀佛之後,將來也有 觀世音菩薩及 大勢至菩薩先後示現成佛。十方世界無窮無盡,世界諸佛當然也無量無數,稱為十方佛。

  所以,佛教不以 佛陀是獨一無二的,不將 佛陀當作唯一的神來崇拜,也不承認另外有一個宇宙的創造神、造物主,或稱為上帝的存在。所以,一首《發願偈》裡面就說:「稽首釋迦尊,歸命十方佛。」另外我們常常唱誦的《供養偈》中也有說到:「供養清凈法身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以,現今 釋迦牟尼佛的法教仍在娑婆世界弘化,在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示現成佛之前,我們這個地球所在的娑婆世界,是不可能有其他佛陀示現受生的。那麼許多自稱即身成佛的所謂這個「活佛」,本質上根本不是佛教中的佛陀,其實就是佛門外的外道,這是電視機前面的修學佛道的菩薩們應該要知道的實情。

  至於佛教認為宇宙是由共業眾生各個本有的實相心如來藏所共同創造的,這已經不是本則提問所要探討的範圍,我們就不再加以多作說明。

  那麼今天有關「佛陀是什麼?」這個題目,我們就從佛的十號一一來為大家說明祂的真實意涵;從這個真實意涵當中來瞭解到說,佛陀其實就是為了要具足這十號,然後成就了一切種智。

  今天我們因為時間的關係,就為大家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願您我共成佛道!

文章視頻引用來源:

第021集 佛陀是什麼??

www.hymzwb.net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