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測試只能測試當前的性格,無法得知基因所帶給我們的天生性格,怎麼解決?

天生基因中的性格可以改變嗎?還是後天的環境因素只能在基因基礎上加加減減?會不會將人改變成完全對立的性格?如果可以,所謂的人格測試是不是隻能幫助你更瞭解現在的自己,而不是告訴你之後的未來?

自己想要的工作需要與性格匹配嗎?還是無需尋找和自己性格相匹配的工作?在那些不感興趣但是卻被迫喜歡的工作崗位上工作,長此以往會不會改變自己的性格?是變成適合工作崗位的性格,還是更加厭惡工作崗位的性格?


不存在「天生性格」


謝邀。

不過我覺得題主問了個不太對的問題,過於執著於性格了。

性格測試這東西看看就行了,特別看重沒有必要。

工作和性格確實有相關,但絕對沒有想像中那麼強。

與其這樣,倒不如花時間精力在其他的方面,比如:身體精力水平,思維方式、記憶能力,以及某項知識理論、方法、技巧和工具。這比執迷於性格要強多了。


遺傳的是生理性的傾向和偏好,不算是性格。後天環境和經歷也會塑造性格。人的性格是柔性的,終身可發展可調整的,調整幅度可能受限於先天因素。

盡量做順應天性的工作吧,大概就是做起來心不累的工作,容易成功,對自己身心健康也有好處。


知道行為主義心理學之父華生的「白板論」嗎,它已被證明是錯的。也就是說人出生後,並不能被隨意塑造成為我們所期望的那樣,他或她還是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也可以說是基因的影響。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構建良好的成長和教育環境,來讓他或她成長之後能發揮出自身的最大潛力。


沒用的,發現自己長處去發展自己纔是明智之舉。


謝邀。從現有的可信證據上看,性格並不具有明顯的先天遺傳性。先天基因攜帶的生物特徵往往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但人的性格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家族遺傳性。象身高、體型、臉型、某些疾病等,在多數情況下都表現出一定的遺傳性,也就是子女往往象父母,但是,我們看看周圍的家庭,性格並不是這樣,一個家族中往往是什麼性格的人都有,因此,可以認為性格主要是取決於後天因素。有些工作與有些性格確實不匹配,例如:性格暴燥、粗心大意、丟三拉四的人,如果從事的是司機工作,或者是化學實驗、排雷等工作,不僅做不好,還有危險。


什麼性格在天朝沒什麼大影響,反正命運都一樣。

但後天可以培養智商和情商。


可以,只是後天影響因素很多,不能嚴謹的說徹底改變。

樓上答主所說『白板論』,撇開命理的話,我認為是可以的。後天環境逆轉的話,基因攜帶顯得很細微;亦或是主枝幹藏的深,表現出來的確大有不同。

然後性格測試,測先後天可以瞭解下《性格色彩》,書中也交代了工作可以改變性格,是否選擇與性格匹配的工作也有一定的指導。

牽扯到命理角度是不可以改變的,即便改也就如題主所說加加減減,或本就應有突變,當然也不是絕對的。

平人境轉心,聖人心轉境。讀書改變命運/性格。


你好,可以通過學習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不敢說徹底改變!


完全可行,性格的形成,天生是一個基礎值,後天的影響可以添附上去,最簡單的,面對社會誰不是老老實實的


徹底。。。。。

通過手術吧需要的基因連上 把不要的去掉就好

但是如果是環境的話。。。。。

推薦在極端環境 那樣效果比較明顯


性格很難根本改變,行為可以。找到與性格匹配的工作你會得心應手,喜歡並且事半功倍。


人性:多少基因多少環境

原創: 方舟子 方舟子 2018-01-31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那麼一個人的性格是先天決定的還是後天形成的?對性格的形成是遺傳因素還是環境因素更重要?這是千百年來哲學家、科學家爭論不休的問題,而採取哪種立場,有時與個人的體驗有關。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他的同事起初都是環境決定論者,直到他們有了第二個孩子,才意識到遺傳因素的重要性。許多父母也有同樣的感受。我的一位朋友、一個有兩個兒子的母親曾對我說,她很奇怪兩歲的小弟弟和四歲的哥哥性格差別那麼大,比如弟弟這麼小就知道了撒謊,而哥哥卻一直那麼老實。既然都是在同一個家庭由同一對父母養育的,發育、生長環境類似,那麼很自然的,人們就會把這種明顯的性格差異歸因於先天的因素。

  這種直覺未必正確。實際上,兩個小孩的發育、生長環境已有了很大不同。在生育第二個孩子時,父母已不像生育第一個孩子那樣沒有經驗,而且,第二個孩子的生長環境多了一個哥哥或姐姐。後出生的孩子傾向於比頭胎更健康,比如較不容易患過敏症。這些環境、身體差異都可能對性格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美國心理學家舒洛威(Frank Shulloway)花了20年時間研究出生順序與人格差異的關係。他的分析表明,頭生者與後生者相比,其思想更正統一些。那些挑戰傳統教條的思想家、科學家大部分是後生者。在800位傑出科學家中,60%的後生者支持過革命性的學說,而只有40%的頭生者如此。或者說,後生者更傾向於反叛。後生者比頭生者更喜歡從事危險性的體育活動,比如橄欖球、跳傘、拳擊。其他研究者也發現了出生順序與人格差異的其他相關性。例如,古典音樂的作曲家,更多的是頭生或單生。男同性戀者中,頭生者比例較低。

  顯然,比較兄弟姐妹難以區分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孿生子是更合適的研究對象。我們對人格遺傳的瞭解,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對孿生子的研究。孿生子分同卵孿生子和異卵孿生子兩種。異卵孿生子是兩個(或更多個)卵分別被兩個(或更多個)精子受精產生的不同受精卵分別發育而來的,雖然他們在同一時間位於同一子宮,他們的遺傳相似程度與同一對父母在不同時間生下的兩個孩子是一樣的,平均為50%。同卵孿生子則不同,是由同一個受精卵分離成兩部分後發育而來的,因此他們具有相同的遺傳物質,其遺傳相似程度可以認為是100%。導致受精卵分離產生孿生子的原因目前還不是很清楚,這種分離可以發生於受精卵發育早期的不同階段,發生得越晚,孿生子越相似。如果分離發生於受精後的三、四天或更早,孿生子有不同的胎盤。如果分離發生於受精四天以後,則卵生子通常共享一個胎盤(大約70%的同卵孿生子屬於這種情形)。在很偶然的情況下,分離會在受精後十天才發生,這時候孿生子的身體無法完全分開,會成為連體孿生子。這三類同卵孿生子在遺傳上都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發育過程會導致某些差別,例如,有不同胎盤的同卵孿生子會長得略微不同。我們還必須認識到,人的發育並不是一個完全由遺傳因素決定的過程,而受到許多隨機因素的影響,因此即使是具有相同的基因組、在相同的環境下發育的兩個受精卵,也不可能發育出完全相同的兩個胎兒。特別是神經系統的發育,更受到隨機因素的影響。在胚胎和胎兒發育過程中,新形成的神經突觸在很大程度上是隨機地長出,與周圍的神經元或肌肉細胞連接。那些未能形成連接的神經元將死亡,那些形成連接的神經元則保留下來,該連接基本上會終身不變。因此,同卵孿生子即使剛剛生下來,其身體構造也已有了差異,特別是神經連接會有所不同,因而能導致其人格發育的不同。

  有兩種方法可以用於研究孿生子性格中的遺傳因素。一種是比較同卵孿生子和異卵孿生子的異同。如果某種行為特徵在同卵孿生子之間的相似程度並不比異卵孿生子高,那麼我們可以認為這種特徵的遺傳程度很弱。反之,如果同卵孿生子在某種行為特徵的相似程度高於異卵孿生子,那麼它就很可能是受到遺傳影響的。另一種方法是比較出生後不久就被分開在不同家庭撫養的同卵孿生子和在同一個家庭撫養的同卵孿生子。這個辦法的依據是認為在不同家庭撫養的孿生子有不同的生長環境,因此其相似性就可認為是由於有相同的基因。這個依據並不完全可靠,因為孿生子在被分開撫養之前,至少已有九個月的時間是處於相同的環境中的(母親的子宮),而且在不同的家庭撫育,並不等於其生長環境就完全不同,其中完全有可能有很相同的環境因素。

  我們都聽說過,在看來非常不同的家庭中長大的同卵孿生子往往有許多令人驚訝的相似之處。在大眾報刊上我們已讀到了太多的這種故事。許多被大肆宣揚的驚人的相似(例如與名字相同的人結婚)無疑是巧合。這些故事即使是真的,也已經過了精心的挑選才被報道出來,他們代表的只是極端的情況。那些不太相似甚至很不相似的同卵孿生子因為其故事無趣,而被忽視了。而事實上,還存在另一種極端,即極其不相似的同卵孿生子。例如美國十九世紀著名的「暹羅連體兄弟」,不僅同卵,而且連體,從他們誕生之時起,就一刻也沒有分離過,基因和環境都完全相同,然而他們的性格卻絕然相反,一個暴躁,一個平靜;一個思維敏捷但興趣狹窄,一個反應遲鈍但興趣廣泛;一個是酒徒,一個則是賭徒。要利用孿生子研究遺傳對性格的影響,並不能依據極端的個案,而必須對大量的孿生子做調查、統計。在世界上,已有多項這種調查,其中最大的一項是美國明尼蘇答大學託馬斯·保查德(Thomas Bouchard)負責的,他們共研究了8000多對同卵孿生子和異卵孿生子,包括130多對在不同的家庭長大的同卵孿生子。他們之所以能找到這麼多被分開撫育的同卵孿生子,得益於美國歷史上一個悲慘的時期:三、四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迫使許多貧苦家庭把剛出生的孿生子分開送人撫養。以後很可能再難以有這樣的研究機會。

  研究者對孿生子進行了深入具體的面試,以瞭解其生活環境,對社會、宗教、哲學問題的看法,並用一系列心理測試判斷其職業興趣、思維能力和性格傾向。在對孿生子進行面試和測試時,總是同時然而分開地進行的,以避免他們有意無意地交換信息。從1990年開始,明尼蘇答研究小組發表了幾篇論文報告他們的研究結果。這項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決定人的個體差異有多少是由基因決定的,又有多少是由環境決定的(至於隨機的因素無法研究,只好忽略)。環境可以分為兩種:共享環境和非共享環境。比如在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兩個小孩,他們有共同的父母和其他親屬,這是其共享環境,但是他們可能上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同學和朋友,這是其非共享環境。用公式表示,即是個體差異等於基因、共享環境和非共享環境之和。

  明尼蘇答小組研究了孿生子在生理、智力、性格等方面的異同,這裡我們只關心性格的情況。現代心理學一般用五種量度綜合評價一個人的性格:友好程度(「討人喜歡、和藹、友好」對「愛爭論、有攻擊性、不友好」)、嚴謹程度(「有條理、負責任、可信賴」對「粗心、易衝動、不可信賴」)、外向程度(「果斷、外向、活潑」對「畏縮、內向、冷淡」)、神經質程度(「不焦急、穩定、自信」對「焦急、不穩定、不自信」)、開通程度(「有想像力、喜歡新奇、有創造性」對「目光短淺、避免風險、愛模仿」)。心理學家通過問卷和詢問研究對象及其親屬,而按這五種量度對研究對象的性格加以評判。兩個人的相似程度則以0和1之間的一個數字表示:0表示兩個人沒有一點相似之處,1表示兩個人完全相同。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進行測試,也不可能總得到完全相同的結果,相似性大多會在0.9和1之間。而即使是隨機抽取的完全無關的兩個人,也不可能一點也不相似,但其相似程度很少超過0.05-0.1。因此在樣本足夠大時,0和1實際上是不能得到的。

  根據明尼蘇答小組的研究結果,如所預料的,同卵孿生子的性格相似程度明顯大於異卵孿生子。一起長大的同卵孿生子的五種性格量度的相關性平均為0.46,分開長大的同卵孿生子,這一數字為0.45。這說明同卵孿生子的性格相關程度,與他們是否在相同還是不同的環境長大無關。分開長大的異卵孿生子的性格相關程度平均為0.26,大約是同卵孿生子的一半,這與他們的遺傳相似程度是同卵孿生子的一半相符。從同卵孿生子和異卵孿生子得到的相關性可以用於計算遺傳差異與性格差異的相關性。平均來說,大約50%的性格差異是由於遺傳差異導致的,或者說,遺傳因素對性格的影響大約佔了一半。遺傳學家把這個數字稱為遺傳率。如果性狀差異是完全由遺傳差異引起的,遺傳率為1,如果性狀差異與遺傳差異毫無關係,遺傳率為0。其他的類似研究的結果,所得到的性格遺傳率,一般在0.2-0.5之間。

  為什麼類似的研究卻會得到不太一致的結果呢?我們必須注意到,遺傳率是受很多因素影響的。如果環境條件未能使遺傳差異的影響充分體現出來,那麼所得到的遺傳率就會偏低。例如,讓老鼠在單調的環境下長大,然後用迷宮做測試,會發現它們的記憶能力都很差;而如果讓老鼠在複雜的、富有刺激性的環境(比如有很多玩具)下長大,會發現它們的記憶能力都很好。在這兩種環境下,不同遺傳品系的老鼠的表現沒有差異,我們會認為只有環境因素才決定老鼠的記憶能力。但是如果讓老鼠在中等複雜程度的環境下長大,這時不同遺傳品系的老鼠的記憶能力就出現了差異,只有在這時我們才發現遺傳差異對記憶能力也有影響,才會得到一個比較恰當的遺傳率。然而,如果我們使用的是同一個遺傳品系的老鼠,那麼不論在什麼條件下,都是無法發現遺傳差異的影響的,由此也可知,當研究對象的遺傳差異較小時,遺傳率會偏小。舉個極端的例子。人人都會直立行走,那些不能行走的情形一般是由於環境因素(例如截肢)導致的,如果我們研究直立行走的遺傳率,會發現它是零。但是遺傳因素並非對直立行走沒有影響,事實上它纔是其決定因素,直立行走乃是人類最主要的遺傳特徵之一。可見,在研究遺傳率時,會受到許多不明因素的影響,而遺傳率小,並不都意味著遺傳因素的影響不重要。

  我們只能極其簡單化地說,遺傳因素對性格的影響佔了大約一半。至於剩下的一半,我們歸於環境因素的影響。前面提到,環境因素可分為共享和非共享兩種。那麼哪一種更為重要?那些分開長大的同卵孿生子表現出來的性格差異,我們可以歸於他們不同的的生活環境,也就是說,非共享的環境對性格形成也有重大影響。而共享的環境呢?如果也對性格形成有重大影響的話,一起長大的同卵孿生子的性格相似程度應該顯著高於分開長大的同卵孿生子。但是我們看到的卻並非如此,一起長大的同卵孿生子與分開長大的同卵孿生子並無顯著差異。多項研究都表明,共同的家庭環境對小孩的性格發育只有輕微的影響。在處於模仿階段的嬰幼兒時期,家庭環境還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到了青春期以及長大離家之後,這種影響就幾乎完全消失了。那些一起長大的兄弟姐妹之間的性格相似,看來主要是由於基因相似導致的,而不是共同的家庭環境導致的。而他們的性格不同之處,則主要是由於不同的社會環境導致的。

  但是人並不是被動地進入一個環境接受其影響。在很大程度上,環境是我們自己創造、選擇的。在這個過程中,遺傳因素並不能排除,它可能影響我們交什麼樣的朋友,喜歡或討厭和什麼樣的人打交道,從事什麼樣的工作,而所有這些環境因素又都可能影響了我們的性格。遺傳因素不同的人,即使在相同的環境中,也可能選擇不同的事物,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從而創造出一個不同的環境。同樣,遺傳因素相同的人(例如同卵孿生子)在不同的環境中,也可能選擇相同的事物,以相同的方式對待。分開長大的同卵孿生子,可能在相同的遺傳因素的影響下而選擇相同的書籍閱讀,交類似的朋友,找類似的工作,而這些相同的環境,又反過來增強了其性格的相似性。把同卵孿生子的性格相似完全歸於基因的直接作用,是過於簡單化的。

基因與環境的交互影響也是極其複雜的。一方面,如我們在上面已經提到的,沒有合適的環境,基因的作用表現不出來。另一方面,基因也影響了我們對環境的反應。我們對環境的反應可以分成三個步驟:通過感官從環境中感受刺激,在中樞神經系統對信息進行處理,然後做出反應。遺傳差異對這三個步驟的每一步都可能產生影響,從而影響了我們對環境的感受和反應。

  簡單地說,我們可以說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對性格的影響大約同等重要。兩個人的遺傳差異越大,環境越不同,性格差異也就會越大。而兩個人的性格相似主要是由於相似的遺傳因素引起的,共享環境的影響很小。但是我們必須記住,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實際上是無法截然分開的,而是混雜在一起、交互發生作用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區分影響性格的因素有多少屬於遺傳的影響,有多少屬於環境的影響,是不可能的。遺傳、環境,以及經常被忽視的隨機因素,都對人性有重要的影響,這大概是我們對人性是天然還是使然這個千古難題所能做出的最好回答。


不要給自己不願意改變找理由,性格這個玩意是完全可以改變的,之所以沒有改變,完全是沒有被逼到那個份兒上!!!


或許你瞭解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說嗎,可以去看看。在心理學中氣質和性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氣質類型是天生的很難改變。

氣質類型確實和職業有匹配的,什麼樣的氣質更適合什麼樣的職業,不過也不是絕對的。很難改變不是不能改變。

相同氣質類型的人可以形成互不相同的性格特徵,不同氣質類型的也可形成相同的性格。氣質具有動力特徵。比如同樣是勤勞性格的人,去完成同一個任務,不同氣質類型的人完成這個任務的表現是不同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