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只是思考,談不上鑽研,作為一種興趣而已。與此類似的問題還有『如何看待向同學科普不受待見』等等。如果要說得糙一點,應該就是當小孩子了解了一些與自己年齡不相符(超出或偏幼稚)的東西時,為什麼我們(長輩,同齡人)就不能從人格上平等對待他們,尊重他們呢?又該如何尊重呢?小孩子順應自然成長固然重要,但這只是作為一種興趣發展。沒有影響正常生活。

地球是圓的,走得太快反而會在超過大部隊半圈後被誤認為是落後了小半圈。但小孩沒有向別人得瑟,不懂裝懂。只是一個人思考一下挺開心的。

(之後的看不看不重要,寫的是我提這個問題的原因)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我作為一個小孩,沒有向別人「傳教」不懂裝懂,也沒有因為想這些而影響我的正常生活。但,還是有不少的長輩或同齡人說我浪費時間,盡想些沒用的。且不論有用無用,我沒有找你們討論,你們自己來研究我在想什麼,偷窺了還來阻止並且附加程度不一的批評,我能理解別人對我會有不認可的情緒,但我不理解為什麼偏要我承認我對這方面感興趣之後,再來一次打壓。有孩子對繪畫感興趣,有的對聲樂感興趣,有的對遊戲感興趣,我就不能以思考哲學以及其它門類為一種興趣嗎?斷斷續續的打壓從小學開始。三年級我發現了句神奇的話「我說的話是假話,你是豬。」想出這句話,是因為那陣我們流行「你是豬才怪呢」的問答遊戲。仔細讀幾遍就會發現有些自相矛盾??若『我說的話是假話』是真的,則『我說的話是假話』這句話說的『是假的』這個意思是真的,那麼跟假設不符,不可能存在。接著我發現類似的話可以造出很多,只要是『xx都是錯的/假的/不好的/否定的詞』其中這句話是屬於xx描述的範圍之內的就會發生這種詭異的事情……當時是件大發現啊!我懷疑這句話到底是不是真的了,但它確實被我造出來了啊!如果特指人之類的,那這人到底存不存在啊!腦殼痛…………三年級的小學生陷入了迷茫………………於是翻書(我家裡書多且雜,幾萬冊是絕對有了)然後該看的不該看的全看了咳咳咳(別想歪了啊喂!)

再後來上初中接觸了集合,發現,,這不就是羅素悖論嗎(●—●)頓時……(我以前還挺激動的以為這是個大發現,結果羅素你…………)

扯遠了,接著就是到了現在。家長的態度是這樣的……驚喜——擔憂——阻止——適當引導不管曾經因為這些事發生了什麼不愉快,最後還是感謝我的家長。我的好幾本有點學術性質的書籍都是從家長的書堆里翻到的《超越分析哲學》《理想國》等等等。小學因為文言文太晦澀了,所以導致對西方哲學了解的多一些,現在我提出想了解一下周易,爸爸親自幫我去選了兩本書,感謝他。補一句,之前有近一個月我一直在糾結一個相關的問題,導致生活幾乎無法運轉,但還是跳出來了,我並不覺得這近一個月浪費了。


1.哲學在此時的中國是不受社會主流待見的,之所以特別指中國是因為此時的中國,一方面由於信仰流失自然流向金錢社會,進而關乎生產力的自然科學壓倒人文社科成為社會主流,而作為與生產最脫節的哲學就成了邊緣。另一方面,政治上的意識形態在某種意義上限制了哲學,被簡易和修正而成的課堂馬哲成為了知識分子對於哲學的普遍印象,哲學在宣傳上就處於不利的位置。因此絕大多數父母是不會讓孩子選擇哲學這條道路的。

但是在外國哲學就很受待見嗎?不是的,在任何國家,作為與生產力遠離的學問,都不可能受主流家庭接受,不過國外發達國家會比中國對哲學的態度好很多。

————————

2.除了脫離生產限制了家境貧窮的人以外,哲學本身的特質更是決定了哲學是下限最高的學科之一。哲學,用一個現代網路詞語來做一個近義解釋,細思即恐。人們閑著沒事幹的時候去思考實用經驗中難以捉摸的部分,就能夠發現與經驗使用不相同甚至悖逆的東西,用以解釋這些的專著或者思考就構成了哲學或者哲學史。

那麼,哲學思考就如同大海撈針一樣費神,並且不是人們習慣的,因此哲學是容易出現誤解和遺忘。那樣,人們容易陷入牛角尖,甚至長時間無法走出一個問題,這也是一種危險。

所以學習哲學最好不要一個人,並且比起其他學科應該部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哲學是必須完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生可以學習部分經典物理學做出一些發明,但學生不應只學部分哲學大師的內容而去解釋問題。哲學就是哲學史,這麼說一是因為哲學的知識是發展的,二是因為哲學比其他學科具有更強的傳承性,缺乏與前人的思想交流,就會在無限的牛角尖中自閉,少有所得。而且讀哲學框架應當在內容之前,意思是應該按順序瀏覽一遍哲學史概要內容,再去理解原著深層意思。因為人可以只讀明史而不見秦漢,卻絕對不能罔顧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去讀康德,因為那樣即使讀了也幾乎沒有理解。所以,應當先閱讀教材比如《西方哲學簡史》,再去看原著內容。儘管很多時候看教材反而比原著更難理解,但先有整體框架,明白一些概念在歷史上不同的指稱或指代,才能在讀原著中獲益更大,甚至是從0到1的質變。

————————

3.那麼,如果不從事哲學專業研究,僅僅在以其他為主的情況下,進行哲學學習好嗎?

是好的。其實無論對於中學生還是本科生甚至碩士生而言,你所學的絕大多數知識因為與日常習慣無關而被慢慢遺忘,但這些知識實際上早就內化到人的潛意識中,形成素養,特別地在你的行為中表現出來。即使是重新遇到被遺忘的知識,對於別人而言要新學習的東西,對你而言只是回憶和聯繫,這要有價值的多。學習不是把知識在大腦中儲存才叫學習,很多時候儲存只是一個過程,即使你忘記了,但它早就對你進行了影響,這就是為什麼古代貴族明明只從事一個行業,卻要學習四藝、六藝,而今天的孩子明明不會從事音樂行業卻要學習各種樂器。

所以哲學學習是對其他生活也很有價值,因為哲學素養很有意義。因此北京已經出現了專門教授哲學,社會學,歷史學等等博雅知識的學習機構,這也是當今哲學學習者的就業之路了。

————————

4.哲學的認知受限於年齡,這是因為年齡較小一方面生理未成熟,另一方面沒有足夠的經驗和基礎知識支撐哲學思考,例如哲學基本的平台,歷史、社會、政治、道德、宗教、文學,因此學習哲學沒有必要和他人對比,也不要因為自己的年齡而感到困惑和不安,這是必然的道路。

————————

5.哲學學習必然會面對兩個世界的衝突,哲學世界和世俗世界很難相通,但其他學科其實也是這樣,哲學的文字至少是可讀文字,數學符號那對普通人而言就是天書了。只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由於同齡人之間沒有大學那樣可見的專業鴻溝,所以學習哲學就很像異類。但是人天然會追求外在的肯定,所以學會把學術和生活分開很重要,用生活的話語去對待生活和世俗,用學術的話語去對待學術和純粹,學習哲學絕對不要把自己封閉起來,一定要把社交放在第一位,甚至高於學習本身,因為人是社會動物,賴以生存的情緒來自社交,而且所有的知識也來自於社會。


如今這樣的孩子越來越多了。

哲學,就是智慧的學問,喜愛追尋和探索的人必然會擁抱哲學。

當今世界科學發達,優生優育,早教,營養學心理學,書籍電視手機信息量巨大,五歲的孩子接觸的信息比以往十幾歲的孩子都多。這一切,促使現在的孩子比二十年前的孩子要早慧許多。

既然早慧,當然就會更早開始思考哲理,這很正常,不必擔心什麼。只不過身體的發育跟不上心智的成長,讓你的親戚們覺得怪異;然而,你,是你自己的,你完全不必為了讓親戚們安心而放慢自己成長的腳步。

你是幸運的。你的父親能包容你,幫助你,讓你的成長更順暢更安全,這真是太好了。我就沒你幸運,我也很小就思考哲學,但是野蠻生長,最後長得像叢野草。

建議你學習以下幾門學科,可以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

邏輯學。概率與統計。博弈論。

這三個學科都是工具,關鍵是要用好。熟練運用的話,在面對一個具體事件的時候,可以迅速建立模型,結合生活中積累的經驗自己利用手頭工具搜索的少量數據,推算事件的真實性,推算各方立場,撒謊的可能,等等。熟練了以後,這種推算是瞬間完成的。

也不要輕視普通課程的學習,語數外理,都是很基礎的知識,基礎好才能攀到更高。

祝願你能更快更好的成長。


先說觀點:開始思考是好事,說明你已經開始有獨立的靈魂了。但小孩子的話,這種思考請適量,並務必輔之以系統的知識學習

古人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方面過多的思考很容易產生出「看,我和他們不一樣」的感受,而這種感受,又會反作用於自身,讓自己沾沾自喜,以此作為一種循環。這種循環又可能導致自己沉迷其中難以跳出去,長時間沉迷於這種虛幻的優越感里反而會拖延你真正自我提升的步伐。

通常來講,說一個孩子年齡小不成熟(當然很多大人也未必就真正的成熟)指的是因為時間這個單位不夠大,導致小孩子的積累不夠,這個積累,並不單單包括書本上的知識,同時也包括因為年紀的增長而自然帶來的生活經歷。後者是你目前較難改變的東西,而前者卻是你可以主動,並且有效率地增加的東西。學習是基礎,如果你僅僅停留在思考層面而放棄學習,打個比方就好像你對於世界認知的函數F只有X、Y、Z三個變數 也許你最終產生的集合從{X、Y、Z}變成了{X、Y、Z、XY、XZ、YZ、XX、YY、ZZ}但通過學習,你可以將你的變數從X、Y、Z變成 A、B、C......X、Y、Z,這時候在進行思考,集合是不是變的更大啦(^_^)

再補充一點,最好不要一開始就去看那些看上去名字狂拽酷炫但實際上晦澀難懂的書,除了去和別人炫耀我看過《XXX》來滿足那微不足道的虛榮心之外,真的意義不大。且不說理論是否靠譜,效率足夠低下這一點就足夠PASS掉了。可以先看看一些相關的基礎概念,然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

沒有地基和框架的摩天大廈不過是風一吹就會倒的散沙。所謂地基,就是知識,積累越多,底盤越厚,就越牢靠;所謂框架,就是邏輯,邏輯越緊密,整體就越堅固。 而所謂的摩天大廈,則是你對世界的認知,這樣你在面對大風(他人的言論、思想,現實的衝擊)時,才不會輕易地被衝垮(洗腦),真正作為一個獨立的靈魂立於世間。


咳,豈止是哲學啊,在中國大部分家長看來,孩子的一切「與提高學習成績無關」的愛好都是得不到任何尊重的,甚至是應該杜絕的。

嗯,別說愛好了,早戀這個詞該聽說過吧,其實國外根本就沒有早戀這個說法,十三四歲本來就是性意識覺醒的年齡啊。連人性都可以為學習成績讓道,更何況愛好呢。

另外,不是「應該就是當小孩子了解了一些與自己年齡不相符(超出或偏幼稚)的東西時,為什麼我們(長輩,同齡人)就不能從人格上平等對待他們,尊重他們呢?又該如何尊重呢?」中國大部分家長從根本意識上就不認為孩子和自己是平等的,不僅僅是在興趣愛好方面,你只是現在才發現而已,長大了在就業結婚生子每一個關鍵節點,你都會發現這種不平等的觀念幾乎根深蒂固。

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貫穿於中國每個階層,貫穿於教育從始至終。對你而言你的苦惱是哲學愛好得不到大人的尊重,對其他孩子而言,可能是早戀被強迫拆散,可能是遊戲被強行電擊治療,可能是文藝天賦被強行壓制,這種現象是非常普遍的。歸根結底都是來自不平等的觀念。

不是他們不知道你的才華,只是他們認為你的才華沒有用。

那麼作為子女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自由是需要自己爭取的,想要改變大人的想法,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有你自己有了自由的資本,才能自由地去追逐自己想要的東西。

要麼你能證明你的才華或者對哲學的愛好能養活自己,或者取得世俗認可的成就。

要麼你有其他本事養活自己,然後就可以盡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其次,別恨他們。

你是第一次當孩子,他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可能做的不那麼好,無非是你想說服他們改變,或者他們妄圖改變你,其實你們誰都改變不了對方,既然改變不了,就接受吧。換一些輕鬆的話題,把關係搞好,然後堅定自己的信念,朝理想的目標前進。

最後能成就我們的其實只有我們自己,外界因素只是少部分影響而已。

如果真的喜歡,誰能阻止你呢?

如果真的喜歡,又何必在意別人是否理解你呢?

理解是世界上最難的兩個字,不要妄圖任何人能理解你。

只是以後我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不會犯一樣的錯誤,就已經是一種進步了。


挺好的啊。

提醒一點:想不通的問題,不用太糾結,放一放,答案一定是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不要急,早晚會遇到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