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朋友已經指出,題目中這兩個概念其實不是對立的。

anyway,我就單從這個題目的問法來說一下我的理解吧。

我預計如果順利的話,我有孩子應該是再過十年左右的事情。到時候我並不認為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可以豐富到讓我的孩子不接受應試教育就可以有好大學上,或者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到我的孩子不上好大學,也可以擁有非常好的生活。

所以在社會發展沒有達到一定程度之前,談減負根本是不現實的。就好比在百米賽跑之前去和運動員說:一會兒跑慢點,別拉傷肌肉,別累著。你說人家會理我們嗎?

所以,要麼我工作比較順利,有錢送孩子出國讀書;如果不行的話,我要在國內,那肯定是要讓孩子接受應試教育,去考好大學的。

我比較贊成work-hard and play-hard的說法。孩子在需要學習的時候,肯定是要認真的。不過在學習之餘,我肯定不會去壓榨孩子過多的課外時間。那麼那麼多的興趣班,很多都是攀比和焦慮製造下的產物,根本也沒什麼用,孩子也不快樂。在他想要玩的時候,肯定要讓他玩的最開心才對。

總之,如果我的孩子將來需要在國內讀書,那在現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接受應試教育是沒得選的(最起碼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至於快樂教育和壓力教育,我感覺並沒有一個特別明顯的界限,我要選的大概就是work hard and play hard吧。


什麼亂七八糟的題目,快樂教育對應的是壓力教育,應試教育對應的是素質教育,從來沒聽過把快樂教育和應試教育放一起比的。


作為教育從業者,見過的比較機靈的孩子,他們的家長往往採用應試快樂兩手抓的形式。

快樂教育很厲害,他的創始人用這套方法直接把自己的侄子送到名牌大學裡去了。但它對教育者的要求很高,國內教師隊伍專業質量說實話不咋地,我這種二線城市更不咋地。所以完全的搞快樂教育很容易翻車。

再說應試教育,純粹搞應試教育的孩子,基本上都挺二的,成績普普通通,家長天天著急,為什麼呢?因為應試教育是最過時的教育方法。

就拿學數學來說,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所說,負責數學邏輯的部分在右腦,負責語言能力的部分在左腦。應試教育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把一切交給左腦負責,連數學都是記和背。左腦幹右腦事當然效率低啦。

但應試教育也是最簡單的教育方法,再怎麼不專業的人也學的會。而且出題規律,漏洞在國內也有大量資源,有時候還能成為捷徑。

簡單的來說,一方面通過快樂教育緩解孩子的厭學行為,鍛煉孩子基本素養,另一方又通過應試教育來尋求考試穩妥,保證不翻車。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案。


我肯定會選快樂教育。

但我也知道在天 朝 普通老百姓開展快樂教育的結果肯定是孩子生活步履維艱。

所以我選擇不要孩子。

在我看來,從小被動接受應試教育,和殺了他沒啥區別。


回答別的問題時想到的這個問題。自己先來答一波:個人認為快樂教育不可取。我是從事教育工作,單從現象上看,我接觸的幾乎從小搞快樂教育的家長都在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後後悔了。

註:這裡講的快樂教育是指那種:某些西方國家主張的完全放飛自我的, 想學就學,想玩就玩的。感覺是忽悠底層人民的那種教育理念。而我們有的孩子在學習中獲得樂趣,或者努力學習同時拓展別的興趣特長,這不算題目中的快樂教育的哈。

————————————

應試教育也不一定非要和抹殺人性個性劃等號,應試教育也為國家培養出了許多品學兼優的優秀人才,甚至可以說是中國大多數人才都是應試教育下培養出來的。

「復興號」總設計師:同濟大學的梁建英;

「遼寧艦」總設計師是:上海交大的朱英富院士;

華為5G首席科學家:東南大學的童文;

北斗衛星首席總設計師:國防科技大學的謝軍;

「墨子號」衛星總工程師:中國科技大學的潘建偉院士;

天宮一號、二號總設計師:分別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楊宏與哈工大的朱樅鵬;

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四號總設計師:來自於哈工大、中科大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分別是孫家棟、吳偉仁與孫澤洲;

「殲20」總設計師:是西工大的楊偉;

C919的設計師:南京航空大學的吳光輝;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國防科技大學的吳偉仁。………………

以上各位國家棟樑,因為不瞭解人家小的時候的生長環境,所以不敢說沒有快樂學習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能考上這些大學,絕大多數應該是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應試高手,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優秀人才。

大家熟悉的朗朗、丁俊暉等人小時候是怎麼練習的,想必也不用多說了。

反之,能不能找出一個從小是快樂教育長大的國家的優秀人才?至少我在媒體信息裏從來沒有找到過。


小孩子才做選擇題,成年人當然是全都要

快樂教育和應試教育就相當於: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

一個都不能少

應試教育不得不選

在當前的現實中,如果有人說,我要給孩子快樂教育,應試教育一邊去,那就相當於傳了一套葵花寶典,讓孩子去練。

欲練此功必先.....幾乎等於是斷了孩子大半的未來之路

高考制度雖然一直在微調,也許未來也會要大的變化。但作為最公平的選拔手段,恐怕不會有它消失的一天。孩子遲早要應對高考,就肯定要接受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也可以快樂

人們常有一種非左即右、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

看到應試教育,就認為是快樂教育的反面。

然而,不論應試教育還是快樂教育,孩子在教育中應該獲得的東西是一樣的。知識、技能、習慣、創造力等等。

問題只在於,我們這些成年人給孩子設置的目標是什麼。

當我們告訴孩子,你學習的目的就是考試、就是成績。就是為了在那個名次,那學習就跟快樂無緣了。

如果我們讓孩子體驗到的是,你又學到了一個新東西,這個知識、技能可以幫你解決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你可以通過學習到的知識實現自己這樣那樣的想法。那孩子獲得的就是成就感、自信心。是學習的快樂,是攻克難關的喜悅。

綜上,教育並沒有區別,區別在於過程,在於我們給孩子施加的目的。


讓孩子獲得和感受學習之快樂的教育。


如果必選一個,我想我可能會選應試教育。原因如下:

1、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技能,提高得分效率。

2、在目前國情下,推行素質教育任重道遠,而應試教育更符合現在教育。

3、考試是選拔人才比較公平的方式,儘管我國人才選拔制度日益完善,但考試暫時取消不了。

眾所周知,應試教育脫離社會需要,違背教育規律,對社會發展造成了阻礙。但從實際出發,目前的應試教育,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


有足夠的錢或者權就快樂教育吧。不然你就是在害你孩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