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所求書籍,以求其廣度(即各種各樣社會現象及其間關係,源流)為主,深度可兼而有之,盡量不要刻意曲筆,要似論文似的「直白」。最好密切關注當下中國大陸社會。


問題太幼稚。

答案是:沒有

真有這樣的書籍,早就被封了,早就秘密成為高層的內部研究讀物了,會給你看?

下面回答什麼吳曉波吳軍南懷瑾的,不用理會,都是一群文盲!吳曉波吳軍南懷瑾哪一個不是搞笑的?

南懷瑾小學都沒畢業。


看現象就看吳曉波系列

看歷史+變革就看吳軍系列

看源頭就看南懷瑾全套。


給你提幾本書,有的看過有的沒看過,你自己去判斷。

《中國西部報告》、《城市中國》、《棚戶區生活史》、《雙城記》——不是外國的小說,是關於北京和上海兩城的,作者應該是鄭也夫或者邊燕傑。

《中國社會分層實錄》、《我向總理說實話》、《當代中國肅貪實錄》

《中縣幹部》——馮中旗。

《做工的人》——台灣李立青。

《蟻族》、《打工女孩》

《當前中國的貧富格局》——孫立平。

《城鄉中國》——周其仁。

《中國的陷阱》


要不你看看王老師的書。《政治的邏輯》《政治的人生》,要看直接看制度設計者的想法,直接了當


《唯識》不僅可以洞悉中國,還能洞悉宇宙萬物


推薦《開放中國:改革的40年記憶》

讀書筆記

切入點:改革開發初期的青年與大學生群體

這本書一共從1977年-2017年,描述了改革開放四十年間,每年以當年具有代表性的具體的人物或事件為切入,以小見大;以小人物或大人物,涵蓋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展示出社會發生的變化,多條主線貫穿其中。

日常我們總會談起,誰誰是官二代、誰誰是富二代,多少有些鄙視或艷羨在其中,可很少有人關注到官一代和富一代,據我了解,現在出於社會中層的這些人,多少是父輩中的天之驕子,或多是文革後的大學生群體,更多的是當時的鄉村教師被提拔進入公務員體系;說到底,需要有一代付出過,更多的是接受更高級別的教育。

本篇讀書筆記我們就從改革開發初起的青年與大學群體的思想特徵進行切入,分別選定了1977年,1980年和1986年;

【1977年恢復高考改變了近5%的青年人生軌跡】

不論對個人還是對國家來說,1977年恢復高考都是一件標誌著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大事。可能你無法相信,目前為全國最公平、嚴格的具有選拔功能的考試的---高考,在1966年6月,因為北京女一中高三(四)班學生寫信給黨中央和毛主席強烈要求廢除原有的升學制度,在得到北京四中全校師生致信黨中央響應後,6月18日人民日報發布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通知,通知決定暫停招生,以改革高等學校招考辦法,廢止現行辦法,沒錯,是人民日報,《人民日報》同時還配發社論,稱舊招考制度「是資產階級政治挂帥、分數挂帥,是嚴重違反黨的階級路線,把大量優秀的工人、貧下中農、革命幹部、革命軍人、革命烈士子女排斥於學校大門之外,為資產階級造就他們的接班人大開方便之門」。

「上學讀書需要考試,上大學需要比較嚴格、全面的文化考核,這本是不言而喻的常識」,但是,這些最基本的是非觀念在文革期間都被顛倒了,「四人幫」利用遼寧青年張鐵生在文化考試時交白卷一事發難,把「白卷英雄」樹為「反潮流的英雄」,再次掀起大批判的浪潮,廣大青年的學習和上進熱情受到無情嘲弄。這一套現在看起來如此可笑的東西,當時通過大肆宣傳後卻如此深入人心,以致讓許多人覺得這一切天經地義。

如果回到那個時間點,你是某個想要通過公平的選拔考試,進入大學進行深造,可是上天無梯,入地無門。也註定了一代人中大部分命運無法改變,默默無聞,蹉跎歲月。時代造英雄,平民英雄也需要適當的時代。

1977年恢復高考,那一年的錄取率只有5%不足,可謂高考錄取率最低的一年,近幾年的高考錄取率可達到80%,年齡放寬,以至於一個班上最小的16歲,最大的已經結婚生子32歲了,有的已經參加工作,有的可能是中學的老師等。

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本文作者留存了初一到高三的所有的文化課課本,並且在學校時,本身就學習刻苦,以致其十幾年前學過的東西並沒有忘記多少。最終,作者被四川師範學院錄取;進入,大學後,本文作者有種劫後餘生的感覺,特別珍惜當時的學習機會,本科還沒畢業就被破格進入了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最終成為了教授學者,1977年高考前,只是一個普通的車間工人。

沒錯,是1977年恢復的高考改變了這些人的人生軌跡。

【1980年每代青年都曾迷茫】

誰的青春不迷茫,1980年的青年發出了他們的探討,表達自己的困惑和迷茫。

1980年,《中國青年報》發表了一篇名為《人生的路呵,怎麼越走越窄》的文章,文章指出,社會公開宣揚的理想和道德在現實面前是那麼蒼白、可笑、缺乏說服力。由此署名作者潘曉得出一個結論:「任何人,不管是生存還是創造,都是主觀為自我,客觀為別人…只要每一個人都盡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價值,那麼整個人類社會的向前發展也就成為必然了。「

但潘曉還是感到困惑:「有人說,時代在前進,可我觸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說,世上有一種寬廣的偉大的事業,可我不知道它在哪裡。人生的路呵,怎麼越走越窄…」

潘曉的困惑也正是許多年輕人的困惑。很快,潘曉的來信引起了無數年輕人的共鳴。《中國青年》持續發表討論文章,總共8期,一直到當年的第12期,共收到讀者來信6萬多封,有數千萬人參與了這場有關社會倫理與人生觀的大討論。

這是一場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全民性大討論,是改革開放後中國青年接受的第一場思想洗禮。

就這樣,潘曉,一個半虛擬的人物,一個追求自由、追求自我的勇敢者,一個與現實格格不入的孤獨者,一個探求人生意義的困惑者,成為了1980年的最深入人心的人物。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困惑,每一代人又有比上一代人更加進步和成長的地方。曾經的80後,被貼上了各種標籤「小皇帝」、「自私」、「垮掉的一代」等等,時至今日,80後已經成為這個社會的中流砥柱,最早的80後已經步入40歲了,89年的我也已經過了而立之年。

【1986年詩歌爆發】

在文革中被壓抑了太久的情感、理想、抱負、對這個世界本真的認識等等,不能談愛情等一切現在看來稀鬆平常的話題,革命樣板戲中,主人公只能是高大全的形象,沒有個人的感情的和家庭的感情,西方的世界文學經典為列為禁書.......

1986年,萬馬齊喑的10年苦難之後,一首清代詩歌充當了破敗鬱悶民族的心聲,「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一悲憤到斗膽勸天的詩句,頻繁出現在中國的各大報刊,不僅直接鼓舞著被壓抑多年的「人才」們日漸恢復的雄心,而在之後的民族精神恢復中,一年接一年,持續不斷的,中國出現了一次橫跨10年的,人類歷史上最盛大的詩歌熱潮。

青年思想變革

1978至2018年,這是一段我們曾經以不同年齡積极參与的歷史,一個我們曾經以不同角色生活在其中的真實世界。

這40年,中國的復甦與開放如此充滿戲劇性,它在經濟上的成就如此充滿魅力,它所取得的社會進步歷代無雙。但是,當我們試圖對這個偉大的新時代進行總結之際,卻發現它面對的並非總是一片謳歌與讚美,還有改革進程中的艱難與困惑。

面對這一前所未有未來的變革,我們選取了不同的親歷者,希望能通過這些人的講述,深入考察這一段歷史,記錄盛與衰,權衡利與弊,評議長與短,分析得與失,探尋那些隱藏在表象之下的變革力量,學習並繼承變革者的智慧和勇氣。

不論對個人還是對國家來說,1977年恢復高考都是一件標誌著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大事。

我還記得,1966年6月中旬,《人民日報》發出消息,北京女一中高三(四)班學生寫信給黨中央和毛主席,強烈要求廢除原有的升學制度。緊接著,北京四中全校師生致信黨中央,響應女一中發出的倡議。《人民日報》在6月18日發布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通知,通知決定暫停招生,以改革高等學校招考辦法,廢止現行辦法,將來的辦法是推薦與選拔相結合,要突出政治,要走群眾路線。《人民日報》同時還配發社論,稱舊招考制度「是資產階級政治挂帥、分數挂帥,是嚴重違反黨的階級路線,把大量優秀的工人、貧下中農、革命幹部、革命軍人、革命烈士子女排斥於學校大門之外,為資產階級造就他們的接班人大開方便之門」。

1973年的大學招生本來打算略有改進,在推薦、選拔、突出政治的原則之上加一點文化考核,這一點小小的變化在全國成千上萬渴望進大學深造的青年中不知激起了多大的熱情、多少的期望,因為他們除了勤奮好學之外,實在沒有什麼本事來滿足「突出無產階級政治」的標準。但是,「四人幫」連這一點稍微像話的變動都不能容忍。他們利用遼寧青年張鐵生在文化考核時交白卷一事發難,把「白卷英雄」樹為「反潮流的英雄」,再次掀起大批判的浪潮,廣大青年的學習和上進熱情受到無情嘲弄。這一期間積重難返,撥亂反正需要大手筆。上學讀書需要考試,上大學需要比較嚴格、全面的文化考核,這本是不言而喻的常識,但是,這些最基本的是非觀念都被顛倒了。

這一時期,「四人幫」炮製了一部以批判鄧小平為主題的電影《決裂》,其中的矛盾焦點就是「什麼人可以上大學」的標準問題。影片鼓吹的觀點是,知識不但不重要,而且往往是負面因素,考核人的標準是「是否忠於革命路線」。影片主人公豪氣衝天地舉起自己的手,氣壯如牛地說:「手上長滿老繭,這就是上大學的資格!」這句話和這個形象,完全就是那一時期政治標準的象徵。這部宣傳「革命路線」的電影在全國發行,當時幾乎每個人都熟悉它的觀點和情節。這一套現在看起來如此可笑的東西,當時卻如此有威勢和深入人心,以致讓許多人覺得這一切天經地義。我記得,當我向一個在大學擔任系主任職務的親戚詢問自己是否還有上大學的希望時,他異常肯定地說:「你們還要上大學?想都不要想!」他指的既是政治形勢和政治標準,也是年齡。在這些搞教育的人看來,年近30歲,早就過了讀書的年齡。我聽了他的話既傷心又寒心:在這些心地不壞的人看來,我們被耽誤了,這一輩子就算完了。https://yuedu.baidu.com/ebook/c836657c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e4?pn=3pa=2

3、民生

《開放中國:改革的40年記憶》讀書筆記-第二回

感悟:

切入點:改變人生際遇的2015年-全民股市狂歡

2000年以後的一些年份,對我們這些85後來說,可能更有人生的記憶;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你還記得這句話出自哪一年嗎?

是前年嗎?你是不是覺得自己的記憶有些模糊?

我來公布答案吧,是2015年一名中學女老師的辭職信中原句,當時聽到這則新聞的時候,我才上班滿一年,感覺充滿的情懷和文藝氣息。

對我老說,從2014年研究生畢業至今,時間在飛速流轉。如果對2015年,你還有什麼最突出的記憶,我想是哪一年的股票牛市以及後來的股災,那個夏天,周圍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討論著股票,討論著基金。

很清楚,當時,一位老街坊催促父親感覺拿出10萬元投資股票基金,說是保你能賺上5倍,我父親對這些不懂的東西從來都不參與,所以也就沒有參與到這場狂歡。

說說我自己吧,那年我剛參加工作1年,也沒啥積蓄,只是在支付寶上買了一些股票基金,3萬元的股票基金,大盤瘋長的時候,每天都能賺上幾百元,當時給我一種錯覺,用不了太久,我就能實現財務自由了,每天光靠基金賺的錢就比上班賺的多了。

還是太年輕了,清楚的記得,2015年的6月份,周末的時候,和同事幾個,下班去打麻將,那一天也是股災開始的第一天,股票市場出現了千股跌停的場面,自己的賬戶幾天間快把這段時間賺的錢都賠回去了。

之後的股市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了,一路下滑,中間還有幾次謠傳救市,「追漲殺跌」,一波波的韭菜交出了慘痛的學費,一些在上半年還自稱股神的人,在7月很多都破產了,他們不想信這個行情會一直跌下去,在我身邊就有一個資金近千萬,最後在股票市場里賠幹了的人。

有很多人最後走上了絕路,家庭出現了矛盾、離婚。

再次印證了那一點,股票是不可預測的,再牛的技術分析,在大行情的面前都是毛毛雨。

歷時總是驚人的相似,間隔8年前的2007年,那一年就是一輪類似的國家牛市,我的親戚在那一撥收割中,被割了韭菜,之後就沒人在提及基金,完全賠了錢。

有人總結說,沒間隔幾年就會出現一次類似的大行情,總會有一群新的狂熱者進入,認為自己可以在這一波中造富,熟不知,自己可能就是那新長出來的一茬新韭菜,等待被莊家收割。

推薦《開放中國:改革的40年記憶》

開放中國:改革的40年記憶京東¥ 51.00去購買?


在這裡向題主和大家推薦張維迎教授的幾本書,應該符合內容要求,我先簡單介紹一下作者。張維迎教授曾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現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金光經濟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市場網路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是中國企業家論壇首席經濟學家。

比如下面這本《理念的力量》就涵蓋了張維迎教授近年來所主張、研究的主要觀念,書中論點涉及中國市場、法治、改革、未來發展等重要領域,列出了老師長期思考的影響中國社會的二十四個重大理念。這本書沒有專業的經濟學術語,而是用簡單形象的類比說明中國社會和經濟的各類現象,解決國家的實際問題,是為普通讀者撰寫的經濟學讀物,也是獲取正確的社會經濟觀念、理解中國社會經濟和格局的第一手資料。

理念的力量:什麼決定中國的未來 張維迎 讀懂中國大事京東¥ 35.00去購買?

張維迎教授在八十年代即提出價格雙軌制並長期堅持自由市場理論,對中國社會改革和社會觀念的影響有目共睹,他的許多觀點和預言已被事實所證明,他在本書中所提出的極具預見性的理念,相信也會為我們如何改變現實、面對未來提供重要的參考。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購買張維迎教授的【套裝10冊】系列:政府的邊界+理念的力量+市場與政府+契約理論+中國經濟+經濟學原理+企業家等圖書,比較划算。

張維迎【套裝10冊】政府的邊界+理念的力量+市場與政府京東¥ 452.00去購買?

不差錢的朋友可以購買張維迎教授的精裝版【套裝10冊】政府的邊界+理念的力量+市場與政府+契約理論等書籍,看完收藏也不錯哈,希望大家喜歡!

張維迎【套裝10冊】政府的邊界+理念的力量+市場與政府京東¥ 944.00去購買?


數據可以洞悉社會現象,親身經歷可以洞悉社會現象。

別人書寫的再好,也是別人的視角,不一定適合你。這種洞悉的書格局大的,不一定用的上,格局小的理解不了。

真想要洞悉的話,看毛選,看三個代表那些,看新聞聯播,看經濟學,金融學,社會學,心理學。

積累知識,增加閱歷才是洞悉社會現象的正路,想靠看幾本書就洞悉社會都是紙糊的深度,賣弄的思想。


分析的倒有好多,但也是夾雜了好多私貨,至於洞悉,誰也不敢自稱洞悉吧,如果真有所謂的洞悉,不是騙子就是上帝


可以多看,可以多看看蘇立教授的書,他的書很多書都寫得很見實


吳曉波,激蕩系列


怕是還沒出就被禁了,不許不和諧,你最好就是看各種新聞來判斷社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