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抗壓能力特別差的人。與不能接受他們批評的人不同,我在受批評之後雖然會生悶氣,但會在潛意識裡認同對方的說法並且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請問我應該怎樣克服這種心理?


要走出這種脆弱狀態,我們需要先明白一件事——抗壓力其實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能力,而是一種心理平衡的狀態。

當我們按照力量的邏輯來理解抗壓力時,往往就容易誤以為這是一種像肌肉力量一樣的能量資源,所以很順理成章地就認為可以像鍛煉肌肉力量一樣,通過不斷克服阻力來提升抗壓力。所以教育者有時候會肆無忌憚地用批評、否定、指責甚至侮辱來施加壓力,而每當我們克服阻力失敗,也容易認同自己的心理資源非常少、抗壓力非常差。

然而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心理資源都是差不多的,只是當我們內心的衝突非常劇烈時,心理資源就被這些衝突白白消耗掉了,這種時候自然內心也就會表現得很脆弱。那麼這個心理衝突是什麼呢?

一方面,我們根據後天學習到的概念,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敗和指責中形成了「我能力很差」的自我認知,同時也容易覺得這個世界就像一個審判者,總是在等著審判和淘汰弱小的我們。這些自我認知和世界觀就組成了我們的核心信念。

而另一方面,人類的群聚本能又讓我們沒有辦法承認自己是無用、弱小、沒有價值、可以被淘汰的,因此我們又不得不去否認我們非常相信的核心信念。

為了防止核心信念被自己觸碰,同時也為了防止別人看到那個我們以為的「真實自我」,我們會產生非常多的防禦規則,正是這些規則指導著我們日常的內心衝突。比如:

「我必須要表現得非常輕鬆自如,並且能夠完美勝任自己的工作,不能犯任何錯誤(以防止被人認為無能或者被人攻擊)。」

只要細細一想就會發現,這個規則雖然看上去非常強大,事實上卻極其不穩定:在工作中只要出現一丁點焦躁感或者工作本身出現一丁點瑕疵,我們立即就會條件反射地認為自己即將遭遇危機,這種應激狀態反而會刺激機體產生更強的緊張反應,結果焦躁感居然自己就會增殖得更強。

身體在緊張狀態釋放的腎上腺素和血糖等物質,會讓我們的情緒變得更加亢奮和充滿能量。在工作進展順利時,這些亢奮會轉化成為興奮感和成就感,讓人上癮。然而在脆弱的完美主義規則下,我們寸步難行,這些能量就會轉變成失控的攻擊性:

攻擊自己的情緒包括懊悔、自責等,對應的想法是:我怎麼這麼笨!我真是糟糕透了!

攻擊外部的情緒包括羞辱、憤怒等,對應的想法是:你為什麼這麼多事兒?你在針對我!

看到這裡你可能就會明白了,沒有人心理真的脆弱,只是我們的能量可能全用到防禦「完美主義規則」破碎時可能出現的危險上了。

所以,採用適當的方法調整自己的認知,防止心理能量被心理衝突損耗,是提升抗壓能力的有效途徑。

在轉變的第一步,我們需要先樹立一個創造性目標,什麼意思呢?人其實並不相信事實,也沒人知道真正的事實是什麼,所以我們總是會根據自己當下的需求去選擇相信什麼信念。

當我們的需求是「防止搞砸和受傷害」時,這就是一種情緒化的、無檢驗標準的目標,在這種目標壓力下,我們自然容易去相信自己是脆弱渺小的,也容易相信這個世界是危險邪惡的。這種「總是在防止自己受傷」的思考習慣是造成我們脆弱的真正原因,因為正是為了防止受傷,所以才要敏感地識別所有可能導致工作出錯的瑕疵,以及他人可能的針對自己的邪惡意圖。敏感了自然會導致負面情緒更大,所以不是抗壓力小扛不住,而是壓力的確太大。

而如果我們的需求是「做好一件事」,那我們就可以只用極少的規則來檢驗自己的處境,自然就不會變得那麼敏感,而這就是目標明確的「創造性目標」。比如:做一個好廚師,那麼檢驗規則就只是做菜味道好和注意衛生,至於說話是不是嘴笨,相貌是不是好看,都是可以不用考慮的要素。這樣即使廚師真的口吃,也不會敏感地認為食客會嘲笑自己。而往往當廚師專心做好菜品時,也的確能得到稱讚和認可,從而強化積極的自我認知。

同時我們也需要避免非黑即白的思維習慣,學會給自己客觀的評分。比如:我搞砸了一件事中的某個步驟,和我搞砸了整個工作,甚至整個人生,是一樣的概念嗎?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犯了小瑕疵,100分的工作只得了80分,但這畢竟不是0分呀。

「我必須完美無瑕」和「我可以有好有壞,但只要總的來說有優點,就足夠了」比起來,哪一種自我認知更容易導致我們脆弱呢?

而對於環境的認知,也是可以做相應調適的。我們需要自己去找證據,比如當我們責罵和否定別人時,是否真的就是想針對別人?這些行為比起故意針對和傷害誰,宣洩情緒和防止自己受傷害的功能其實更大。想通了這一點後我們就會發現,往往特別喜歡責備別人的人其實也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也是非常脆弱的。既然這樣,那我們又有什麼好怕的呢?

總之,要隨時警惕自己的完美主義傾向,以及隨之形成的「脆弱高自尊」,相信自己沒有那麼糟糕,不要總是用完美主義去掩飾自己,生活其實可以變得更輕鬆。


原文 | Jonice Webb

你是否遇到過下面這樣的情況:

妻子:每當我給我丈夫一些稍微負面的反饋時,他就會變的怒不可遏,並且拒絕討論這個事。

員工:每到年終評估時,我就特別緊張。因為要跟主管見面,還要討論我這一年的工作。一想到他可能要批評我,我就怕的不行。

學生:上次的考試我只拿了個及格分,還被教授罵了一頓。我覺得我都快完不成研究生的學業了。

朋友:我的朋友跟我講,你可以找到一個更好的工作。她這是什麼意思?是在侮辱我嗎?嫌棄我現在的工作很沒有面子?我氣的幾天都沒跟她說話。

陌生人:今天在超市付款時因為拖延了太久時間,被後面排隊的人訓斥了。我的心情差極了,感覺一整天都被毀了。

一被批評就特別不高興?也許是因為你少了一層鎧甲。

面對批評,你需要知道的是一. 沒有人能夠避免批評

嗯,沒有人能夠避免批評。我自己也是這樣。上研究院的第一年時,我特別自豪。因為我從申請那個項目的數百名優秀學生中脫穎而出,感覺自己牛得快要上天了。第一門課的作業是統計學,我積極而認真地完成了任務,並興奮地等待著教授給我反饋。論文發下來後,我看到上面滿是紅色的批註,以及一個大大的、醜陋的「C」。教授在論文的頂部寫到:你真的準備好應對這個項目的高要求了嗎?

我特別震驚,也在一瞬間對自己心灰意冷。我開始質疑一切,也許教授是對的。我並沒有我自己想像的那麼聰明。也許我應該主動退學,而不是等到被他們勸退。

讓我們面對這個事實吧。沒有人能安然地度過一生,且還能避免所有的消極反饋,不被任何人批評。事實上,批評是個好事情,尤其是那些消極的反饋。我們每個人對自己都有著獨特的理解:我們的行為、選擇、表現等等。而來自別人的批評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多的視野和見解,成為幫助我們成長的資源與動力

但是,批評也不總是對的。批評是複雜的、微妙的,也總是基於某些立場之上的。負面的信息與反饋也會給我們帶來消極的情緒反應。

二. 面對批評時的兩種反應

一般而言,面對批評,你會有兩種反應。

接受:批評就像一個射中你心臟的利箭,它對你傷害極大,以至於你沒辦法處理這個傷害,也沒辦法讓它為你所用。比如文章開頭例子中的員工、學生和那個可憐的陌生人。

反抗:因為這些批評對你傷害太大,因此你特別生氣,並選擇反抗,沖對方大喊大叫,或者以冷暴力處理等等。比如文章開頭中的那個丈夫和朋友。

無論是接受還是反抗,它們都是因為「受傷」而產生的反應。遺憾的是,這兩種反應都不會讓你有所獲益。前者讓你心情鬱結,否定自己;後者讓你憤怒不已,關係破裂,且自己也不會有長進。

最重要的是,你缺乏一個良好的過濾機制,缺了一層可以用來過濾並保護自己的鎧甲,來幫你應對並利用這些批評

三. 建立過濾與保護機制,讓批評為己所用

過濾與保護機制聽起來也很簡單,但其實沒那麼容易。但你可以通過以下5個步驟,來幫助自己建立這樣一個機制。

第一步:你要意識到,沒有批評是100%正確的。如前面所說,批評微妙而複雜,且常常基於某些立場之上。因此,在你接受某些人的批評之前,先暫停,花時間處理一下這些批評中所攜帶的信息。

第二步:批評者所批評你的每一句話,其實也都映射了批評者本身。每個人都是通過自己的視野和經驗來觀察世界的,沒有人能夠100%地做到完全基於事實和真相做出評判。

第三步:當批評襲來時,在它傷害到你之前阻止它。你需要問一些問題,來幫助自己處理這些批評。

  • 這個批評者是誰?他有多了解我?他有多值得信任?
  • 批評者的目的是什麼?他們有沒有要故意傷害你的緣由?他們是在憤怒嗎?還是在試圖幫助你?他們是不是度過了很糟糕的一天?他們是不是有誇大事實的嫌疑?
  • 批評者有沒有遺漏哪些信息?而這些可能是會改變他們觀點的?
  • 批評中的某些信息是不是要比其他的更準確?
  • 在回答上述這些問題時,你是否需要更多的信息?

第四步:向批評者提問。試著去弄明白他們到底想表達什麼,以及為什麼要說這些。過濾這些信息,留下真實的、有用的部分,棄掉無用的、錯誤的部分。

第五步:如果那些批評是有效的、有益的。那麼,嘗試採取行動吧。看看是否有哪些東西是可以改變的,無論是關於行為本身還是你自身,都可以去嘗試一下。看著像是無用的雞湯?下次面對批評時,試試就知道啦。知易行難。

再回到研究院的那場考試上。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質疑後,我突然想通了。「這個教授僅憑藉一次測試就來評判我了?憑什麼啊?他根本就不了解我!」至於他為什麼要那麼說呢?也許是故意刺激我,想讓我更努力的工作。

嗯,要麼做,要麼滾。 (???ε???)

而我能做的,就是拿出統計學的課本,用那一周所有的剩餘時間,來弄清楚我學過的每一個章節、每一個語句、每一個知識點。

任何一次被批評的經歷都會是一種挑戰,你可以接受、委屈、憤怒,也可以過濾它,吸收它,變的更好更強。

What does no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So does criticism.

【簡單心理Uni】 心理諮詢師的終身成長學院,匯聚海內外名師,針對不同階段的心理諮詢學習者,提供40+種培訓課程,專業針對性強,體系化程度高,直播/錄播、音頻/視頻、線上/線下形式多樣,目前已有20萬+人參與學習。

更有20+門免費課程等你來開啟喲,課程學習戳 →「http://jdxinli.cn/q199xq」


如果自己在乎的人正遭到貶低和批評,你或許會盡一切可能前去制止,甚至還可能試著維護TA、安慰TA,讓TA好受一些——當所愛之人受到惡劣對待時,我們會自然而然地產生這種保護欲。

然而,在與自己相處時,我們往往無法做到與別人相處時那樣有同理心——很多人常常會驚訝地發現他們的內部對話有時會像一個惡霸一樣貶低、攻擊自己。

雖然一定程度的自我批評有助於增強自我意識和心理成長,但過度的自我批評是有害的,而且還會招致更多的痛苦。研究發現也支持這一觀點: 過度的自我批評與抑鬱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有關。

圖片來源:Beyond NLP

消極對話——我們的內在惡霸

正如希臘哲學家埃皮克提圖(公元55年-135年)所言: 「困擾人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他們對事情的看法。」 我們關於生命中所發生的事情的看法以及這些事情對我們而言的意義,往往會成為這種內部對話的來源。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和信念還可能會被轉化為主觀層面的「個人失敗」。這些信念部分能夠追溯至我們的童年時期,並且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不妨看看下面這些似曾相識的內部對話:

  • 你真是太蠢了!你怎麼能犯這麼低級的錯誤呢?
  • 你應該做得更好。
  • 我沒能通過面試,我太失敗了!
  • 你做得還不夠。
  • 你不夠好
  • 你太胖了
  • 你是個失敗者/瘋子,因為你……(離婚了、失業了等等)

平息你內心的消極對話

來訪者可能會對自己太過嚴苛,甚至於將自己批判得體無完膚、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時,諮詢師需要幫助他們直面自己的「內在惡霸」。為什麼必須這樣做呢?因為這種冷酷無情的自我批判態度會加劇來訪者的焦慮、抑鬱,以及壓力反應。

有一樣東西可以改善這種狀態——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這個概念遠不僅限於我們通常所說的「自愛(self-love)」。事實上,自我慈悲的構念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尤其是在過去的十年里。例如,研究人員發現,自我慈悲與精神機能障礙(psychopathology)、自戀呈負相關關係(Neff Germer, 2017),並且自我慈悲對心理健康和幸福水平有積極作用。

什麼是自我慈悲?

根據克里斯汀·內夫(Kristen Neff)博士的觀點,自我慈悲是一種向自己傳達理解和善意的能力,尤其是當你在生活中感到失意時。慈悲是覺察到對方的痛苦,關心並幫助對方,自我慈悲的藝術是把同樣的感覺轉向自身。像對待一個好朋友一樣對待自己,而不是對自己評頭論足,批判自己的短板和缺點。本質上,這是一種轉向自身的同理心。這個概念看似簡單,但是實踐起來頗具挑戰性。

這對心理健康尤為重要,因為自我批評的態度和想法與情緒的起伏、焦慮和抑鬱狀態有關。相反,自我慈悲與焦慮、羞愧和抑鬱等負面情緒的減少有關(Diedrich et al., 2014)。目前,研究人員還在不斷發現自我慈悲對心理健康的新效用。

圖片來源:saleereese.com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過度的自我批評是如何造成更多痛苦的。也了解了有很多研究支持自我慈悲有助於緩解抑鬱和焦慮,以及提升整體心理健康水平的觀點。下面是5個可用來平息消極的內部對話的自我慈悲練習。

對付內在惡霸的5種方法

1. 意識到你正在對自己說的話。當你注意到內心有「我真是個白痴」或「我簡直沒救了,因為……」這樣自我批評的聲音時,可以試試思維暫停技術(thought-stopping)。思維暫停技術是一種認知干預措施,它可以中斷反覆出現的思維,防止其升級為過度的反省。想像一個停車標誌或其他能引起你共鳴的東西。當你注意到自己的消極想法時,畫一個停止標誌,以免過度沉溺於消極想法。

2. 關注自己的感受而非消極想法。將意識停留在內在體驗上的做法又稱為正念減壓療法。就像你會在朋友受到傷害時體會他們的感受一樣,你也會體會到自己的痛苦或不適。自我慈悲的重點不僅僅是用積極的想法取代消極的想法(如傳統的認知行為療法),而是有意識地關照自己的內心狀態。你可以對自己說「在這個當下,我感到痛苦,」「我感到很受傷,」或者「我感到胸口發緊,很不舒服。」在進入到步驟3之前,請留意這種感覺。

3. 意識到在苦難中掙扎的你並不孤單。不用懷疑,這是真的。我們都會遭受不同程度的痛苦——這是生而為人的一部分。無論是你的丈夫為了另一人離開了你,或是你的家在災難中被摧毀,還是你所經歷的不幸童年,你都不是獨自在承受這些苦難。克里斯汀·內夫博士稱這一階段為「同體大悲(common humanity)」vs.「自我疏離(isolation)」。孤立感和「我的苦難無人能夠感同身受」的這種想法往往會引起更多的痛苦。這一步中,相應的自我陳述可以是「我並不孤單」「眾生皆苦」或「很多人也都會有這樣的感受」。保持一個實際的觀點——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這是至關重要的。

4. 採用能夠撫慰人心的自我對話。你會對你的朋友說些什麼呢? 換成是你自己,你又會需要什麼樣的言語來表達對自己的關愛和善意呢? 我們的建議包括「你當下在做的已經是你所能做到的最好的了」或「每個人都會犯錯。」「你要來杯熱巧克力嗎?」又或者「願我成為一個懂得愛護自己,對自己保有耐心的人」也不錯。乍一看這樣做似乎很傻,但把同理心轉向自我是需要不斷地練習的。

5. 與慧心(wise mind)保持聯結: 根據Marsha Lineman(1993)的觀點,慧心是情感和邏輯的結合體。你可以使用邏輯和智慧考慮自己的境況。例如,如果你覺得自己在求職面試中失敗了,問問自己: 實際情況如何? 你為面試做了最好的準備嗎? 即使你認為自己失敗了,難道不是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中磕磕絆絆,總有經歷失敗的時候嗎? 你的優點是什麼?你在生活中做過哪些事情? 如果你很難做到這一點,可以拜託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或顧問給你一些反饋。如果出現了帶有強烈情緒的念頭,嘗試用邏輯陳述和理智來取代它們。

總的來說,研究支持這樣的觀點: 自我慈悲與精神機能障礙呈負相關,你擁有什麼樣的內部對話與你對待自己的方式才是真正重要的。把同理心轉向自己,你可以減少自己的痛苦。

圖片來源:《探險活寶》

補充閱讀:

Hutchinson, T., S. (2018, NOV 2).How to Silence Your Inner Bully. Psychology Today.

《焦慮症與恐懼症手冊(原書第6版)》京東¥ 54.10去購買?

以上~

如果覺得有幫助的話,收藏的同時,點個贊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人看到哦~^^


來,我們來做個練習

閉上眼睛,想像自己再一次被他批評了但是這一次,你要讓自己之前的表現降低一個級別,相信我,你可以的。你要讓自己的生氣水平降低到一個相對低的水平,你依然可能生悶氣,但是這次已經沒有這麼生氣了,你要讓自己不完全的認同他的看法,你要讓自己的自我否定減少一些

你聽著他對你的批評,當你感覺自己有一點生氣了,你就採取積極的自我對話,告訴自己,「沒關係,他可以批評我,這是OK的,我可以忍受的,這不是什麼糟糕的事情,我可以忍受」

當你發覺自己自己潛意識認同他的看法時,你就採取積極的自我對話,告訴自己「也許他說的有一些地方是對的,也許可以採納,不妨看看,但也不意味著是全對,每個人的經歷不同,背景不同,擁有的資源不同,做出的選擇也會不同,他站在他的角度得出了那樣的結論,但是站在我的角度,也許我這樣思考也不見得就是錯的」

當你發現自己在否定自己的時候,你就採取積極的自我對話,告訴自己「我只是在這件事情上可能做的不好了,但是不意味著我做所有的事情都不好,也不代表我這個人就是一個失敗者,是一個毫無價值的人,在這件事情上做的不好,我可以想辦法去改善,我是可以提升的」

這個積極的自我對話,你也可以自己重新思考

不斷的想像這個被批評的場景,提前設想自己是如何應對的,這樣,在真實情況發生的時候,你就可以應對自如啦!


希望對你有幫助,回復「梳理」,幫你奪回掌控自己情緒的主動權


自我否定的深層次原因是自信心不夠,對自己判斷事物的標準及思維模式產生懷疑,任何事情別人的著眼處可能和你不同,但絕對不可能完全正確,你的認知一定有可取之處的,被別人否定後,最好做一個系統的分析總結,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別人的長處,久而久之,就會提高自己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也可以重拾自己的自信心。


這是自卑。你在內心深處始終覺得自己不夠好,只不過別人的話印證了你長久以來的脆弱而已,然後自己接受不了,自責痛苦。

其實是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觀念出了問題,人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如果自己太過在意自己的缺點,並且始終告訴自己我不行,然後別人也告訴你不行,如此反覆,你真的就不行了。

人都是可以成長和學習的,出錯沒關係,看看那些一直在班上無所事事調皮搗蛋成績墊底的同學,他們可是樂觀積極的很,下課該吃吃該喝喝,長大後,一點都不影響他在別的領域有所作為。但想想自己如果是那樣,恐怕想都不敢想吧!

所以,不要執著於我哪哪不好,而是想著我可以為此做些什麼,相信自己,我努力,我堅持,我學習,我會變好的。


先找一下自己的不足,或者,我是這樣想的,可以去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心裡想著不要太擔心,要冷靜下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