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馬上過去了,各行各業都開始總結自己的大事記。我們也說說雲計算的2018吧,歡迎各抒己見。


我們馬上就要跨入2019年。今天,在數字轉型大趨勢的帶動下,雲計算已經滲入到絕大多數行業,然而我們依舊能夠聽到不少企業和圈內人士還在探討雲計算的安全性。對於這種辯論所持有的兩個極端,AWS 首席雲計算企業戰略顧問張俠博士這樣看待——


There are risks and costs to a program of actions. But they are far less than the long range risks and costs of comfortable inactions. – J. F. Kennedy

行動有風險和成本,但長期來看,遠低於安於現狀的風險和代價。— J. F. 肯尼迪

即將過去的2018年是雲計算在企業里得到廣泛認可並快速被接受和採用的一年。雲計算已經是企業IT的新常態,它整合了先進的業務模式和眾多的先進IT技術,幫助企業推進創新文化,為企業提供了採用新的業務和技術的敏捷性,通過創新而獲得差異化競爭的優勢。

面臨的挑戰

雖然雲計算已經得到企業領導的廣泛認可,上雲的趨勢已經幾乎無人質疑,但我們也常會遇到一些企業高管仍然談雲色變,遲遲不敢踏上雲的旅程,說到企業上雲,首先想到的詞是「風險", 心裡會充滿恐懼。作為 AWS 企業戰略團隊的一員, 對於這個雲「風險」話題,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和各類企業領導深度溝通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到了許多東西,在這裡我和大家分享。

人們對新的事物有所懼怕和擔心乃人之常情。這種恐懼(fear)一般會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對未知(unknown)的疑慮,對不確定性(uncertain)的擔心,對現狀(status quo)的偏好。這些考慮雖經常和迴避風險聯繫在一起, 但並不一定有助於降低風險。基於此我們來分析一下對於雲計算的猶疑和「風險」的考慮。

「上雲是常態」

對於尚且沒有上雲的企業來說,雲計算仍然披著神秘的面紗,雲在企業的應用似乎還是未知的世界。不過仔細想來,雲計算採納的很多都是快速發展但相對成熟的 IT 技術,而且在目前互聯網的世界,雲端計算、雲端存儲和各類 SaaS 應用早就司空見慣,無處不在。其實可以說,目前很難找到一個完全沒有接觸過雲的公司。是否上過雲,可能只是主動和被動的區別。

最近這些年新創公司和互聯網企業大都從雲上起家,即使傳統企業也早已廣泛使用雲計算。可以負責任地說,目前無法找到任何一個行業,能夠讓雲計算在其中無用武之地。 各個行業的領導者,通常都是雲計算的實踐者和倡導者。雲計算雖然有其特點和特性,但是 IT 人員只要持開放的心態, 去學習和了解雲計算的發展和趨勢,掌握雲計算雖需努力,但並非什麼難事。有了一些了解, 雲就不再是個神奇未知的黑盒子。對雲的理解加深了,對雲的畏懼會自然減少。

助力企業創新

基於對雲的了解,我們就可以真正關切企業雲的旅程所帶來的變化,關注這些變化可能帶來哪些不確定性。企業上雲需要人員學習新的雲計算的知識和技能,了解基於雲的應用架構機制,掌握利用雲提高安全性的方法,學會借鑒雲的最佳實踐。好的企業還需要建立勇於試錯、不斷創新的文化,在組織上考慮採用雲卓越中心和 DevOps 的團隊管理方式。

不難看出雲計算確實會帶來一些變化,但這些變化作用在大多數企業正是我們希望看到的,也是完全可以掌控的。其中需要學習和掌握的新的技能,也是我們 IT 從業人員所需要的。通過和一些已經走過雲的旅程,並在雲遷移過程中獲得成功和收穫的企業學習和交流,並且請合作夥伴做好規劃和諮詢,這個不確定性可以大大降低。

作為曾經的企業 IT 高管,我很熟悉每當我們討論引進一個新的廠商新的技術時,總會有人說:「風險太大。這個新廠商我們沒打過交道,誰知道他們到底行不行。那個新技術你們都沒用過,誰能保證真正好使?」 我聽過無數類似的說法。可另一方面,我們已明確的知道目前的技術無法有效支持企業的需求,目前的服務商我們已經不滿意,目前 IT 部門推進項目部署應用的速度已經無法忍受。同樣,我們也經常遇到人們擔心雲的安全,同時談論企業傳統 IT 安全上急需的改進。

我們可以看出對於新的未知的事情,高管們會從多個角度去評估和把控風險。這個當然是他們的職責所在,可往往我們忽視了維持現狀和裹足不前所帶來的註定失敗和巨大風險。其實心理學家早就提出了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對於現狀的偏好。我們偏愛我們熟悉的事情,對於陌生的事情我們會懷疑和憂慮。我們做決策常常因此而偏安於現狀,不能果敢的行動。

其實當今的企業環境確實充滿了風險和挑戰,值得管理層去思考和行動。我們傳統IT組織能否有效支持業務的發展?我們的IT投資是否有效並得到回報?我們能否有效防止黑客或內鬼盜取我們的信息?我們的競爭對手是否正在嘗試新的模式以超越我們?我們能否應對使用了新技術的新創公司對我們的顛覆式的挑戰?這個問題清單可以很長,我們無所作為會有更多風險。

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企業在數字化轉型的時期,成功的公司其實在更好的駕馭和管控所有這些風險。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企業的創新文化,增強企業的敏捷性,從而降低企業學習和變革的成本。這要求企業IT投資快速有效,能快速採用新的技術,能快速修補安全漏洞。

而雲計算為企業所帶來的戰略優勢正好就是這些。許多成功上雲的企業IT高管告訴我: 企業上雲本身恰好就是管控和降低企業的風險的最有效的方法。所以我們要做的是: 學習了解雲計算以避免因未知而恐懼,研究規劃雲計算以減少其不確定性,擺脫對現狀的過度偏愛和依賴通過採用雲計算以系統地降低風險,使雲計算成為企業降低風險的利器,使IT成為企業發展的動力。

祝各位2019新年快樂! 在新的一年裡雲上漫步,成績斐然。


謝邀~

夾縫中漏出來的那道金黃,就是最美的光。

至暗時刻中的那份堅持,就是希望!

在2016年的創業大潮中,幾個ICT行業老兵不甘寂寞,離開了平穩舒服的打拚多年的老東家,迎上轟轟烈烈的雲計算髮展大勢,開始創業,視界雲由此而生。

  • 視界雲聯合創始人 姜飛

創立伊始,視界雲創始團隊就致力於在雲計算垂直領域中依靠自身的技術突破和經驗積累,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獨特風格的、深度專業化的B2B企業服務之路。帶著「視界所及、雲攜天下」的夢想,視界雲團隊一邊研發能夠立刻產生現金流的產品,一邊面向未來技術發展方向進行預研,在與所有創業公司一樣,不停的磕磕絆絆的努力下,走到了2018。

但是2018年並沒有給我們創始團隊帶來雨過天晴的喜悅,反而帶來了不盡的苦澀、深思和變革,讓我們更充分的理解到什麼叫「苦難是成長最好的導師」。

2018年,國內雲計算領域的幾大巨頭為了搶佔市場份額進行了慘烈的價格戰,在收入成倍增長的同時,虧損額也大幅增加,甚至將所屬上市公司往年的凈利潤直接由正變負;與此同時,由於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變化,人民幣投資基金開始不斷縮小規模,大量調研項目暫停,甚至是簽署了TS的項目也無力兌付,尤其在「雲計算」這樣一個被一些投資人認為熱點過氣、寡頭林立、很難看懂的行業,融資變得更加困難。

此時,擺在視界雲創始團隊面前的,已經不是當初創業時那個憑藉極致的服務和高品質的產品技術就能夠打動客戶的市場和資本環境了,不根據市場環境變化去改變我們資源投入方向和產品研發方向,一定會被市場無情的淘汰掉。

因此,經過多次合伙人會議上充分的研討和深刻的思考,以CEO為核心的公司團隊達成了思想上的高度統一:改革視界雲企業發展戰略,「以創新求發展,以精細化運營求生存」,不再追求假大空的理想和不切實際的試錯,不再為了融資去迎合投資人的品味。

從改革的第一天起,視界雲團隊就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技術研發團隊成功推出了基於SDN技術的雲團架構,將私有雲網路資源與公有雲打通,提升了平台穩定性的同時降低了成本;產品運營團隊深挖每個客戶、每個供應商的收益模型和成本模型,不放過每一分擴大收益、降低成本的機會;市場營銷團隊更加努力的幫助客戶的同時讓客戶感受並認同我們的服務價值。可以說,視界雲雖然還沒有實現將雲計算產品技術做到極致的目標,但是已經實現了雲計算行業中精細化運營的極致!

在視界雲團隊按照改革後的企業戰略堅定執行到2018年底之際,視界雲的成績單也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2018年視界雲收入同比增長超過200%並實現收支平衡,同時獲得了優質的資本與金融資金支持。

不久前,小布希在父親老布希的國葬上致辭「他娶了他的初戀,崇拜她,陪她大笑,陪她痛哭,對她始終忠誠如一」。企業服務又何嘗不是如此?視界雲團隊已經擁有了技術創業和精細化運營的核心能力,未來將繼續追求產品、技術、服務做到極致的目標,在企業服務中待客戶如初戀、彼此產生信賴、陪伴客戶的每一步成長,這樣的「企服戀人」誰又會不喜歡呢。

站在2018年的尾巴上,此刻心情依然五味雜陳。最後視界雲希望分享給諸位創業者的一個2018創業真相:抵禦「寒毒」入侵的最佳方式,就是先逼自己練就一身「九陽神功」,就像金庸先生小說中的張無忌一樣,只有自身練成九陽神功,才能衝出困住自己的山谷,才能看到外面更廣闊的天空!

——視界雲聯合創始人 姜飛


2018 年雲計算髮展,呈現出影響至少未來三年的四大關鍵詞:開源、多雲、微服務、智能化

開源——雲基礎服務的優選

KVM、Linux、OpenStack、Open vSwitch、Ceph、MySQL、Redis、Kubernetes、OpenShift、Spring Cloud 等開源技術作為現代企業基石的作用已經彰顯,2018 年,雲計算和開源又有許多新的故事,包括很多雲計算服務提供商開源很多技術,包括 Redis、MongoDB 更改開源協議,更包括 10 月底 IBM 宣布 340 億美元收購 Redhat 。

作為數字經濟這種新一代社會經濟形態的基礎設施,雲計算的長遠發展離不開開源技術、開放標準,因為沒有任何一家企業的聰明才智能夠媲美全球聰明人的智慧,背靠社區,開放平台容易做得更好,也不會因為單個團隊的變化而失去與時俱進的能力。以網易為例,初期優於開源項目的內部技術,往往在多個版本迭代之後就會被開源項目趕超,而內部技術還會有難以持續維護的風險(因為團隊人員的變動)。

開源平台也曾面臨自主可控的爭議,但其實開源意味著企業可以審查每一行代碼,對於企業用戶而言,開源平台更加可控。當然,這需要企業具備一定的源碼分析能力。

所以,開源也是網易雲的選擇,在基礎平台層面,從底層基礎設施、微服務、資料庫到中間件,網易雲都全面採用主流開源技術構建,並基於網易內部業務支撐和行業客戶服務進行針對性的定製優化工作,例如 OpenStack 經過優化可以支持單集群 5000 物理節點,並提供企業級的穩定性和可用性。

網易雲基礎服務基於開源技術棧構建

多雲——客戶真實場景的需求

曾經宣稱公有雲才是雲計算、私有雲不是雲的公有雲大佬,終於推出允許部署在客戶自己的數據中心的私有雲(或者說混合雲)產品,意味著大佬已經向現實妥協了。從全球看,客戶即便願意全面採用公有雲,也可能面臨有異構系統、網路延遲等方面的挑戰。而中國私有雲,據計世資訊(CCW Research)預計,2018 年其市場規模將達到 512.4 億元,同比增長27.0%,2020 年這個市場規模則將接近 1000 億元。

網易雲也在 7 月底的雲創大會上發布了基於 OpenStack 的瀚海私有雲產品。除了網易雲標誌性的強調服務能力(與 Kubernetes 容器、微服務功能整合),該產品的一大特色,就是在支持無縫接入網易雲公有雲之外,同時還支持接入其他主流公有雲。

值得注意的是,網易雲同期發布的輕舟微服務產品,在服務治理層面也是採用了基礎設施無關的設計:

  • 支持多種負載類型:容器、虛擬機、物理機
  • 支持跨多雲平台:私有雲、各廠商公有雲、混合雲

曾經堅定的公有雲廠商(持有這種觀點的並非一家)改變態度,這些跡象表明,客戶對雲計算產品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未來的三到五年,一定是一個多雲時代,業界認為,IBM 收購 Redhat 的意圖之一,也是構建更加完善的多雲解決方案。當然,多雲時代也意味著開源開放是多麼重要,否則雲間無法互聯互通,就不能叫做雲計算了。

微服務——加速數字化轉型的利器

關注云計算的朋友知道,技術圈此前曾興奮地說過「容器元年」、「微服務元年」,只是響應的更多是互聯網企業,一些傳統企業客戶在很多場景下實施容器化、微服務化的動力往往沒有那麼充足。但這一年,微服務真的來了。一方面,Kubernetes 在去年確立了容器編排標準的地位,微服務化的基礎設施已經更為成熟;另一方面,企業面臨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挑戰,而微服務化可迭代適應需求的變化、可重用、可組合的特徵,可以幫助企業提升(成功)創新的速度。

2018 年下半年是互聯網領域普遍收縮的一年,這其中有很多因素,不必討論,但每一次寒冬都意味著一次洗牌,笑到最後的必然是能夠通過技術創新苦煉內功的企業。招商銀行早在一年多之前推出 APP6.0 的時候就已經實現了微服務化,在由 137 個相對獨立的微服務構成的大系統之上,提供了 1035 個功能,每周發布 40 次左右,峰值處理能力達 1.5 萬次/秒。

如果說銀行業代表較高的信息化水平,那麼物流行業的例子更有代表性。德邦快遞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不僅宣布每年在數字化方面投入 5 億元,更採用網易雲輕舟微服務實現其智能物流系統的微服務化,還建立業務中台和數據中台,在支持彈性伸縮適應電商發展速度之外,加速各種新技術與業務的融合,項目從需求到肩負周期縮短40%,上線部署時間節省80%,幫助公司發力大件快遞,在行業中殺出一條血路。當然,在這個行業,順豐也進行了微服務的探索。

德邦快遞微服務架構實踐

智能化——產業互聯網的未來

「產業互聯網」成為這一年的時髦詞之一,始於騰訊公司的架構調整。所謂產業互聯網,側重的是產業的互聯,這是 To C 市場達到天花板(人口紅利結束)迫使巨頭布局 To B,以精細化運營替代粗放式發展,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前端的體驗不僅僅依賴於電商平台,新零售需要更智能化的後端供應鏈。網易嚴選的「嚴選模式」,由客戶需求指導產品設計,由互聯網技術提升製造與品控,這是一種有效的嘗試。

對整個供應鏈來說,互聯是手段,智能才是目的。故而 BAT 互聯網三巨頭先後的架構調整,都從組織強化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的緊密結合。智能化,一是基礎設施的智能化,二是流程的智能化。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比如網易雲輕舟微服務,在核心的微服務治理之外,還提供智能化運維(AIOps)的能力。流程的智能化需要平台和應用的支持,可以利用物聯網(IoT)技術收集數據,用 AI 處理,例如,吉利汽車研究院與網易雲合作,基於工業大數據平台實現模型自動化調度運行,使用演算法優化工藝參數,大幅縮短新車研發周期 。

其他——邊緣計算與去中心化

結合 IoT 技術的應用,解決網路延遲的一種解決方案是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各大雲廠商都對這個方向表示認可,OpenStack 基金會也已經把目光投向 StarlingX 等邊緣計算相關的項目。邊緣計算確實值得期待,但其成熟應用似乎依賴於邊緣設備及 5G 技術的成熟。

OpenStack 基金會青睞邊緣計算

來自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理念也值得關注。宕機事件曾是雲計算領域談之色變的話題,由於服務商技術的成熟及客戶水平的提升,這一年雲計算宕機的影響的並不突出,然而宕機事件並未絕跡,仍然是國內外的巨頭領銜。異常、故障是規模的天敵,智能化運維固然可以提升反應速度降低損失,但短期之內仍然無法避免事故發生,去中心化的設計是目前最低限度降低雲計算事故影響的好方案,當然去中心化也意味著低效,如何權衡,仍然需要在實踐中摸索。短期之內,雲計算產品形態可能不會因此有明顯的變化。


2018年各大雲廠商開始介入私有化這一塊,推出專有雲產品,針對金融銀行大企業的行業私有化解決方案。專有雲在中國也是一個趨勢,未來來將專有雲和公有雲打通,根據用戶統一管理,重要的業務放在自己機房的專有雲中,普通業務可以放在公有雲服務上,統一管理。

騰訊組織架構調整,成立CSIG事業部,專門針對toB和toG市場,大的方向更加明確。

阿里也調整,升級阿里云為阿里雲智能,投入更加大,面向更大的市場。


我從廠商的角度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對國內最大的公有雲廠商阿里雲來說,2018是變革回歸的一年,權哥掌管阿里雲的四年里我們戰勝了無數的對手,從阿里本身to小B的基因逐漸轉變到有to大B的能力和思路,但最大的問題就是技術產品的支持能否跟得上業務發展的速度,這也是最讓一線CBM及SA詬病的一點。在孫權的時代里,阿里雲從王堅博士的傳承下來的公共雲最堅定的支持者轉變成了符合商業及國情的國內第一個自主知識產權的專有云云廠商。年底阿里集團的調整,行顛接管阿里雲,意味著回歸,在經濟下行的大趨勢里,阿里雲不需要一個激進開疆拓土的領導者,而需要一個能夠沉澱積累技術優勢厚積薄發的統帥。阿里雲在集團的定位是集團技術的統一出口,行顛執掌集團技術體系、中台及達摩院,現在又執掌阿里雲,在協調及溝通效率上會比孫權時代有明顯的提升,行顛時代,對阿里雲和阿里生態來說是最好選擇。

對騰訊來說,國內市場人口紅利已經已經到達瓶頸期,新的業務増長點就是企業級市場。中國有4500萬家中小企業,而國內一直沒有像IBM Microsoft Oracle 這樣的企業級軟體巨頭誕生,為了維護市值,建立競爭護城河,雲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立CSIG一級事業群,由Dowson執掌。推進產業互聯網升級,這是CSIG的使命,以投資和流量及政府關係為抓手,快速推動產業升級。騰訊或者說是騰訊人最大的問題在於想的太多,對產品對市場都是這樣,所以在之前的幾年沒有很好的抓住雲計算的發展機會,但這次的調整,對騰訊來說,雖有陣痛,但方向沒錯,是阿里雲最大的對手。


雲計算的2018是快速發展的一年,政府在加大力度讓傳統企業上雲上平台,所以在市場和政策的共同需求下,今年的互聯網是在快速發展


騰訊雲,連接智能未來

阿里雲,上雲就上阿里雲

你看這兩家,總結的差不多了。


反正互聯網行業挺有發現空間的~


記不清在哪看的了,大意是說

「互聯網發展這麼多年,有很多風口,現在留下來的一個叫AI,另一個叫雲計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