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喜歡的抽象畫作品時。


在我看懂一幅抽象畫的時候我就喜歡上了。

在那之前看抽象畫總覺得距離我很遠,因為看不懂,不知道創作者要表達啥,而且有些作品的名稱還是《無題》,就更看不懂了,所以每次去美術館看到抽象畫就簡單的掃一眼,就看下一幅了,沒有過多的停留和思考。

後來慢慢的,看得多了,知道的多了,年紀大了,對事物的理解就不一樣了,才開始喜歡抽象畫。

當你站在它面前的時候,如果你真的喜歡它,好像不是你懂它,而是它懂你一樣。

講講我對抽象畫的理解以及為什麼喜歡吧。

1.作者想表達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怎麼理解的。

抽象作品讓人想像的空間很大,創作者想表達的內容很可能你看不出來,但是你卻能看出不一樣的感受,這是正常的。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我最初創作抽象畫的時候,畫完了一幅讓一個不太懂繪畫的朋友看,我告訴她這幅畫的名稱和創作思路,她說「我沒看出來,我看到的是跟你的思路不一樣的感覺。」

然後我沒有說話,她反問我:「難道看懂抽象畫的人都能看出一樣的感覺嗎?」

還有個例子,之前一個學生說在一次藝考的時候他沒怎麼準備,所以畫起來很放鬆很隨意,他覺得畫得很差,自己都不知道想表達什麼,竟然被閱卷老師打動了,還下了證。雖然這是個不恰當的例子,但是能說明你畫的畫可以對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的感受。

而抽象畫給人的思考空間更大,思維更發散,那麼每個人的感受就和你不同了。

我一直認為畫抽象畫的時候自己想怎麼畫就怎麼畫,內心是非常自由的,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也沒有對錯之分,表達自己想表達的就好。

下面這幾幅畫大家可以看一下,我想大家的感受也都會有所不同吧。

Rob Matthews《Blue Madonna》

Rob Matthews《YellowMadonn》

William Gear《Composition

2.不模仿大自然,照搬大自然,是真正用思維在創作。

不是說寫實類繪畫不用思維,而是我覺得抽象畫所用的思維要比寫實複雜得多,深入得多。

如果寫生一幅風景畫,實際上更多的是看到什麼畫什麼,這期間會經過思維的加工來呈現在畫面上。

如果要創作一幅抽象畫,同樣是眼前的風景,就不是看到什麼畫什麼,而是你會去想你看到後的感受,對內心的影響,從而可能表達出與眼前風景完全不一樣的作品。

我認為抽象畫近乎完全精神層面的作品,看它不是看像什麼,是什麼,而是什麼感受,不是具象的,是內心的一種表達。

所以抽象畫不可能模仿大自然,照搬大自然,只能是以大自然為靈感來源。

同樣看看下面幾幅畫:

Leslie Holt《 Dementia Stain》

Maysey Craddock《slow orbit》

之前我看到過一幅抽象畫,在美術館,我非常喜歡,那種熾烈的感覺深深吸引了我,我覺得這幅作品已經表達出我此時的心境,這個時候我覺得跟它的距離很近,在我看懂它的同時它也懂了我。


看到畢加索的著名作品《格爾尼卡》和1932年《讀書》。


當我自己突然想「怎樣才能表現這個氛圍」的時候,發現抽象畫很適合表現情緒和氛圍,並且極有張力,會去看很多中外的抽象畫家作品,最喜歡的還是趙無極


自己畫著畫著,自己不畫很難深悟到畫到那種水準,拋棄具體形態有多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