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太用擔心兒童時期的口吃,往往都是暫時性的,如果家長可以先分辨出一些口吃的癥狀和成因,然後再給予孩子適當引導的話,這樣就能有效協助孩子恢復正常說話方式哦!

以下這篇文章,是一位兒科醫師的分享,她小時候就有短暫口吃的癥狀,可以進來看看她給的建議!

孩子本來話說得好好的, 怎麼突然就口吃了? 介紹:口吃界定的方式、產生的原因以及協助治療的方法?

www.qierbao.com圖標

如何協助孩子,矯正口吃?

口吃的治療應從心理層面與語言訓練輔導,家長的寬容和耐心,是孩子最大的鼓勵,以下是具體的方法:

不可取笑,模仿或挑他說話的毛病,孩子越怕錯就越難改。

蹲下來平視孩子,看他的眼,微笑的聽他慢慢說,甚至握著他的雙手,拉近距離,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

不要替他說。給他時間和機會,按照他的需要去表達。催促他或替他說,只會讓孩子著急,越急越出錯。

鼓勵孩子參加團體的體能活動。沉默、孤立和內向,更不容易開口。若能發掘他某種特長,多誇獎,建立自信。

多陪患兒對話,說話放慢、句子改短、咬字清晰。聽孩子閱讀、朗誦或唱歌,自然而然的引導他放輕鬆講話。

嚴厲的生活常規,造成孩子壓抑,也助長口吃,尤其建立排便如廁訓練的兩歲左右,和強行糾正慣用左手的三歲左右孩童,最容易出現口吃。

孩子鬧情緒、太累、興奮或著急的時候,口吃易出現,家長不妨平常心看待,不必在意。

剛開始上學、編新班、換老師或遷居到新環境,容易因為陌生緊張而口吃,此時家長應多注意和支援他。

有的孩子愛秀,有的怕生。父母親若發現,私下活潑的孩子,當眾表演卻失常,就不要勉強他。

幼兒時期的口吃現象,大多數只是語言發展中,不協調的過渡現象,短則數周,長則數月,自然就消失了。父母若能處理得宜,可以給孩子很好的示範和幫助。如果口吃現象一直持續超過兩年以上,則應請醫師或語言治療師給予協助

有任何語言治療師的資源的問題,歡迎私我諮詢!


這問題我完全能回答,因為經歷過。

我娃說話早,兩歲半前的表達能力超過許多同齡的寶貝,但快三歲時,突然結巴起來,比如要吃魚,會說成:媽媽,我………………………我………要~~~~……………吃吃吃吃、魚!

剛開始,我沒放心上,只是鼓勵孩子慢慢說。

但過段時間,孩子說話沒改善。

一次老公出差回來,全家在朋友家吃飯。孩子在飯桌一開口,所有人都一臉震驚放下了筷子。

大家公認我娃從小教育得好,怎麼一段時間沒見,成這樣了?

老公向來很疼愛孩子的,當時大概臉上過不去(我們那時都年輕),一時氣急,忍不住用筷子打在孩子的勺子上,大吼:好好說!不好好說就別吃了!

孩子滿臉通紅,眼淚在眼睛裡打轉,但還是堅持花很長時間把一句「我要吃蛋」說完。

我從那刻明白:我娃口吃的事是大問題,我不著急,不代表別人不會給他帶來莫大傷害,我必須全力以赴在最短時間內幫助孩子恢復正常。

我做了四件事:

1.不讓別人用刻板偏見來歧視孩子,我先給孩子口吃的問題定性:

孩子說話早,從小愛聽故事、讀繪本,理解能力突飛猛進,他有很多想法要表達,但嘴部小肌肉的發育速度未跟上,所以明明說話伶俐的孩子,突然口吃了,沒事,過陣子就好了。

2. 鄭重開家庭會議,要求老公及婆婆配合(婆婆當時在我家),當孩子說話,呵斥責怪都不許,要安慰他不急,慢慢說。

3. 與幼兒園各科老師說明情況,請老師配合與支持。

4. 重點:我珍惜每一秒糾正孩子的時間。

打比方:

我正在炒菜,孩子突然跑過來,說「媽,我…………………」

我立刻關灶火,不管炒一半的菜,笑容滿面蹲下身,與寶貝的眼睛平視,柔聲說:「 寶貝,不慌,慢慢說。(放緩速度引導)媽~媽,我~要~」

然後我眼神示意寶貝,用我這個語速說接下來的話。

因為在媽媽這兒可以很放鬆,寶貝很認真照做。

寶貝每有一點進步,我就講給其他家人和幼兒園老師聽。

讓他們明白,我多麼重視孩子的口吃問題,而且我這種方式確實可以幫到孩子,請他們一定要配合。

就這樣,在我與親友老師的幫助或配合下,寶貝三個月後就徹底回復正常了。

希望我的這個經驗能對題主有幫助。


要明確幾點:

1、孩子多大,口吃持續時間多長了?

2、有沒有表現出心理問題,比如不願說話,害怕說話等?

3、孩子有沒有學口吃的表現?

————

其實兒童語言發育和大腦發育的過程中,很多孩子都會有那麼一個階段,表達能力人無法滿足表達意願,比如辭彙量不足,有些事物不知道該用哪些詞來描述,比如母語的語法還有瑕疵,連成句子的過程中會有不知道該怎麼把已經掌握的詞連起來,其實有些時候造成口吃現象,也可能是進步的表現,因為對於比較小的孩子,很可能是在意識到把詞簡單連起來是不對的,比如原來想表達「我要吃飯」可能只用「吃」,或者「我吃」,但意識到似乎不應該這樣說,但又不太明確「我要吃飯」該怎麼表達。

其實我們成人在形容某些複雜的事物時有時都可能有想不起一些比較不常用的詞,或者表達能力有限的時候,我們也往往會有用重複停頓來給回憶或者組織語言爭取時間,其實大多數沒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在脫稿發言時,往往會有這種情況,一般我們會用一些口頭語來彌補中間組織語言造成的停頓,比如「嗯」、「這個」、「那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領導講話時會有這種情況,很多經常講話的領導可能已經形成了習慣,雖然這種習慣並不好,但甚少比口吃的表現要好……但孩子還不會,只能用重複、停頓、卡殼等給思考爭取時間。

以上說的是大多數的情況,這些情況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口吃,但也有例外,這就是開頭問那幾個問題的原因。

如果孩子口吃持續時間較長,如果孩子已經表現出心理問題,如果孩子有學口吃的表現,是需要干預的,而其他情況,家長寧可不管不要強行糾正。因為隨著成長,孩子會自然而然學到更多的辭彙,學會更豐富的表達方式,只要語言發育過程是正常的,理解認知能力是正常。而家長不正確的干預也許就是造成孩子產生心理問題,並慢慢發展成真正口吃的原因。

1、家長一定不可斥責,更不能打罵,不管是什麼情況,甚至不能以比較嚴肅的態度去糾正。

這裡甚至有些人可能會說「我就是被打好的」,對於口吃被打好的朋友,我想對你說……

第一,不是所有孩子都像你那麼皮……還有很多孩子可能比較內向,別說打了,甚至訓一次都可能產生心理問題,有些孩子明白自己是說話的問題,害怕再被訓,或者只是覺得自己說話是不正常的,產生自卑心理。

第二,你被打好除了上面的原因,也可能是學口吃時,你已經明白家長打你是學口吃這種行為,所以你害怕被打不學了,但不同的孩子,特別是不同年齡的孩子理解能力是不同的,性格也不同,即使都是學口吃,打的結果有可能是不學,也有可能是根本不說了。

第三,你覺得自己是被打好的,但這種感覺正確嗎?要知道如果是前面說的不能算口吃的口吃表現,即使不干預也很快就能好。這一點特別要對廣大家長來說,很多家長在孩子口吃時打罵或者訓斥孩子,沒多久好了,家長往往會以為是自己的干預行為有效了,但其實只是孩子並沒有因此形成心理問題自然好了,而如果孩子沒好,家長也只以為自己的干預行為沒有效果,卻往往想不到是自己的干預行為導致的。

對於表達能力無法滿足表達意願的情況,家長可以不管,一切如常,當沒看見都可以,也可以在其他時候多和孩子說話,帶孩子讀故事等,這些都是有助於促進孩子語言發展的行為。其實無論哪種情況,都不要帶著負面情緒來干預。

這裡要特別說一下學口吃的處理方法,那就是讓孩子不再接觸有口吃的人或電影電視,其實大多情況下孩子很快會忘掉這件事,如果孩子還樂此不疲,就轉移注意力。

而如果孩子已經因此表現出明顯的心理問題,向專業人士求助,進行更詳細的指導,或者進行專業的矯正。


你好,我是口吃矯正師汪立彬,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兒童口吃該怎麼辦呢?

一,孩子口吃了,不要提醒他,不要因為口吃而打擊他。這一點很重要,一定要做到。提醒、打擊得多了,孩子會有心理障礙的。

二,如果孩子身邊有口吃的人,盡量讓孩子遠離他們,他們對於孩子而言就是傳染源。如果家人口吃,那就提醒家裡人跟孩子說話時注意一點,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口吃。不要讓孩子看口吃情節的試聽節目。讓孩子遠離傳染源。2019年有一部電影很火,這部電影叫「哪吒魔童轉世」。當時很多父母帶著孩子去看,我很替這些孩子擔心,因為這部電影中有個角色口吃,當他口吃時,影院里會爆發出陣陣笑聲,我很擔心會有孩子學他結巴。

三,如果孩子不超過七歲,只需要做到以上兩點就可以了,不需要刻意糾正孩子的口吃,順其自然就行。七歲以下孩子口吃,有很強的不治自愈的傾向。

四,如果孩子超過七歲了,除了做到前兩點之外,可以帶領孩子進行發音訓練。慢速朗讀即可。不過也不能操之過急。這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掉的。如果父母嘗試帶孩子矯正,效果不明顯的話,建議給孩子報一個專業的口吃矯正班,接受系統的矯正。

五,父母要對孩子寬容一些,允許自己的孩子不那麼完美。父母要給孩傳達這樣一種信號:口吃不是什麼大問題,能改掉更好,改不掉也行,不管你口吃不口吃,爸爸媽媽一樣愛你。父母對口吃「無所謂」,孩子也會對口吃「無所謂」。只要孩子對口吃是「無所謂」的態度,那就很容易糾正了,即便不糾正,也沒什麼,誰還沒點缺點。就怕父母對孩子的口吃過分在意,將口吃視為洪水猛獸,孩子一口吃就吵他,逼著他改。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有心理障礙。這時候,口吃對孩子而言,就是病了,也就是口吃病,口吃病是恐懼症和強迫症的綜合體,非常折磨人,而且治療難度很大。很多父母由於對口吃的「無知」,由於脾氣不好,硬生生的把自己的孩子變成了口吃病患者。


孩子說話結巴,其實並不是太大的問題,正確對待就可以了,我從發展,生理,心理三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發展上孩子說話結巴發展上一般有三個時期是正常的。

1、2歲-3歲語言的爆發期,因為他們現存的辭彙量並不是很多,但由急於想用語言去表達,會有種詞窮的感覺,所以他在說一些事情的時候會一直地重複說。

2、4歲半(搜羅,整合語詞),這時候他的經驗,語詞,語彙量很多了,在表述上會自己搜羅一些不同的語詞辭彙回答問題,這時期也會結巴。

所以在臨床上在這兩個時期出現結巴我們一般是不處理的,屬於正常情況。

孩子在結巴時父母如何應對是重要的,家長先認真聽完孩子的話,再複述他說的。

3、有些孩子在6歲前說話結巴,特別是左腦的孩子,是因為他的腦袋思緒特別的靈活,他的表達跟不上他思維的運轉,當一個孩子很認真地和講一件事情,他說得結結巴巴還加上動作地描述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原因,這個時候父母只要認真地聽他表述完就可以了。這種現象如果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沒有過於負強化他的結巴行為,一般到了8歲的時候就自然地好了。

生理上的問題:

有舌系帶比較短,口腔運動不太好,咀嚼能力不強,所以會在語言表達上的時候會不太清楚,對於生理上結巴家長的示範是重要,家長在表述的時候盡量的慢並把關鍵詞突出來,使用的語詞也是常用的,比如說「寶寶,請你過來這裡,過來這裡」,另外增強他的口肌運動或如果是從說話以來一直有結巴現象,並持續了一年兩年則建議帶去給專業的口腔科醫生檢查口腔結構是否有問題。

心理上的問題:

第一是孩子在成長曆程中長期收到很多負面的消息,這個是不是你做?你怎麼這樣做?叫你不要跑還亂跑。過多使用這些負面的語言去指責孩子,孩子常常為了反駁,會反覆說「不是,不是,這不是我弄的,不是我弄」這會使孩子在語速和情緒上產生不良的行為,所以孩子後期會產生很多結結巴巴,解釋不清楚的行為。

第二是家長經常切斷孩子的表述、語言。孩子還沒有做完整的表述前,家長就急於著幫他們解釋了,有些電視看多的孩子或是缺乏交流的孩子,在語言的表述上會不太流暢,這時候我們很容易去切斷的語言,去幫他補述,反而會造成他語言的中斷感。

比如說有時候孩子在穿鞋,突然指著鞋子和你說鞋鞋鞋......,我們就會說你是不是要我幫你穿鞋子?吃飯的時候,飯掉了,他指著說這這這這.........,可能他是想說掉了,但我們一般會說來我幫你擦乾淨。孩子如果長期用其他的非語言方式去表達,而且還得到你的認同的時候,他對語言的這種使用和語言理解的主動性就會變得比較弱。如果出現上面的情況,我們 教他如何表達出來 ,比如他指著鞋子說鞋鞋鞋,你可以問他,怎麼啦?鞋子掉了是不嗎?那應該怎麼辦呢?

最後最重要的是家長對於孩子的結巴問題,不用過於正視,用正確的方式回應就可以了,過於糾正他,反而會造成孩子情緒的焦慮。

謝謝,我是特教老師,喜歡回答,請關注我。


如果不是病理性的,只是偶爾短時間結巴,有可能是跟人學的也有可能是那段時間情緒緊張焦慮(這個是我個人猜測沒有科學依據)。我家有段時間結巴有段時間裹嘴唇,建議這個時候不要再批評孩子,多安撫多陪伴,因為越批評孩子越緊張心裡壓力越大。淡化處理效果會更好。


沒有看到題主的描述,不知道是有障礙的孩子還是發育遲緩的孩子。我只能按正常的孩子來回答你的問題。

孩子結巴,主要是語言發展出了問題,也就是在小的時候沒有正確的引導孩子發音和說話,或者習慣性給孩子喂飯,造成了孩子的小肌肉發展遲緩,導致大腦發育相應遲緩。

多練習發音並練習孩子的咀嚼能力,比如:愛吃零食的孩子加上正確的引導,說話都很流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