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問我一個同事

你的知乎ID是多少?

他說你問這個幹嘛,我平常也不發知乎,只是看看?

而問我表姐的時候也一樣

她說她平常也就需要的時候會去看看知乎。

而我同事的理由是,多看,多聽,多想,然後再發言!

但我想知道,如果一直不參與,何來更好的「答案」?雖說旁觀者清,但不干預,與當局者迷有何不同?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這沒毛病啊


瀉藥

一言不發 和 實踐成果

有什麼關係?

發言就有實踐成果啦?

你現在這種發言

還不如

一言不發 有成果。。。


這樣可以不用承擔責任啊


旁觀者是一個最省事的參與者。

一方面是因為恐懼,另一方面有可能是感覺當局者迷,選擇做一個觀察者保持清醒。

參與者的體驗感是最差的,但是有全局觀。

不過,在生活中能參與的話,盡量參與這的話,既有體驗感,也不會錯過全局觀,因為到後面可以復盤。

復盤的時候對事情看得會更清晰。

旁觀者大部分人比較內向,這種性格,導致格格不入只能旁觀。

所以如果想改變旁觀者角色,盡量把自己變得外向一點兒!對自己有非常大的好處。

一般情況建議內向變得外向一點外向變得內向一點,這是陰陽平衡。


也許我們都不知道怎樣的事情可以讓我們更有意義

更加感受美好吧

阿彌陀佛

生命還是應該在宗教裡面 佛教尋求安寧平靜 找到人生的道路然後慢慢的走下去


這個跟性格有關,也跟上知乎的目地不同有關,他們上知乎是本著看的心態去的;你上知乎,是本著參與的心態去的,目的不同,表現形式自然不一樣了,在生活里,有人喜歡多參與,有人卻喜歡多看,多考慮利弊再做打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