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是耳熟能詳的篇目,當年孔子把它編為《詩經》第一篇,原因是什麼?


請先讀《詩大序》。

窕窈淑女 · 君子好逑

因為《關雎》是周公制禮作樂的首篇樂歌

001.《周公與汝姜簡書》 (2013-01-21 12:59:08)▼標籤: 歷史/文化

『引言』 文王之時周公巡行遇見在汝南河洲採摘荇菜的汝姜,一見鍾情,

於是給她寫了這封情書。這封信進入他創建的「禮樂制度(王卿郵件公

示制度)」程序,經過武王室大司樂譜曲之後,題名為《關雎》之樂歌。

其歌詞參考譯文如下:

關關鳴鳩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求

參差荇菜 快釆如流 窈窕淑女 夢寐以求

求之不得 徹夜思忖 長夜悠悠 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 左右手採 窈窕淑女 琴瑟為友

參差荇菜 左右手芼 窈窕淑女 鐘鼓同樂

鐘鼓樂之

【札記】《毛亨·詩小序》曰:「后妃之德也」。實之,勤勞美麗的汝姜一出嫁就即為

周國君妃。《朱熹·詩集傳》曰∶「蓋指文王之妃太姒為處子時而言也。」失之,所謂

「周公作樂」,就是周公始創作樂制度,與他父親何干呢?信中明言「君子」,怎麼

會「蓋指文王呢」?王臣不分,何以解讀原文文義呢?周南之國是武王伐商後分封給

其四弟姫旦的,不在文王時代。國不可一日無君,亦不可一日二君,周南之國惟周公

一人能稱「君子」,所以,此簡書的作者只能是周公。

荇菜

戰國《毛亨·詩大序》曰:「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明確的指出了

從《關雎》至《麟趾》十一篇皆關係到周公。

孔子評價此篇簡書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給予人類第一封情書以極高的評價。

周公夫人姜姓汝氏名,從《汝墳》之篇我們知道她是夏商故國汝國(今河南平頂山一

帶)的汝國公主。周公是華夏貴族中堅持「一妻無妾制」的代表人物,孔子崇之而效

之。中國「自由戀愛婚煙模式」與「一妻多妾制」並行了五千多年。

關關雎鳩

所謂「雎鳩」,許慎認為是「王雎」,然王雎又為何禽?鷹中之鷹矣,可三棲掠食並

在交配期發出響亮的關關之鳴的猛禽只有白頭海雕。至於它如何飛到美軍吼鷹師的臂

章上,當是東周虢山崩,大河變濁河,王雎失去了魚類這一主要食物來源,只好遷飛。

驚聞西溪濕地出現了關雎身影,無限欣慰。

在世間鳥禽中,能發出「關關」之聲的只有海雕。在春夏覓偶季節,其「關關」之聲

響徹雲霄,所以也稱「吼鷹」。

周琴

所謂「琴瑟」,在周代只允許君王和后妃才能擁有,文人雅士操琴撫瑟是秦以後的歷

史。在周,琴為「君之琴」,女子是不準許操琴的,只能撫瑟。「琴瑟友之」就是求

婚意,「鐘鼓樂之」就是同室之意。而琴瑟和鐘鼓表明了作者的身份地位,因此,詩

經有部分來自民歌之說與文義相悖。《詩經》的作者只能是王室公卿,至「平王東遷,

征伐禮樂自諸侯出」時,以宋戴公為首的九國諸侯僭樂,纔有《衛風》、《秦風》等

九國國風。楚懷王時,其左尹熊正則力倡「周公美政」,所以,又產生了《楚辭》。

周瑟

所謂「鳩」,在周朝為「君之三禽」之一,周公以它作代名詞,代己也。《詩經》中

凡見「鳩、鶴、鴻三禽」,皆非自然界中的三禽(《七月》之篇除外),皆指代君子。

此簡書當寫於先周文王之時,周公初戀之春季。

從創作時間上《關雎》也是《詩三百》中最早的一篇,夏商周男子三歲修身(學習)、

十五齊家。想想十四、五歲的周公生活在什麼時期呢,自然在武王牧野之前。

汝姜的父母之邦汝國 · 今汝州 (夏之豫州、殷商之汝國、周之周南)

尊彼汝墳 · 伐其條枚

周公夫人與夫君簡書

(2013-01-25 08:23:37)

轉載/重慶吳戈博客▼標籤: 歷史/文化

『 引言 』 東徵三年春,周公夫人回父母之邦汝國省親,

一大早在汝河岸邊砍柳條,想著砍伐了兩年的柳條,還

不見夫君歸來;怨氣之下,回家就給夫君寫了這封簡書。

此簡書經成王室大司樂譜曲後,題名為《汝墳》之樂歌。

其歌詞考考譯文如下:

汝河堤岸 砍伐行枚 未見夫君 心如朝飢 汝河堤岸 又伐柳枝 若見夫君 絕不離棄 魴魚紅尾 王室碧輝 雖然碧輝 父母親近

魴魚赬尾 · 魴魚交配期從尾紅至全身

【札記】 《毛亨·詩序》曰:「 道化行。」實之,周公夫人在夫君東徵二年仲春回父母之邦孝敬二老,遵婦道也。回到父身邊有父母著著,不回父母身邊誰看著、婦道何遵?說來周禮這一行為規範是謂封建意識,然自夏自今中國都維繫著封建意識,而「禮儀之邦」僅指先周和西周,東周初期開始禮崩樂壞了。所謂「條枚」,柳枝矣,行枚也。古今《詩經》詮釋學家說了兩千多年也未說清楚,鄙人只好代勞了。幾個月後(季秋時節)周公給夫人回信了,信中特意回答了夫人的「伐枚、伐肄」之牢騷,其文有曰:「我身東歸,我心西悲;縫補裳衣,不再銜枚。」銜枚,周代陸軍単兵裝備,柳條截成一尺於伏擊戰、夜襲戰時銜在

口中,防止發聲暴露目標。至於古今詮釋學家質疑周公夫人是否「伐枚」,例如

歐陽修曰:「伐枚非大夫夫人之事。」宋代大夫夫人不做的事,周代大夫夫人就不做嗎?三百篇中后妃勞作的事比比皆是,何故無端生疑呢!所謂「既見君子」,「若見君子」之義,何來「巳見」之義?《易經·既濟》中「既濟」是「巳渡」之義?「既」一辭在周語中為「若」與「即」之辭義。辭不達義,何以研究《詩經》?朱老夫子「至是乃見其君子之歸」之解,實在是不敢恭維。三百篇中的「既見」,皆為「即見」、「若見」之義。所謂「魴魚赬尾」,鯉形目胭脂魚科,俗稱火燒鯿也。伐枊做枚之際正置三、四月魚類交配產卵之際也。所謂「王室如燬」,光明、光輝之辭義、句義,又何來「王室被焚」之曲解呢?衛文公姓姫名燬,他父親會取「焚」之義?周南時期周王室未被焚記載,古人拉到商王室被焚、今人扯到幽王室被焚,這種亂拉胡扯之解正如孔子斥曰:「面南牆而立!」所謂「父母孔邇」,周公夫人的父母之邦汝國(河南汝州市)距鎬京(河南西安

市)是比其夫君東徵所在的豳國(陜西寧縣)近得多。

此簡書作於東徵三年春,因為第一年王六師自備銜枚出征,第二年春由後方的婦

女們「伐其條枚」支前;第三年春又「伐其條肆」支前。

條枚 · 柳枚 · 銜枚

汝墳(汝堤)今盜沙嚴重

關睢重返故里

海雕8號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讀者所有轉載無須聯繫作者

(一己之見·僅供笑閱)7,125


《關雎》是《國風?周南》的第一篇,也是整個《詩經》的第一篇。

首先概括一下,第一篇主要是起教化的作用,我國是講政教的。政治,教化。

——————(好了,接下來展開論述。)————————

這首詩很有意思,以胡適為分界點,人們對這首詩的解說可以說是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先談談胡適之前的版本吧。

事實上這是一首婚配詩,是在撒狗糧,根本就不是在講述單身狗的求愛詩。但是真把大好青年熱戀女子的心情寫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呢,是在慶賀文王娶到了一位好妻子,說啊,周文王800年的好政治源於婚配,有了個賢內助。

周文王是姬昌,他的嬌妻就是太娰,《關雎》主要講的是后妃之德。(敲黑板)

後代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誤解是最深的,現在認為「窈窕」是形容女子美麗善良,古代毛傳說:窈窕,幽閑也。說文解字中講到:窈,深遠也。窕,深肆極也

窈窕,幽閑也。什麼是幽?深奧是幽,「深」是描寫女子內斂性情的。閑呢?是閑靜的意思。

古時候認為男女婚配基於陰陽兩性,這是天然的差異。男代表陽剛,女代表內斂。因為他們身份位階的高級,他們理想狀態下的婚姻是能夠風化天下的。(現在講風化一般指隱晦的社會公德和舊習俗,古代風化是褒義的)

古代強調男女有別更多是在性情層面,後來才畸形發展為男尊女卑的觀念。現在強調男女平等,不能夠男女有別,是基於男尊女卑的層面講。但是當社會把男女同質化,問題也會湧現出來。

回歸到詩句「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很多人一定不知道,這個「求」並不是指君子求淑女的愛,而是淑女求荇菜。

荇菜是什麼?淑女為什麼要求荇菜?還日日夜夜想著荇菜?

荇菜是祭祀供奉用的。古代強調女主內,在家裡是女性說了算,所以就要操心籌備鍾廟的祭祀啊。「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和打仗是古時候最重要的兩件事了,淑女能不日日夜夜想著荇菜嗎?(突然發現按這個角度看,祭祀是女性操持,打仗是男性負責的話,剛好也是陰陽相結合,一種理想平衡的狀態產生了。)

以上便是毛傳的版本,還有鄭箋、朱子的版本。但是都和胡適版本有很大差異。

《關雎》是愛情詩的說法呢是來源於胡適。

過去上初高中語文課的時候,毫不懷疑地認為這是一首情詩,講男生思戀女生的,特別是那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當想到淑女多麼美好就很開心,就像我的朋友看到蔡徐坤想到蔡徐坤就樂成花,這是「樂」。孔子覺得這首詩哀,哀是哀在「求之不得,輾轉反側。」那種小小心思就像是當你想喫冰淇淋爸媽卻不給你喫的難受吧。(蔡徐坤是大眾情人,朋友是不會難受啦。但是看到那些變態的私生飯纏著蔡徐坤就很來氣。)

「樂而不淫」是說不能開心過頭,忘乎所以了。俗話說淫蕩,「淫」便有放蕩的意思,古人認為「淫」就是過分到失當的地步。比如說淫祀,就是你不應該祭祀的偏要去舉辦祭禮;再比如說淫雨,就是下得太久的雨。

喜歡一個人如果「淫」的話,自己就好像有一天突然來到一個不知名的遊樂場,坐上了雲霄飛車;他(她)對你好,你就飛得好高,他(她)忽視你,你就盪到谷底。你的心情就隨著他(她)高高低低的,心臟好像隨時都要麻痹一樣。這樣也是會傷害到自己的。所以說「淫」不好。

「哀而不傷」呢,就是不要太過於傷心了。「傷」是過於悲傷,有損害的含義。莎士比亞說過:「適當的悲傷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過度的傷心卻可以證明智慧的欠缺.」一個有智慧的人會調控好自己的情緒,他不會過度傷心。因為過度傷心就是在傷害自己的基礎上來表達對別人感情的深切,那樣不智慧。

我很欣賞一種人,這樣的人內心乾淨、思路清晰,沒有多餘情緒和妄念,不傷人也不自傷。

很多時候情緒傷害了自己。如果連自己都不愛護,很難講能更好的愛別人。

孔子心態真的很好,難怪他能活到73歲。他注重禮,禮的重要性在於節,該傷心的時候要節制,該高興快樂的時候也要懂得節制。因為樂容易過頭,就會轉變成苦惱;哀容易抑鬱,就會傷害到自己。哀也好,樂也罷,都應以禮節之,不能過分。

嵇康說聲無哀樂論,人哀或樂是因為精神被觸動了。樂與哀並不是過錯本身,關鍵在於人心。

《論語》第三篇中的第四章有寫到:

3.4林 放 問 禮 之 本,子 曰:大 哉 問。禮,與 其 奢 也,寧 儉;喪,與 其 易 也,寧 戚。

3.4中有人去世搞葬禮,在儀式完備周到內心卻不會感到悲哀和內心悲哀之間,孔子寧願不要那麼齊全的儀式,而要內心真正感到悲痛。

但悲痛沒有節制,不是那麼符合禮,而哀是符合禮的,所以說「哀」折中在「易」與「戚」之間。

「得之」不至於「淫」,沒有「得之」不至於傷。做到這麼中庸(中庸其實是褒義的),恰如其分,真的很難。要記住發乎情止乎禮。禮就是要節制自己的情感。

像這首熱烈的求愛詩(按現代人的理解),經過君子的解釋,便有了「好德如好色」的功效。古時候「好色」的「色」指美好的事物,現在多指性。就像「臭」古時候有氣味的意思,是中性的沒有貶義,現在指難聞的氣味,是貶義。

(好像後面扯遠了,whatever)


End


易何以首乾坤?詩何以首關雎?惟人倫之伊始,固天儷之與齊。(乾隆帝《述悲賦》)

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詩小序)

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興也以塗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興也以有娀,紂之殺也嬖妲己。周之興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於褒姒。故《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釐降,《春秋》譏不親迎。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禮之用,唯婚姻為兢兢。夫樂調而四時和,陰陽之變,萬物之統也。可不慎與?人能弘道,無如命何。(《史記·外戚世家》)

以上です~:D
其實細讀詩經答主會發現,詩經涉及到的很多都是關於愛情的,在先秦時期,國家是鼓勵生育的,超生又不會罰款,因為人口決定了國家的戰鬥力,統治者也知道沒有愛情基礎的隨機組合是不適合為國家構建和諧社會的,更不適合開足馬力生出一大堆的猴子為國家補充戰鬥力,所以在那個時代,在那個人人都被擠壓,統治者的這種預謀對廣大人民羣眾而言,就是一種奢侈,所以才會讓我們讀到這麼樸實的篇章。另一方面,當你回想你情竇初開時的樣子,再來讀讀關雎,也就和這,,,,,,,,,,,,,,,差不多。所以還有誰!!!!!!!!關雎就這麼贏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