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中最大的例子就是我媽,大概相同的話我和我姐說一萬遍也不聽,電視上說的就是真理。


認同一個觀點是需要理由的。

這個理由往往不是:你講的有道理。

而是:我相信你這個人,所以相信你講的話。

權威性認同就是非常常見的範例。比如醫院裡的醫生是權威,所以大多數時候醫生說什麼就做什麼。偶爾有些不理解可能也照做。

老一輩的人,對報紙、電視上的東西比較認同。往往也有這種權威認同在裡面。

他們的潛意識可能是:電視上都說了,怎麼會是假的。但我們知道那就是個個電視購物。

還有比較明顯的是微信公眾號,對我們來說,那是「自媒體」。需要審閱的讀。但對很多人來說,那就是「權威」,更容易讓人認同。

再說說,為什麼不聽家人的,而要聽別人的。

排除權威性認同的可能。如果一個平輩的普通朋友,對你媽說一件事。她會相對理智的聽。即使內心反對的,因為社交需要。大多時候也不會強烈反對。相反表面上也是你說的對。

但對於自己孩子,很少有父母去遵循社交禮儀。覺得不對就直接說。除非你真能給他說明白了。大多數時候年輕人沒這個耐心也沒這個能力。

而且長輩面對小輩還有個心理定式。這個定式是在他們帶孩子十幾二十年的時間裡養成的。長輩需要照顧孩子,在這個照顧的過程中,晚輩在表達的時候往往是要東西。而且往往表達不清。所以長輩往往面對孩子會比較強勢。更難以平等的方式聽晚輩的道理。

那該怎麼解決

1。晚輩需要改變這個心理定式。最好的辦法,就是證明自己比父母想像的好,能力比他們強。並且讓他們看見。當然,這很難做到,時間也比較長。

2.如果做不到上面,至少在某個單項,讓他們知道你是專業的。那麼她會在這個專業相關的都先問你。

3。如果連專業都做不到。那麼就別講道理了。講道理的前提是地位平等,認知基礎想同。在兩者都做不到的情況下。認清自己,打感情牌吧。具體做法就是「撒嬌」。

當然,如果你正在獨立和強大的路上。那麼請苦苦堅持。


太熟悉對方,分析全面,優勢不突出,而陌生人此刻是包裝好的,只有優勢而沒有劣勢顯示。


首先,你要排除「從客觀角度上你的觀點確實有錯,而對方觀點相對於你要正確一些」這一條件。

在此基礎上發生這樣的情況,可能是出於對中國傳統教育里謙卑與客觀的錯誤理解,或者說逃避式理解。所謂自省,是反思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做的不好,不單純的只找自己問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是一種聖人心態,絕大部分人是達不到這種境界的。由此在某些情況下便衍生出了下文所述的心態。

有些時候去找別人的錯誤會讓自己顯得自私、刻薄,同時自己心中也會有一些愧疚,從而產生自我否定。這種情況下去找自己人的問題則會讓自己顯得公平公正,彷彿自己站在了道德上的高位,從而產生自我肯定。但是,這所謂「自己人」並不是他自己,從而使得這種行為對他自身造成的壓力大幅度減少,甚至是根本沒有壓力,只有自身感受上的正面反饋。外人對於這種對他們自身有理的言論自然是樂於接受,這就使得「找自己人問題」的這部分人更加認定自己是對的,所以他們也會樂於做這樣的事。長期以這樣的態度生活下去並不斷得到外界態度的「肯定」,會使他們形成這種思維習慣,自然而然的就遇事直接去找「自己人」的問題了。

在我看來,這並不是「客觀」,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會對身邊人造成傷害的偏見。不可取。


因為很多時候自己受親密的人一點傷害往往是致命的,極為在意,而陌生人一般他們的言語影響不了我們做決定,只是一面之緣,看他們是局外人 更加恭敬客氣罷了 人的本性吧 順其自然


這個來源於很現實的問題,也許有幾次你們說的話是這樣,而事情並沒有想你們說的那樣去發展,而其他渠道又正好言中了事情的發展

久而久之,對你們的懷疑有可能會大於相信,因為一種思維的形成是需要過程的

也可能最後你們說的最後的確是那樣發展的,但ta也有可能寧繞一圈也不信

嗐……太尷尬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