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書有些案列:

1)從出生到7歲,一直綁在椅子上生活,被解救後不會說話交流不會笑,被訓練後智商只有10歲左右且無法提升。 2)從出生到4歲,一直關在閣樓中,只有食物,無人交流,無人清理大小便,被解救後訓練智商只能達到七八歲,且無法提升。 這是一些極端的案例,請問只有幾月的忽視,幾星期的不理採,或者三四天的獨自關在房間呢,或者只是不去回應兒童的情緒情感表達呢??難道也對智商有影響麼? 在人際交往上肯定有影響了……。但是對智商也有影響麼?!


謝邀,先簡單說點。在嬰幼兒階段,兒童的大腦發育情況一般與所受到的外部刺激豐富程度密切相關。對兒童的忽視一方面不利於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第一個例子),另一方面對兒童的發育無法產生足夠的外部刺激(第二個例子),因此確實可能影響兒童的智力發育。 不是很清楚你說的三四天和幾星期是什麼意思,可以說得再具體些。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聽說過這樣一則實驗(或者是故事)。一個班級上養了三盆植物,同學們每天被要求在上學進教室的時候都誇讚一句植物A. 詆毀一句植物B. 然後直接忽略掉植物C。 過了一段時間,植物A長得挺好,植物B長得差點但是也生長著,但是植物C卻狗帶了。可以浪漫的想像植物C因為見著自己旁邊的兩個哥們每天都有人跟說話,而自己卻好像根本不存在在這個空間一樣,漸漸的也就真的覺得自己其實是不存在的,最後就枯萎了。

雖然孩子的生長方式與植物截然不同,不過外界的刺激卻總是必不可少的。當一個孩子在哭,笑,叫,鬧的時候得到的回應都是單一的甚至是無,他的小腦袋怎麼能夠成長起來呢?嘖嘖嘖,我光是這麼想想就覺得很虐心了啊…


分界線以下是一個悲傷的故事,最近認識的一個姑娘,認識的時間半年都不到,上個月自殺成功了。

在為數不多交談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在初中時期因為一件事情沒有順父親的意思,其父親有兩個月的時間對她不聞不問,她還重點強調了一下,「真的是坐在一張餐桌上喫飯,但是他就是看不見你一樣,跟他說話不理 ,叫他不應。」

今天上知乎發現了這個以前寫下來的回答,心中感慨萬千。自殺的原因千千萬,不過這樣的忽視也應該是其中之一吧。


轉載一篇文章

譯言網 | 自戀的驚人原因:童年時期被忽視的情感

自戀的驚人原因:童年時期被忽視的情感

譯者: shania2015 原作者:Jonice Webb PhD

瑪希

瑪希是個開朗漂亮的女生。她總是說她的人生目標是「登上人生巔峯然後呆在那兒。」瑪希對每件事都全力以赴,也不惜踩著他人的頭頂向上爬。她與陌生人見面總是一開頭就滔滔不絕地講她多麼有成就,有些人稱讚她,而有些人因此對她退避三舍。瑪希絲毫不同情自己,也不憐憫任何人。她祕密埋在心底最大的恐懼是:她其實什麼也不是。

比爾

比爾的生活充滿矛盾。很多人喜歡他,但是比爾卻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外人看來,他的生活非常充實,而比爾內心,卻十分空虛。比爾工作做的不錯,但是他從來不覺得自己足夠成功。他對他人有十足的同情心,但是對自己卻沒有半點憐憫。他最大的不可告人的恐懼是:他本質上跟任何人都不同,他是有缺陷的。

瑪希患有自戀人格障礙,比爾的生活則是童年時期情感被忽視(CEN)的結果。他們看起來似乎非常不同。這兩種人格有什麼相同之處呢?

在很大程度上,像比爾一樣童年時期情感遭到忽視的人與有自戀人格的人截然相反。不像自戀者,在感受被忽視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人通常都非常無私。他們不會說「不」,不會請求幫助,也不會依靠他人。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所以他們會經常輕易的迎合他人的喜好和需求。

通常童年時期情感被忽視(CEN)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也會樂意做個「隱形人」。儘管如此,他們內心深處仍然有與生俱來的人類需求,他們渴望被看到。然而,像瑪希一樣自戀的人通常是自我中心,不停的吸引大家的關注。因為他們對他人沒有任何同情心,自戀者很容易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童年有CEN遭遇的人被大家矚目的時候毫不自在,而自戀者則一旦沒有大家關注就渾身不舒服。

令人驚訝的是,比爾和瑪希的問題根本原因是同一個:童年時期情感受到忽視。區別在於:小時候,比爾的感受和需求被簡單的忽視了,瑪希的情緒和需求同樣被忽視但是很多時候瑪希還因為這些情緒和需求受到了懲罰。

遭受CEN的孩子比爾在成長中基本上是被忽視的。即使他的父母對其他孩子充滿愛心,但對自己的孩子卻不是這樣。父母可能沒有謾罵和虐待,但就是對比爾情感上一片空白。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瑪希也是無聲無息的默默成長。但是她遭受的情感忽視更加極端。她的情感和需求不僅被忽視, 很多時候還被加以否定 。

童年比爾和童年瑪希

沒有人注意到八歲的比爾回到家的時候傷心害怕,因為他在學校裡面受了欺負。他知道他必須自己面對,所以他沒有告訴父母。

也沒有人注意到瑪希被欺負了,但是當她表現出不開心和害怕的時候,媽媽讓她回自己的房間去直到她不再「悶悶不樂」。

童年比爾在一大家子過年團聚的時候被徹底忽視。

在童年瑪希的家庭聚會上,瑪希被父母精心打扮一番,親戚們紛紛稱讚小瑪希真漂亮,然後她就被晾在一邊。十幾歲時的一次家庭聚會,瑪希拒絕化妝,反而穿上了舊牛仔褲和皺T恤。父母因為瑪希在親戚面前丟臉非常生氣,他們在聚會上完全無視瑪希,並且在接下來的幾周都把她當作不存在。

比爾的童年經歷告訴他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並不重要,所以他壓抑自己的感覺,以至於無法感受到自己的情感。他成年後的生活也缺乏跟外界的聯繫,缺少外界刺激和信息。這就是他自己感到的「缺陷」,但是卻無法用語言描述。

瑪希則生活在一種巨大的恐懼中:擔心自己被忽視。 「看我!看我!看我!」 瑪希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彷彿在喊:「我重要!我重要!我重要!」瑪希只有當被眾人關注的時候才會感到舒服。她很早就深深懂得當她不受大家關注的時候,她什麼也不是。

對,比爾和瑪希是如此不同。但在內心深處,他們又有著同樣的問題:

我空虛。

我孤單。

我不重要。

我不能讓他人太靠近,

因為他們會看到我其實什麼也不是。

恢復

比爾和瑪希恢復正常的方法大體相同,但是有些差別。比爾必須接受使他痛苦的真正原因:他的父母令他失望。他必須認識到他自己沒有缺陷,慢慢的重新感受自己的情緒,接受這些情緒並且傾聽這些情緒想告訴他什麼。只有這樣,比爾才能開始感受到愛和被愛,感覺到篤定和充實。只有這樣,他才會覺得自己是重要的。

瑪希

瑪希的恢復方法則更為複雜而且要花費更長時間。她必須做比爾所做的一切。而且她還要認識到她要暴露在聚光燈下的願望恰恰在傷害她。瑪希的真我並不存在於聚光燈下。相反,它藏在瑪希的心底,同樣被壓抑的還有瑪希真正的感受和需求,在她還是孩子的時候,這些就都被否定和禁止了。

當瑪希意識到她的生活有問題的時候,她可能就會開始尋找答案。她可能會開始意識到她自己的感受和其他人的感受,都是真實而且正當的。她可能會在傷害別人的時候開始感到愧疚。她可能認識到被仰慕與被愛不同,愛並不存在與聚光燈下。她可能會認識到什麼是真正的愛,她也值得被真正地愛。直到那時,她才會知道她有多重要。


我也是胡亂說說自己的感受。

把肉體的成長和心靈的成長分開。

這裡的兩個例子都是保證孩子的肉體成長,傷害其心靈的成長。這裡的忽視也不是所謂的忽視,而是對心靈的虐待,如果要給「忽視」,「重視」,劃分等級,這個忽視等級應該已經達到了最高,傷害值應該是最大。

從養花的經驗來說,種子發芽到長葉然後自我承擔外界風雨能力是需要一個時間的,從成長初期,這個時間很緩慢,很脆弱,但是對於它生命長度來說又是很短暫的。這個孕育胚胎等也都有關係,為什麼懷孕初期特別要小心,孩子成長初期認知世界的時候要給他正確且充足的愛。問題裏說只有幾個月或者幾天的「忽視」,對於一個小孩子幾十年的壽命,這是一個很短的時間,但是在他心智發育的前期,這幾天幾個月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它心靈對於這個社會的認知,對於環境的感受,可能就是冷漠,因為在封閉的環境裏,沒有刺激,他就內心,他的智商不會對其他東西產生感覺,雖然食物的供給保證了身體的成長,但是內心思維都停滯。而且這樣的小孩子成長初期內心建立就是無意識,對世界的感知是零。要改變應該很難。人和植物還是不一樣,我也不知道植物有沒有思想。

人的肉體活下來了,至少生命體存在了,思想和感知我覺得是可以後天被激活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無到有應該是比較容易的過程,但是從有A到讓消滅A建立B應該是一個比較難的過程,讓他打破原有的內心世界,再建立新的內心世界,需要很多時間把。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耐心,而我們越來越缺乏這種耐心了。

謝邀~ 題主的敘述大致歸納成兩方面。

1.極端案例:在幼年時期社會交往缺失,導致兒童在智力的發育不如同齡人,並且之後再教育也無法趕上正常水平。

這和兒童發展心理學中的「關鍵期」這一概念有較大的相關性。關鍵期指對特定技能或行為模式的發展最敏感的時期或者做準備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內對兒童某一能力的刺激、培養、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同上面的答主說到的,「忽視使得兒童的發育中無法產生足夠的外部刺激」——關鍵期時社交、外部刺激的缺失會對智力發展造成很大影響,過了關鍵期之後就會事倍功半(累累噠還效果不好)。

2.而答主的問題:幾月或幾周內對兒童的忽視、不理睬會有對智商有啥影響?回答是:不知道。因為心理學是一門科學,所以其結論是建立在客觀研究的研究結果之上的。而我暫時沒看到過這類實驗結果,所以只能說不知道。並且國外心理學實驗要求過倫理委員會審查,所以這種對被試有負面影響的實驗也可能過不了關吧= = 所以我給答主貼一個2015年噠「家長長期對兒童忽視型教育方式對於兒童智商的影響」的研究結果吧~~該研究中相關結果是:

教育方式不同,兒童智力發育水平差異明顯;教育型家庭教養方式兒童智商發育水平較高,優秀率為59.52%,嚴厲型次之為33.33%,放任型最差為10.75%.

(欒艷,王小明.(2015).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智力發育影響.中國公共衛生,9,1126-1128)

---------------------------------------------------------------------------------------------------------------------------------------原文摘要如下:目的瞭解不同家庭環境教養方式對兒童智力發育的影響。方法隨機抽樣調查5~6歲兒童315人,採用不同年齡段韋克斯勒(WPPSI.C-WISC)智力量表進行智力測試,根據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EMBU)自行設計兒童行為調查問卷,由家長統一填寫。結果教育方式不同,兒童智力發育水平差異明顯;教育型家庭教養方式兒童智商發育水平較高,優秀率為59.52%,嚴厲型次之為33.33%,放任型最差為10.75%;不同教育方式,非智力問題發生率也明顯不同,教育型、嚴厲型、放任型家庭教養方式兒童意志問題、情感問題發生率分別為62.39%、100.00%、91.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5.47,P&<0.001);教育型家庭父母文化程度與職業對兒童智力發育具有影響;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影響兒童智力發育的因素主要有教育方式、父母文化程度和職業。結論不同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的智力發育存在明顯影響,父母文化程度、職業是影響兒童智力發育的主要因素。 另:第二個極端案例中小朋友在limited閣樓空間內,有unlimited人體排泄物。。。。。。。好恐怖啊= =

忽視的可怕在於沒有考慮,都認為一切正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