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冰流过的地方,

水淌过的地方,

还有风吹过的地方。

这些地方,我们一般叫它:远方


地球上沉积物来源有四种: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宇宙物质。

地球最初形成时是个炙热的「火球」,表面温度高达几千度,随著地球吸引的物质越来越少,原始地球逐渐冷却,漂浮于大气中的水蒸气逐渐凝结成雨降落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在内生动力作用下,地球上的大陆逐渐分离聚合再分离,形成如今的模样。

在地球形成后的四十多亿年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地球上的岩石也不断处于更新的过程中。如今地壳表面最常见的岩石就是沉积岩。沉积物质还不能被称为岩石,因为沉积物质只是松散堆积,还没有固结成岩。

原始地球形成之初全是岩浆岩,当其表面降温后,大量的降雨形成原始海洋。板块运动形成高山,持续降雨又形成了河流,河水的冲刷、海浪的侵蚀,岩石在水的作用下不断崩裂并被变得细碎。同时在高寒地区,昼夜温差变化大,岩石逐渐发生裂解,并在水流作用下,逐渐被磨小,岩石矿物也变得残破。随著生物,特别是植物的出现,岩石的裂解又多了一个因素,植物的根系扎入岩石缝隙,随著根的长大,岩石逐渐崩裂;同时有的植物根系分泌酸性组织,腐蚀岩石,加速岩石的裂解,为自身生长提供养分,黄山的迎客松、送客松就是以这种方式生存外悬崖绝壁的。

以上这些方式统称为「风化作用」,主要是物理、化学、生物风化作用的共同作用,让岩石发生裂解,在水的作用下带至水流平缓处沉淀下来,并逐年堆积。

还有太空中每年会有陨石掉落到地球上,但这些陨石在沉积物中真的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


首先说一下沉积过程几个概念:

1物源区:原始沉积物质;2沉积区:通过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松散的沉积物;3埋藏区:通过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组成沉积岩的原始沉积物质来源有:

(1)陆源物质------母岩的风化产物;

(2)生物源物质----生物残骸和有机质;

(3)深源物质------火山喷发碎屑物质和深部卤水;

(4)宇宙源物质----陨石。

由生物的生命活动所产生的沉积物以及来自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的沉积物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宇宙来源的沉积物则数量甚微。

图例(1)母岩的风化产物 (2)生物残骸和有机质 (3)火山喷发碎屑物质和深部卤水 (4)陨石

一、陆源物质------母岩的风化产物

风化作用:因温度变化、水以及各种酸的溶蚀左右,生物作用以及各种地质营利的剥蚀作用等,地壳表层岩石处于不稳定状态,逐渐遭受破坏,在原地发生变化转变为风化产物的过程。根据作用的性质和因素不同可以划分为(1)物理风化作用;(2)化学风化作用;(3)生物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作用:指岩石只发生机械破碎不发生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温度变化,晶体生长,重力作用,水、冰及风的破坏侵蚀作用,都可以使岩石和矿物的发生机械破碎,形成岩石和矿物碎屑。

(2)化学风化作用:既形成新的矿物和新物质,也形成碎屑物质。

在氧、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种酸的作用下,母岩遭受氧化、水解和溶滤等化学变化,使其分解而产生新物质和新矿物的过程称为化学风化作用。

(3) 生物风化作用

在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的下部和水圈的全部,几乎到处都有生物的存在。故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在风化作用中能起到巨大的作用。生物对岩石的破坏方式既有机械作用,又有化学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既有直接的作用,又有间接的作用。

二、生物来源的沉积物

生物死亡后其遗体可以在原地堆积埋藏下来,亦可搬运到异地堆积下来,成为沉积物中有机物质的构成部分。生物遗体除了少量集中堆积形成石油、天然气、沥青、油页岩、煤和中间产物-腐殖酸外,大量分散在沉积岩中。

(1)无机为主的生物残骸,生物的硬体(内外骨骼),即各种化石。多为碳酸盐质、硅质、磷质

(2)有机生物软体, 动植物的软体,即有机质(碳氢化合物)。可分为类脂质、氨基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色素(类叶绿素、类叶红素、类黄朊素等)、木质质等。大多数有机质参与有机物的循环,部分保存在沉积物中经变化而成不溶性的干酪根、可溶性的烃类及有机酸。地层中有机质总量约3.8×1015t,主要在泥页中,煤占1/600;石油天然气占1/19000,是油气和煤的物质来源,是碳酸盐岩的主要成分之一。生物活动也可产生碎屑、新生粘土及溶解物质。

三、深部来源的沉积物

(1)火山喷发, 火山爆发作用带到地表或水下的火山碎屑物,可直接堆积成火山碎屑岩,也可以混入正常碎屑沉积岩中。

(2)深部来源的卤水, 沿深断裂流出地表或注入地下的热卤水、温泉、热气液等,数量也是可观的,它们对形成某些岩石(如盐岩、硅岩和铁锰岩等)和矿床(如铅、锌等)也有较大的意义。

四、宇宙来源的沉积物

陨石即为来自宇宙空间的固体物质。陨石大小极为悬殊,极为细小的微粒通常被称为宇宙尘埃。宇宙物质可能大部分成为尘埃状落到地球上。与其他来源的沉积物相比,宇宙来源的沉积物是次要的。


海侵时,流动的水沿路搬运过来的。


形成地质记录的沉积物来自哪里?来自地表的各种植物,植被,动物,鱼类。没有湖泊的沉积,就没有盆地的产生。云舞大仙,你看著点。

最新研究发现,地壳内部的沉积物量越大,在其内部产生的能量越大。

空城大仙,欲送我他的专业书,现在看,是不是多此一举了?最大的利用价值,也就是如厕罢了。


来自盆地外


形成地质记录的沉积物因该区域的地理区域而定。有些沉积区的沉积物来源一目了然;而有些沉积区域的沉积物来源比较隐涩。

比如说:

长江三角洲沉积物来源一目了然——来自长江流域。

喜马拉雅山山脉的海洋沉积物来源此较隐涩——成了现代地学界的尖端难题。

现代地学界为了揭示喜马拉雅山山脉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化石的来源,从提出来源于特提斯海到现在已有半个世纪,地学界仍然争论不休。

就其原因:

由于现代地学界研究方法不当,导致现代地学界无法揭示地壳运动形式和地壳运动通史,更无法揭示地壳运动规律。

由于研究者之众,素质的不均,导致一部分研究者不明确特提斯海产生的真正含义。于是一部分研究者望文生义;另一部分研究者进入了一种似是而非的地象运动空间;还有一类研究者只注重归纳他人理论。这三类研究者都把特提斯海与地中海、古地中海、或整个特提斯构造域混为一谈。从而把喜马拉雅山山脉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化石扩展到整个特提斯构造域和地中海、土耳其半岛、亚平宁半岛、乃至阿尔卑斯山脉,从而把「特提斯海」搞成了「特提斯洋」(详情请参阅本人编辑的特提斯海、特提斯构造域等百度百科。)

所以,揭示喜马拉雅山山脉沉积物的来源不仅需要大智慧,而且要懂得地壳运动规律。

赵氏《地壳运动规律》云:

现代地学界所谓的特提斯海,曾经有著类似今天北部湾-南海海域-台湾海峡的地理方位地质结构史、海陆分布史和纬度史。今天的北部湾-南海海域-台湾海峡的结构,就是现代地学界苦苦追寻和苦苦探索的特提斯海的再现。

换句话说,形成今天喜马拉雅山山脉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化石的古海域,曾经有著类似今天北部湾-南海海域-台湾海峡的地理方位地质结构史,海陆分布史和纬度史。今天的喜马拉雅山山脉沉积物,由类似今天的北部湾-南海海域-台湾海峡的沉积物登陆形成而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