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尼康和佳能的入門或者中等的專業相機像素大約都在2000w-3000w級別

比如, 佳能80d是2420w像素, 佳能6d2是2620w像素, 尼康D7500是2088w像素, 尼康D750是2432w像素

而主流手機相機的像素已經到了1600w,而像IMX586達到了4800w, 三星gw1達到了6400w,為什麼手機廠商需要設計這麼高像素的相機?

為什麼入門或中等的專業相機不採用更高像素的感測器?

在光線充足的條件下, 使用更高像素的感測器,出片不是會更好麼?


拿cmos面積稍微換算一下就會發現,手機餵飽4000w感測器需要的鏡頭解析度遠高於單反,不是說做不出來這樣的鏡頭,成本上不允許。比如手機常用的等效28鏡頭,現在基本稱得上餵飽4000w的也就是七千塊的28art和兩萬出頭的otus28,每個手機花在整個相機模組上的錢纔多少錢?手機餵飽4000w像素純粹是做夢,1000w像素都沒戲,所以說瘋狂拉像素只不過是個噱頭,一地渣再怎麼提高採樣率也只不過是更清楚的渣罷了。。。。。

可能說到餵飽這個問題不是很形象,我就拿我的爛片舉個栗子,直接上妖魔鬼怪原形畢露的200%截圖。。。。

4200w 3:2的圖 裁了一下

中心200%

右下200%

左下200%

短時間內手機恐怕不太可能做到這種地步,這是物理規律和工程技術的限制,就算主流1000-1200w像素的攝像頭百分百放大也依然是災難,更不用說4000w級的了。。。

與其接著提像素瞎忽悠,真不如老老實實優化演算法提高體驗,買家不是傻子,早晚有醒過來的一天。。。。。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目前比較新的相機鏡頭很多是可以滿足六千萬以上解析度需求的,限制像素提升的更多是廠家產品線佈置上的一些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高像素雖好,但相對的也會提高處理和存儲的壓力,還更容易拍糊,還有更嚴重的衍射效應,盲目提上去確實不一定是個好事兒。。。。


寫個一起噴的答案吧。

首先,大部分手機攝像頭用到的技術是遠超相機一代甚至數代的。凡是手機感測器出貨的大廠,像是索尼三星,在相機感測器上都有極好的口碑,然而通常自家相機比起手機技術還要落後一代或者至少半代的樣子。和佳能老湯比,那就不止一代差距了。

其次,手機攝像用戶追求的畫質和相機用戶的畫質需求是差了幾個檔次的。手機攝像頭考慮的是在$20~50的模組成本下滿足社交軟體需求,基本上手機攝影用戶不會考慮攝影配件,後期調圖,也根本和商業攝影無緣。這種用戶羣體允許廠家用靈敏度和動態範圍的損失換取充足光照場景下解析度的提高,所以更多的出現了密集小像素的設計。大像素降低解析度提高高感畫質的設計在專業相機上有人買賬,但在手機上沒有。

第三,這兩點並不矛盾。微波爐熱的速凍比薩餅技術含量比火爐現烤的不知高到哪兒去了,該難喫還難喫。


手機:我4000W像素

單反:我底大

手機:我有超高ISO

單反:我底大

手機:我有多個攝像頭

單反:我底大

手機:能不提底麼?

單反:我可以換鏡頭

手機:……

單反:我有高倍光學變焦

手機:能說點別的麼?

單反:我底大

手機:88


1.首先,單反相機與手機的感光原件尺寸不一樣,單反的要大得多,在現有技術下,每個像素的大小在成像質量裏起到了關鍵作用,相同都是1600萬像素的手機和單反相比,肯定是單反相機每個像素能捕捉到的信息量多更多,所以其實它們倆的像素不太有可比性。

2.單反相機廠商更在乎的是實際成像效果,手機廠商更多的是在立標杆,但是最新iPhone 5s實際上走的纔是對的路,在不提升像素數量的前提下增加每個像素感光的面積,從而提升照片成像質量。而諾基亞的1020雖說衝到了4000萬像素,但是其實際出片效果(只是能幹掉卡片機,和單反的成像質量還有很大差距)和拍照響應速度都是不大能令使用者滿意的。

像素真的不是攝影的關鍵。

索尼和尼康通過 A7R2 和 D810 證明瞭,只要優化到位,高像素機器就是可以吊打低像素機器。

所以我覺得更多是商業上的原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