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國君安釐王魏圉向孔斌詢問誰是天下高士。孔斌說:「世上沒有這種人。如果說可以有次一等的,那麼這個人就是魯仲連了!」安釐王說:「魯仲連強作之者,非體自然也。」孔斌說:「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變,習與體成,則自然也。」

出自《資治通鑒》卷六記


看看出場的這仨人物吧……這仨人可都是不得了的人啊。

(1)魏安釐(xi)王:

看見這四個字一定要留神,這個傢伙幾乎可以說是戰國歷史上最狡猾的一條老狐狸。一定要記住,這是一個裝昏君本身一流的雄主。

(2)魯仲連:

邯鄲之戰期間的著名說客,從遊說內容看,應該是魏國提前安排好的一個演員。

大致內容是魏安王那條老狐狸派人去攛掇趙國一起尊秦國為帝,然後魯仲連一通危言聳聽把魏使嚇尿了,自作主張提魏王宣佈永遠不考慮尊秦為帝這件事了。

相比而言,更向是在配合魏王在政治曖昧中向秦國攤牌——魏國不同意滅趙,你現在退兵還有商量。

(3)孔斌:

孔子的後代,在魏國做了九個月的國相,主要據此包括驅逐魏王身邊的佞臣,已經明確倒向縱方等等。

這些舉動整體的目的是讓魏安王放棄外交詐術,比如天天和龍陽君瞎攪和來裝昏君,在秦與趙、楚之間別再搞亂七八糟的政治曖昧等。

現在介紹完這仨人了,回頭再看這幾句話就值得玩味了。

我們不知道當時說這段話的具體時間,考慮到孔斌的相關記錄,在魏國為相的九個月期間,應該是在邯鄲之戰期間,而這段話可能發生在魯仲連義不帝秦到信陵君解邯鄲之圍期間,可能是以下的意思:

(如果時間不對,以下為過度解讀)

魯仲連作為說客能裝一輩子,你作為雄主能裝一輩子嗎?除非你一輩子都別暴露你的野心,要是暴露的話,你前面裝的就全白搭了——還不如現在就捨棄你玩的這些詐術罷。

說明一下,魏安王的野心是非常驚人的,邯鄲之戰以後在河東刷了秦國一通,把趙國收為小弟,又把陶邑給奪下來了。之後在信陵君攜五國之師破秦以後,魏安王立即實施吞韓計劃(攻管),表現出他的真是目的是把韓、趙收為附庸(把韓收為附庸後,即可一舉奪得上黨,而在邯鄲南側和東南側魏國早已完成部署,屆時趙國可能徹底淪為附庸或半附庸)。

但遺憾的事,信陵君攻韓並不順利,給了楚國時間,楚國隨後攻魏,影響了魏安王計劃的實施。

最終的結果是,魏國雖然在四年內戰國七雄打了一圈,全部完勝,「兵四佈於天下,威行於冠帶之國」,但趙、魏、楚聯合已趨於破裂,且秦國在上黨站穩腳跟,接下來列國已無力抵抗秦始皇的征伐。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嗯~這句解釋完了吧。

所以,才說「次一等」者吧。

嗯~準確說分一些情況。

現在有個說法一件事情,你做了一萬分鐘以上,你就是這個行業的專家。

本來不會,習體自然,就無往不利了。

但是,也有人重複過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這是為什麼。

習體自然,不是行為上的機械重複,是需要身心一致的。

這是一個行為到心靈上的改變,而不是行為到行為的簡單重複最後只是一個熟手而已。

好比說,棋譜重要嗎?重要。但如果只懂按棋譜開下,那就是碼頭石?學棋譜還需要體會內部的道理與關係,最後才能超越棋譜。做到「自然」。


謝邀!

私以為「作之不止,乃成君子」,關鍵即在於「不止」二字。沒有天生的君子,也沒有一時的君子,不能堅持準則的人,無法被稱為君子,這也就是孔夫子說的:「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並不是說只有君子才能擁有美好的品德,而是君子更能堅持它。難的不是做好事,而是一輩子做好事。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簸必於是

——《論語·里仁》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孟子·告子上》借先賢之言,與諸君共勉!
對於「不止」的解釋其他人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根據標籤和原文,我猜題主想問的主要是「強作」的問題,我就稍微補充一下。我並不清楚他本人的意思,不好說對錯。只是我個人理解他應該是想說,每個人都有作「君子」的時候,但君子能夠一直作「君子」而已。所謂「強作」,就是說人在不能作「君子」的時候就會有個勉強而為之的行為。「強作」本身沒什麼問題。不強作而能成君子的可能也就只有「誠者」了,《中庸》有云:「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普通人要成為君子自然會有「強作」的過程,《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又曰:「誠之者,擇善而固執者。」當一個人心中的善和客觀情況相衝突時就會有「強作」的情況發生。比如,一個信奉法律的人對於殺害至愛的兇手,那麼他會非法報復還是依法偵辦?這又會延伸出一個問題,不管他選擇哪一項都是「強作」,但結果一樣嗎?結果是不一樣的。這就要分清是因性而「強作」還是因欲而「強作」,「天命之謂性」,而這裡的欲我主要指私慾因毀譽得喪而起的私慾。同樣的例子如果是那個信奉法律的人堅持法辦,那就是「率性之謂道」,反之則是被得失迷了本心,說他虛偽亦可。

如荀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