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堯

看了一圈答案,練功玩耍另論,如果真的是談技擊談實戰

那麼

形意拳不只是衝撞

八卦掌不只是走轉

太極拳不只是引進落空

甚至這些,都並不是該拳種的主要教學內容。

這些東西只在講手,教學,或者打冷手中才可能體現,叫它玩兒更合適。

因為它漏了技擊中最重要的環節,只能算是假設了一個前提條件的,條件實戰。

真的全力全速全接觸下,基礎的還是拳腿摔拿的單操練習,還有耐力,力量柔韌的訓練。

沒有這些,恕我不敬。

你要的八卦掌

我家裡四代人,大體說都算是形意八卦門兒的,但拜師不同得藝也不同。

但如果說哪點一樣,那拿俺們的形意來說,那單操真不是網上說的那樣,一人在那咣咣咣劈拳一千次。

如果這麼練,那可真是傻練,高時耗低時效,除非您是天才,要不啥也得不著。還不如跑跑步,拉拉耐力。

現在傳武版塊有種論調,就是:

「傳武不行,是因為現在不像以前了。

我師爺年輕時,每天順著城牆劈拳單操一千次,五行拳共五千。

所以他功力驚人,現代人哪有那個毅力?「

emmm。。。。

這味道熟悉不?

WTF!

樁當然得站,拳當然也得練,但你要說你學的形意拳單操,就是扎個三體式在那吭哧癟肚的停停頓頓,那隻能證明你是在霍格沃茨學的藝。

單操,這個單不是指你單獨一人在那操練,是指單一的式子反覆操練。

劈拳單操,歷來都是師父自己,在他胸口.肩膀上墊個夾板的棉墊子,然後地上粉筆畫個大圈兒。在這個圈裡一邊移動一邊讓你劈。然後墊子給你,倆人換邊,變成你一邊移動,他一邊劈你。

這樣前後左右高低進退都練到,你這拳纔不是solo拳。也正因為這樣往複循環的單操,才能慢慢的解決擊打和摔法中,整勁兒樁感和步法移動身法變化之間的,內在矛盾。

這個矛盾不解決,所謂的「內家拳「就是捱打拳。你別說跟搏擊碰碰了,來個古早味散打的蔡李佛五祖拳啥的,都能給你擼化了。

這恰恰也是以前一個師父,最多也就只能收幾個徒弟,而且要從小收的原因。因為天天都得這麼打,徒弟要多了,師父天天挨著身體真喫不住。

為了保守少收徒弟?咋想的?

喫飽撐的嫌自己徒弟多,嫌自己勢力大?

等徒弟單操練的有點基礎的節奏,距離感了。師父就給你搭個對子,再去跟師兄弟兒對門裡的對練套路,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環,劈捶啥的。一邊練,師父一邊從這裡實時拆出來問題,講講截擊,迎擊,防反,打入,小關節啥的。

如果不這麼練,恕我直言,咱們最好別談啥內家拳的技擊啊特色啊。談這個是空中樓閣,離的太遠。最好還是接著愉快晨練,或者悶頭修仙。

當然了,這麼一來,八成又得被人說:

「這不是內家拳,內家拳用意不用力blabla,內家拳靠悟性blablabla,內家拳其實是blablabla.。」

。。。。。。

嗯,我練的是假武,當然是你說的對。

——————

等上面這些有了,基本能打了,再談不同拳的技擊傾向和特點。

內家拳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接手的前後,都更加傾向於控制。而裸拳武術,想要持續對抗手不殘,臂打掌法摔法是最佳選擇。

形意喜歡靠劈挑後的推打撲打,靠的是束展起落鑽翻帶出來的整勁。

八卦喜歡側位控制,低位控制,靠的是步法身法帶來的體勢變化的動能。

太極習慣黏連後的反關節或者騙重心擒摔,靠的是身體受力靈活,聽勁變勁。

拿八卦掌為例

技擊中,想要真的依靠走圈達成繞後攻擊,是極難且偶然的。

技擊較藝,上來肯定是先掄你。然後纔是搞戰術,假動作也好騙反應也好問個招,然後爭取要到對方高低左右的體側位,依靠對方轉身迎向你,所帶來的短暫的重心調整期,擠絆推一波放倒。

這纔是「偏門搶攻「的正確含義,著重在偏和搶兩個字上。擺開架勢,全指著靠走圈走到人後頭去摘盔的,那不是董祖師傳下來的八卦掌,那是是火影忍者的。

先問,對方不給,那就掄完接著再要。

對方給了,那萬事大吉。

低位的進步穿掌側位的轉身掌

至於太極拳,雖然咱也練過,但咱真不懂,不懂就不瞎bb了,誰能bb誰來吧。

也建議各位內家拳武友,把特色精髓先放放,還是把基礎抓起來練練吧。

歐洲的詠春,日本的八極,美國的洪拳,法國的中國跤,已經基本都在看咱的笑話啦。

呦呦,答案又讓人踩到底下了。

那接著等緣分吧。


https://b23.tv/av43426564

形意拳斬截落空!

太極拳引進落空!

八卦掌走轉落空!

三家拳法其實都一個道理,都是講究拳架的撐展的結構力,只是形意拳把這個結構整體推送出去衝撞式的發力打擊對方,所以形意拳中有大量堵截迎擊的技術。太極拳則用這個結構力承接對方力量以後不斷通過各種手法引化順勢借力,所以太極拳中大量攻擊技術都是建立在站立的摔拿上的。而八卦掌則又有不同,八卦的結構是上下交錯的,和形意拳裹胯很類似,只不過幅度很大,手上一接,腳下就走角度,身子一轉,腳下一掰一扣,側位擊人。


不請自來。

本人的意見正好相反,八卦,形意,太極恰恰核心不同,所以才分成三大派。但是,這三種功夫本身淵源又非常深,所以又很容易將他們混為一談。

先說形成,這三派形成的關鍵人物分別是太極楊露禪(只是說關鍵人物,不是祖師,不引戰),八卦董海川,形意姬際可(我本人有些疑惑),李洛能。成拳年代明確記錄的都是明末清初至清中期。最典型特點都是脫兵為拳。嗯,這是公認的。

形意拳,明確的說法是脫胎南宋嶽飛所創岳家槍法殘招(百度),從最初心意六合拳發展而來,在練習的單勢過程中可以明顯的體會槍法的影子。與其他兩派來說,突出特點是三才(雖然其他兩派也說三才,但很大程度講的不一樣)。

個人體會,練習形意拳單勢的時候,尤其要重視身體三大豎軸的配合發力,精神意念成一條直線。

八卦,又稱八卦掌(一定是八卦掌,八卦拳是另外一門技術),可能是我的接觸不多,作為太極弟子,我一直弄不懂八卦的行走方式。雖然大家都說單刀雙刀,但實際上很多都明顯不是刀的步法。相反,我個人認為,僅僅我個人,他更像一個精準的機器,就像時間一樣精準。八卦的練習也沒必要非得成園,那是後世附會的(此說法傳自一個家傳八卦的老前輩。我本人存疑。因為瞭解不多,不做評論)。

個人體會,八卦步法身形尤其快,貌似和通臂拳有很多共同之處,但是有比通臂拳多了一份韻味。嗯,公園的八卦不算。

至於說太極,那我真是可以說了,太極是我迄今為止最難的拳(自賣自誇??)因為太極的核心就是丹田(腰腹中心),以丹田為核心,連一隻腳就是圓規,兩腳就是立錐。額外說一句,練太極一定不要把蹬地扭腰發力當成真的,那你會廢掉的。

個人體會,太極的分類非常多,因為名聲大以及晦澀難練的原因。很多人多敢自封大師。所以起碼現在,練習一定要找好師父。就我本人而言,我是楊氏班侯直系的,不知道是隻有我師父這樣還是其他原因,我們不僅要學楊氏太極,其他陳氏太極,武式太極,孫式太極也多要學。而且初學的時候,還會被師父趕去學形意(因為形意與太極的淵源實在太深,甚至有個非主流的說法,就是太極是由形意紅拳演變來的),中期帶著去拜訪八卦掌,所以這些本質區別還是特別明顯的。

而且,一定要學結構,否則一個震腳,就可能把你腿震壞了。

至於太極的十三勢,我也聽過兩個版本。一個是現在常說的八法五門,另一個說法是五門八卦十三勢,到底那個對我不知道,但是第二個,嗯嗯嗯,真香。

其實到了現在,哪個對哪個錯已經不要緊了,最重要的,是養好自己身體,對抗疫情。別成天打呀打的,跟天生短板的日本人一樣。(我小時候跟著抗戰老兵長大,天天研究怎麼對付日本人,可以這麼說,日本的民族特性只會讓它成為一個好的追隨者,但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原因就是氣量太小,就知道我要贏。)

順應時代,融合開放,開心就好


太極拳強調的是重心控制。

以維持平衡和破壞平衡為目標。

如果沒有練出這種能力,那我只能表示遺憾。

摔倒很危險

倒功(受身)是太極拳對抗訓練之前的必修課,就是這個原因。

堅實地面不要摔

八卦門人,回答。

很多人看著電影電視劇,認定八卦是繞著對方防禦跟攻擊,錯誤。

八卦走偏門。所謂偏門,是進對方的身側,一擺一扣到達攻擊位置。沒到位,順勢走步分開再來,重新找進攻時機。因此,腿要快、身要疾。如何做到腿快身疾?這就回到八卦基本功走圈上頭。

也是因為八卦練功走圈,誤導大眾認為認為八卦就是繞圈攻擊。走圈,目的在練功,在練扣擺步,在練基本功。腿上力量有了,走圈還能維持身體穩定性,過手時才能順利搶攻偏門,因為自己要比對方快。所以,不斷走圈就像拳擊手不斷出拳,每天1000拳,八卦掌的我們走圈100圈。同理,每天不斷的累積,在過手時就能體現速度跟身體反應,每天的累積會告訴自己成與不成。

此外,八卦掌並不全偏門。雙方實力懸殊時,也採正面攻擊。打個比方,八卦的掖掌,很多角度上就是直面進擊。因此,八卦的走圈訓練是基本功,大家要有正確認知。

至於防守,大家都知道八卦滑,確實滑。平時走圈就是在練身形步法,如水一般地身形。沒有稜角、沒有盡頭的延伸,忽左忽右,忽上忽下,這就是八卦的步子。逮不到就是逮不到,神鬼莫測是誇張,但走圈真能練出身形步法,能練出速度跟力量。

八卦掌基礎功夫在走圈,高層功夫也在走圈,最枯燥的東西也是走圈。任何事物,基礎是決定高度的不二法門。靜下心,走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