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愛發脾氣,還很倔,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擔心以後脾氣越來越大,不好管教。


1. 給孩子打足「預防針」,提高孩子的接受度。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接受一件他們難以接受的事,會把事情的強度和難度說得很低,但孩子最後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情緒就會鬧得更厲害。

其實避免孩子恐懼、焦慮的有效辦法,是提前告知。語氣平和的多次陳述,多次演練,這樣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2. 不要把說教當成疏導。

有的人會這樣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傷心,但是傷心也不能這樣哭,男子漢不要隨便哭!」這句話向孩子傳遞了「哭泣不好」這樣的概念,在沒有得到安慰的前提下,反而先被父母說教了一番,孩子頂多會覺得羞愧而暫時收斂情緒,達不到真正的目的。

3. 不認真聆聽孩子的訴求

還有一種常見的方式是「別哭了,媽媽買個冰淇淋給你。」孩子小時候可能很容易被這些東西哄住,但是長大以後遇到真正的低谷,還能因一個冰淇淋而高興?他們還是沒有學會處理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不知道孩子真正的訴求,你又如何幫助他們呢?

4.允許孩子說出他的不滿

孩子哭鬧時,別動不動就把「無理取鬧」、「性格任性」等標籤放在他的身上,他們的負面情緒背後往往都有著理由,多些耐性,你總會理解孩子的世界。

5. 引導孩子宣洩情緒和解決問題

人發脾氣,常常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問題。爸爸媽媽不需要完美的幫孩子解決所有問題,只需要引導孩子去思考、嘗試怎麼解決,讓孩子哭完還能繼續笑對生活,幫助他快速從負能量中恢復過來。


那(可能)是你不懂他,不能滿足他。發脾氣是因為得不到滿足,一直發脾氣是因為一直得不到滿足。想讓他停下來,那就滿足他。真心誠意,不要敷衍。小孩聽到的你的每一句話都會化為信任度,給你加分或者減分,變成你們倆之間微妙的關係。孩子的種種行為是所有經歷共同累積的結果。

一歲半的孩子,如果家長引導到位,他是沒有能力突發奇想做非常出格的事情。

如果覺得站在成年人的慣性思維上,理解孩子很困難。無外乎你用心陪伴的時間不夠,對自己認識不足,或者思維不夠天馬行空。孩子是你的一面鏡子,簡單敏感又直接。

孩子先是被理解,然後才會共情。試著把孩子當作成年人一樣對待,把自己當作孩子一樣來思考問題。


目前剛好會幫我姐照顧她快兩歲的女兒,小孩子的開心和不開心真是兩個極端,開心的一刻簡直就是天使 ;不開心的時候各種地上翻滾,狂哭不止,即使第一時間抱起來哄也還是哭鬧,甚至還會動手掐我手,打我臉。

我這暴脾氣遇到她這樣的時候,還是會把她抱在懷裡哄,一邊說好啦,我知道你委屈啦,小姨愛你,我愛你,然後趕緊找點什麼轉移她的注意力。

我唯一試過一次她哭鬧,我就讓她躺在牀上哭,在旁邊看著,但是她整整哭了五六分鐘,然後各種滾,都自己翻到牀底下還是繼續哭(她自己會下牀了),我也沒抱她,後來是我媽過來抱她的。我也是怕她這樣脾氣以後喫虧,想矯正一下,失敗了。

後來我想通了,嬰幼兒這個時候應該是沒有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說話也只是簡單的爸爸媽媽之類,她也表達不了自己,不開心什麼的只能用哭來表達,作為她的監護人,就應該第一時間接住她負面的情緒,而不是簡單的判斷她行為的對錯。好像嬰幼兒這時候的心理是世界是以她為中心的,所以別急著教,慢慢等她長大,懂事了再開始糾正比較好!


第一,孩子一歲多自我意識萌芽,有自己的主張,不如意了就發點脾氣很正常。

第二,如果超多的發脾氣,可能是大人給的陪伴不夠多,多多陪伴,滿足他的需求,

讓抱抱就抱抱,願意出去玩就出去玩,一直陪伴他,讓他感到安全,就好了。

記得我們家寶寶那個階段特別愛在外面玩,有一次中午了,我抱到家門口了,非得哭著給把門關了,出去玩。


謝邀,本人小年輕,還沒結婚。以下都是個人看法希望能給題主啟發。

1小孩子是張白紙,不能用我們的角度去看待它。我們看來小孩子是在發脾氣,但是小孩子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他只是想表達。如果大人單方面認為發脾氣,會影響和孩子的交流。會變成惡性循環。

2重點還是要交流,和孩子交流,做正向的引導,讓孩子慢慢的向無意到有意。培養孩子的品行,樹立良好的三觀。

3.一定要有耐心,溫柔以待,慢慢來。加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