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日本各個大名要求更多的封地,形式逼迫德川家出兵擴張,進軍朝鮮,此時明朝對決日本,雙方的勝算都多少,倘若日本戰敗,會不會有新的野心大名跳出來企圖取代德川家?


大概率不會,豐臣政權的崩盤最核心的問題是太閣之後,本家沒有一個實力派人物能控制局面,如果豐臣秀長還活著,絕不會選家康來做首席輔政大臣也不會選利家去做監護人,大和大納言秀長在豐臣家的威望是僅次於太閣的,或者秀次來接班,假設1598年秀次不死他30歲,而且做了6年的關白和左大臣,威望也是不錯的,至少豐臣系大名會認頭聽他的,單秀賴就不行了,他當時5歲沒有理政能力大家沒法聽啊只能聽家康的人家是太閣欽點的顧命。

而家康就不用了,即使他也發動侵朝,結果也是一樣失敗,但人家有德川秀忠來接班有自己的普代維持,就算出現反叛勢力也不會如豐臣家崩盤的那麼快,而不快就代表有時間去補救,所以我覺得同樣情況德川家不會複製豐臣的結局。


被要求封地狀態下的德川就是豐臣,換了個名字而已,結局也一樣


可能會戰敗,在戰爭過程中促成日本的集權化。

織田家,豐臣家和德川家最大的區別是前者企圖打破舊的封建體制,建立與亞洲大陸國家類似的中央集權制高效國家。相反的,德川家推翻豐臣家的基礎是東部尚未被完全征服的封建舊軍閥們的支持。雖然江戶幕府開幕後通過一國一城和江戶參拜等手段,部分削弱了地方割據勢力,但還是在幕末亡於西部藩鎮的叛亂中。

江戶幕府完成統一時代的亞洲大陸,繼承天命的清封建王朝業已已經基本完成了對中國本部的統一。任何來自日本列島的入侵行為,不出意外的會招致北京的強烈反映。遼東到朝鮮北部的人口和基礎建設雖然在之前的統一戰爭中受到了極大的損失,從日後對西南和西北地區的戰例可以證實,清軍較先進的兵站體系,足以應對數萬人的軍隊,在敵對而荒涼的邊疆進行曠日持久遠徵的能力,這是前明所不具備的。戰爭的過程與壬辰倭亂應該沒有大的區別。

在對大陸的戰爭中,迫於稅收和兵員的壓力,德川幕府必須適時調整國內的權力分配機制。是一場新的關原合戰,還是統一大和民族國家的誕生?只有交給歷史去解答了


大阪夏之陣結束已經是1615年的事了,再有一年努爾哈赤就要建立大金了,大明應該是沒有多少精力管朝鮮的事了


到元和之前和之後發動是兩個情況,但都不會引起豐臣政權的那種快速崩潰,不過打輸了的話肯定會敗壞了大狸子在後世江戶時代的名聲,使幕府多了一個被攻擊的話柄,而如果打贏了的話……說不定天領還能再往上沖一衝,更難倒臺了


1.等德川奪取日本以後穩定政權再徵朝鮮,這個時候的明朝困於後金,不可能有空來管它了。

但是日軍可能被後金的偏師打出屎來……

2.德川家康老死以後,他兒子繼位徵朝鮮,會被滿清碾壓。


想多了 豐臣家垮臺 一個是因為天下大大名太多了 百萬石大名都是好幾個 還有就是猴子晚年 忠誠家臣一一過世 而且在繼承人這塊的不斷跳反 才把豐臣家的實力殺下去了

家康執政的時候 天下百萬大名 只有前田家了 其他的 都是湊出來的 而且家康也沒有在繼承人方面舉棋不定造成實力大損 家中老臣基本上還都在 怎麼步豐臣家後塵


一個政權的穩固主要在於自身的實力和構建的權利體系是否穩固。如果戰爭沒有觸動這兩方面,德川是不會步秀吉老路的


其實文祿之役後,日本有沒有能力拿下朝鮮,秀吉心裡已經有B數了,可是為什麼還要再去打第二次?因為削弱外樣大名,扶植親信纔是他最主要的目的。

而家康,通過內戰已經達到了這個目的,所以他沒有打朝鮮的動機。而且有了秀吉的前車之鑒,他也明白自己也沒有打朝鮮的實力。

如果他石樂志,非要去打,大概率也會鎩羽而歸,但是結局一定比豐臣家要好,原因就是剛才說的,削弱外樣,扶植親信的工作他已經完成了,即使對外戰爭失利,穩住國內形勢還是沒有困難的。


家康真正完成他心目中的目標應該得消滅豐臣以後了。

他自己心裡清楚時日無多了,除非老年癡呆不然不可能發動對外戰爭。而老年癡呆以後多半秀忠也能帶著重臣攔住。

其實趕在1625年前打一波朝鮮,佔住南朝鮮以後光速向大清稱藩說不定是個路子。


不會,首先德川幕府比較自閉,除了研究種田、檢地之類的,對什麼都不感興趣。

其次,由於明末動亂,大陸的消費市場正在變小,無利可圖,對於中國感興趣的大名也會慢慢變少。


還逼迫家康,你當老烏龜是軟柿子麼?縱觀天下,當時誰也沒有那個實力,所以這樣的事沒有發生!老烏龜也不可能打朝鮮,因為他不是秀吉,他沒有一個叫做德川家康的對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